-
1 # 崛起258439158
-
2 # 葛大小姐
1、什麼是流放?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它的主要功能是透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並以此維護社會和統治秩序。流放作為一種刑罰,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放刑罰在中國起源很早,遠古以來就有,但只是零星出現,秦漢時代逐漸形成體制,直到南北朝後期流刑開始進入五刑體制。隋唐時候,以徒流刑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確立。自此,流放之刑正式出現在中國刑罰史上,並一直影響到清末。
中國古代的法律體系中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最輕為笞刑,就是拿鞭子抽僅有皮肉之苦。再重點是杖刑,就是用棍子打可能打得多日不能下床。罪名大了可能判徒刑就是坐牢,然後才是流放刑也就是發配邊疆,罪名太大不殺不足以平民忿的適用死刑。其中這流放刑是僅次於死刑的刑罰,其實也相當於是現在的死緩差不多。
古代流放之後受交通條件的限制,流放三千里可能要走上幾年。有人沒走到地方就已經被折磨死了,從此之後就和家人永世不得見面。運氣好的在邊疆充了軍,立下戰功被赦免了。運氣不好的水土不服,一命嗚呼死了,之後連自家的祖墳都進不了,這就是很多人寧死都很難接受的原因。
2、古代被判流放一般會被流放到哪裡?《尚書》記載:“流共工於幽州”。《史記》中也記載堯舜時期流放地點為幽陵、崇山等四個地方,這些地方大概是今天的北京、甘肅一帶。現在看來這些流放地仍在國家的中心區域,但在當時已經算作是最遠的四極了。
秦漢時期的流放地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縣,後來又進一步擴大到今天的酒泉、敦煌一帶。宋朝時,曾將西北地區設定為流放地,但卻給罪犯逃亡塞外提供了便利,所以後來改成流放到今天的煙臺沙門島以及兩廣地區。
元明時期,流放的基本原則就是“南人發北,北人發南”,即如果是北方人,就將你流放到湖廣,如果是南方人,就將你流放到東北地區,總而言之就是不能讓犯人好過。
秦朝之前,流放的期限是12年到無期;南北朝時期改成了最長6年;唐朝以後又縮短為3年。
3、古代朝廷為什麼要設流放刑?其目的是什麼?一是免費勞動力,為國家開荒種地,增加收益。中國古代,人口比較稀少,再加上醫療條件差,況且還有因戰爭死亡的,所以人口是非常短缺的,勞動力也是非常缺少的。把這些犯罪的人流放不殺,既懲罰了犯罪,也增添了勞動力。另外,流放的地點大多是荒無人煙、鳥不拉屎的地方,就連邊軍都不願去駐守,而流放過去的罪犯,便是免費勞動力,負責為國家開荒種地,不單單能夠節省國庫的開支,而且還能為國家增長收益。
二是朝廷的政治需要,流放可以顯示朝廷的“仁慈”和“寬容”。流放犯人,能夠顯示一個皇帝的仁慈和善良,從而使天下的百姓皇帝是仁慈的,人性化的,對皇帝的名聲是非常好的。其實,對於皇帝來說,流放刑不但能收買人心,而且還能為過年增收,何樂而不為呢?我
三是流放是朝廷戍邊殖民的一種政策。在古代,得中原者得天下,但中原王朝邊疆地區居住的漢族人比較少,防禦的壓力比較大,所以國家總會想法子遷移一些內地的百姓到邊疆地區去肯荒戍邊,但是這些人口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遷移的代價非常高,於是把犯罪的犯人流放到邊疆地區,以此來增加漢族人的比例便成為一項長期政策。我們知道,邊疆地區要麼少數民族混雜民風彪悍,要麼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犯人被流放到這些地方之後,會被安排在這裡屯田墾荒,以此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
四是為了充實邊疆軍隊,戍邊衛國。因為古代勞動力的缺少,導致軍隊短缺,尤其是守衛邊疆的軍隊,由於地處邊疆,荒無人煙,再加上外地經常侵襲,所以好多當兵的不願守衛邊疆,而流放充軍是普通流放的升級版本,朝廷將犯人充實軍隊,既懲罰了犯罪,也加強了軍隊,還鞏固了邊防,朝廷何樂而不為呢?
3、古代女性為何寧死也不願被流放?古代的女性,地位本就比男性低,女囚更是如此。流放的男囚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流放的女囚體力比不上男囚,只能做些洗衣做飯的粗活,沒辦法做那些苦力。並且大部分女囚流放後,都被髮配到了邊境,邊境常年有將士軍卒駐守,荒涼之地,生活枯燥,常年沒有異性,女囚一旦被髮配到軍營中,便真的是淪落,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原因是:
一是在白天,她們需要做軍營的後勤工作,洗衣服、做飯、縫補軍人破舊的衣服,沒有休息權,比奴婢還要辛苦。不僅如此,她們還肩負日常簡單的大夫事宜,軍人時常會受傷,她們必須學會基礎的包紮、煎藥和照顧軍人的起居等,她們是軍營最低等的奴婢,什麼雜事都要學會做。
二是到了晚上,她們多會被軍士凌辱,因為她們多數是罪犯或者罪犯的妻女,戴罪之身,無法抵抗,更是毫無尊嚴,而那些當兵的因常年見不到異性,寂寞難耐,往往會大發獸性,遭罪的還是流放的女囚。
三是古代的“營妓”制度。往往是被流放的女囚被收為“營妓”。“營妓之設,說者謂蓋以慰藉軍士者,始於春秋時代越國”,意思是,營妓的存在,是為了慰藉軍士,開始於春秋時期的越國,勾踐採取過"遊軍士"、管仲採取過"女閭",都是那時候的稱呼。在漢武帝時期,營妓正式成為了一項制度,漢武帝為了那些沒有妻子的軍士,吩咐置辦營妓,以此穩定軍心,鼓舞士氣。營妓有自願的,也有強迫的,強迫地就是那些犯了罪的女囚,沒有自由且犯了罪,根本就無法逃脫,只能任由分配。
所以,歷史上的流放刑,雖不及死刑,但也非常殘酷,男人也都很怕被流放,何況是女人呢?因此有很多官員的夫人、女兒如果遇到判罪流放,大多選擇自盡來保全臉面,為的就是防止將全部被流放至軍營中,而被當兵的褻瀆。所以說,是有尊嚴地死去還是苟且偷生?是每一個流放女性的艱難抉擇,在古代女人把貞潔看得比命都重要,他們寧願死也不遠被流放。
-
3 # 三井壽Mitsui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它的主要功能是透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並以此維護社會和統治秩序。
流放雖然不讓你立刻死,但是還不如死了乾脆。這種刑罰實際上給流人帶來的是終生的痛苦:
1.流放旅途艱險,被罰流放的犯人在去往流放之地的一路上全靠步行,流人每天的食物,均由當地政府供給,犯人經常受到擔負遞解任務的解役兵丁肆意虐待,即便抵達戍所,貧苦、飢餓等一再威脅性命。例如清初詩人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這就算了,有時還需要戴枷前行,如《水滸傳》中林沖、武松發配時就需要戴枷鎖前行,這種痛苦豈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不少流人就因為難以忍受折磨而在途中死去;
2.古代那交通也不像現在,人那時候都是我要是想你了,就揹著行囊翻過千山萬水去看你,浪漫著呢,但是流放可不是,那可是被迫地背井離鄉、妻離子別、拋父棄母,今生今世就此一別何日相見,足以讓人肝腸寸斷;
3.前面也說了,統治者們為了選擇合適的流放地絞盡腦汁啊,流放地都是蠻荒瘴癧之地,能活下來就不易,生活上根本就不能奢望能與原來相比。除了這些之外,宋代的時候在流放加入了獨特的刑罰——刺配,柔和了前代的流放刑罰,集刺、杖、流於一身,主要是在發陪著臉上刺字,外加杖背而後流配充軍,刺配這直到清朝都在援用。刺字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便於追逃,以及再犯罪的認定;另一個是透過這種方式,讓被刺字人在人格上受到貶損,精神上受到打壓,這可是是終身的烙印。不過,後來因為刺字使得罪犯無法融入正常的生活,自暴自棄,官府進行了改良,針對不同的犯罪情節對受刺人採取手臂、頸部等地方的選擇。被流放的人物身份複雜,既有王公大臣,也有一般百姓,有漢人,也有滿人和其他民族,由於清代實行“一人犯法,誅連九族”的連坐法,因此流放人的數量很大,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發遣分為當差、為奴、種地等情形,一般而言,職官及生員以上的人犯罪,發遣當差的較多,一般人犯罪,則多為奴,無論當差還是為奴,都是在邊地服勞役,為當地駐軍提供服務。遷徙,則是作為流放的刑罰之一,是將犯人及家屬或受株連的人一起遷離鄉土的懲罰形式。清代一般遷徙者要離開家鄉六百里以外。
-
4 # 叨說歷史
流放看起來比牢獄之災及死刑好一點。就是去的地方有點不舒服而且遠。流放一般都是發配到最南邊和最北邊,最南邊和最北邊不是什麼好地方,或者邊疆,要麼是最冷,要麼是最熱,反正都是被流放到荒涼之地。流放的目的就是讓你活的不舒服。
流放往往路途太過遙遠,還需要戴枷前行,時而還不讓他們吃飯,更甚的是會有官兵對他們進行毒打。在水滸傳電視中這種情節很多,大家都應該有印象吧,還沒有到指定地方就已經死了,估計有大一部分被累死的吧。
一些命大並且經得起官兵折磨的人,一般能夠存活下來,但是一些命硬的人來到邊疆之後也是要面臨死亡的。因為他們到流放地之後,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水土的問題,很多人都會因為水土不服最終死去,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到了流放地,想走出去是不可能的。
流放的死亡率是極高的,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的路上。即使堅持到流放地了,接下來也是無盡的苦難!男人就不用多說了,重點說一下女性!被流放的女人,其實大部分女人都在途中死亡,根本到達不了流放地,倖存下來的女性,到達流放地的女性通常需要做什麼事情:
做一些重體力的勞力洗衣、做飯這些就不用多說了,還要做苦役修城牆,非常的苦慘!一般被流放就基本不可能走出來流放地,所以一般都會在流放之地終老,最後埋骨他鄉.....我們華人都有死也要死在家的習俗,所以說大部分人都不想被皇帝流放到邊疆,即使是死。
充當軍妓,軍士凌辱除了白天做苦力活,晚上還充當軍妓的角色,古代女性有多重視自己的貞潔就不用多說了。久在外面打仗的男子對於女子本身就有很大的慾望,所以這些尚有資色的女人會成為戍邊將士的玩物,為了提高士兵的作戰激情,將領們把軍妓作為獎品,所以軍妓便成為士兵發洩的工具,並且一個女性一天要服務不下十個士兵直到老去或者死去,這其中折磨生不如死。
所以流放路上還是很可怕的,能不能活到流放地都是問題,到了流放地也是做重體苦力活,想走出去是不可能的。,最後客死在流放地,去了就女性就被流放就意味承受更多的折磨,也就是古代女性寧死也不願被流放的原因吧。
回覆列表
古代女人獲罪後寧死不願流放主要原因是:1、環境非常艱苦,男人都受不了,更不用說女人了。2、流放後正常安排在軍營,白天干一些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晚上時間還要侍酒,當男人的發瀉工具,也就當軍妓。所以女人一旦獲罪寧死也不願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