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路愛生活

    斷肢再植技術在中國已經很成熟了!

    中國屠開元1959年開始進行斷肢再植的研究工作,1963年中國陳中偉在國際上首次報道斷肢再植成功。經歷了30年臨床實踐,已有成熟的經驗。現在不但對斷面整齊的切割性斷肢能進行再植,對一些斷面不整齊的撕裂傷,甚至擠壓傷、碾軋傷亦能再植成功。不但能再植斷離時間較短的肢體,對個別斷離時間長達36小時,只要經過良好儲存,亦能再植成功。目前,較多醫院能將再植成活率恆定地保持在90%左右。

    一、 斷肢型別

    肢體的斷離,由於損傷的原因不同,斷肢的損傷情況也有所不同,常見有以下型別:

    (一) 切割性斷離

    主要由衝床、銑床、切紙機、利刀、玻璃等銳器損傷所致。這類損傷多為上肢。斷離肢體的骨骼、神經、血管、肌肉、面板等在同一平面切斷,鄰近斷面的組織損傷較輕,再植成活率較高。但有時可為多發性損傷,如被飛輪、風扇鋼索、收割機等所傷,鄰近斷面的組織損傷較嚴重,或將肢體切成若干斷,以致難以再植。

    (二) 碾軋性斷離

    多由火車輪、汽車輪或機器齒輪等鈍器所傷。碾軋傷大多致成完全性斷離,但可能仍有一圈面板相連,實際上已被軋得很薄,在清創時,這一部分失去活力的組織必須予以切除。火車輪碾軋寬度約為6cm,小火車輪寬度約為3cm。汽車輪子碾軋的損傷,常為大部斷離,容易形成大部面板撕脫,創面往往有嚴重汙染,雖有部分軟組織相連,也應視為完全性肢體斷離。

    (三) 擠壓性斷離

    由笨重的機器、石塊、鐵塊或其它重物擠壓所致。斷離平面不規則,常有大量異物擠入斷面與組織間隙中,不易去淨。被壓斷的肢體遠斷端,常合併骨折、血管破裂,尤以淺表靜脈的挫傷更為多見。這些靜脈常發生血栓,影響再植肢體靜脈迴流,因而再植手術的難度較高。

    (四) 撕裂性斷離

    肢體被連續轉動的機器損傷。斷面很不規則,面板有嚴重撕脫。肌肉往往在肌腱與肌腹交界處被撕斷。再植手術時,如果應用抗凝藥物,則會引起廣泛滲血和血腫形成。在斷離血管的遠近段,往往有嚴重的血管痙攣,給血液迴圈的重建帶來一定困難。血管撕裂傷也可以不在肢體斷離的同一平面上。斷裂的血管,表面看來無明顯挫傷,需及時發現,否則就會使再植手術失敗。由於肢體斷離時肌肉強烈收縮,神經常在進入肌肉處斷裂。這種斷離所產生的骨折多為螺旋形或斜形骨折。

    二、 再植適應徵與禁忌徵

    斷肢再植的目的是在挽救傷員生命的前提下,挽救斷離的肢體,恢復其功能。

    (一)再植適應徵

    1、傷員全身情況:傷員全身情況尚好,無嚴重多發傷,應儘快行再植術。如發生休克或有多發傷及重要臟器損傷,應先搶救休克,先處理顱腦和胸腹部傷,斷肢暫時放冰箱4℃冷藏。妥善處理後可慎重行再植術。

    2、斷肢遠、近端情況:經清創後斷端相對完整,有可修復的神經、血管、肌肉和肌腱,預計再植成活後能恢復一定功能。

    3、斷肢部位和傷後時間:高位肢體斷離傷,如傷後時間短,斷端整齊,傷者較年輕,應力爭再植;如離斷部位高,傷情嚴重,再植危險大,再植後功能恢復差,尤其是臂叢神經撕脫傷,再植應慎重。

    常溫下(20~24℃)再植的時限一般不應超過8小時。時間越長,斷離肢體的組織發生分解和變性越多。肌肉由於耗能最大,最不耐缺血。如缺血時間長,血運重建後,輕者可發生肌肉缺血性痙攣,重者由於肌肉缺氧,代謝產物被吸收,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斷肢發生僵硬,出現屍斑等情況時,不宜再植。但時間不是絕對的,如果採取相應措施(如低溫、冷藏),再植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低溫可降低組織新陳代謝和需氧量,減少代謝廢物蓄積。此外,時限的長短也與斷離平面的高低有關,斷離平面低,斷肢肌肉組織少,對缺血、缺氧耐受性強,時限可略為延長。

    (二)再植禁忌徵

    1、多發傷或重要臟器損傷,全身情況差。

    2、軟組織廣泛碾挫傷,血管床破壞,或肢體缺損過大預計再植後肢體無功能者。

    3、傷後時間長,未冷藏,感染中毒症狀明顯。

    4、肩部斷肢,斷肢富有肌肉,傷後時間長,或軟組織挫傷重,尤其年老體弱者,易併發感染,再植應慎重。

    三、斷肢再植手術操作

    斷肢再植術是比較複雜的手術,術者必須掌握上肢在不同平面的解剖知識並且熟練掌握骨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及整復外科等基本知識。在具體應用時,應根據每個斷肢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特別是手術的細節,因情況不同,不能絕對統一。僅將手術處理的共同原則介紹如下:

    (一)清創術

    細緻徹底地清創是再植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殘留壞死組織,將導致嚴重感染和血管栓塞,甚至發生威脅生命的併發症。

    清創的方法,一般先用大量生理鹽水或碘伏反覆徹底沖洗創面,後者對血管刺激性小,去汙能力強。兩端斷面的清創可分兩組同時進行。應同時切除表面汙染的挫傷組織。然後進行神經、血管解剖,根據神經、血管及肢體的需要,再次細緻徹底地切除一切壞死組織。

    對嚴重撕脫與皮下組織脫離的面板或皮內出血,面板呈紫褐色者,應予切除,斷肢近端的面板以切至有血運為標誌,切除時保護皮下未受損的淺靜脈。斷肢遠端的面板因已完全缺血,不易辨別,除從形態判斷外,可在斷肢重建血運後,根據血運恢復情況行補充切除。對撕脫性斷肢的倒皮瓣,如面板無明顯壞死,不可輕易切除,皮下的淺靜脈更須保護,以備需要時吻合或移植之用。倒皮瓣面板血運重建後,如血運不良,應切除倒皮瓣的皮下脂肪,修成中厚層皮片作遊離植皮用。若術中需擴大創口,切口應沿原傷口面板邊緣作60°“Z”形皮瓣縫合,以防止術後疤痕痙攣。

    近端肢體肌肉可根據色澤、彈性及有無收縮力,來判斷其壞死與否;遠端斷離肢體的肌肉,可根據肌纖維的完整與否、肌肉有無血腫來判斷。未直接碾軋的肌肉,由於衝擊和擠壓,肌肉間縱形分離,如蒜瓣狀劈開,使肌肉束間血管斷裂,特別是斷離遠端的肢體,縱形分離的肌肉瓣常僅有止點與肢體相連。這樣的肌肉外似無挫傷,但無存活的希望。如不易判斷肌肉壞死與否,可在血運重建後,補充清除失去血運的肌肉。撕脫性的斷肢,遠端肌腱常連同部分肌肉自近端抽出。可將附著在肌腱上的肌肉切除,保留肌腱,留待修復。對不必要的肌腱,應予切除,以免粘連。

    斷離傷肢的骨骼缺損多少,對決定是否再植手術有重要意義。對上肢來說,即使骨骼有些缺損,再植後仍可恢復一定的功能。嚴重汙染的骨端應予切除,不完全離斷的骨片和未嚴重汙染的骨片不要輕易切除。

    (二)骨骼固定

    骨骼固定是再植手術中一切組織重建的支架,沒有骨骼支架作基礎,血管、神經、肌腱等組織的重建無從做起。骨骼固定應是操作簡便易行,固定牢固,損傷組織少,儘量不過關節,不妨礙術後功能鍛鍊,內固定物易於取出。固定方法可根據傷情來選擇,例如克氏針交叉固定、單支克氏針固定、鋼絲橫穿固定、鋼板螺絲釘固定、螺絲釘貫穿固定、不同形式的髓內針固定、骨端嵌插法、細線綁紮法、皮外支架固定(鋼絲塑膠板)及髓腔骨栓或金屬嵌入法等。但有人反對用髓內針固定,認為會影響骨髓內血液迴流。

    固定骨折或關節後,要將骨膜或關節囊等軟組織縫合,以覆蓋骨面,作為肌腱、神經和血管的基礎。

    經關節斷離,可採用早期關節融合術,用鋼針作交叉固定。如一側關節面仍完整,在縮短骨端時應儘量保留,而縮短另一側創傷嚴重的骨端,以後用鋼針作簡單固定。待骨端有纖維癒合時,及時去除內固定,適當功能鍛鍊,以期形成假關節。必要時可在後期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三)離體斷肢灌注

    清創術後,離斷的肢體可以不灌注,對損傷較重或缺血時間較長者可用肝素生理鹽水進行灌注,將鈍頭針插入主要動脈內向遠側稍稍用力注入,液體由靜脈迴流。

    (四)肌肉和肌腱的修復

    肌肉與肌腱的早期修復,有利於關節的主動鍛鍊,預防關節周圍粘連,促進再植肢體功能恢復和骨折癒合。

    肌肉的縫接,必須驗明相應的斷面,防止錯位縫接。肌腹斷離可用絲線做橫褥式縫合,順序由深層向淺層,每針應包括斷端邊緣的部分筋膜,防止產生死腔。肌腹與肌腱交界處斷裂,可先將肌腱與肌腹縫合1~2針固定,再將肌腹包裹在肌腱上,用間斷褥式貫穿縫合數針以加固。

    在腕部再植有許多肌腱需要縫合,易用簡單快速有效的方法。在縫接屈肌腱時,應將縫接處錯開平面,以防粘連。為了爭取時間,可只縫接指深屈肌腱,不縫接指淺屈肌腱。

    常用的肌腱縫合法有:①“雙十字”縫合法:操作迅速簡便,也較可靠,進針處距肌腱斷端約為0.5cm即可。②“8”字形交叉縫合法:用長約30cm,34#或36#不鏽鋼絲或絲線,在近側段肌腱從距斷端約1~1.5cm開始橫貫第一針,以後斜向交叉進針,共3~4次。剪去蚊式鉗夾牽引處,自斷面內竄出拉緊後,再將兩針穿過遠側肌腱端,同樣穿過3~4次,從肌腱側面穿出抽緊打結,使肌腱對接良好。必要時可加縫2~3針。此法縫合較可靠。③粗細不同的肌腱可用埋藏縫合法:即將較粗的肌腱末端劈成前後兩股,將較細肌腱端埋入縫合。④肌腹與肌腱交界處撕斷的縫接:先將肌腱縫吊1~2針在肌腹中,以後再用間斷褥式縫合數針把肌腱包埋於肌腹中。

    (五)血管修復

    回覆血液迴圈是再植肢體獲得存活的關鍵。

    1、血管吻合的比例

    (1)動脈與靜脈的比例很重要,如掌握不好可導致失敗。因動脈血流壓力高,流速快,而靜脈壓力低,流速慢,故其單位面積的流量就較靜脈大。如只吻合相同口徑的動脈與靜脈,則注入肢體的動脈供血量就比迴流出來的靜脈血多。雖然靜脈壓也會相應增高,加快流速,但往往不足。這樣再植的肢體就會發生進行性腫脹,其組織間隙的壓力逐漸增加,繼而壓迫靜脈與動脈,造成血液迴圈障礙。故在前臂再植時,動脈與靜脈的比例以2:4及2:5較為理想,最少為1:2,即修復尺、橈動脈及頭、貴要靜脈,兩條伴行靜脈和一條無名淺靜脈。1:1有靜脈迴流不暢的危險,2:1是不可接受的。

    (2)淺靜脈與深靜脈的比例,肢體的靜脈均有豐富的靜脈瓣以保證靜脈血向一個方向迴流。在腕關節以下其流向由深入淺;腕關節以上則由淺入深,而且淺靜脈的口徑比深靜脈大的多。所以在腕以下的再植,一般只縫合淺靜脈就足以維持靜脈迴流,但在前臂以上的斷離,如只吻合淺靜脈,就不能保證深部組織的靜脈血迴流,尤其是當創傷將深、淺靜脈之間的小靜脈交通支破壞時,更不能只吻合淺靜脈,而必須吻合1~2條與動脈伴行的深靜脈,以維持深部組織的靜脈迴流。對於肘以上的斷離,靜脈吻合以深靜脈為主(如肱靜脈),並儘可能爭取吻合頭靜脈等淺靜脈。

    2、動靜脈吻合的順序

    目前有兩種意見尚未統一。有的認為先吻合動脈,這樣既可縮短組織缺血、缺氧的時間,又可透過血流沖洗帶走一些缺血組織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以減少手術後全身性反應。但在吻合過程中手術野不清晰,而且靜脈失血較多,吻合靜脈時需暫時阻斷血流,因而增加了吻合口及微血管的血栓形成和動脈痙攣的機會。有的則認為應先吻合靜脈,後吻合動脈。這樣可以減少傷口出血並保持清晰的手術野。一般情況下,凡斷離時間短,損傷情況輕的病例可先吻合靜脈,然後再吻合動脈。個別病例如斷離水平較高,該端肌肉組織多,傷後缺血時間長,可先吻合動脈,後吻合靜脈。

    3、尋找與顯露血管

    為了便於檢查血管損傷情況,解除血管痙攣,達到無張力吻合,在吻合血管前均應沿血管走行方向切開軟組織顯露足夠長的血管。操作時應保護遠段肢體的血管分支。

    血管斷端的清創不可忽視。找出血管後可在顯微鏡下觀察血管的傷情,切除一切可疑有損傷的血管段。血管缺損可做血管移植修復。用微型直剪作血管端擴創,直至血管內膜和血管壁完整的部位為止。至此,用細鑷子將血管外膜向斷端拉出,在斷面水平切除,讓其自然回縮,使血管斷端在2~3cm範圍內顯得光滑,避免縫線把血管外膜帶入管腔。放開近端動脈的夾子,肯定動脈有噴射性出血後再阻斷血流,作血管吻合。

    4、血管痙攣的處理

    解除血管痙攣最有效的方法是液壓擴張。用平頭針或塑膠管插入血管內,注入肝素生理鹽水,分段加壓擴張。對於伴有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不宜行此法。

    5、血管吻合法

    分套接法和縫合法兩類。縫合法又有連續縫合、三褥式定點連續縫合和間斷縫合兩種。連續縫合用於成年人,其血管直徑大於2.5mm者一般採用二定點或三定點,材料應根據血管的粗細選用無創傷血管縫合針,帶有7~9-0的單絲尼龍線。詳細步驟將在後面相關章節介紹。

    6、血管損傷的修復

    (1)屈曲關節;

    (2)血管改道交叉吻合;

    (3)自體動脈移植;

    (4)自體靜脈移植。

    7、血液迴圈恢復的徵象

    血管吻合後,撤去血管夾可行勒血實驗鑑定吻合口是否阻塞。除勒血試驗通暢外,吻合口遠端動脈可看到或捫到搏動,肢體遠端軟組織有出血,皮色由蒼白轉到紅潤,末端刺之有出血,吻合之靜脈也充盈飽滿,迴流通暢。

    (六)神經修復

    對斷離的周圍神經,只要可能,都應進行一期修復。周圍神經多為混合神經,縫合時不能扭轉,以免運動與感覺纖維交叉縫接。神經縫接宜用外膜縫合法。神經縫合時不能有張力,周圍須有良好血供的軟組織,長度不夠可透過神經改道或屈曲關節,但不能勉強,否則神經纖維可因牽拉而纖維化。對撕脫、挫傷、絞軋嚴重的神經,由於損傷範圍不明確,可用絲線或鋼絲固定兩斷端於皮下,待二期修復。

    (七)面板覆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溴素的材料、成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