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鹿野書院
-
2 # 宮宇巨集
通篇告訴你要做君子,不做小人!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如此看來,它其實跟其他哲學思想並無很大的差別,都是講究認清自己,修煉自我,只是因為統治階級的介入,使得儒家思想逐步被豐富而已
-
3 # 景點—經典再現
孔子的思想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華有:①“仁”的思想;
②“禮”的思想;
④教育思想;
⑤“孝”的思想;
⑥天命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
4 # 晝茶夜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
5 # 幸福種子書友會
論語中的主要思想教育人應該遵循“禮”去規範自己的行為,對世間萬物保持一份“仁”愛之心,強調以中庸之道來立身行事。
主要核心思想用一個字歸納排個序
“仁” 108次
“道” 89次、
“禮” 74次
“學” 65次
“天” 49次
“信” 38次
“義” 24次
“敬” 21次
“孝” 19次
“和” 8次
-
6 # 不老真言
《論語》在封建社會就是一本啟蒙讀物,小孩子一進私塾就要學,沒有什麼博大精深可言。《論語》是夫子日常和學生弟子們的對話集路,易懂平白,有接近生活。《論語》這本書就是告訴人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善良的人僅此而已。
夫子說“富貴可求歟?雖執鞭之士我亦為之,若不可求,從吾所好。”一句話,夫子告訴後人,做一個快樂的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
7 # 使用者54351636143
仁是《論語》的核心思想,春秋時期,學識淵博的孔子,為推廣其的政治主張與儒家學說。開創了第一個私塾,廣招學生,所收之人不分貧窮貴賤。《論語》裡記載著孔子與學生們的對話,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又繼承孔子遺志,繼續發揚光大,《論語》也可以說是孔子與弟子討論和話語的散文記錄篇,因為其內容以仁義忠孝為主,深深地影響著中華幾千年。
-
8 # 相如影視傳媒工作室
我們現在的思想,與孔子的講學思想正好向反,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都以孔子講的思想為主,那就是君主專制制度,儒家的思想比較根深蒂固,因為時間長了,受文化影響也比較長,現在我們的思想還承認儒家的文化思想嗎?現在是以資本為主要思想,
-
9 # 靈仙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
10 # 半看
儒家核心思想在於規,在於軌,至於理、智、仁、義、信則都是術的層面,並非核心。
如果非要從《論語》只中選一句來,就應當是下句: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僅這一句,就規劃出了儒家的道,儒家的規,儒家的軌。
儒家的最初目標和存在價值,就是構建一套完整的體系,並維持其穩定運作。
儒家體系的特點就是各執其位,各司其職,互不影響,不能越位而行。
三綱五常均是為此而設而定,三綱為道為主,五常為術為輔。
如果違背了綱常的要求,那麼就是出軌,就是亂了倫常,亂倫,亂倫可並不是近親亂交的專屬名稱,只有是違反三綱的都是,比如忤逆父母,或者《弟子規》中“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在酸儒眼中這都是大逆不道,是亂倫。
回覆列表
論語一共11075個字,602則。每一則都耐人尋味,讀論語不只是道理,更是故事,弄清每一則的背景和故事,會有很大收穫。
不過總體而言,一部論語,中心思想乃是一個“仁”字。關於這個字,曾經多次出現在論語當中。我們來看看主要的部分。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能做到這五種的人,可以稱為“仁”。恭為莊重,寬為寬厚,信為誠實,敏為勤敏,慧為聰穎。做到這幾樣,就可以對自己不卑不亢,待人接物妥帖,懂得分寸。
2.為“仁”,有教無類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就是愛人。推己及人,並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推己及人,是為仁。
就算是蠻夷之族也要慢慢教化,也是仁的範圍內。而孔子本人收弟子,從來不去挑揀弟子的資質和出身,只要好學,都可以入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是面對紛擾的春秋戰國,各國諸侯各自為政,動不動就騷擾鄰國,兄弟相殘,手足互屠,孔子所發出的感慨。
所有人都遵守社會秩序,不僅僅為了滿足私慾而做事做人,那麼天下就可以做到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意。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孔子說出這話若干年後,北宋依然出現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可見,真的要從“仁”出發,有一顆人心,才能做到這點。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二字,體現在在家中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人在自己家裡能做到這種程度,也就不愁他在外面能夠以“仁”立身。
據說當年郯國的國君郯子是孔子的老師,而郯子是中國二十四孝“鹿乳奉親”故事主人公。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孔子會對孝悌二字如此重視。
《論語》中關於“仁”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但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任何人問“仁”,孔子雖然給的答案都不同,但其實每一個都萬變不離其宗,對人愛敬,對事認真,對己清醒。
這應該就是《論語》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