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丫丫和豚豚
-
2 # 愛笑的毛毛蟲兒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你的一言一行隨時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家教可以影響他的整個人生。管教孩子的時候,有些話不能說,有些話需要常說。多鼓勵孩子,適當的讚賞,提高孩子的勇氣,積極性,培養孩子的信心。下面小編列舉了一些最應該對孩子說的話給大家分享。
你做的好 好主意 我原諒你了 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你進步很大 你能行 你長大了 我愛你 你是個好孩子 加油,不要怕 你很聰明 再加把油 你是個好幫手 你是個懂事的孩子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你前途光明 我也有錯 敢於嘗試,不怕失敗 我對你有信心 你很勇敢 不要著急,冷靜冷靜 你的看法有道理 好主意 你會改變的 珍惜身邊的一切,浪費可恥 總之,教育孩子多說以上這幾句話,可以讓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勇氣,敢於嘗試,不怕失敗,敢於承擔責任,不再浪費東西,遇事冷靜,學會去愛父母,學會原諒他人,反應自己。“佛系青年看世界--持續研究人心情感溝通交流,只做乾貨,不熬雞湯,歡迎大家關注諮詢評論。”
-
3 # 腦洞藝術
關於當我們的孩子犯了錯誤我們如何。具有藝術性的去批評孩子去教育孩子這個問題。
我認為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的不同,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藝術線的方式與方法去教育和批評孩子。
1. 比如說,當孩子考試成績考砸了,或者被老師留到學校了,然後很多家長可能第一選擇就是去批評孩子,指責他為什麼別的孩子不一樣?
為什麼要讓自己丟臉?在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關心,因為本來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自己內心很愧疚了。
如果再去指責和批評他,孩子只會更加難受和痛苦。所以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去鼓勵他幫助他。
2. 關於如何藝術地去教育孩子,我認為,作為家長的我們,我們應該多從孩子的思想。
孩子的思維去考慮這個問題。多去了解下還是內心的想法。
根據孩子的所想呢想所做的,然後再結合自己的。教育相結合出一個具有藝術性的批評。
-
4 # 玖零觀點
先批評對方然後再誇獎對方,可以讓別人更容易接受。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打個巴掌給顆糖”。在心理學中,這種先貶後褒的現象被稱為“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是由著名心理學家阿倫森提出的心理學名詞。該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實驗:阿倫森找了四個不同的實驗小組,讓他們分別對實驗物件進行評價。第一組給出的是肯定、讚許的評價;第二組給出的是否定、批評的評價;第三組則先讚揚後批評;最後一組先批評再給予肯定的評價。
經過多次實驗,阿倫森發現絕大多數實驗物件表示對第四組的人最有好感,對第三組的人最反感。因此那些隨著獎勵的減少,態度逐漸變消極,隨著獎勵的增加,態度逐漸變積極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阿倫森效應”。
獎勵遞減法有這麼一棟宿舍樓,在樓下停著一輛破爛不堪的舊汽車,附近玩耍的孩子十分調皮,經常在破汽車上上下跳躍,砰砰的響聲震耳欲聾。大人們對此十分反感,於是對孩子們進行批評管教,但效果卻不容樂觀。
大人們管得越多,孩子們蹦得越歡,眾人十分無奈。直到有一天,有個年輕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我們來玩個遊戲吧,誰蹦的最響,就獎勵一個玩具小汽車。”孩子們聽了十分興奮,在汽車上賣力的蹦跳,最後蹦的最響的小朋友果然都得到了獎品。
次日,年輕人又來到車前,說:“今天比賽繼續,獎品為一顆蘋果。”小朋友們見到獎品相比昨日遜色很多,都表示不滿,無人賣力蹦跳。第三天,年輕人又對孩子們說:“今天的獎品為兩顆花生米。”
孩子們紛紛表示不屑,撇著嘴說道:“不玩了,不玩了,真沒意思,還不如回家看電視呢。”於是,孩子們跑著跳著倆開了破汽車。之後再也沒有人願意在汽車上蹦躂了,大家又有了安靜悠閒的日子。
在現實生活中,從大加讚賞慢慢遞減至不在讚許,會導致一定的挫敗感,遞增的挫敗感容易引起人們的不滿和厭惡心理,相反,首先要給予批評和否定,使他們瞭解問題的嚴重性和自己的不恰當性,然後給予足夠的肯定和鼓勵。
這樣會使對方走出挫折,帶著深深的感激之情,看到希望,更加努力。所以,大多數人喜歡越來越多的讚揚和越來越少的批評,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善用褒貶,先褒後貶。
氣度寬宏的人,無論遭遇的命運為善為惡,皆能適度以應之。成功不以為喜,失敗不以為悲,外界的譭譽褒貶,一不介懷,只是為所當為,為所可為而已。——亞里士多德
回覆列表
孩子犯錯了該如何批評即不傷害孩子又能達到預期效果呢?下面說說我自己的經驗。
1、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比如孩子的同學、朋友……孩子也要面子的。
2、孩子犯了錯一定要冷靜下來,就事論事的批評孩子,不要一時衝動去打孩子,也不要說難聽的話,比如你怎麼這麼笨、你永遠也學不會等。
3、孩子犯了錯要先問清楚孩子犯錯的原因,因為孩子可能是無心的,另外問清楚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批評。
4、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檢討自己是否給孩子做了錯誤的榜樣。
5、孩子就是在一個個錯誤中學習長大的,家長批評過孩子後,千萬別忘了安慰孩子,比如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犯了錯能改過來就行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