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澳古說歷史

    其實當初曹操要殺孔融列舉的並不是只有不孝這麼一條罪,而是列舉了五大罪狀

    一、欲行不軌,取漢代之二、私會孫權,誹謗朝廷三、不遵朝儀,藐視皇權四、言行放蕩,不忠不孝五、相互追捧,辱沒聖人《後漢書.卷七十》:“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其實這五大罪狀無非就是曹操為了殺孔融,而強加給孔融的,是為了一個“出師有名”,如果不編寫罪狀就殺掉一個大儒,我想天下的是人不會服的。那麼曹操為什麼一一定要殺掉孔融呢?

    其實孔融被殺的原因就是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絲毫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最終惹怒曹操被殺,簡單的說就是“自己作死”。

    孔融這人其實是有大才的,當時的文人和百姓都信服於他,可謂是一代大儒,但似乎歷代的大儒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很沒有政治頭腦,或者說是情商很低,不懂的察顏觀色,不懂的審時度勢,而孔融就是這樣典型的大儒,明明是寄人籬下,明明知道現在的朝堂不是皇帝做主,而是曹操做主,可是他偏偏就要和曹操作對,很多本來不該他管的時候,他就是要管。比如當時曹操打敗袁紹進入鄴城之時,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這些曹家的私事本就不是孔融該管的,可是他卻管了,他寫信給曹操譏諷這件事是“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甚至當曹操問他這是什麼意思的時候,他很不屑的說道“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後漢書.卷七十》:“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再比如曹操北討烏桓之時,他又譏諷曹操“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這就等於就是說曹操你自不量力,盲目舉兵,勞民傷財,等待你的就只有失敗,你說人家還沒有出征,你孔融就說他自不量力,肯定會失敗,曹操能忍嗎?

    《後漢書.卷七十》:“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只能說孔融的死並非是什麼不孝,而是情商太低,亦或者是盲目自大,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道德的最高點去指責曹操,你說一次到還說的過去,但是你三番兩次的這樣去指責曹操,曹操這位梟雄忍的了嗎?即然你孔融這位大儒老是喜歡站在道德的最高點指責我,那我曹操就給你定一條不孝之罪,然後把你殺了,讓你遺臭萬年。

  • 2 # 楊充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三字經》裡可以看到“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說的就是中國古代東漢末年文學家孔融在年僅四歲時就懂得謙讓的禮儀,每次在家吃梨時總是挑最小的拿,大的都讓給哥哥們吃。他父親孔宙驚奇地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孔融振振有詞地回答:“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什麼最後會以不孝之名被殺呢?孔融不顧妻兒,獨自逃脫。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孔融散佈不孝言論。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曹操禁酒,孔融說“桀紂因為美色亡國,何不把婚姻也禁了。”曹操要殺楊彪,孔融去勸說楊彪沒有犯罪,你怎麼能這樣?曹操說這是國家的法律,孔融說你別裝蒜了,橫殺無辜,小心天下人失望。曹操就把楊彪放了。後來曹操打敗袁紹,讓曹丕納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諷刺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知道這個典故,問是哪裡記載的?孔融說,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不要解釋過度有人用孔融讓梨最後卻因為不孝被殺,以此來反思中國傳統教育,屬於解讀過度了。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 3 # 薩沙

    孔融最大問題是嘴臭,是三國時期的大噴子。

    孔融其實並無什麼才能,小時候讓梨是小事,其實很多小朋友都做過,算不了什麼。

    古代講究謙讓,孝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融成年以後,會寫不錯的文章,也很擅長清談,有很好的口才。

    可惜,也就僅此而已了。

    孔融缺乏軍政能力。

    黃巾起義,孔融擔任北海太守,大體在今天山東濰坊一帶。

    孔融拿著周邊的黃巾賊根本沒辦法,連自己城池都差點被攻破,依靠太史慈捨命請來劉備,這才僥倖脫險。

    這還不是第一次!

    隨後,曹操和袁紹兩家開始爭霸。

    孔融目中無人,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依附。結果袁紹的兒子袁譚率軍攻過來,將孔融的部隊打得屁滾尿流,再次圍城。

    到了這種絕境,孔融非但不為自己找出路求生,反而還每天和一幫腐儒喝酒作詩談笑自若。

    這簡直絕了,讀書讀傻了。

    城破以後,孔融才慌忙丟下老婆孩子不管(都被袁譚俘虜),開溜至太行山以東……堂堂一個太守,保不了境安不了民也就罷了,連自己的家人都保護不了,卻還一天到晚叨唸著自己那套大道理。

    難怪《後漢書》上對孔融有一句“志大才疏”對評價。他滿口經綸,其實才器粗略,思想空乏,眼高手低……

    到了曹操麾下,孔融被任命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曹操知道孔融名氣大,但沒能力,給了他一個類似於今天建設部長的頭銜,位很高,但實際不需要做什麼事。

    這種情況下,孔融老實一點做官,混吃等死就是了。

    但孔融這人嘴臭的毛病改不了,不斷抨擊恩人曹操。

    史書上有記載的孔融嘴炮記錄如下:

    曹操節約糧食搞禁酒令,孔融就專門寫了篇喝酒好的雄文……

    曹操擊敗了袁紹,曹丕將袁紹的兒媳婦甄氏納為妾。這本是人傢俬事。結果,孔融講曹家有搶別人媳婦的傳統。甚至還扯到古代,說武王伐紂之後,應該是先把美女妲己賜給自己的兄弟周公……

    曹操要遠征烏桓,解除西北方向上的軍事威脅,孔融又嘲笑說那地方雞不生蛋鳥不拉屎,不值得興師動眾。他還說歷史上肅慎部落沒有向周武王進貢木材,丁零部落偷國蘇武的牛羊,應該一併討伐。這都不知道扯到哪兒跟哪兒了……

    古人稱伴君如伴虎,而孔融卻非要將老虎當作大貓戲弄,豈不是找死。

    終於,忍無可忍的曹操,以孔融在一次聚眾的不當發言為由(大致內容是孔融以瓦罐來比如母子關係,很可能是酒後瘋話),將孔融治罪下獄。

    據《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書記載,孔融說過如下驚世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父與子之間,哪有什麼親情?探求本源,不過是情與欲的產物而已(也就是父親發洩性慾才有的兒子)。母與子之間,又怎麼論?也很簡單,比如把一件東西寄放在瓦罐中,拿出東西之後,兩者就不存在什麼關係了。

    這種言論在當時甚至今天來說,也是大逆不道的,更別說古代。

    當時曹操憋著要整死你,自然讓你因言獲罪。

    不得不說曹操還是很老辣的。你孔融名氣大,自稱忠孝,我就利用你說的關於忠孝的荒唐話整你。

    曾經的一方太守,滿腹經綸的一代大文豪,就這麼死無善終,連全家老小都要拉去為他陪葬,可謂是最慘的下場。

    所以,在不能隨便說話的地方,就不要肆意做槓精嘴炮了,沒好下場的。

  • 4 # 亮仔學史

    其實孔融的名聲完全就是被“炒作”起來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在孩童啟蒙讀物中《三字經》中就這樣寫到:融四歲,能讓梨。古代的文人誰不是從《三字經》一步步讀過來的,再加上孔融是孔子的20代玄孫,顯赫的背景讓他有了更高的曝光率,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使做了什麼出彩的是,想出名?做夢吧!

    孔融拋去文學素養不談,如果他生在盛世,他的才華也許能保他的終身富貴,但在亂世當中,需要的是腹有良謀的英雄,像孔融這種坐而論道的腐儒,顯然沒有立足之地。

    孔融為何不受曹操待見?

    透過孔融身邊的人其實就能看出一個大概。三國時期“擊鼓罵曹”的禰衡就是孔融的摯友,此人不用我們多說,大家對他也有所瞭解。罵曹操、辱劉表、激黃祖,世界上就幾乎找不出他不噴的人。

    而孔融卻對他十分欣賞,二人彼此間還互相戴高帽。孔融誇禰衡是復活過來的顏回,而禰衡卻把孔融稱作是當今的孔子,他們除了喝酒吟詩,就是這些“商業互吹”,以禰衡的“破嘴”來衡量,孔融也好不到哪去,都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噴子。

    曹操為了節省開支,曾經下令禁止飲酒,而孔融卻不以為然,對曹操冷嘲熱諷,說他是小題大做,這項禁令對文人來說就是一種束縛。

    而曹操攻下鄴城,消滅了袁氏父子,一進城曹丕就霸佔了袁熙的老婆甄宓,而孔融對這種敗壞人倫的事情自然要站出來說兩句。他給曹操寫信說道:當年周武王進入朝歌,第一件事就是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旦。

    要知道,曹操的文學素養也不低,他還以為孔融最近研究歷史又有什麼新發現呢,於是趕緊回信向孔融請教:文舉從哪裡得知?我看了很多史書並沒有發現這件事啊?

    結果孔融很得意的回了一句:通過當今發生的事不就能推斷出過去嗎?結果曹操一口悶氣差點沒上來,對孔融三番五次的嘲諷自己很是窩火。

    孔融為何被殺?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對孔融的容忍到達了極限,加上孔融的“大嘴巴”到處得罪人,於是很多人給曹操上書要求嚴懲孔融,曹操順水推舟,就將孔融逮捕,按律定罪。

    給孔融安排的罪名有:不遵朝儀、誹謗朝廷、圖謀不軌、結黨營私、不忠不孝。許多人好奇,為何從小就懂得謙讓的孔融會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呢?

    原來還是應了那句話:禍從口出!也許是孔融多喝了幾杯酒,舌頭便不受大腦控制了。他曾經說過:“兒子對於父親,不過是父親發洩慾望的產物,哪裡用得著孝順,至於母親,從胎兒離開母體的那一刻起,就像是從盤子中脫離了一樣,根本以後就沒啥關係了。”

    此言一出,令在座的人瞬間酒醒了,而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些小人就把此事報告給了曹操,曹操正愁沒理由整治孔融,結果可算讓自己抓住了把柄。

    孔融真的不孝嗎?

    其實孔融到底有沒有說過這話,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別說在古代,就是放在開放的現代,這種言論也是大逆不道的,即使孔融再不堪,也不至於和父母過不去。

    其次,聽其言,觀其行,孔融還真的很孝順。不說別的,就從孔融的父親孔宙去世說起,當時的孔融不過13歲,父親的去世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悲痛欲絕,哭的眼睛紅脹,最後癱倒在地上,兩條腿不聽使喚,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行走。

    因此我認為,孔融的死是曹操的欲加之罪,曹操的這一招可謂毒辣,殺人誅心不過如此。中國自古以來,極為重視孝道,漢朝的皇帝諡號前都得加一個“孝”字,為官的第一標準也是如此,稱為舉孝廉。

    而孔融一生標榜自己是“孝順”的大儒,用其他的理由殺掉他恐怕會惹人非議,會讓天下人覺得曹操氣量狹小,不能容人。而曹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殺他是為了維護社會綱常,自然也就沒人說閒話了。

    曹操這一招太絕了,不但殺掉你,還要讓你身敗名裂,並且自己又能獲得維護“孝道”的美名,可謂是一石三鳥,要不然,那麼多的英雄,沒兩把刷子,能在三國的亂世之中成為佼佼者呢?

  • 5 # 重甲強弩長槊遊騎兵

    首先,孔融的確說過“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樣的奇談怪論。

    這在曹操看來其實還構不成殺他的動機,曹操要殺他主要是因為孔融挑戰他的國策底線。例如曹操因為糧食緊張下禁酒令,孔融偏偏要召集一群人痛飲,曹操北征烏桓順便消滅袁家殘餘勢力,孔融也極力反對。

    也許孔融初衷是忠心漢朝而事事反對曹操,但他身為名士和公職人員,不顧國家大局公然反對大政方針,這會在輿論上造成惡劣影響,曹操必殺之而後快!

    你看看同為大噴子的禰衡,把曹操和大將都奚落了個遍,曹操殺他了嗎?

    再類比一下現在的公職人員,公開和國家大政方針叫板怎麼著也要停職吧?那放在古代弄死他也就非常正常,非常正確,不足為奇了。

  • 6 # 兮兮說事兒

    如果認為孔融不孝而被殺,那是小看了孔融。

    如果認為孔融亂說話而被殺,那是小看了曹操。

    事實上,政治人物之間的殺與被殺,永遠都是立場原因。

    歸根結底,孔融的被殺,是曹操向世族門閥的又一次挑戰。

    東漢末年的局面,最初由世族、外戚、宦官三股勢力構成。

    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便是以十常侍之亂為開頭。十常侍均為朝中宦官,他們把持著年幼的皇帝,殺掉了外戚的代表大將軍何進,朝中大亂。西涼軍閥董卓,以勤王為名,趁機發兵洛陽,平定宦官之亂,進入權力中樞。

    至此,東漢的政治局面便成為了各大世族門閥之間的鬥爭。

    所謂世族門閥,簡單地講,就是大地主,大官僚,依靠在土地、政治等方面的優勢,讓自己的家族得以把握住各種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權力和資源。

    譬如,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祖祖輩輩都是當官的,而且是國級幹部。劉備除了本身就有皇族血統以外,他的起家離不開糜氏家族早期的經濟支援,後來進入益州後,諸葛亮反覆平衡的也是荊州世族與益州世族之間的權利之爭。在江東,孫策被暗殺,也是因為作為外來的淮泗集團,觸動並且打壓江東世族的緣故。

    (孫策被江東氏族暗殺)

    而曹操的出身,並不高階,他的父親是一位宦官的養子。袁紹這樣的世族瞧他不起,檄文中就罵曹操是“乞丐攜養”。這樣的出身註定了曹操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必須要面對來自高階世族的仇視和敵對。

    (曹操的父親,是宦官之後)

    面對這樣的局面,曹操的處理方式大概秉承著這樣三大原則:

    其一,建立好曹氏與自己本家夏侯氏的勢力範圍。

    曹操的父親是宦官的養子,而曹父本姓夏侯。這樣的策略也很容易理解,既然我家以前不是世族貴胄,那就從現在開始擴大自己的宗族勢力。這也是為何夏侯惇這樣常年打敗仗的將軍能夠位列高位的原因之一。

    (獨眼將軍夏侯惇)

    其二,提拔庶族人才,擴充自己的勢力基礎。

    既然世族階層不認可,那麼就讓有能力但出身卑微的人們取代他們。

    曹操頒佈的《舉賢不拘品行令》中,有這樣一句: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就是說,即使這個人品德上面有問題,哪怕是不仁不孝,只要他有治國用兵方面的一技之長,大家也要把這樣的人才推舉出來,不要因為這樣的私德問題而遺漏了人才。

    由此可見,曹操絕不會僅僅因為不孝的問題,就殺掉一個人。甚至可以說,不孝,在曹操的眼裡,根本就不是問題。

    其三,對於既有的世族,曹操的基礎策略是拉攏。可是,那些總是反覆跟曹操作對的人,就只好找機會除掉他們。孔融,就屬於這類範疇。

    分析過曹操的行為思路,我們再來看看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的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的宗族在山東一帶很有威望,被稱為青州孔氏,是東漢末年標準的地方豪族。

    幼年時期的孔融留下了兩大名場面。除了大家熟知的孔融讓梨以外,便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了。

    大家都在誇讚孔融聰明,有個不太會說話的賓客,說了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同學立即回懟:“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可惜的是,嘴炮實力出眾的孔融,在成年後實際的軍政表現中,卻乏善可陳。

    軍事方面,作為北海相,討伐黃巾軍失敗,還被黃巾軍首領圍城,最後靠劉備的援助才解圍。

    之後,與袁譚交戰之時,敵人已經殺入城門開始巷戰,孔融依然很有大將之風地在書桌前讀書,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惜這樣裝出來的大將風度並無法改變戰局,孔融連夜逃出城,妻兒全都落入敵手。

    政務方面,目前與孔融相關的記載大多與祭祀禮儀相關。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動盪之中的東漢政權想要恢復肉刑,即如孫臏所受的臏刑、司馬遷受到的宮刑之類的殘酷刑法。孔融以一篇雄文駁斥了恢復肉刑的觀點。他關於肉刑的觀點,直到隋唐時期設立刑法之時,都在被人引用。他的這篇文章,使得很多人,乃至數百年之後的人們,都得以免受殘酷肉刑之苦。

    除此之外,孔融在政務方面,再無更多的表現。

    雖然自己在軍政方面實力一般,但是從小時候便展現出來的嘴炮實力,隨著孔融年齡的增長愈發深厚了。

    曹操擊敗袁紹,曹丕霸佔袁紹兒媳婦甄氏,孔融諷刺他“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進攻烏桓,孔融譏笑他勞民傷財地征討了一個不毛之地。

    最沒事找事的是,曹操上表請求禁酒,其實也是考慮到當時災荒頻仍,很多人吃不飽飯的時候,需要禁酒節約糧食。孔融上表反對,並且文章中有很多傲慢無禮的語氣。

    最嚴重的,恐怕也是最讓曹操動了殺心的一件事是,孔融要恢復皇帝的權力,“千里之內不封侯”,而當時曹操剛剛被封為武平侯。這對於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來說,是觸及了曹操最核心的權力。

    於是,曹操列舉了孔融的五大罪狀,將孔融妻兒全部殺掉,其中一條罪狀,便是不孝。

    理由是,孔融在某個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的場合,當眾表示,說兒子不過是父親一時情慾的產物,母親呢,只是像容器一樣,當物品從容器中拿出來,便和容器沒有什麼關係了。

    孔融的這番倫理理論,雖說也不無道理,但是在漢朝以孝治天下的環境中,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言論。

    沒有實力,又愛和曹操唱反調的孔氏宗族領袖,就這樣被幹掉了。

    (削弱反對自己的世族門閥勢力,才是曹操殺掉孔融的真正原因)

    諷刺的是,孔融自己在當北海相時,非常強調孝道。他看到路邊一個人正在墳前為去世的父親哭泣,可是孔融覺得這個人雖然哭泣,臉上卻沒有憔悴的申請,於是便把他殺了。

    當時的他恐怕想不到,以孝名天下的自己,最終會死在不孝的罪名之下。

  • 7 # 剛日讀史

    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歷經數千年。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大一統”最終成為了華人意識形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深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比如赫魯曉夫清算斯大林,前蘇聯就分裂成了七個國家,雖然跟老美的推動有關聯,但內因還是前蘇聯的文化底蘊太薄,清算就變成全盤否定,國家由此分裂。

    我對孔子非常敬畏,所以我個人反對全盤否定儒學,但不代表我就能認同董仲舒閹割過的儒學。

    在這裡要將孔子的思想和閹割後的儒家學術作出區別。原因有三:

    其一,“孔融讓梨”,倒果為因,剝奪別人的話語權。

    孔融讓梨,僅僅是他那個時候不想吃梨,如果他想吃得要命,那怎麼會讓出去呢?

    但是後世之儒穿鑿附會,將各種謊言加於其上。就這樣,“孔融讓梨”,就變成了你必須讓,你不讓那你就不是“孔融”。

    或者,我想要這個梨,你必須得給,你不給那你就不是“孔融”。

    人有身體,所以會伴隨有慾望,所以孔子也發出過“食色性也”的感嘆。而孔融兄這樣佔據道德至高點,然後再大發議論,這種情況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可不少見。

    其二,六經亡,六經之學興起。儒學結合法家,這就是漢朝的“外儒內法”。

    秦之“暴法”被漢朝所繼承,但是漢朝為什麼沒有被罵成暴政呢?

    原因就是漢武帝用儒學在外面進行裝裱,儒學與國家公權結合之後,使國家有了一定的“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

    但當士人透過儒家學術來博取社會地位,社會財富的時候,儒家學術就開始變質。

    其三,儒家最愛講的忠君愛國。(孟亞聖可不忠君哈。)

    文天祥這樣的人就太少了,趙國君都降了,但是文天祥卻沒有降,為什麼?

    文天祥:

    跟讀不讀儒家書有沒有關係?我認為是沒有的。不投降那是文天祥個人的品德和氣節,不讀書的人也一樣能有這樣的節操。

    要不然怎麼會有“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的說法呢?

    況且這麼朝代改朝換代下來,如果真的是“忠君”,哪裡還有儒家呢?

    正是這樣的原因,既然你做不到,那就別瞎BB。

    曹操看不起老孔的故作姿態,老孔也暗地裡罵曹操“不似人君”。兩人經常互懟,積攢怒氣。

    有一天,老孔和禰衡又喝酒醉了。

    《後漢書》: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父親對子女有什麼恩惠可言?他的本意只不過是發洩情慾罷了。

    母親對於子女來說也談不上多偉大,好比一個盛放東西的瓦罐,子女生下來就如同東西從瓦罐裡倒出來,難道還要給瓦罐寫感謝信,侍奉瓦罐終老?

    古人以“孝”治天下,孔融何許人也?

    那可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啊,作為聖人的後代,竟然鼓吹“不孝”,這還了得。

    當然,一旦在鬥爭需要的情況下,這些話就變成了致命毒藥。

    士族是曹操的死敵,政敵無需原因,基於立場,雙方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

    為了曹魏集團內部的穩定,老曹用不孝的罪名殺了老孔,他還以為能堵住士族的嘴巴呢。

    天性涼薄:

    堵住嘴巴也不能不讓人在心裡面腹誹啊,所以後世曹操就被黑出了翔。

    老孔還真不孝啊,這“讓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了。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也不算是什麼大孝子了。

    一句話,暴露了孔融的為人,那是天性涼薄,讀再多的書也是讀到狗肚子裡去,還記得大學生馬加爵事件嗎?

    參考《後漢書》

    文——千古亭榭

  • 8 # 復活的馬克斯

    孔融死有餘辜。

    第一,做為漢末的世族,加之做為孔子二十世孫,又為北海相(以家世得官,並無為一方做亊的任何本事),自傲張狂,反映的是東漢世族這個社會毒瘤的現狀。

    第二,一個噴子,嫉賢妒能。

    第三,被後世狂贊,就是為了攻擊曹操,美化儒家。

    由此可見,儒家在歷史和思想上無恥的一面。

  • 9 # 福星沐浴露好多泡泡

    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孔融屬於理科直男,智商高,情商低,有小機智,但無大智慧。這種人往往過於摳細節,表現出對人的傲慢,雖心懷天下,但嫉惡如仇,不懂得迂迴和變通。

    曹操何許人也,天下梟雄,雖愛惜人才,但也不是聖人,孔融多次侮辱嘲笑其宦官出生,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以不孝的罪名殺之,也不足怪,只是找個機會找個合理的理由罷了。

  • 10 # 無錫十二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懂得謙讓,孔融前半生的故事可能每個人都十分熟悉,但是後半生的故事,會讓你大跌眼鏡。

    孔融,魯華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出名並非四歲讓梨,而是16歲,名士張儉受到迫害,一路逃到孔融家中,被孔融所救,就在官兵抓捕張儉時,其兄孔褒為他頂罪,孔融因不畏權貴聞名。

    在北海為相時,孔融在街頭上看到了一個死了父親的人,孔融看到哭得不夠悲傷,就認為他不孝,於是就把他給殺了,孔融藐視群臣,極為傲慢,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有一次孔融被黃巾管亥所圍,情勢緊急,就派人向劉備求救,劉備就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

    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雙方從春天打到了夏天,城內兵力僅剩百人,此時孔融還在讀書,在得知城破之後,孔融就拋下了妻兒,一路逃到了山東,然而漢獻帝不僅沒有怪罪他,還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他更加傲慢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討烏桓,當時饑荒戰亂,曹操就上表要求禁酒,孔融又譏笑他,認為不要禁酒,曹操早就對他忍無可忍,而孔融的口無遮攔,終於讓曹操找到了藉口。

    原來孔融在醉酒之後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的意思,他跟父親沒什麼感情,他只是父親發情的產物,母子之間也沒什麼親情,把他生下來,只是將瓶子裡面的東西分離了而已。

    曹操就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在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將他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死後,都沒人願意給他收屍,可見孔融的人品在當時有多麼差勁。

  • 11 # 文沐

    孔融被殺的罪名有很多,主要是“招合徒眾,欲規不軌。”其實還是曹操想弄死他。

    孔融是個比較驕傲的人,又是孔聖人的後代。曹操只是一個宦官黃門的“後人”。所以孔融可能以一個讀書人的驕傲看不起曹操,就各種作死地懟曹操。比較有名的一次孔融頂撞曹操是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給曹操寫了封信,內容是“當年武王伐紂把蘇妲己搶過來賞給了周公。”曹操一時沒反應過來,還一副愛學習的樣子請教孔融。孔融說“以今之事度之(諷刺曹丕娶甄氏)。”

    三國時期因為戰亂,糧食減產,為了不浪費糧食,各個國家都有禁酒的政策。孔融喜歡喝酒,在曹操剛頒佈禁酒令之後,他又開始和曹操懟上了,大談喝酒的好處……而且孔融名重一時,算是讀書人的楷模,這麼個人和曹操公開唱反調那還了得,早殺了早清淨唄。

    至於不孝,應該是孔融的一個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莫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意思是父親和兒子有什麼親的,當時僅是洩慾而已。母親和兒子也沒什麼親的,只不過是寄居的容器,出生就離開了。

    這個說法放到現在如此開放的社會尚且駭人,何況是那時候。

  • 12 # 德才兼備豆漿1H

    歷史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一般都是勝利者譜寫的。最簡單直白的原因,孔融擋了曹操的道路。在那個時代不缺賢者、聖人,現在我們看這孔融是個賢者,放到東漢末年也就是一方軍閥吧,在這點上和曹操都是同一類人,都有稱霸天下的政治訴求。他失敗了也就被殺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13 # 雲酉

    孔融曾經“非孝”,他的大致觀點是,父親生兒子僅僅是因為情慾,如果沒有後天的養育,兒子對父親也沒有盡孝道的義務。這個觀點現在看來正常,但在當時卻驚世駭俗,畢竟大漢以孝治天下,孝是治國原則。

    孔融這麼說是諷刺當時虛偽的孝道,卻被曹操抓住了小辮子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但孔融這話很早就說了,曹操以前為什麼不動他,非要到公元208年殺孔融?因為208年曹操要南下伐劉表了....

    很多人認為孔融是因為口出狂言而死,這是低估了曹操的心胸,也低估了孔北海的智慧和操守。

    孔融曾任北海相,曾是一方諸侯。他治理下的北海並不差,畢竟北海是黃巾軍最猖獗的地方,在孔融的治理下,也曾慢慢恢復活力。橫向比較敗家子袁術的南陽郡和揚州,孔融的內政能力已經好太多了。只是打仗實在不是孔融的強項,最終被袁譚奪了北海郡,畢竟老袁家財大氣粗,實力對比太過懸殊。而且在漢末那種遍地大佬的情況下打敗仗並不丟人。

    後來孔融受漢獻帝徵召到許昌當官,就跑到了曹操眼皮底下。孔融是立場鮮明的擁漢派,儘管曹操多他多方拉攏,但他一直不為所動。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平荊州,他的後方並不牢固,擁護漢的力量不小。而討伐漢室宗親劉表,勢必會遭到擁漢力量的反對。為了防止擁漢的力量在後方搗亂,曹操借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

  • 14 # 中林之木

    孔融讓梨,被當作教育模型,沒錯,被視為從小就懂大人事。他的女兒更不亞於他,曹操反更加仇視他的聰明女兒和殺掉她和她的親人是不對的,怎麼能言他誅連好,怎麼講都不對。當年劉備就不作一點誅連的事,覺悟自然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PS3遊戲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