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聖教和書譜,但是如何出帖創作!
5
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關於《王羲之聖教序》如何出帖的問題,我的觀點是,先專工《王羲之聖教序》,把《書譜》先放一放。

    當你把帖上的字臨到七分像的時候,就可以出帖了。也就是說,七分像再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你就是書法家了。

    臨帖是個艱難的過程,也是苦躁無味的,書者,要學會在臨帖中享受快樂。

    建議題主在臨《王羲之聖教序》的同時,可以兼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但要以《王羲之聖教序》為主。

    建議題主在堅持臨帖的同時,還要深入讀帖,並不斷領悟書法精神。

    把“對臨,意臨,背臨”過程進行完之後,題主可嘗試集字創作。“集字創作”,是對臨帖所取得的成果的檢驗,歷史上的一些書法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 # 墨寶

    《集字聖教序》這本字帖是行書最好的範本之一,想把《聖教序》寫好,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才算初步出帖

    第二,注意章法,《聖教序》雖然章法不是很多,但是為臨寫者也提供了一些資訊,比如說,大小,輕重,擺動等等,注意這些東西,對於以後臨寫其他字帖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至於筆法,比如起筆為圓筆,方筆等等,注意轉折處為折筆還是圓轉,對於筆法的練習有很大的幫助

    所謂出帖,也是臨時的,聖教序當中的東西還有很多,也可能對於聖教序的臨寫會是出出進進,反反覆覆的,不可能說臨寫一段時間就完全掌握了其中的所有東西

    個人愚見,說的不對的還請各位多包涵

  • 3 # 搞垮鬱悶界
    用最大的功力入帖

    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李可染先生說過:“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書畫同源,同適用於書法,這裡重點是“最大的功力”,其實,入帖是很難的,所以要用功才行,不但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得其神就更難了。所以,沒有幾年堅持不懈的臨池。怕是難以做到。。。

    用最大的勇氣出帖

    沒有入帖何以談出帖,書法不可急於求成,一分汗水一分收成。只有默默地硯海耕耘。到了作品能幾可亂真時到考量出帖。出帖個有不是秘笈的秘笈:功到自然茅塞開。(廢話,哈哈)

    出帖之初進人遺貌取神階段。把臨帖的注意力從字的點畫結構逐漸轉移到精神、氣韻、意態上來。

    精不宜雜與博涉多優

    初學宜精不宜雜,切忌見異思遷,古人強調人帖“先宗一家、固其根本”,站穩腳根後再擴大戰果。出帖時要“博涉多優”。用比較的方法揣摩不同流派的異同,這有利於克服片面性和侷限性。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才利於自成一家。

    祝你早日破繭而出,自由飛翔在書法的天空。。。

  • 4 # 斐梵物語

    問題提出那人,你都還沒倆腳邁進去呢?哪裡來的出帖一問?

    若是聖教臨成一模一樣了就可以談出帖了,你還早著呢。雖然這麼說你,實話說我也沒邁進去呢。

  • 5 # 海右書生劉建義

    其實,個人認為在考慮如何出帖之前,應該先考慮如何入帖。我們在臨帖時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通篇臨,結果是拿出單字來,都不很到位。以為臨了好多通了,該出帖了,其實根本還沒有入帖。

    啟功老先生說,習字要透過刀痕看筆痕。有時候,我們直接看碑刻的單字照片,倒比看字帖容易理解筆法。另外,聖教序是碑刻,是集字,如果能找到所集字的出處,看看墨跡本(當然這些所謂的墨跡本也十之八九不是真跡),就更容易看清用筆過程,也就更易入帖。

    真正入帖了,其實出帖就容易了。出帖入帖其實是一個辯證的關係。

  • 6 # 半日閒書道

    先簡單瞭解一下何謂入帖。常言道:不入帖,何以談出帖。出帖的前提是入帖已深,起碼體現在寫字寫到和母帖形狀很像了。下圖是王鐸臨集王聖教序,大致能詮釋什麼是入帖:臨帖無外乎是兩個核心課題:一是形態,二是神韻。形態是可以磨練的,神韻卻要看和帖的緣分、以及自己的天賦,貌似沒法強求。

    集王聖教序結構天然,且變化萬千,因為是集字和拓本的原因,初學者遇到普遍的問題是:1.筆意僵硬;2.不知章法,也就是寫成行的時候感到憋屈或彆扭。

    如果要往深處學習,實際是如何活學活用聖教序裡的知識。我給你建議兩個辦法:

    1.王氏手札找突破。把聖教序的字和王羲之的手札找出相同或來類似的字(儘量找全)。然後在手札中將那個字前後三四個字、乃至一行或兩行都寫下來,反覆寫。這個辦法的意義是看看懷仁為何選這個字、原來是啥樣的、為啥變成聖教序那樣了?需要琢磨這幾個問題。

    2.宋四家手札再加王鐸手札找突破口。這幾位大師都是深深浸泡在集王聖教序的專家,專家和又是後來又是咋整這些知識的?需要在他們的手札裡仔細去揣摩。因為宋代尚意,自然在章法和墨法上下功夫很多 ,他們的理解很有參考價值,應該重視。

    個人認為:上圖米芾此方圓庵記是聖教序出帖的典範之作。下圖王鐸書峨眉山遊記也是聖教序出帖的代表之作。

  • 7 # 葉靜湖

    臨帖是有一個深入進入也就是所謂入帖,再打出來,化成你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出帖的過程。如果是通臨,又想從一個字帖中吸取較多營養,這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是選臨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從你的作品能看出來你很有書法天賦。只是學的比較雜。只稍微能看出一點兒臨過《聖教序》,如果你不說完全看不出臨過《書譜》。也就是說不管是《聖教序》還是書譜完全沒入帖。其他的字帖可能臨的也不多。

    當然,不是說學書法就一定要入某個字帖——字寫得跟字帖近似,也可以博採眾長,不過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你大量讀帖,具備較高的眼力(欣賞鑑別能力)。

    從你目前的書法水平看,不具備博採眾長的能力。還是老老實實,臨《聖教序》為好,《書譜》就先放一放吧,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集中精力先把《聖教序》臨好,先做到能入帖。出帖的事情以後再說。

    趙孟頫臨《智永千字文》500遍,臨《聖教序》500遍。終其一生,臨帖創作相結合。當然,我們不一定有他的目標和才能。但是,要學好書法,需要下功夫是肯定的。

  • 8 # 張一民

    什麼叫出帖入帖的我也不懂,書家們也不一而論,但是開卷有益,不要著急出效果,到了那個領悟和筆力自然水到渠成.

    在這談的多引經據典的多可能會混倆打賞錢,可到頭來還是嘴上說的多毛筆寫的少,你看看這些大明白們,"坐議立談無所不能,揮毫提管百無一善"說那麼多有什麼用?

    王羲之的字輕鬆磊落,恬靜樸素,剛好是在平和中最見素養,所以寫字不要太勒,不要太憋不要太做作,一個人書法的水平大概能騙幾個外行但騙不了天地,當你放下書法之外的各種慾望好好去寫,王體字大概也就自然"出帖"了

  • 9 # 千年蘭亭

    學習書法是一個由入帖到出帖的過程。

    臨習是一個入帖的過程,是一個從無法到有法的過程,是一個由生到熟的過程。

    出帖則是可以原帖的風格,書寫不同的內容,其實是一個吸收、消化丶運用的過程。

    你的字,還處在入帖的初期,現在要做的是認真、反覆臨帖。

    當然,就《聖教序》而言,要想出帖,首先要做的是廣覽王字墨跡。《聖教序》畢竟是碑刻,學碑可以強其骨,學帖可以養其氣,學間架可以看石碑,學精到處非看墨跡不可。

    其次,以《聖教序》技法為基礎,整合他人臨習王羲之的作品。多種摻合得王羲之精髓,逐步過渡到變臨摹為創作,真正形成自己的王字風格。

  • 10 # 神韻軒書法

    出帖就是進入意臨階段。怎樣意臨《聖教序》呢?

    一,以此帖為主,在此帖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加入其它字帖的特徵。

    二,以其它碑帖為主,用其它碑帖來借鑑融合此帖。

    三,以自已形成的風格為主,吸取一些此帖特徵。

    四,意臨和對臨相結合,容易發現自己某些不足之處,以便調整提高,寫出和範本格調相同的字來。

    我們來看看這幾位書法家學習《聖教序》後,形成了什麼自己的書法風格。對我們有啟發和借鑑作用。

    一,趙孟頫意臨《聖教序》,骨力勁健,秀麗多姿。(下圖左起第一張)

    二,王鐸意臨《聖教序》,有顏體的厚重雄強,又有米芾的錯落有致。(下圖左起第二張)

    三,沈尹默意臨《聖教序》,有歐陽詢神采,有王羲之的秀美。(下圖左起第三張)

    四,啟功意臨《聖教序》,剛健挺撥,有書卷氣。(下圖第二排中間一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僅售2799元,OPPO A92S入手划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