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場戰爭是否關乎秦趙的生死
3
回覆列表
  • 1 # 清史宴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兩大超級戰國的生死角逐,他們之間比拼的不單單是兵力的強弱和將領的指揮才能,其戰爭後期更多的是在較量廟堂運籌和國力的大小。其結果是以趙國的完敗,趙國士卒損失殆盡而結束,從此趙國徹底退出了一統華夏的角逐,其國力也開始由盛轉衰。

    此戰之後,秦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大超級強國,其國力已經遠超山東列國,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了,秦國統一天下剩下的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若不是秦昭襄王晚年,沒有像白起這樣的名將領兵,再加上後繼之君才能平庸的話,秦國一統華夏的腳步肯定會提前到來的,而不會等到秦始皇嬴政成年親政之後,才開始謀劃滅國大戰。

  • 2 # 苦茶庵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之間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其背景是:公元前262年,秦軍攻克了南韓的野王將南韓攔腰截為兩段。訊息傳來,南韓上下一片恐慌,趕忙遣使入秦,進獻上黨郡向秦求和。然而,南韓的上黨太守卻不願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於趙的選擇。他的用意十分清楚,即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禦秦國。趙國對這一問題的利害關係也十分清楚,知道一旦接收上黨地區便會引來秦國的進攻,權衡再三,趙國最還是決定接收這一地區。秦國果然派王率軍進攻上黨,趙國派名將頗屯兵長平拒敵。秦國果然派王率軍進攻上黨,趙國派名將頗屯兵長平拒敵。

    廉頗深知秦軍勇悍善戰,遂採取了佔據有利地勢,堅壁防守以消耗敵軍的方略,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於一戰的王齡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戰爭進行了三年,秦國的經濟已不堪重負,而趙國面對龐大的軍事開支也漸漸吃不消,曾經向齊國請求糧食支援,齊國因懼怕秦國而予以拒絕。因此,趙、秦兩國都對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雙方都謀求速戰以求擺脫困境。趙孝成王急於結束戰爭,曾數次派使者催促廉頗進攻,但廉頗卻不為所動。相比而言,秦國的策略要高明一些,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另一方面,又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往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撥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說廉頗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而秦軍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秦國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將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堅決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將。

    趙括雖然是將門之後,但卻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他上任後,一反廉頗的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趙軍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擊敗秦軍。秦國得知趙國改任趙括為將的訊息後,立即改派驍勇善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統率秦軍。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敢於洩密者斬。白起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久經沙場,曾經指揮過許多戰役,而趙括卻從未擔當過大任,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此戰秦軍獲勝的根本原因是秦軍的實力佔有相對優勢,其次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的運用,也存在高低之分。趙國在人數、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弱於秦國的情況下,進行速戰速決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統兵主將的選任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秦國在這些方面基本都無懈可擊,而且在戰役的關鍵時刻,上下能夠團結一致,及時增援,協調配合,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勝利。

    長平之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此戰之前,山東六國中只有趙國實力最強,如果趙國與其他諸國建立聯盟關係,則足以與秦國相抗衡。此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急劇衰落,其餘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因此此戰可視為戰國形勢的轉折點,秦統一全國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長平之戰的結果,趙軍全軍覆沒,秦軍亦傷亡過半,粗略估計雙方死傷應在百萬左右。此役是整個春秋國時期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長平之戰有許多方面值得研究,除了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外,在戰術、後勤支援、將帥選任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有不少經驗教訓值得吸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優甲樂是否需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