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與治理的途徑有二:一是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二是靠政府政策的自覺調控。
(一)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
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是指在市場經濟中,透過價格機制、利率機制等的傳導作用,透過“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自發的推動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過程。
價格機制是調節供求總量平衡的主要調節機制,它透過商品和勞務價格與供求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實現商品和勞務市場供求總量平衡。當社會總需求膨脹時,過旺的需求會刺激商品和勞務價格上漲,物價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一部分需求,同時促進生產者增加供給,從而使社會總供求趨於均衡;當社會總需求不足時,過剩的供給會使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下跌,物價的下跌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一部分需求,同時引導生產者減少供給,從而使社會總供求趨向均衡。
利率機制是調節社會貨幣資金供求關係的一種機制,進而成為市場調節供求總量平衡的一個重要機制。當社會總需求膨脹時,經濟過熱,過旺的投資需求會推動市場利率上升,利率的提高會減少一部分投資者對投資的需求,還會吸引一部分儲蓄使資金供給增加,從而使資金市場供求趨向平衡,進而促使商品和勞務市場的供求趨向平衡;當社會總需求不足時,經濟蕭條,儲蓄增加,對資金的需求減少,過剩的資金供給推動市場利率下降,會刺激一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慾望使資金需求增加,同時也會抑制一部分企業和個人的儲蓄願望使資金供給減少,從而使資金市場供求趨向均衡,進而促使商品和勞務市場供求趨向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機制對社會總供求的自發調節,存在著盲目性、事後性、短期性且耗費時間長、代價較大等弊端。因此,現代市場經濟中,社會總供求失衡的治理還須藉助政府自覺、有效的政策調控。
(二)政府政策的自覺調控
政府政策的自覺調控,是指在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基礎上,政府透過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透過“看得見的手”自覺調控各經濟引數,從而影響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促使他們根據各種經濟引數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自覺地推動社會總供求趨向平衡的過程。
政府對社會總供求的調控,按其解決問題的途徑可分為以下兩種型別: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政府透過採取刺激或抑制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使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趨向平衡的過程。需求管理是凱恩斯理論的主要主張,是根據經濟週期運動而實行的反向調節,是短期宏觀調控行為,其目標和措施隨經濟執行狀況的變化而相機抉擇。需求管理主要透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施,對於實現社會總供求短期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供給管理,是指政府透過採取最佳化總供給的政策,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趨向平衡的過程。供給管理是供給學派的主要主張,是依據經濟發展趨勢特別是產業結構演進規律,調整產業結構進而最佳化供給能力和結構,使供給總量和結構能更好地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供給管理主要透過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來實施,是長期宏觀調控行為,對保持社會總供求長期平衡尤其是長期結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生產力水平較高,社會物質財富豐富且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較完善,各微觀經濟主體都能對各種市場訊號作出靈敏反應。因此,透過市場機制作用就可使社會資源配置按需求變動進行調整,使供給適應需求的變化,即供給的調控主要透過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完成,政府調控主要側重需求管理。
在中國,儘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還不成熟,各微觀經濟主體還很難對市場訊號作出靈敏反應。此外,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執行中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的問題。因此,目前我們對社會總供求失衡的調控主要採取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並重的方法。
調節與治理的途徑有二:一是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二是靠政府政策的自覺調控。
(一)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
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是指在市場經濟中,透過價格機制、利率機制等的傳導作用,透過“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自發的推動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過程。
價格機制是調節供求總量平衡的主要調節機制,它透過商品和勞務價格與供求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實現商品和勞務市場供求總量平衡。當社會總需求膨脹時,過旺的需求會刺激商品和勞務價格上漲,物價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一部分需求,同時促進生產者增加供給,從而使社會總供求趨於均衡;當社會總需求不足時,過剩的供給會使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下跌,物價的下跌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一部分需求,同時引導生產者減少供給,從而使社會總供求趨向均衡。
利率機制是調節社會貨幣資金供求關係的一種機制,進而成為市場調節供求總量平衡的一個重要機制。當社會總需求膨脹時,經濟過熱,過旺的投資需求會推動市場利率上升,利率的提高會減少一部分投資者對投資的需求,還會吸引一部分儲蓄使資金供給增加,從而使資金市場供求趨向平衡,進而促使商品和勞務市場的供求趨向平衡;當社會總需求不足時,經濟蕭條,儲蓄增加,對資金的需求減少,過剩的資金供給推動市場利率下降,會刺激一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慾望使資金需求增加,同時也會抑制一部分企業和個人的儲蓄願望使資金供給減少,從而使資金市場供求趨向均衡,進而促使商品和勞務市場供求趨向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機制對社會總供求的自發調節,存在著盲目性、事後性、短期性且耗費時間長、代價較大等弊端。因此,現代市場經濟中,社會總供求失衡的治理還須藉助政府自覺、有效的政策調控。
(二)政府政策的自覺調控
政府政策的自覺調控,是指在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基礎上,政府透過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透過“看得見的手”自覺調控各經濟引數,從而影響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促使他們根據各種經濟引數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自覺地推動社會總供求趨向平衡的過程。
政府對社會總供求的調控,按其解決問題的途徑可分為以下兩種型別: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政府透過採取刺激或抑制社會總需求的政策,使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趨向平衡的過程。需求管理是凱恩斯理論的主要主張,是根據經濟週期運動而實行的反向調節,是短期宏觀調控行為,其目標和措施隨經濟執行狀況的變化而相機抉擇。需求管理主要透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施,對於實現社會總供求短期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供給管理,是指政府透過採取最佳化總供給的政策,使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趨向平衡的過程。供給管理是供給學派的主要主張,是依據經濟發展趨勢特別是產業結構演進規律,調整產業結構進而最佳化供給能力和結構,使供給總量和結構能更好地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供給管理主要透過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來實施,是長期宏觀調控行為,對保持社會總供求長期平衡尤其是長期結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生產力水平較高,社會物質財富豐富且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較完善,各微觀經濟主體都能對各種市場訊號作出靈敏反應。因此,透過市場機制作用就可使社會資源配置按需求變動進行調整,使供給適應需求的變化,即供給的調控主要透過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完成,政府調控主要側重需求管理。
在中國,儘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還不成熟,各微觀經濟主體還很難對市場訊號作出靈敏反應。此外,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執行中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的問題。因此,目前我們對社會總供求失衡的調控主要採取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並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