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祥三煲

    舜葬之地,本來不是個問題。史籍上有定論,實證上有廟宇,傳承上有祭祀。

    而當今中國社會,天下昇平,人有閒又有錢,便把旅遊經濟擺上“案頭”,遂有諸多“名勝地”之爭。

    題主這個問題尚不完整,應該再加上“山西運城”——這個歷時千年的舜陵競爭者。

    他們的依據是《孟子•離婁下》“卒於鳴條”的記載。

    據說舜冢屬禹時,並自大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就建廟祭祀了。

    對山西運城的“舜葬鳴條”之說,題主顯然是不認可的。

    至於“全州九疑山”和“寧遠九嶷山”,題主引《史記•五帝本紀》和《全州縣誌》,並從行文和發問排序上分析,在下大膽揣測:

    題主應該是偏向於“全州九疑山”為舜葬之地的。

    然而,寧遠的“九嶷山”雖山峰聳翠、山谷迂迴而讓人“疑焉”,但其為舜葬之地乃是確鑿無疑的。

    舜崩之地在西漢時的蒼梧郡域,而舜葬之地在西漢時的零陵郡域,恰恰同屬南嶺山脈。

    正因如此,才有題主所引司馬遷以當時地理位置所記之句。

    詳情請參閱在下拙作《湖南永州:“零陵”地名探源,別再道聽途說自稱天下第一陵了》。

  • 2 # 遠方安寧

    毫無疑問,寧遠縣九疑山,從秦 到今天,多少人祭奠,寧遠九嶷山,現代人為了利益,學南韓人 世界名人都出"棒子家",做為讀書人我們因該堅持真理!!!

  • 3 # 藍山文化拾荒者

    如果馬王堆出土古地圖所標是對的,那麼舜帝葬於永州九嶷山,香爐石之南麓,藍山縣境。這幅地圖標註非常清楚,即瀟水上游第二條支流發源地,即今中河源頭。

  • 4 # 乾坤掌上球

    鳴條為古荊州考

    鳴條是上古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地名,關於鳴條的地望,今之學者多以為在黃河中游附近。[1]本人竊以為當在長江中游,亦即古荊州。試作此文,以與同仁相商。

      鳴條地望與虞舜之葬和夏桀敗奔有關,因此我們若能考證出舜的葬地和夏桀敗亡之地,那麼鳴條的地望就迎刃而解了。

      關於舜的葬地有蒼梧說,有鳴條說,有紀市說。本人以為所說皆不誤,皆指今湖南寧遠縣九嶷山。而且,從舜的葬地還可旁證古鳴條為古荊州之別稱.。

      《山海經·海內南經》: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海內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禮記·檀弓》:舜葬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淮南子·修務》、鄭玄注《禮記》、韋昭注《國語·魯語》、《皇覽》、《水經注》皆雲葬蒼梧。

      或以《論衡·偶會》:傳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失事之實,虛妄之言也為據,以為王充否定葬蒼梧之說,其實其《書虛篇》曰:舜南治水,死於蒼梧……賢聖家天下,故因葬焉。王充等以為舜治水,非也。舜年老退休,回老家養老也,他提前一年就住在那裡。舜的老師叫紀後也是當地人,舜無為而治天下,禪位於禹後回家修道去了。《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無為非無所作為,是指不違背客觀規律勉強去為。《路史》有專篇論舜之無為而治。也可證舜是回家修無為之道。

      而《大荒南經》曰: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嶽山何也?嶽:形容山之高,嶽山可理解為高山。這個高山可能指羅霄山脈。該山南起五嶺,北至幕阜山,是嚳、堯、舜、禹的政治中心。[2]湖南嶽陽市,自古名嶽州,岳陽城內有巴邱山,一名天嶽山,又幕阜山亦謂之天嶽,地據其陽。隋置嶽州,宋改為岳陽軍。 [3]嶽山記在《大荒南經》,亦可知在南方。

      《帝王世紀》:殯以瓦棺,葬於蒼梧九嶷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市。今營道縣,下有群象為之耕。紀,少昊之姓也,少昊青陽又稱雲陽,即古長沙地。詳《路史·國名記》,又詳《南嶽志·前獻》。《水經注》則數記舜跡於湘南。

      此外還有如下旁證材料:

      《竹書紀年》載:九年,西王母來朝。西王母之來朝,獻白環、玉●。而這兩件寶件隨葬在舜祠下。應劭《風俗通義·聲音》引《尚書大傳》雲: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昔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玉為管,後乃易之以竹耳,零陵有舜祠也可見舜確實葬在零陵。漢時之重大發現令太史公堅信舜葬零陵,故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下了舜葬處,這是五帝中唯一載明葬處的(《封禪書》中黃帝葬橋山為衣冠冢,不算)。

      《拾遺記》:有丹丘之國獻瑪瑙甕……舜遷寶甕于衡山,故衡山之嶽,有寶露壇。舜於壇下起月館。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群后。皆得露泉之賜。時有云氣生於露壇。又遷寶甕於零陵之上。舜崩甕淪於地下。至秦始皇通汨羅之流。為水溪逕。從長沙至零陵,掘地得赤玉甕。可容八斗,以應八方之數……亦可見舜葬於湘南。

      《竹書紀年》: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五十年,帝陟……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有人以此為據,將鳴條與北方的幾個也名為鳴條的地方聯絡起來。其實這裡清楚地說明,鳴條是個大地名,蒼梧之山是個較小的地名,按《路史·國名記》,蒼梧指湖南湘潭到兩廣一帶地,可見這個比蒼梧更大的地名當荊州莫屬了。學者們證實的北方的幾個鳴條是一個個小地名,當為後起地名,又有小地名為蒼梧,但二者無從屬關係。顯然不是古之鳴條。另外,從《孟子·離婁章句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人也。文王生於歧周……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國……,也可很明顯看出舜非華人,因此,考察舜跡不要總在中國打圈圈。鄭康成注:鳴條,南夷地,亦可見其地在南方。

      總之,從舜的葬地在今湖南省這一點,可證明鳴條即古荊州。

      夏桀敗於鳴條,或曰奔走鳴條之鳴條,亦宜指荊州。關於桀敗之鳴條有如下線索:古、今本《竹書》載:桀之所以亡,主要是因為伐緡山(岷山),伐岷山的目的是搶來了兩個女子,一為琬,一為琰。故《天問》雲:桀伐蒙山,何所得焉?桀獲得此二女,便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妹喜便和伊尹聯合顛覆了夏政權。湯攻桀,桀在二妃的陪同下當然想到逃至二女的母家岷山,便南徙千里(《路史》)至於荊州。是故,今本《竹書》雲:二十一年,商師徵有洛,克之。遂徵荊,荊降。有洛即夏都所在,桀逃到荊,湯便伐荊。又云:夏師敗績,桀出奔三●,商師徵三●,戰於●,獲桀於焦門,放之於南巢。此幾個地名難以考究,但《山海經· 大荒西經》記述了此事: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桀敗之章山,按《中山經》在中次十一經衡山附近,與上文南嶽娶州山女同時敘述,章山亦當為《讀史方輿紀要》中湖北荊州之章山(又稱內方山)。而巫山宜當今之巫山,皆在荊州。可見鳴條應為古荊州。

      《淮南子·修務》曰:放之(桀)歷山,即古厲山國,在洞庭湖一帶。此處湖泊眾多,有一湖名曰大水。故《墨子·三辯》曰:湯放桀於大水,大水即湘贛鄂之間的一湖。《說文》《爾雅》《周書》《月令》《本草綱目》等雲……雉入大水為蜃,時而又作雉入於淮為蜃,可見,大水即淮,而楚有澤名曰方淮,劉向《說苑·九》:楚昭王欲之荊臺遊……荊臺之遊,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歷山),下臨方淮。因此桀放之大水亦當在荊州。 桀敗之鳴條又或作魯。《逸周書·殷祝解》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復奔湯……去居南巢,可見是先徙魯,再放之南巢。林義光《文源》:(古魯字)從口不從白,彝器每言魯休,純魯阮氏元雲:魯本義蓋為嘉,從魚入口,嘉美也。魯又作嘉,《史記·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史記·魯周公世家》又作嘉天子之命,今湖北有嘉魚縣,正在古魯地。《讀史方輿紀要》:湖北黃陂縣有魯山,所以漢口古又稱魯口亦即夏口(漢口)。從新石器時代墓葬也可知此處的崇魚習俗。大溪墓地發現用魚隨葬的,魚的位置比較特殊,有的將魚放在死者身上,或將兩條大魚分別墊在兩臂之下,還有將魚尾銜在人口中。[4]因此,夏桀所奔之魯亦即古荊州。

      屈原《天問》: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此指桀被放於鳴條事,可見,鳴條亦可簡稱為條,即條方。而條方就是古荊州。因為:

      第一,《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自中國至於條方,莫薦人,帝靡所任。四嶽乃舉鯀而薦之於堯,此文源於三代記述,所謂中國當然指黃河流域,則條方當指南方之長江流域。《竹書紀年》雲鳴條有蒼梧之山,則條方當指長江中游之荊州。

      第二,條即古攸、修字。《甲骨文字詁林》引王襄釋雲:攸……地名,予疑即鳴條。引商承祚雲:古攸字,許說從攴從人,水省,此不從水省,亦即條之省文,漢畫何條題字●作●,攸即●之省,從竹從●誼同,說文解字其,或從竹,或從●,可證,或即鳴條與?於省吾按:……漢婁壽碑不攸廉隅,即不修廉隅……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會稽刻石之文有德惠●長,或作修長而原刻石作攸長,諸家皆以通假說之,實則攸修為古今字,本無區分。本人以為:攸、修、條皆有長條之義,亦荊、楚之義,因為荊、楚皆指長條形灌木。如攸長、修長,後世凡長條形東西皆以條為量詞。可見條即修,即攸。今發源於羅霄山脈有二水,一曰攸水,《水經注》雲源於安福封侯山,隔水又有天子山,在今湖南攸縣;一曰修水,《讀史方輿紀要》雲源於大圍山,封侯山、大圍山(《讀史方輿綱要》又稱之首禪山)皆古三天都山。可見,所謂條方亦即古堯舜禹之政治中心地區,至夏北遷,北方被稱為中國,南方之故地則雲條方。後,禹之後代杼,東征徐州,攸方便帶至今徐州一帶,因此,徐州一帶也稱攸[5]。  鳴條地望同夏禹有關係。禹母名修巳,禹妻名攸女[6],修巳、攸女,均宜為條方之女。《淮南子·本經訓》:堯使羿斷修蛇於洞庭,修巳即以修蛇為圖騰的族屬,當在洞庭之野。鯀、禹以及其祖顓頊,均取條方女為妻。《路史》載顓頊妻名女淥,即大巫師淥圖的女兒,而淥圖之國在今淥水流域,淥水當今湖南醴陵攸縣一帶。攸女所在之塗山亦在今攸縣[2](九江塗山會稽考)。

      凡此種種,可證凡此種種,可證鳴條即古荊州。

    注:本課題系株洲市社科聯科研專案“荊楚上古文化研究”及株洲師專科研專案“湖湘上古文化及潛在旅遊資源開發”成果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寒假遊學的含金量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