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谷元
-
2 # 何瑫
面對問題時,如果能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效果會好很多——不要急於尋找具體解決方案,而是退一步,思考一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嘗試從本源解決問題,而不要盯著具體症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那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的工作50%以上的精力要用於跟各種各樣的人聊天打交道,快速獲取有價值資訊。我曾經在很長時間內為找不到人、拿不到料而感到苦惱,一方面深陷自我懷疑,一方面習慣於抱怨別人自私吝嗇。
但後來,我開始逐漸意識到找到人、撬開嘴所對應的規律本質應當是:1.人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置於人際關係網路之中,想貼近一個人,要先分析他的社交網路,從他身邊容易貼近的人入手;2.與人深入溝通的前提是要建立對等關係,不能一味扮演資訊的索取者,而要想辦法讓對方也能有所得。搞清了這兩個問題後,我的採訪工作比之前不知道順利了多少倍。
另外,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孤立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身處於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路之中。要寫好一個人的故事,不僅是寫他本身而已,還要寫出他和周遭環境的關聯,乃至和整個社會環境的關聯。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發現,只採訪主人公本人,是無法實現上述目標的。身處於社會關係網路中一個人的完整面目,是由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共同組合完成的。故事主人公縱使再有本領,也難以讓讀者瞭解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何面貌,只能去講述自己眼中的自己。而在很多情況下,人的自我認知是存在侷限的。
更何況,在現實生活中,主人公在面對採訪者時,還會出於種種考慮有意無意地隱瞞自我認知。這進一步凸顯了周邊採訪的重要性。一些對文章質量有較高要求的故事生產機構,會對作者提出類似於每一千字需出現一個資訊源的明確要求,以便保證採訪效果。
本以為是一個傳媒專業的學生提問題,不過也應該回答。做採訪先要做好採訪前的“功課”,比如對採訪物件個人情況的瞭解,列出問題提綱。採訪時要力爭掌握談話的主動權,讓採訪物件說出你需要了解的情況。再一個就是提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