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來點心理學

    1、沒有人會過分在意你,過分觀察你的錯誤

    很多社交恐懼者參加社交活動時,說話做事,總是要反覆確認是否正確,生怕自己表現得不夠好。縱使只是口誤,也會不斷回想,不斷懊惱。實際上,沒有人會過多地注意你,觀察你的一舉一動,揪住你的錯誤緊緊不放。縱使你表現不好了,一些善解人意的人,還會鼓勵你,理解你。你的錯誤根本在他們眼裡,根本不值得一提。

    記住:沒有人會過分關注你,關注你的一舉一動。他們不會從你的細微之處,觀察你犯了什麼錯誤,哪裡表現得不夠好,你的表現在他們眼裡很正常。

    2、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社交恐懼者大都對自己有超高的要求,希望每一件事都能做得完美。一旦出錯,就會很自責。

    希望自己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能夠表現大方自信得體;希望自己上臺演講表現完美;希望別人交待的事情完成得完美;希望自己工作不會出一點差錯;做事情前要保證百分百正確才敢行動……

    超高的要求,但是現實又達不到,巨大的差距讓內心非常痛苦。

    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允許自己表現不夠好,才能夠讓自己不斷成長。而社交恐懼者恰恰無法做到這點,總是回想自己的錯誤,責怪自己,排斥自己,討厭自己,哪裡顧得上其他?人是通過不斷反思總結,才能取得進步,而不是緊緊揪住過去的錯誤不放。

    學會接納自己,特別是當自己表現不好的時候,更是要學會理解自己,安慰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在以後表現更好。

    3、停止不切實際的猜測

    社交恐懼者總會有很多跟現實不符的猜想。

    比如坐車的時候不敢喊停車,因為有各種擔心;說話之前,總要反覆確認正不正確,生怕說的不對了別人就會討厭自己;很想打電話敘敘舊,但是又害怕不會聊尷尬;想請求別人的幫助,又很害怕別人拒絕自己;上臺演講,害怕面對人群很想逃避……

    總之,社交恐懼者總是會想七想八的,事情都還沒發生,就已經提前預設了糟糕的結果。而這些想法,將社交恐懼者困在了一個無形的牢籠了,踏不出去又待不下去,深受難以動彈的痛苦。

    從現在起,停止這些猜測。當各種糟糕的想法出現時,告訴自己:這並沒有發生,只是我的想法,並不真實存在。最後,可以去現實生活中驗證。當你驗證你的猜測是錯誤的,你才能徹底放下這些負面想法。

    4、正確看待社交場合中出現的緊張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統計,在人們感到最恐懼的事情當中,有死亡,但是它居然只列在第二位,列在第一位的竟然是當眾講話。

    很多人都害怕當眾演講,不是隻有你一個人才會緊張害怕,這是很正常的一個表現。不要去排斥這種表現,越排斥只會讓自己越緊張。理解緊張只是個正常的表現,並且不去幹預它,專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當你投入到演講中了,你會發現,自己似乎已經忘記緊張這回事了。

    5、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贊同自己

    而想要提高自信,得學會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想想自己做過哪些不錯的事,哪些有成就的事,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優點的。

    也許你會說,我的經歷平淡無奇,沒有什麼突出的經歷。那麼,從現在開始,著眼創造正面的經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做自己從沒做過的事。當你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事情後,你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你的自信心就會慢慢增加。

    6、包容自己的過錯

    社交恐懼者內心有一套自我監控系統,時時刻刻盯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並進行評價。而且總是習慣性懷疑自己,對自己有完美的要求,做錯事情就會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行。

    實際上,我們都很清楚,沒有誰是完美的。再厲害的人,都會有自己不擅長的一面。再強大的人,也會有表現不好的時候。而且犯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要一直盯著自己的錯誤,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不快樂。

    學會包容自己,原諒自己做過的錯事,這樣才能讓生活變得快樂。

    7、充實生活

    很多社交恐懼者,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孤島。彷彿自己的世界中,只存在社交恐懼這件事。希望社交恐懼好了,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社交恐懼好了,才去談戀愛。希望社交恐懼好了,才去找工作。希望社交恐懼好了,才去旅行……總之,好像社交恐懼好了,就可以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樣。

    殊不知,這樣反而更容易侷限自己。因為你覺得只有等到社交恐懼好了,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只有滿足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感到快樂。但是你卻相反,你反而阻止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你想要某個東西,卻要等到社交恐懼好了才敢要。可是你不知道社交恐懼症什麼時候能好,你會感覺沒有希望,生活沒有意義,你會充滿怨氣。原因可能你自己都想不到,這一切都是因為你阻止自己,去得到內心想要的東西。

    從現在開始,想做什麼,就去做。有差距,就想辦法彌補差距。也許是旅行沒資金,那就想辦法積累;想找工作,能力不行,那就想辦法提升能力……總之,不要以社交恐懼為藉口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吧,去努力過好生活。

    8、做自己的朋友,學會愛自己

    很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但是越渴望,就越失望。會不斷往外索取關注,希望自己是對方最重要的人。渴望別人重視自己的稀缺心態,會讓自己的關係越來越少。因為一旦覺得對方不夠重視自己,就會很失望,覺得對方不喜歡自己。如果發現朋友跟其他人也很要好,就會對比,覺得朋友跟自己不夠好,進而遠離朋友,失去了友誼。不會建立關係,不會維繫關係,並且在不斷失去關係,漸漸地,感覺自己很孤獨,特別渴望別人的愛。

    他們忽略了,想得到別人的愛,要先學會愛自己。因為不愛自己的人,感受不到別人的愛。不愛自己的人,也不會愛別人,更難得到別人的愛。

    很多社交恐懼者並不愛自己,他們討厭自己,排斥自己,整天想著如何改變糟糕的自己。當做錯事說錯話,他們不斷打壓自己,批評自己,讓自己失去信心,處在自卑的狀態。如果你愛一個人,當他犯錯,你還會指責他嗎?當他傷心難過的時候,你會無動於衷嗎?你希望對方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愛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犯錯時包容自己,傷心難過時安慰自己,在生活上關心自己,努力讓自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 2 # 往事隨風順其自然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社交恐懼症患者建議到醫院就診,接受系統的診療。輕度患者也可以進行自我的調理,可以去醫院就診後,在醫生的指導下自我克服,逐步改善這種情況。

  • 3 # 廣叔沉思錄

    克服社交恐懼沒那麼複雜,刻意練習就好了,對付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感受它,最後擁抱它。而且,這個必須得是實踐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你會發現是你自己想多了,別人真沒那麼關注你在乎你。

  • 4 # 我是輝哥呀

    社交恐懼是神經症的一種,是對一些特定物件的一種恐怖、恐懼情緒的反應。社交恐懼就表現在對人恐懼,對人恐懼有很多的具體表現,比如目光恐懼症,現在網路上說的赤面恐怖症,見到人比較臉紅。恐怖症的物件有很多,有的是陌生的人,有的是熟悉的人,有的是權威的人士,有的是男的,有的是女的,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

  • 5 # 揮著翅膀的灰皮諾

    不必太憂慮,很多人多少都有社交恐懼症。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都會讓人感到不安。先別一下開始大的挑戰,從小的挑戰開始。

    但是實話,遵從內心,沒必要一定要很會社交,總有適合你發揮價值又不需要社交的地方,比如網路

  • 6 # 絲竹八音坊

    “言輕莫勸人,人窮莫入眾”,沒底氣當然恐懼了。可沒底氣又為啥恐懼?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說就完事了,不會說就瞅他,不好意思瞅就笑,呲牙笑。

  • 7 # 心理的祕密

    如果你在意別人的眼光,你就會有社交恐懼心理。

    人很容易會高估周圍人對自己的外表和行為的關注度,而實際上,在別人的眼中你並沒有那麼重要。所以即使當眾出醜,也不要害怕,因為根本不會有人在意,所有人都在關注自己,根本沒那麼多心思放在別人身上。生活和工作中,你做得好的地方可以繼續保持,做得不好的地方,努力改進就行了。把主要的心思放在自己的身上,這樣你會少了很多的煩惱。

    有時間可以交些異性朋友。

    嘗試與異性多交流,如果可以交到異性的知己,那真的會收穫頗多的。正視自己,認識自己,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你會更加自信。

  • 8 # 使用者6928350716174嗨

    我覺得這是心理問題。為什麼怕社交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怕自己在社交時出錯,被別人所恥笑或者被別人說出自己的短處。 第二,有著畏人的心理,總害怕被別人“欺負”。

    其實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凡事過了,就會出問題了,如心理問題。

    所以做人必須思想開放,心理要大方一些,豁綽一些,膽子要大一些。

    也許你會看到大街上的乞丐,如果換成是你,難道你會覺得無地自容嗎?乞丐都能“大無畏”,請問你怕的又是什麼呢?

  • 9 # Vi瑞古德

    利用空餘時間去學習,充實,鍛鍊自己!嘗試著多與別人溝通,成長的過程很痛苦,結果很滿意!克服內心的恐懼去見證更好的自己!加油^0^~

  • 10 # 微心戰疫—博茜

    首先要了解社交恐懼症。它的特點是在社交場合過分害怕尷尬或丟臉,通常伴有迴避行為。比如和陌生人吃飯、上臺演講緊張得要死。

    其次是放鬆身體,或者是腹式呼吸和鎮定呼吸讓自己減輕內心焦慮而正視社交恐懼,是克服社交恐懼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正視呢,可採用暴露療法。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正視某個社交活動,把治療者逐級帶入社交恐懼情境中,直到他不再恐懼。

    暴露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應對暴露和完全暴露。

    輔助手段包括陪同治療的人、練習腹式呼吸等。

    第二階段是完全暴露。這時,當事人要直接進入恐懼情境,不依靠輔助手段進行治療。它是為了讓治療者完全控制恐懼情境。

  • 11 # 聽說吧心理諮詢

    不知道您的社交恐懼症具體是怎樣的情況呢?即使是社交恐懼,不同的人也會有不一樣 的表現,形成原因和解決方案因人而異。

    這裡不妨給您分享一個小小的案例吧~

    慧,22歲,祕書,她說,她最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言,一到開會,面對眾目睽睽,她就會有窒息的感覺,難以自拔。她從小就是個內向寡言的女孩子,初三的時候,她暗戀上了班長楊,她發現楊喜歡潑辣積極、外向活潑的女生。正好到了班幹部改選,慧想參加,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博得楊的好感。她積極準備,花費了很多很多心血,就連手勢表情都對著鏡子一絲不苟地演練過。

      但是到了班幹部競選的演講會場,慧走上臺突然感到楊並沒有來,於是她的大腦一片空白,彷彿是一條衝到沙灘上的魚,艱難地張著嘴,卻什麼都說不出……結果可想而知,慧不僅完全失敗,還成為同學間的笑談。

      對外聯場合的恐懼是社交恐懼症(傾向)的典型表現。具有這種傾向的朋友多是個性內向寡言,敏感又有些自卑。其實,一次演講的失利,慧應該有所心理準備,一向性格比較木訥的她,怎麼會一夜之間變得誇誇其談?即使是伶牙俐齒的人也會出現一時失語忘詞的情況。問題的關鍵是把這次演講的成敗與自己的感情得失聯絡起來,在演講時由於過分緊張焦慮而導致的感知障礙,比如大腦一片空白,張著嘴說不出話來等等,本來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被人為擴大化,造成了心理障礙。

      因此面對社交恐懼症(傾向)首先要有一個正確評價自我的標準,發掘自身的優勢,比如,演講能力不行,但是寫作的能力不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也是自己的一個優勢,自己並不比別人差什麼,在對外聯絡交往中,揚長避短是關鍵。自己處處都優秀,高人一等,這是自我心理期許過高的表現。

      其次,可以採取心理自我刺激療法,主動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心理障礙。比如多為自己創造一些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意見的機會;多增加和異性朋友交往的機會;感到緊張的時候,默唸“放鬆”“放鬆”。開始時不必正視大家的目光,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談話上。然後逐漸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從容面對大家,用眼神、表情和聽眾交流,直到慢慢地消除掉恐懼感。

      在自己緊張的時候,不妨學著放鬆。找一個誘導物,比如在一個柔軟的墊子上找一個舒適的姿勢坐下,聽著大海的濤聲或者看著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閉眼默唸“放鬆”“放鬆”,想象身體逐漸變得發沉和鬆弛,呼吸自然。練習過程中不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專注自己的心理感受,整個訓練過程2-20分鐘,以感到輕鬆為止,完成練習後靜坐片刻再睜眼起身,動作不要太猛。每天練習3-4次,不適的緊張和焦慮會逐漸緩解。

    若是簡單的小技巧對自己的幫助不大,不妨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幫助自己。

  • 12 # 覺醒人生2020

    朋友,你好,心理疾病的患者千萬千萬不要一直去關注自己的症狀,每次去關注它,就是在向它注入能量,就是在強化它一次,就像抽菸一樣,越抽越上癮,最後導致心理和身體的痛苦越來越大,從輕度轉化成重度就是這個原因。

    傳統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都無法徹底解決心理問題,甚至越治越嚴重。 找心理諮詢師諮詢,你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和痛苦傾倒給心理諮詢師,當時可能感覺好點,但是內心產生痛苦的根源沒摘除,還是會源源不斷的產生負面情緒和痛苦,所以找心理諮詢師就像吃止痛片一樣,藥勁一過,症狀又來了,繼續痛苦,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需要諮詢師陪伴,花費巨大,也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如果找精神病科醫生吃藥調理,效果甚微,而且副作用非常大,吃過的人都能體會到越吃身體越差,腦子像壞掉了一樣,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語言能力下降,整個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我們哪有那麼多時間這樣耗下去呢,我們寶貴的生命應該去做一些更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所以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解決問題。

    內心充滿了負能量(錯誤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就會糾纏來宇宙人生中更多的負能量來障礙自己,導致思維和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總是往負面的方向去想,從而加劇內心的痛苦,內心的痛苦又再次加重軀體症狀,這才是目前所有得心理問題的根源,想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唯一的方向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正能量。

    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超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理論可以徹底解決一切心理問題,其中就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懼症、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神經衰弱等等心理問題。通過網上授課,跟著老師學習,真心相信照做,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已經徹底治癒了幾百人,不管症狀有多麼嚴重,多麼難以忍受的痛苦,時間有多長,都可以徹底治癒。真的不用吃任何藥物,沒有任何副作用,好了以後不會再復發,並且生活得比以前更加健康快樂幸福,徹底打破了“心理癌症、需終生服藥、不可治癒、容易復發”等等這些讓人陷入絕望境地的錯誤觀念,真正能幫助患者獲得重生。看到世界上那麼多患者到處尋醫問藥,耗盡錢財和精力,一直找不到正確的方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每天過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活,真的是不忍心。我是經歷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痛苦的人,能理解心理問題患者內心的痛苦,所指的方向絕對是正確,就看你們肯不肯相信了,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正確的道路,因為心理問題真的真的可以徹底解決。一旦錯過了正確的方向,在這個錯誤觀念滿天飛的時代,想再遇到正確的方法真的太難太難了,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心理問題的人一直走不出來了。祝所有處在心理困苦中的人們早日擺脫痛苦。願全世界所有心理問題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確的方向,早日擺脫困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

  • 13 # 大漠深處追風人

    社交恐懼症的人也不少,他們不合群,喜歡一個人,不喜歡交流,他們一般有潔癖或者自命清高或者自卑的厲害,只能通過一定的心理干預慢慢好轉。

  • 14 # 沐陽諧心

    前言

    很小的時候,我是個極不自信的人,連和父母說話都不敢抬頭盯著他們看。每次上課老師要求回答問題,都把頭埋得很低,就算會也不敢和老師對視,生怕一個不小心鬧個大笑話。

    還記得,有一次老師讓我上臺讀自己的作文,我拿著作文稿不敢看底下的同學,身上好像有成千上萬的螞蟻在爬。聲音更是連前排的同學都聽不見。認為自己終於還是鬧了個大笑話,回家哭了好久。

    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與您共同探討社交恐懼症,以及自愈方法。

    · 男女機率均等(不是鋼鐵猛男就不會得社交恐懼症的)

    · 社交恐懼症會對個體的社會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演講、表演等都會產生緊張情緒,但不會對影響到他們從此不再參加聚會等等)

    · 恐懼自身會出現丟臉的言談舉止或表情尷尬,恐懼被別人觀察。

    2、個體擔心自己會被評價為焦慮,脆弱,不理智,愚蠢,乏味,令人生畏,骯髒或不討人喜歡。個體害怕自己會表現出焦慮症狀(臉紅、發抖。出汗、結巴,呆滯等)這些將被他人給予負面評價;

    3、社交情境幾乎總是激起害怕或焦慮(偶爾的情況不能被診斷為社恐),出現預期焦慮;

    4、個體通常會迴避令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者是帶著強烈的害怕和焦慮忍受這些情境;

    5、害怕或者焦慮被認為與負性評價的實際風險或負性評估的後果不成比例;

    6、病程通常至少為6個月;

    7、害怕,焦慮和迴避顯著干擾個體正常的日常活動(工作,學業),或者導致臨床顯著痛苦或社交活動等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由此我們知道,社交恐懼症是以過分且不合理地擔心,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是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在自知焦慮不合理的情況下,仍然無法主觀控制持續迴避所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的神經症。

    a、自尊心較強,害怕被別人拒絕,或者對自身沒有資訊;

    b、不合理的期盼。對自己的要求過高,達不到心理預期。

    (2)家庭原因

    在社會化程序中,受到來自家人的壓抑。沒有學會合理的社會交際技能。

    (3)外界原因

    以社會學習論的觀點來說,產生負面強化。

    a、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屢屢受到外界打擊,和失敗(強化)。這樣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形成緊張焦慮,憂慮等等負面情緒。逐漸形成固定的心理結構,再相應刺激出現後便產生不可控的焦慮,產生深層的焦慮感。

    b、替代性強化。通過別人的描述,和經驗,個體想象受到挫折,遭遇窘境,受到令人尷尬的,譏笑和拒絕時,自己感到羞恥,痛苦,害怕得到間接經驗。他們不自覺的依據間接經驗預測自己社交情境中的令人難堪對待,從而轉化為自身經驗。

    讓一個之前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在個體面前反覆暴露。在暴露的同時,個體以全身放鬆予以應對,從而使這一刺激引起焦慮的作用。

    a、找到讓個體焦慮或者恐懼的事件,並按照個體的主觀對事件或者情境進行排列。(羅列出恐怖和焦慮的層次)

    b、構建焦慮/恐懼等級

    c、學會做放鬆訓練

    放鬆訓練五個步驟:

    集中注意-肌肉緊張-保持緊張-接觸緊張-肌肉鬆弛

    例如:

    集中注意:伸出左手

    肌肉緊張:握緊拳,使勁握住,想象捏碎什麼東西,注意手臂緊張

    保持緊張:堅持一下,感受肌肉緊張

    解除緊張:緩緩放鬆

    肌肉鬆弛:感受放鬆過程當中的鬆弛感

    ·一般由等級低的向等級高的層次進行脫敏訓練;

    ·在放鬆情況下,想象0度的焦慮情境,儘可能的生動,逼真(有條件的可以採取現實的脫敏),當想象結束後進行放鬆訓練(要全身放鬆)

    ·在0度焦慮情境持續處於身體放鬆狀態時,以此類推,向程度高的等級進行脫敏。

    ·到最後等級,仍能保持放鬆狀態,則脫敏成功。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個體還應該從其他方面進行自我療愈:

    (1)多參加體育類,文藝類的活動,嘗試主動與陌生人進行交流,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2)學習社會交際技能,以及說話方式。

    (3)放下過多的心理負擔。

    (4)符合合理的自我期待,重拾信心。

  • 15 # 清妍安然

    社交恐懼症是在社會交際中出現恐怖的情緒反應,並伴有心悸、氣短、尿頻、出汗、四肢震顫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患者明知沒有必要,卻無法擺脫這種恐怖的內心體驗。對此外界干預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家人、親朋好友出於關心愛護,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援,通過開解說理、語言鼓勵、行動支援等讓其慢慢克服恐懼,但這類化解比較慢。另一類是專業的心理諮詢,經過臨床診斷,按確定的目標,採取針對性的方法,幫助患者建立合理的社會交往行為模式,如平心靜氣地與人交談、真實地表達自己等等。絕大多數情況下,經過系統的心理諮詢都可以康復,如果達不到康復目的,或患者問題已超出心理諮詢範圍,應轉診心理科醫生。

  • 16 # 仁雲君心理藝術

    社交恐懼的背後通常都有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強烈願望,它是這樣描述的:

    “我必須隨時隨地都能表現得盡善盡美,以取悅他人,從而防止他人拒絕或者討厭我。”

    但平時這個願望被淹沒在一堆自動思維裡,不太容易被直接看見,那些我們能察覺到的自動思維大部分會是這樣:

    “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要是我犯錯了,對方會不高興。”

    “對方看起來不太高興。”

    “我會打擾到別人。”

    只要稍微推理一下就能發現,這些想法出現的場合都是一些我們很難取悅別人的時候,甚至有時候別人的狀態就無法被取悅——比如他剛被上司罵了一通。所以當這些想法出現後,立即會佔據我們的整個大腦,隨之而來的緊張情緒,會讓我們的大腦一片空白、不知所措,然後我們就會習慣性地迴避與他人的接觸,以減輕壓力。

    持續的迴避社交必然是有副作用的,這些行為會讓我們與世隔絕,越來越缺乏社交經驗,從而對自己沒有社交能力變得深信不疑。一旦“我沒有社交天賦”這個自我認知固化下來,我們就不得不持續依賴迴避行為來平復焦躁了,即使要為此忍受孤獨與無助也無可奈何了。

    一、社交恐懼其實是一種更大恐懼的心理舒適區。

    要走出社交恐懼的困境,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個概念——極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雖然看上去很浪漫,但極端完美主義卻很殘酷,因為沒有人可以在方方面面做到完美,於是追求極端完美就逐漸演變成了“防止出現瑕疵來破壞自我形象”。

    我們每一個社恐者在內心深處都是深深的相信自己是不夠好的,這很可能源於一些成長經歷,比如:

    有一對特別厲害的雙親,讓自己感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高度;

    或者有一位特別嚴苛的撫養者,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對方的要求;

    再或者撫養者太過忽視我們的內心感受,讓我們感覺無論怎麼努力都很難得到對方的重視。

    這些成長經歷都容易讓我們形成一種心理圖式(或者叫心理反應過程),以避免再次遭遇那些過去的痛苦:

    “我是特別不好的,只有當我能取悅別人時,我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認可與重視。”

    同時我們也相信:

    “任何事情只有做得符合標準,我們才能夠得到認可。”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信念呢?現代社會的標準化體系無疑是這種觀念的搖籃。你看,在應試教育體系下,一切考題皆有範圍,只要按照考綱要求記下知識點,考試時少犯錯,就可以得高分。而成績好,必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可。而嚴苛的撫養者也在整個過程中不斷提出一個一個的要求,只要去盡力滿足這些要求,就真的可以免受責罵甚至皮肉之苦。

    我們可以把這種信念稱為“學生式信念”,在整個學生時代它都可以良好地指導我們的行為。

    但麻煩之處在於,當我們面對更具有隨機性的外部世界時,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會發現沒有人會再清晰地給我們提出到底該怎樣得到他們的認可。所謂眾口難調,這徹底讓取悅他人變成了一種沒有標準的高難度任務,沒有目標就不知道該如何恰當地行動,當然就只能不知所措了。

    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就能感受到,在面對他人時第一時間出現的情緒並不是對他人的恐懼,而是一種對失控的恐懼——不知道對方被取悅的標準,就無法設定清晰的行動路徑,結果自然也就變得不可預料。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才是社交恐懼的底層情緒。

    當然,我們還需要看到極端完美主義是怎麼與這種不確定性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形成社交恐懼的:

    由於極端完美主義就是對瑕疵和錯誤的無法忍受,所以當遭遇不確定性時,我們就會感覺犯錯的可能性驟然增加。既然內心中已經預設了“任何瑕疵都會暴露自己不夠好,從而導致自己被拒絕或排斥”這樣的結論,那我們就能感覺到這種不確定性甚至可以威脅我們的生存空間。

    恐懼是一種當人們在遭遇生存危機時才會出現的情緒,是人類絕對無法耐受的負面情緒,所以糾結於自己不夠好,迴避社交,反而可以避免萬一犯錯給自己帶來生存危機,在這種時候對自己社交表現的緊張和焦慮就很好地解除了生存危機帶來的壓力。

    只有當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社交恐懼的獲益性——幫我們避免生存危機,才真正能夠明白為什麼社交恐懼障礙如此難以克服,為什麼我們對社交的迴避會如此的自動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要想直接壓制社交恐懼,無異於逼自己去摸燒紅的鐵塊,就算理智上要求自己這麼幹,身體也會在自我保護的機制下產生本能的迴避反應。

    二、走出社交恐懼,需要的是清晰的價值觀,知道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過一種現象:球場上的男生總是很容易玩在一起,很容易交到朋友。

    這個現象是對極端完美主義很好的駁斥,因為那些打球的男生並非每個人都風趣幽默、高大帥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友誼。相同的例子我們還可以在其他社群裡見到,比如網咖開黑小組、美食愛好小組、英語角等等。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些社群的成員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價值取向,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他們玩在一起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取悅自己。當大家都在為同一個價值方向而努力時,就沒有人會在意對方的其他缺點了。

    在長期的完美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會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狀態:

    “我要麼就是完美的,要麼就是醜陋渺小的。”

    正是這種缺乏靈活性的自我評價方式,導致了我們無法耐受任何一點瑕疵的存在,因為有瑕疵就不完美了,不完美就是醜陋的了。我們的價值觀也會從“做好一件事”扭曲為“防止每一件事搞砸”。

    要走出這種困境,我們就必須要修改自己的圖式,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兩種圖式的區別:

    完美圖式:我必須是完美的,否則就不能取悅他人,不會得到認可,只要有人不喜歡我,我就是不好的。

    靈活圖式:我有些地方是好的,有些地方不夠好,但只要我總體上足夠的好,就可以了,我和大家一樣普通,也和大家一樣都沒有辦法取悅所有人。

    很顯然,靈活圖式對社交環境的適應力是更強的。要完成這樣的切換,我們就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完美圖式給我們當下造成的困擾,限制自己試圖取悅他人的範圍。比如:

    在有具體規章制度和標準的環境下,我們還是可以力求完美,因為這些環境通常有權威的存在,這種時候取悅權威沒有什麼不好;但在那些沒有具體標準的環境,通常是沒有權威的,我們就首先需要有能取悅自己的標準,這樣那些和我們有同樣標準的人自然會認可我們。

    這個社會是有圈層的,並不是一個巨大的金字塔,與其總是把情感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人身上,重視自己身邊的人得到的收益會大得多。

    那麼你可能會說:“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呀!”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靠空想。就像我沒有喝過貓屎咖啡,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喝它,所有的命中註定的熱愛事實上都是嘗試過後才知道的。所以當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不妨多體驗一下各種生活方式,看一看書,學一些東西。不帶著取悅他人的功利性去嘗試和投入一些事情,是找到自己價值取向的最好辦法。

    最後,給一直陷在社交恐懼泥潭的朋友一個忠告:不要總是試圖一次性做對了某件事就可以永久獲得認可,這種概率比買彩票中頭獎的機率還低。當我們不再沉迷於一表現好就能永久取悅他人的幻想時,自然也就不會對行動可能造成的後果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 17 # 雲端輕舟

    對於健康問題,我確實是個門外漢,太專業的我沒辦法回答,但怎樣解決社交恐懼症我還是有點心得體會的。

    我在參加工作之前(電視臺記者)是個很內向的人,很希望和別人交往,可就是不知道說什麼。經常一屋子的同學談笑風生,就是我一個人不開口說一句話。好不容易自己喜歡了很久的女孩願意和我一起走走了,可一路上就聽那女孩在說話,我卻一直在想我要說些什麼。直到有一天,這個女孩喜歡上了另外一個同學,她對我說,其實真的挺喜歡我,但感覺我太冷酷,連話都不願意和她說。我還能說什麼,我不是不願意說,是不知道說什麼呀[淚奔][淚奔]

    當時也不知道什麼社交恐懼症,就是不願意和人打交道,但確實挺痛苦的。後來工作了,記者得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又要了我的命。你不會採訪,就拿不到新聞點,沒新聞點的文章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往往接到一個採訪任務的前一天,我都是在想問什麼問題,基本上一個晚上都睡不著,想到一個就趕緊記下來,就怕第二天忘記了。採訪的時候很機械,就是一問一答,很死板。試想一下,在鏡頭前採訪,就像老師在問學生,這新聞還能看嗎?慢慢的,我獲得了一個竅門,在採訪前和採訪物件聊天,比如說談他的工作,幹嘛要這樣做呀?這是什麼呀?一談但採訪物件的擅長領域,他的話也對了,越聊也就越自然。但也有個問題,因為我是外行呀,和對方聊不到一塊。後來我就在採訪前先儘可能的熟悉一下對方的工作。比如說他的公交司機,那我就查一下公交司機的工作時間呀,他的基本工作要求呀等等,這樣在聊天的時候他把你當做同行了,交流起來就自然多了。但如果他的專業性太強,比如說數學老師,我對數學就沒不頭疼過,怎麼聊?聊他的業餘愛好呀,再極端點,數學老師沒什麼愛好怎麼辦?聊國外幾個數學家到賭場賭博,利用數學知識大贏特贏的事,在延伸到數學在其他領域的作用,最後告訴觀眾,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重要,一篇完美的採訪就完成了

    有句話叫雜家辦報,報就是報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媒體。雜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什麼都要懂,不一定很專業,但很雜,什麼都能聊一些,就像是話嘮,但這樣的人往往最適合做記者,因為誰都能拿你當知音

    所以嘛,社交併不是一個可怕的事,能說會道的人往往知識面很豐富,人的交際能力有的是天生的,也有的是被逼出來的(就像我),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記者,但如果你的知識面夠豐富,那你就放心的和別人瞎聊吧,反正聊什麼你都懂,當然,開始的時候聊你擅長的事,你的自信心會讓你忘記社交的恐懼的。

  • 18 # 雁過無痕2020

    如果覺得後面的文章長,看下面這一段也可以:

    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都不存在。比如,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只要活著就離不開。每個人都會今天開心,明天抑鬱,後天開心,不是一成不變的。焦慮、抑鬱很正常,但不是症。我們把正常的負面情緒當成問題去解決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只要活著,就不可能解決掉,否則越解決問題越多,並惡性迴圈下去。今天不終止,明天還會更痛苦。唯有不把它當成問題,而是放下這個所謂問題,更不去解決它,就會自然恢復正常人。心情是可變的,今天情緒低落,明天完全可以很開心,不要把自己固化束縛住。

    處於負面情緒的人,容易陷入無休止的想個不停過程,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導致腦力下降,甚至腦力失去控制,出現一些幻覺。這都很正常,能量恢復自然好了。

    對於一個正常人,要想擺脫各種負面情緒和想法,必須放下內心的各種執著,就是我們腦子裡擔心、害怕、恐懼、怨恨等的那些想法,它是我們所有負面情緒和各種奇怪軀體症狀的總根源。如果根除了,枝葉自然就不見了。那麼,如何放下呢?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必須接納現在的結果。也不要執著未來非要達到某一個確定結果,無論結果好壞都能接受,現在盡力就好。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很快就能體悟到心理疾病其實並不存在,那你就徹底好了。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的所有痛苦完全是自己的內心錯誤造成,千萬不要在外面找原因。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療愈就不可能發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知錯改錯。千萬不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無論外在原因看起來多麼合理都是表象,今天的結果真的是我們自己過去所創造的,我們必須坦然接受。這時,只要我們現在開始改變言行,我們的未來就已經改變。如果覺得改變自己很難,不要著急,那就請從一點一滴做起,方向沒有錯,堅持下去就好了。

    記住,別無選擇,這是唯一之路,否則無論今天再痛苦,明天還會痛苦。千萬不要放棄生命,那只是更加無盡痛苦的開始!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恐懼症以及精神分裂等所有心理、精神疾病的真相與解決之道

    心理和精神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也越來越多,實在讓人痛心疾首。由於不明真相和解決之道,多少人沉浸在別人無法想象的內心痛苦和絕望當中,甚至想放棄生命。也造成無數家庭瀕臨崩潰。我作為一個從二十多年心理痛苦中走出來的人,發自內心地想幫到更多和曾經的我一樣痛苦的朋友。

    首先,我想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更加無數倍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其次,我想告訴大家,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無論什麼型別,無論自認為多麼嚴重,無論身心症狀多麼複雜,都不過僅僅是一種外在表現而已,也就是說僅僅是症狀,是結果,但並無實質病變。這些心理和精神疾病為什麼難治癒?是因為我們大多數當事人並沒有真正搞清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本質、真相和根源。如果找到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無論問題輕重,無論情況多麼複雜而又與眾不同,任何問題自然都會迎刃而解。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人的情緒、軀體症狀表現不同而已。由於症狀可謂千奇百怪,人人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病名,但痊癒的過程和途徑是完全一樣的。

    那麼,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是什麼呢?

    心理和精神疾病首先表現為各種負面情緒,比如傲慢、刻薄、憤怒、仇恨、冷漠、痛悔、恐懼、焦慮、渴求、憂傷、無助、吝嗇、貪婪、發火、怨恨、絕望、報復、自責等。這些負面情緒本來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倘若能像正常人一樣,不去理會它,讓它們自然過去,也就不會產生心理和精神疾病了。可是我們卻把它們當作一個問題去解決。本來就沒有問題,因非要解決它反而產生了問題,並惡性迴圈下去,越陷越深。這些情緒又怎麼可能解決掉呢?這本是人之常情啊。如果我們去關注它或解決它,只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這就是心理和精神疾病越解決越嚴重的原因,因為這是南轅北轍,方向反了,根本就不需要解決。只要我們不去關注它,解決它,隨著時間它就很快自然消失了。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除非把生命解決掉才能沒有負面情緒。這也就是很多人越解決越嚴重,直至絕望,甚至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

    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解決了。根本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根本沒有什麼心理和精神疾病。這些壓根就不需要管的問題在我們把它當成一個問題去解決的過程中產生了所謂的各種心理和精神疾病。

    情緒和身體是相關的,負面情緒也會引起一些生理和軀體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各種檢測結果和軀體症狀。其實,這些變化只是負面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並無實質病變。如果負面情緒消失了,這些軀體症狀也會很快隨之消失。

    當然,我說過,這些負面情緒和軀體症狀只是症狀而已,並非根源。要想療愈心理和精神疾病,減少負面情緒發生,必須從根源入手。那麼,根源又是什麼呢?

    根源在於我們的內心,在與錯誤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在於我們非要執著於某一個東西。其實,任何人和事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卻總是執著於某一面,執著於非要得到某一個人、物、結果或目標,如果是別的結果就接受不了。比如一些孩子,非要考到某一個成績,非要得到別人的評價和認可。得不到時會痛苦,得到了又怕失去,各種擔憂、害怕、恐懼。

    有的人後悔過去,可後悔有什麼用呢?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有的人特別怨恨別人過去對自己的傷害,可傷害已經造成,冤冤相報何時了?別人只是傷害我們一時,之後一直傷害我們的是自己,何苦自己與自己過不去呢?

    有的人事因為自卑。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一樣,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思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並沒有好與壞。

    有的人抱怨父母沒給自己帶來好的條件,可古今中外世界上出身卑微的偉人也比比皆是,我們必須學會接受現實。

    有的人認為只要有錢了就會好了。但是,實際上有錢人抑鬱的多的是,沒錢人快樂的也多的很。快不快樂取決於自己。人的慾望時無窮的,如果思想觀念不變,即便有了錢,還有會其它更大的新問題等著我們。

    有的人認為只要換個環境就會好了。也許,換個新環境會帶來暫時的緩解,但由於沒有內心觀念的改變,同樣還會遇到新的問題。

    有的人是因為身體得了難治的病。其實身體上的疾病和心理疾病也是一樣的,就和發燒一樣,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提醒我們內心錯了,都只是症狀而已。如果我們改變了錯誤的內心,疾病也就完成了使命,離我們而去。

    有的人把心理和精神疾病歸結於原生家庭。如果相信這個理論,那隻會讓人絕望。不幸家庭出身的偉人很多,幸福家庭的問題孩子也不少,所有人都有痛苦和快樂的時候,而家庭是不變的。其實,是因為一個家庭的成員容易形成類似的錯誤的信念系統和思維模式。

    有的人把心理和精神疾病歸結於遺傳,可是誰生下來就有心理疾病?得病之前算什麼?壓根就沒有焦慮症,遺傳什麼呢?其其實這也是因為一個家庭的成員容易形成類似的錯誤的信念系統和思維模式。

    總之,原因看似各種各樣,但都可歸結於執著於某有個東西,總事有東西放不下。所以,只要放下了,就什麼都好了。

    有人說,我不知道我的原因,我是莫名奇妙得的。那怎麼可能?你仔細想想,你的的所有負面情緒一定是和某個東西在掛鉤,那就是我們的執著。我們腦子裡不停的想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執著。

    有的孩子很小就得了心理問題,這也是和執著有關,這個執著很可能與家長教育理念或孩子所處社會關係影響有關,通過耳濡目染,孩子很小就形成了了一些錯誤觀念,讓孩子有學習壓力,或讓孩子產生自卑、攀比等心理。其實有時家長都不瞭解自己孩子在想什麼。

    任何痛苦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執著或慾望,放下執著是解決任何問題的唯一之道。

    由於錯誤的內心,帶來負面情緒,進而帶來各種身體變化。心是因,身是果,千萬不可本末倒置。

    我們要改變內心,不要過於追求物質,不要瀏覽不良網站,不要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奉獻才是快樂之道。

    很多家長不但自己觀念錯誤,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

    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面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惡性迴圈,最終正向能量越來越少,最後甚至發展到以負面能量為榮,以正向能量為恥而毫不自知,這能不帶來痛苦嗎?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只是每個人的表現不一樣,有的人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一旦得了所謂心理疾病,我們就開始怨天尤人,就認為自己倒黴,就認為上天不公,都不認為是自己的原因,而把原因歸罪於遺傳、家庭、環境、貧窮、疾病等,逃避責任,讓心理和精神疾病來替自己承擔責任。不知錯改錯,又怎麼能好呢?當然,這不是故意的,是沒有認識到而已。我們在渾然不知中給自己戴上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枷鎖,並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其實,上天是最公平的。每個人做的錯事,都必須要自己承擔。如果不願意承擔,就得一直揹著。我們很多人都選擇了逃避責任,但怎麼可能逃避得了呢?

    有人去找心理諮詢師傾述。傾述雖有暫時緩解,但因為並沒有去改變內心,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有人希望靠藥物來解決。內心的問題,藥物治標不治本。

    言歸正傳,明白了這些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的本質和真相,所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自然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如果我們一開始有點人人都有的負面情緒不去管它,不要當成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非要去解決,就不會製造出很多真實的身心問題,更不會不斷惡性迴圈下去,直至身心無力而絕望。

    如何解決呢,首先不要管看起看來無論怎樣嚴重和無法忍受、解決的一切身心痛苦症狀,找到它們背後的錯誤執著,努力把它放下就可以了,這樣所有身心痛苦都會消失,人將獲得重生,灰暗的天空重新陽關燦爛,人生充滿希望、幸福、快樂!

    有人說,心理和精神疾病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有問題,都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通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和精神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這是無論出現任何絕望的念頭和想法,無論多麼真實,包括所有的身心痛苦和外在障礙都是低能量狀態的幻象,並不是真的。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面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向能量。就是要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我們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正向能量。有了正向能量,就有力量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向能量,過去那些困擾我們的問題也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有人說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軀體症狀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它是活人都有的正常現象,不需要解決,也解決不了,其實不管它它過去了。我們錯就錯在把它當成了問題,並非要去解決這個不存在的問題,結果越解決與麻煩,而不解決就是最好的解決。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就是不解決。找到了這個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人生中所有問題都要放下不去解決,要順其自然,體悟什麼是順?什麼是自然?

    我們如同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沒人能把夢境解決了,其實只要醒來就是,人生中根本就本不存在任何問題,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放下是最好的解決。

    要想放下這些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負面情緒是怎麼產生的。要知道沒有誰在懲罰我們,所有痛苦其實全是自己的錯,那些看起來是引起自己痛苦的外面原因,其實都是自己錯誤內心感召來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已,千萬不能被它所欺騙,否則永遠找不到走出來的道路。

    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我們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遺傳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我們、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內心觀念錯誤的結果,和我們的心理和精神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我們的心理和精神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我們。內心錯了,執著太多,太多的放不下,把我們的內心牢牢束縛住了。放下這下執著,解放內心。如果我們非把原因歸到所謂心理疾病或家庭、遺傳、環境等,那怎麼會有希望?

    其實,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我們錯了,讓我們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我們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在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必有一個執著,或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才能擺脫痛苦。

    過去的已經過去,接納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過去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未來也不存在,如果不非要執著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或害怕失去什麼,就不會有擔憂和恐懼。我們快不快樂取決於自己,只要自己不願意,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我們。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錯誤執著,從當下開始保持正向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這些本來就是我們人生的真諦,是幸福的源泉。現在釋放負面能量,將來自然結的苦果,現在播下正向能量的種子,我們的未來自然就已經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和精神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有的人說,我放不下怎麼辦?其實,無論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想一想,當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什麼都帶不走的,不放下也得放下,有什麼可以放不下的呢?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我們別無選擇,也沒有別人可以幫我們放下。放下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未來一切可能的結果,無論好壞。我們何苦要這麼認真,何苦非要與自己過不去,非要不放過自己。在現實中比我們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咱們不但拿了起來,還不願放下,讓我們痛苦不堪。只要放下了就沒有痛苦了。要說放不下,痛夠了自然就放下了,話糙理不糙。

    朋友們,如果此時你已經絕望到了極點,痛苦到了極點,喊是沒有用的,也沒別人能幫到你,唯有自己咬著牙也要把頭轉過來,一旦上路,堅持就好了,千萬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千萬不要再回頭了。只要堅持行動,放下任何執著,所有的負面情緒會很快消失,軀體症狀也會隨之不見。無論現在你多麼痛苦絕望,無論你覺得多麼真實,多麼牢不可破,多麼不可能改變,路有多絕,哪怕真真切切得了所謂絕症,但那都不是真的,在實相上都不存在,都是幻想。一旦醒來,Sunny無比燦爛,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你要相信,天空再烏雲密佈,總有放晴的一天。世界上沒有永痕不變的東西,你的心情也一樣。正常人心情也是有好有壞,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了。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別給孩子灌輸錯誤的觀念,會害孩子一輩子的。還孩子自由,別給孩子過多壓力。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等一切成癮東西和所有不良網站,也別再光用精神藥物殘害孩子了!!!

    最後總結,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正常人沒有覺得出現負面情緒和小症狀問題,很快就過去的。而我們非要去解決,結果愈演愈烈。其實,不光心理問題,我們人生中的所有所謂現實問題佈置上都一樣如此,不解決是最好的解決,無為而無不為。由於大多數人活反了,所以很痛苦。

    當然,我也知道,處於負面情緒中的朋友對於我說的這些話是難以理解的,但我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反覆閱讀,一定會所有啟發的。我們在負面情緒中時會有各種負面想法層出不窮,愈演愈烈,常人是無法想象的,這種痛苦和絕望不身臨其境也是無法想象的。但是,朋友,我告訴你們,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幻想而已,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幻想,趕快回頭,向我指的方向走,否則一定會越陷越深。

    其實,心理和精神疾病看似凶猛可怕,其實就是一個紙老虎,一旦我們認清了它的面目,它就什麼都不是。它的能量是我們在關注它、解決它的過程中給它的。只要我們不理它,它很快就灰飛煙滅。

    無論大家有多絕望,無論大家覺得問題多麼嚴重和無法解決,無論大家覺得自己有多特殊。朋友,我告訴你,它就是個肥皂泡而已,千萬不要害怕。

    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放下執著,轉向正向能量。這一念一起,我們就已經好了。萬事開頭難,咬著牙堅持一段時間,會越來越輕鬆的。一旦你慢慢體悟到了我說的話,你就醒了,並掌握了一把無比鋒利的利刃,無論再遇到什麼事都能輕鬆應對。要知道,無論如何,這是唯一能走出來的方向,只能堅持,別無選擇,而且走出來也並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倘能做到我說的這些,沒有一個人走不出來。當然,只要自己邁開腿,別人也可以拉你,再加上前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後面痛苦的鞭策,就一定會走出來。所以,朋友們,還可以關注下心向正覺幸福人生學院微信公眾號,更多精彩文章可以幫到你!

    一句話總結: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我們非要執著我們有什麼所謂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它本身並不存在,但卻因我們的執著而真實存在。我們非要去解決一個並不存在的問題,結果越解決問題越多、越大,惡性迴圈,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直至把自己逼入絕境。其實,只要我們放下對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執著,它就很快消失了,就這麼簡單。過去的難是因為南轅北轍。整個過程就如同夢中醒來,你會發現就是一場空,純粹是沒事找事。一旦醒來,你也就不會再睡去,徹底解決其問題!

    也就是說,心理問題在於把一些不存在的正常的事情當成問題去解決,從而產生了問題,並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並出現了各種身心痛苦,從而更加堅信自己心理和精神問題的存在。唯有跳出這個怪圈,才能根本擺脫痛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山外,才能看清真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定要想辦法跳出來。在山裡哪怕覺得再真實都不是真的那樣。

    有人不相信我說的這些,也有人認為很難。可以做一個小小實驗就明白了。當你胡思亂想事,找一些具體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去做,比如家務把時間安排滿,不要停,堅持兩到三小時,自己感覺一下心情的變化。體會到了,每當痛苦來臨,咬著牙堅持下去,直至天空放晴。一旦你掌握了這個武器,以後就越來越輕鬆!

    只要不要把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這些正常情緒當成問題就好了,也就不會非要去解決了!千萬不要認為是外在環境、家庭、遺傳或別人等原因造成,這些僅僅是表面假象,一定要認識到本質上還是自己的負面能量連結而來。如果非要在外面找原因,只要不能認識到是自己內心錯誤,療愈就不可能發生。反過來,只要認識到了,願意知錯改錯,落實到行動中,療愈就在一念之間。只要我們願意接納承擔目前的一切遭遇,自己必須承擔結果,堅持不再胡思亂想,從現在就去讓自己忙起來!動起來!做事!做事!不停做事!用做事佔滿時間,使自己無暇胡思亂想。也許會忙會累,但很充實,充實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哪怕僅僅是做一些小事,心情很快會好起來,克服一次進步一次,最終就能體悟到心理和精神疾病並不存在,那時就徹底好了,以後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怕了!

    一旦拿回了情緒的主權,你就拿回了生命的主權,你將脫胎換骨,人生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當於重生了!

    記住,所有造成我們負面情緒的外在環境只是誘因,我們也可能無法改變,但抑不抑鬱、焦不焦慮、快不快樂完全取決於自己,取決於自己的內心裝了什麼。

    有些朋友說我沒有告訴具體方法。你的內心你只要願意就能改變,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具體方法。大家像以前那樣正常生活就行,該幹啥還幹啥,除了早睡早起,沒什麼額外特殊的事需要做。不同的是,雖然事不變,但我們的做事的發心要變,生活中所有的所思、所說、所做都是正能量的就可以了,所謂正能量簡單說就是利他之心。我們的負能量很多就是因為過於計較自己。

    每當負能量來臨,千萬不要跟著它走,不要理它,這時一定要拿起正能量的武器,可以做事,可以說一些感恩祝福得話,可以發願,總之一切正能量的事都可以,用正能量站住負面思維,不給負能量時間。光明一來,黑暗自然消失。正負能量此消彼長,斬斷負能量,培養正能量。這是一個正負能量拔河的過程,咬著牙堅持,只能勝利。第一次勝利了,第二次就順理成章了。這時,你會發現負能量無論看起來多麼可怕、多麼不可戰勝、多麼絕望,全是幻想而已。一旦掌握了正能量的武器,你的人生將無堅不摧!

    可以教大家一個小工具,每當出現負面情緒和負面思維,千萬不要對抗,也不要逃避,更不要陷進去,而是靜下心來觀察它,把它當成空氣中的灰塵讓它自己落到地面,讓它自然流經就好。經過一次次如此訓練,你會發現你越來越嫻熟,負能量消失得越來越快。隨著一次次洩洪,身體內累積的負能量越來越少,負能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慢慢地,你把這種思維模式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變成了你的一部分,你以後再也不怕負能量了,負能量見了你都要躲著走。

    一個人如果不想改變,那誰也救不了他;而一個人只要改變了他自己,就能改變身邊的一切。所有問題都是自己內心的問題,也只有自己才能去解決。人生中任何問題要做到:沒有問題,放下問題,順其自然。好好體悟什麼是順?什麼是自然?

  • 19 # 霍體清

    社交恐懼症真的存在嗎?為什麼?

    在精神病學診斷標準裡,有一類很常見的心理疾病,也是最多的,叫神經症,其中有一種恐懼症(或恐怖症),又分為社交恐懼症,特定場合恐懼症等,旗號社交恐懼症最常見,肯定是存在的,不然不會有這樣的名稱,現實中,有志者症狀的人也不少。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焦慮障礙,表現為到了某些交往的場合, 如聚會,開會等,就焦慮想回避,覺得別人會笑話自己,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認為別人能看出什麼等,是過去的經歷形成的條件反射。

    以一個怕生人的社交恐懼症為例說明,雖然已經40多歲,但是看見生人就緊張,就想離開。原理是十幾歲的時候兩次被兩個比他大一些,不認識的鄰村人毆打,從此形成條件反射,看見生人就焦慮,在焦慮情緒推動下,把人家打自己的概率放大,所以想著儘快離開。

    就覺的時候要了解條件反射的原理,改變認知,知道就是生人,人家也不會把你怎麼樣,然後在此基礎上,反覆暗示訓練,在大腦建立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最後是培養自信,優化個性,社交恐懼症的人往往很自卑,所以要多實踐,多鼓勵,內心強大了,就好了。

  • 20 # 沃的課堂

    把交流從小事做起,我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可實現的目標,並把這個目標分為若干個小的目標去完成,在我們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找到自信。 學會使用不同的方法,當我們產生這種情緒的時候,我們不要一味地躲避,因為躲避只會讓我們下次的交流更困難,所以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 改變自己對周圍事物的看法,很多的時候,我們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之所以會產生不安的情緒,是因為我們被自己內心的壞處嚇住了,我們無限的擴大了內心的壞處,所以會害怕。 要學會順暢的表達自己感情,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越是害怕,那麼自己的感情就會表現的越不清楚,那麼這次的交流對你來說就會毫無意義,所以一定要展示自己。 要有勇氣,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充分的相信自己,一定要知道,與我們交流的人不是來找我們的短處的,而是來聊天的,降低自己的緊張感。 不要讓害羞成為一道障礙,害羞可以讓人與外界的交流被隔開,這樣我們會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美好事物,性格就會變得孤僻,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開啟這扇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那麼多毒雞湯,依然有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