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人嘯劍

    漢唐時期,三公宰相都是坐著談話,在奏聞政事時都有專座。宋太祖趙匡胤時開始給撤掉座位,以後都是統一站著稟報事情,到了忽必烈時期,一概人等統統下跪,只有個別得到特許的人才能得到“賜座”的待遇。此後這一習慣等到了明朝的傳承,明代皇帝見大臣時,大臣只要在聽皇帝說話,或者對皇帝說話,按規矩都必須跪著。如果要移動,就要“稍前跪”,也就是膝行而前。皇帝點到大臣的名字讓他辦事兒,大臣就要“叩頭承旨”表示領命。皇帝點到大臣的名字讓他辦事兒,大臣就要“叩頭承旨”表示領命。到了清朝,就更加嚴重,統治者制定了一套特別繁瑣的跪拜禮儀。除了有功名在身的舉子,民見官要跪下磕頭,臣見君要跪下磕頭,而且,被施禮者不讓起來,施禮者是決不敢起來的。

    這明顯是所謂的“奴性的表現”。秦朝統一後,皇權越來越大,由於加強中央集權,皇帝逐漸對臣下怠慢。皇帝由原先與臣下對拜,變為臣下對皇帝跪拜,皇帝只是起立還禮。直到椅子、凳子的出現,跪與坐除了真正的含義被區分開,在高度上已經處於不平等的狀態了,知道這個時候,“跪”才逐漸有了寫卑微的意味。至明清兩朝,在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不斷的強化了尊君卑臣的觀念。此後清朝對於透過下跪來體現尊卑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時期,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時是否要向乾隆下跪行禮與中方產生了激烈地爭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銳寶正式退出舞臺,“三寶”現在還完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