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元
-
2 # 非誠勿猶vlog
為了兩個孩子好好學習,作為媽媽的我放棄了喜歡工作去,全身心陪伴他們值得嗎?小孩上學的時候是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的過程長,家庭條件好應該的呀!
-
3 # 白米飯22ceci
看完題主你的問題,我第一感覺就是你自己本身都對你這個選擇存在疑慮,存在不肯定。因為真正覺得值得,那絕對會很肯定說值得的。
首先,想知道題主你是否真的無法平衡照顧小孩和工作的矛盾呢?
1、既然孩子已經上學了,就代表已經不能再像三歲前那樣照顧孩子了,已經不需要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跟進小孩的吃喝拉撒了,也不需要樣樣周到細緻地照顧孩子,孩子是具有初步照顧自己的能力的,也可以通俗地說,能省心點了!
2、我一直覺得小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其實遠比你想象中的聰明,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學會放手,信任孩子,讓他們獨立成長,因為孩子終會長大,你不能永遠跟在他們身後看著他們,這樣他們永遠都長不大。所以,適當地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反而是孩子學習到的最好的一課。而不是事必親躬,永遠跟在身後,永遠像放風箏那樣,手中拉著線,怕他掉,怕他斷線!
3、既然,孩子已經上學,那完全可以讓家裡的老人幫忙接送上下學。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說讓你把孩子完全交到老人手上照顧,而是要高效率地參與育兒,適當時候給予孩子來自父母愛的鼓勵!我見過有職場的女性,平時工作很忙,基本天天加班,但是她每天都可以堅持做到跟孩子好好聊,哪怕半個小時,分享了孩子一天下來所有的好事與壞事,教育鼓勵了孩子。還能跟她先生靜下來兩個人談心,聊工作,聊孩子,這就是所謂的高效率育兒。時間不在多,而在於精!這樣好過你放棄自己喜愛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育兒,畢竟你覺得你為了孩子全身心投入,放棄自己喜愛的工作,但你有問過孩子是否真的需要?
第二、如果可以,還是建議不要做全職媽媽。
1、有想過永遠當個全職媽媽,你的人生會怎樣嗎?現今社會,瞬息萬變,人人都要不斷學習,才能不至於被社會淘汰!當個全職媽媽幾年,估計早已跟不上步伐和節奏了,到時候再選擇就業就會難上加難了。萬一將來的生活發生重大變故,那麼你未來將失去所有的風險抵抗能力。不多說,就看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就知道了吧!所以,能工作能賺錢,才是女生最大的資本!
2、你是你孩子的媽媽,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孩子是個個體,不是你的附屬品,衍生物,他們總會長大的,不可能永遠在你身邊,假設當孩子長大了,離開你了,那麼你的生活會怎樣呢?你會瞬間失去精神寄託,你會不知所措……再假如,當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媽媽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呢?難道你要跟孩子說是全職媽媽嗎?而別人家孩子的媽媽都是醫生,老師,護士之類的?媽媽,有一份穩定的,能給自己帶來自信的工作,其實無形中也是對孩子做好了榜樣,也是樹立孩子自信獨立的性格的來源!
3、再者,假如你長期是家庭主婦,全職媽媽,慢慢地,你的生活圈子就只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你丈夫的壓力多數來自工作上的,你跟他說生活的瑣事,他覺得煩;他跟你說工作上的壓力,你不理解,慢慢地,兩個人之間會沒有了共同的話題,產生離心,這對夫妻關係來說,絕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希望好好地慎重考慮,多與孩子爸爸,家人多溝通多商量,畢竟職場女性,最堅強的後盾就是來自家庭!
-
4 # 大朵小兜媽咪
這個問題還是得問問您自己了,您覺得值得嗎?理性的分析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
媽媽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如果孩子還小,沒有家人幫忙照顧,現實情況是必須要您來陪伴,那麼您全身心的在照顧,我覺得挺佩服的。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您放棄了工作,選擇做全職媽媽,並且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很難得,同樣也很辛苦,一定要肯定自己的價值。從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對孩子以後各方面的發展,大有益處。雖然沒有工作,但孩子的每個重要時刻您都沒有缺席,您收穫的是兩份親密的親子關係,甚至毫不誇張的說,0-3歲的養育,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且親手撫育孩子的快樂和滿足是任何工作都比不了的。
媽媽需要給孩子成長空間
如果孩子已經完全可以照顧自己,您是單純為了孩子好好學習,才放棄的,我覺得大可不必。孩子有個愛自己的媽媽無疑是幸福的,但是愛孩子的前提是愛自己。媽媽每天有個好心情,孩子們每天才會快樂成長,媽媽的好情緒是會感染家人的。媽媽放棄喜歡的工作,心裡一定想著要做個好媽媽,為孩子好,努力付出做個完美的媽媽,可越是自我犧牲,越容易帶給孩子壓力,愛的太滿自己也會很累。不用想著盡善盡美了,媽媽們也應該有自己的空間,不用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要懂得自我關懷。要看到自己的侷限性,允許自己的缺失,對自己負責,才會更理性的給孩子力量,雙方人生才會更自由。
好的親子養育是共贏的
教育孩子就是一場修行,尤其是對現今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的媽媽來說,養育孩子給了一個自我成長的契機。孩子一點點成長,我的體會也越來越深,每當我帶娃出現問題,被熊孩子氣的河東獅吼的時候,其實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問題,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模式,不難發現,很多時候還是自己方法方式不當,自己磨鍊的不夠,養育孩子讓我不斷的抓狂,又不斷的在成長。我們教會了孩子愛與被愛,孩子帶給我們的也有很多,我們要有一個開闊的心態,去經歷,深刻感受,坦然接受,不斷提高。那麼您現在面對的問題,別人只是建議,最重要的是您要深刻的思考,找到最佳答案。
好的親子養育是適時放手
父母終究也只能陪孩子同行一段,未來的路有很長,還是應該孩子自己腳踏實地的走。又想起龍應臺的《目送》裡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雖然幾多心酸與無奈,但也有無限欣慰:我的孩子,我願意看她們走向更廣闊的大道。不知道各位媽媽是否和我有一樣的心情呢?
-
5 # 小米家的大牛
綜合考慮吧
如果家裡有人幫忙或者說經濟允許可以請一個好一點的育兒嫂,也是可以的,前提是幫忙帶的人跟你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相近的,溝通順暢最好了。畢竟帶孩子是一件極易引起家庭矛盾的事兒,但是如果孩子到兩歲左右,還是建議自己帶,我有個阿姨,年輕的時候背井離鄉,跟著老公離開家做生意,孩子留在家裡爺爺奶奶帶,可以說完全是放養式的,那麼現在呢,我這阿姨生意也越做越大,基本算是實現了財富自由,可她姑娘,不是一般的叛逆,毫不誇張的說,她姑娘光派出所進去了數都數不清的次數,偶爾跟她閒聊,我那阿姨是多麼後悔,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能重新選擇,她寧願不做生意,好好在家陪孩子!
但是我覺得如果可以找到一份兼顧的工作也是很不錯的,可以不用完全脫離社會,一邊帶孩子一邊兼職,兩全其美了。
不管選擇了哪條路,自己一定要是能欣然接受的,否則情緒波動太大,是會影響生活和工作的。
祝你一切順利!
-
6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大寶12歲,二寶6歲像我這樣的情況,雖然我沒有上班,但是我不建議寶媽為了孩子放棄喜歡的工作。我沒上班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也在找工作,二寶上幼兒園這兩年,我一直在考證學習,也在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寶媽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找到自我的價值感,就會很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孩子三歲前確實需要全身心陪伴,但是三歲後可以適當放手,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和孩子漸行漸遠的過程。
愛孩子要先學會愛自己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卻不是孩子的保姆。感謝孩子讓我們學會了去愛。可是愛孩子的同時經常忘了愛自己。這個愛的意思是你努力,盡心付出,只想孩子優秀,想孩子成長。可是如果自己不成長,思想不進步,不用正確科學的教育理念,不學習給自己充電,那又怎麼引領征服孩子呢?
打個比方,你天天嘮叨孩子不愛看書,時間久了孩子肯定會煩躁。如果寶媽經常看書,或者經常帶孩子去書店,孩子自然就會愛上看書。而且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你嘮叨多少次都管用。印象中大寶三個月時,我愛他深入骨髓,無法自拔。可是有一次我病了,有那麼一瞬間我醒悟,自己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主角,如果自己有事,還怎麼照顧別人呢。再後來,大寶學習的事我也完全放手,而是經常和孩子一起學習。不過我學習兒童心理學、育兒知識、親子課等。也正是給孩子做了學習的榜樣。大寶學習不用催促,反而成績進步很快。
我是王書霞,Sunny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努力像Sunny,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
7 # 咪哆媽育兒記
我目前也是個全職媽媽,不過我的計劃是等孩子上小學後就回歸職場,如果寶媽還是很想回到職場,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條件允許,能安排好孩子的接送問題,其實寶媽還是可以放手讓孩子獨立長大的。當然如果寶媽喜歡現在的生活,個人覺得就可以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生活,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是不可能重來的,有母親時刻在身邊陪伴的孩子,我覺得是非常幸福的,我的母親就是一輩子的全職媽媽,一直陪伴著我們長大。
但是我個人還是非常渴望回到職場,去職場上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所以在生孩子之前我就跟寶爸計劃好等孩子生下來後,就全職在家陪伴孩子到小學。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在6歲之前是非常需要來自父母的情感撫養,如果這種情感一旦缺失,將來就很難再彌補回去,也會對我們將來教育孩子帶來很大的阻礙。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和孩子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
同時,也爭取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培養好孩子的行為習慣、作息習慣和獨立性,如培養孩子能夠自己吃飯、洗澡、穿衣服、收拾玩具、收拾衣服等。鼓勵孩子能做的事情都自己獨立完成,不能事事都依賴大人。將來等孩子上小學後,也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目前我們也在努力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習慣,孩子6歲,在家的時候都會自己看書、畫畫、玩玩具,我們給了孩子立定了規矩,一旦別人在專注做自己的事情時,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打擾別人,並且要保持安靜。
在這裡,也希望寶媽不要懷疑自己,你的全身心陪伴會值得的,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比什麼都珍貴和重要。在這裡送一個段我特別喜歡的格言給寶媽: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吉姆.催利斯
-
8 # 育鄰人
教育好孩子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業和夢想,人生最驕傲的事情就是培育出了優秀“國之棟樑”的孩子。
家庭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中最小、最基本的組織單元,一個人可以不加入任何一個組織,但是絕對沒有人敢說他沒有加入過一個特定的家庭。因為,個人自出生的那一刻就與某個特定的家庭緊密聯絡到了一起,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某個家庭的事業合夥人。家庭就是一家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創業性公司,夫妻是這家企業的控股股東,這家企業最大的目標產出就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孩子。
天下所有父母唯一相同而平等的期待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將自家孩子培養成才、成人。如今,社會分工協作越來越細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同樣越來越大。於是有很多家長因為忙著搭理工作和事業,而疏忽了對孩子的成長教導,甚至有人認為“教育孩子學習成長是學校老師的職責,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應該完全託付給老師。”殊不知,失敗家庭教育行為的開始就是把孩子的學習成長完全推給學校、推給學校老師、推給社會。
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
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在哪裡?答案是:在家中。父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時間最長、影響孩子人生習性最廣的老師。父母是每個人學習成長曆程中真正的啟蒙老師,是無私陪伴著孩子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從不計較回報的老師,是唯一從物質幫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幫助的老師。古人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父母是唯一從基因遺傳、生活習性到文化素養全方位影響孩子的老師。
1、父母是孩子習得良好“品德”的保證生活中人們常常以“品德”界定一個人品行的高低、好壞,“品德”同樣是人生成長、成才、成功的重要基石。雖說,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但是,在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為基本考核準則的情況下,“品德”教育實難成為學校教育真正的核心工作;另外,孩子在學校學習每天8小時、多個老師輪流每節課管理45分鐘,在為幾十個孩子講授知識的情況下進行“品德”教育的成效實在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有人說:“教書育人,教書的是老師、育人的是父母。”孩子的“品德”引導家庭和父母才是關鍵,只有父母“品德”良好才能培養出“品德”兼優的孩子。
家是人類學習成長的起點,一切生產活動最終為的也是家庭的幸福生活。家庭教育是人類進化史上最古老、最基礎的教育活動,也是人生成長過程最早接受、終身接受的教育活動。家庭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組織單元,開展好家庭教育就是落實好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言傳身教”,也就是傳承和示範,家長用自己切身的生活實踐指引孩子成長、進步。家庭教育的主軸是傳承德育,核心內容是教導孩子融入社會生活的禮教、民族風俗習慣等,也就是教導孩子習得適應生活生產分工、協作的“規矩”。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真、善、美、醜認知世界的“有色眼鏡”,給予孩子從社會中過濾、汲取成長精神營料的第一“過濾網”。
2、家庭教育就是生活習慣引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是指:① 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② 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③ 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知識來自於生活實踐,並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為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所以,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家長以自身的行為示範引導孩子掌握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成長行為。
家庭教育言行習慣的“言傳身教”,CCTV那則感人的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著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老師!父母是當今社會中唯一沒有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的職業,但它確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自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作為父母,好壞並不以學歷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寡來界定,界定父母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培養的孩子是否能夠超越他們自身、成為為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學習成長習慣,習慣就是應對日常生活的方式,比如孩子愛閱讀、愛探索、愛動手製作的習慣都是從父母那裡模仿習得的,學校只是在上學期間完成學習,屬於孩子學習成長的工作。而真正的生活習慣來自於社會化的家庭生活之中,家庭是孩子學習成長真正實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地方,是書香門第出才子、才女的地方。3、物質與精神並重才能做好孩子學習成長的引導工作
改革開放的總規劃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建設過程中必須要“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而且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是世界存在的基礎,沒有物質世界將不復存在;精神是人在滿足物質生存條件基礎上創造的悟性,是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精神同樣是人區別於世界其他生命體成為“萬靈之長”的根本。那麼,在引導孩子們的學習成長曆程中應當如何運用好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來更好的促進孩子的學習成長呢?
① 物質獎勵“按勞分配”
人類社會分工協作最理想的財富分配機制就是“按勞分配”,每個人根據自身勞動對社會建設所做出的貢獻程度獲取社會財富的分配權。按勞分配一直是人類進化歷程中分配社會勞動財富的優先方向,從原始社會狩獵成果按個人出力程度分配、戰爭中論功行賞、農業生產中多勞多得,至工商業文明主導的現代社會按勞分配一直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主流。
社會生產、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分屬的工作職責,農民種植、工人生產、老師助力孩子們的學習成長......作為孩子,他們的工作職責就是學習,學習就是孩子們的本質工作。既然如此對於孩子生活上的物質保障就完全可以實施“按勞分配”,就可以在保障孩子最基本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對孩子學習成長中的成長進步進行獎勵,提升他們學習成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是目前我們見到對孩子學習成長最主要的獎勵方式,比如學習對優等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對學習成長中進步快的孩子進行獎勵......但是,這是對孩子學習結果的獎勵,因為是結果而且是對比性結果,它所存在的問題是能夠獲得獎勵的孩子始終是極少數,對絕大多數孩子幾乎沒有影響力。
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實行“按勞分配”需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要讓每個孩子能夠從中受益。這就需要調整“按勞分配”規則,要將獎勵的範圍擴大到孩子學習成長進步的過程中去,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只要幾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能獲得更好的“收成”。孩子學習成長中總會有各種物質上的需求,比如購買玩具、文體用品、零食等等,在“按勞分配”大原則之下都可以作為孩子完成某項學習任務之後的獎勵。當然,對於如何在孩子的學習成長中實施“按勞分配”需要家庭共同制定相對統一的執行標準,制定標準的過程中需要徵求勞動主體【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切實感受到被尊重、自己努力學習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學習】計劃,而不是被老師逼迫之後的迫不得已。
② 精神獎勵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指引方向
人們常說:“沒有靈魂的軀體就如同行屍走肉”,生命成長的基礎是物質。但是,人類之所以成為“萬靈之長”,就是因為人類擁有最高等級的意識——精神。人類是自然生命體中唯一能夠藉助外部工具【語言文字】記錄生產生活的的族群、是唯一對孩子開展成體系【個人一生經歷的單程現代教育體系長達20多年,從幼兒教育至大學教育】教育活動的族群、是唯一擁有完備精神文明系統的族群。
對孩子在學習成長中所表現的成長進步能夠適用精神獎勵的事項特別多、能夠實施精神獎勵的形式也非常豐富,從誇讚、口頭表揚、榮譽稱號等等。現今,社會對於人們在學習成長長的成長進步精神獎勵的力度越來越大、方式也是越來越多,上至國家、下至家庭精神獎勵幾乎貫穿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落實好家庭教育
人們常說:“天下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老師。”生活中,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錯誤。作為老師,首先應檢查自身是否已然做好,是否已經成為了孩子學習成長中最恰當的榜樣。如果把社會比作一臺機器,那麼它更像影印機。老師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則是那待印刷出來的影印件。如果期待得到“完美無瑕”的影印件,那麼您最應該檢查的就是原件是否符合您對“完美”的定義。
1、營造恰如其分的學習成長環境
環境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基礎,每個人都必定生存在相對特定的環境之中。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生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們能夠看到歷史上的很多名人多有“扎堆”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百家爭鳴”,隋唐初期的“關隴貴族集團”,文學史上的時代性代表作唐詩、宋詞、元曲,商業史上的晉商、徽商,到今天全國不同地區的商業帶、城市群,無一例外都具有“群聚效應”。無論是人才湧現、文化導向,還是政治、商業行為都特崇拜“人多力量大”,也就是時代與環境弄人。《孟母三遷》告訴我們為孩子選擇好的成長環境是教導孩子成長成才最好的方式和方法,每個孩子的成長活動都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人生的成長行為是可塑的,這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孩子就如同一顆種子,充滿了生長力量與無限的成長可能,父母的愛育將孩子帶到人世間,為孩子開啟了成長之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組成單元,是社會協作的根基,每個人都成長於一個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教育指特定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家長對未成年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成長所進行的教育互助活動。其目標在於為人生的成長自理能力、生活行為習慣打基礎,是為孩子接受學校系統性教育打基礎的活動。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個體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場所,人生在家庭中開啟學習成長的第一課;家長【父母或監護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幾乎從夫妻雙方決定共同養育一個孩子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人生的成長來自於對所見外界事物的模仿、吸納、再創造,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就是模仿、模仿他們所能接觸到的行為習慣。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一個人用自身的言行引導另一些人成長、進步的活動,孩子的學習成長几乎全來自於對家長、老師、同伴的行為模仿。原始社會沒有文字,人們的成長活動只能通過言傳身教,因此男孩跟著父親學習捕獵、女孩跟著母親學習採摘並且照顧家庭;農業社會有了進一步的社會勞動分工,但絕大部分還是“子承父業”,農民的兒子學習播種、漁民的兒子練習打魚、貴族的孩子模仿著父母的樣子治理國家......工業革命之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對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得社會開始重視對勞動力的培養,義務教育得以在全世界普及。每個孩子都擁有了學習、掌握人類文明的平等權益,使個體身份躍遷變得更便捷。但是,每個人的成長依舊未能逃脫環境的制約,比如亞洲孩子與歐洲孩子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中國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成長環境差距也不是一點點......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最終奠定者,是每個孩子成長正真的起跑線。
幸福的本質就是為了獲取更高的社會認同度。人類的一切成長活動都離不開兩個中心,一是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二是以自我能力回饋社會換取社會地位認同。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生長、存活在特定的環境之中,每個人的成長行為都必須符合群體意志,以獲得社會群體認同為中心目標,只有能夠獲得社會而認同的人才能更好的從社會之中獲取成長養分。個人所獲得的的成長資源與其擁有社會認同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個人獲得的社會成長資源越多越能夠提升自己的社會認同高度;同樣,一個人獲得的社會認同度越高越容易獲得社會成長資源,這也就是強者擁有更優勢社會資源的“頭部聚集效應”。
人都有爭強好勝的成長心理,每個人都期待在社會生活中追求與同伴之間的成長“相對優越感”。因此,學習同飲食一樣會出現“人多飯菜香”的現象,人們都會追所謂的學習熱點,比如每過幾年就會出現一些熱門科目,而某些原本的熱門科目會變成冷門科目。學校教育就為孩子們搭建了目前為止最佳的成長環境,學校教育不僅打破了各宗派教學的知識邊界,讓人們能夠在同一個系統性的場所之內學習到語言文字、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幾乎所有人類已知的智慧知識。而且,還為同齡學習成長中的孩子們建立了相對公平的“攀比”性學習環境,讓大夥兒能在學習成長路上“一較高下”,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2、教導過程“循循善誘”
提升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必定離不開生活,只有能夠經受住生活時間檢驗的處置辦法才是有價值的。 ① 適度為孩子的學習成長製造困難。心裡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其根本就在於他們所經歷過的事情太少、生活過得太順利,或者所有成長事務都被家長都安排好、代勞了。面對孩子的學習成長,作為老師要適度的為孩子的成長設定障礙、製造困難,讓他們需要自己動動腦筋才能獲得某些東西,比如給予完成學習任務的孩子小紅花、讓孩子自理部分生活實踐......② 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學習成長心態。生活就是化解一個又一個成長的困難,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戰勝它們的法寶,老師就是孩子學習成長中的榜樣,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您都需要為孩子示範如何以積極樂觀的方式去應對他們,為孩子樹立好榜樣;③ 逐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進行成長教導的最終目標就是賦予孩子們獨立適應社會生活、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無論您情願或者不情願,他們終有一天必將離開您的庇護而獨立生活。因此,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的學習成長能力給予他們“自治”,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並最終實現完全放手。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陪伴孩子完整經歷:你看我做——我做你學——我教你做——你做我看——你自己做,就是幫助孩子完成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到“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成長過度。因此,教導孩子學習成長就如同放風箏,您不能操之過急一下子把尾線全都給放完了、也不能緊握著尾線完全不放,您需要做的就是因風箏飛行的高度、風向等綜合因素,因勢利導的調整手中繫著風箏的尾線,為它們自由翱翔“掌舵”。
3、鼓勵適當
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教導孩子成長就要從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找出孩子生活中的好,然後針對孩子的成長行為貼上“好標籤”,比如給孩子貼上實踐能力強、善於思考、熱愛探索、成長有主見、待人有禮節等積極的標籤。對孩子的誇讚並不能漫無邊際的“寵溺”,需要針對具體的成長行為,同時注意踐行5:1的賞罰效應。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型別“因材施教“。
① 領導自燃型。領導自然型的孩子是真正的學習“專家“,他們能夠很好的適應環境“到哪山唱那山歌“對學習新事物充滿熱忱、對做小群體的領導者樂此不疲。這就是成年人時常說“娃娃頭“,“娃娃頭“天生具有統領意識,他們好勝、好強,他們對學成一切性知識充滿樂趣,是自燃型學習者。對於領導自燃型的孩子,只需要將他們置於有新鮮事物的環境中他們就能自我學習、自我成長,需要的就是有那麼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歷史上最著名的領導自燃型學習者多出自一個職業——圖書管理員,比如:1.老子,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據說後來當圖書管理員當煩了,出函谷關,函谷關守將是老子朋友,求教於老子,老子寫了本5K字的牛書留給他,翩然出關化胡而去,這本5K字的書,就是《道德經》;2.愛因斯坦,曾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做圖書管理員,任上寫出相對論鉅著,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3.李大釗:北京大學圖書管理員。
② 附和跟隨型。附和跟隨型的孩子是跟隨學習的“專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來瘋“,看見別人做什麼他們就跟著做什麼,只要看著別人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討厭的他們都能跟著一起做、一起學。生活中多數孩子都屬於附和跟隨型,也就是隻要讓他們有適當的學習模仿物件他們就能成為與偶像相似的人。
③ 被動追隨型。被動追隨型孩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懶孩子“,他們的成長必須在被監督、被逼迫的環境下才能堅持下去。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從來不願意主動,甚至時常表現出畏難情緒,一旦遇到較困難的學習內容就想“打退堂鼓“、想逃避,只有在被逼迫的情況下才能堅持下去。
作為老師,面對不同學習成長型別的孩子就需要認真踐行“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施教方法,以激發他們自身的學習潛力。當然,最方便快捷的辦法就是充分運用老師自身的“脾氣”,讓“脾氣”成為引導孩子成長進步的“戒尺”。因為,“脾氣”能夠根據生活環境的變化、就孩子做出具體的言行活動及時高效的給予反饋,而且“脾氣”的表現形式、呈現方式都十分豐富,能夠對孩子的成長習慣起到極好的引導、警示作用。如果老師能夠“恰如其分”的將“脾氣”運用到教學活動中,那麼它將達成貓和老鼠般默契的警示效應。
-
9 # 獨處的優雅
人生的關鍵階段,非常需要家長的陪伴,這是我們所公認的常識。但是,我們對教育的這種陪伴真的已經到了需要家長放棄工作的程度了嗎?為了孩子學習,我認為不一定要全身心陪伴,適時高效陪伴就可以。
很多職場媽媽本身也會有一種負罪感,她們會為沒能待在家裡、花足夠的時間陪孩子而感到有愧。所以她們糾結:放棄工作全身心陪伴,還是繼續工作?
“做自己的工作”和“陪伴孩子成長”之間並不矛盾,全職媽媽的陪伴也並不一定是孩子成長的靈藥。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全職媽媽不間斷的陪伴也可能只是徒勞;甚至會給孩子增添壓力。而真正的陪伴,是能夠給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帶來喜悅的。而且有自己工作的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是他的榜樣。如果父母的狀態是積極向上,對工作認真敬業,孩子也會潛移默化。
但也不是說,你工作了就不需要陪伴。而是高質量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最長,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老師。家長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作用。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一一模仿,他就是一面面鏡子。如果我們能下班回到家就讀書,孩子一定會很喜歡閱讀,如果我們做家長的回到家就看電視,而讓孩子自己單獨在一個房間裡學習,他怎麼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呢?
凡是孩子足夠優秀的父母,他們在工作之餘給孩子以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白天大部份時間呆在學校,完全沒有必要放棄工作。其實每天晚上合理地適時地陪伴,就足夠了。
也有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教育交給了老師,於是,自己就可以放心工作,對孩子放手,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當今,陪讀現象盛行,無論是在衡水中學,還是在毛坦廠中學,或另外中學,甚至於不少復讀高中,都有這樣的媽媽。她說在“教育”子女已經到了放棄工作一心投入其中的程度。每天變著花樣做著好吃的,一日三餐送到學校。
從我的兒子上學到考上大學,一直以來我從未給他送過一餐。每當我看到學校門口的一幕幕,想到很多,家長這樣做,未必能讓孩子正常發揮,相反,會給他們增添了無形的壓力。我認為,需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刻意放棄工作全心投入。
要想孩子成才,不是放棄工作,而是高質量的陪伴。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過是不同方式的陪伴而已。
-
10 # 相信時間3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因素。陪孩子玩耍、陪孩子健身、陪孩子讀書……在陪伴中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這是多麼幸福而值得的人生經歷呀!
以我的親歷親感告訴年輕人,必須陪伴孩子。我本人因為身體原因幾乎沒有陪過孩子,至今回憶起來,充滿深深自責!孩子現在和我的交流很少,我在自責的同時也在彌補,但時光不能倒流……現在每當看到年輕的父母領著孩子在花園裡散步、玩耍……我都無限羨慕!如果可能,我一定要陪我的女兒,陪她玩、陪她笑、陪她長大!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陪伴孩子必不可少。但沒有了工作,值得嗎?
作為女人,我主張必須經濟獨立。因為陪伴孩子而使自己失去經濟來源,就可能造成人格上的失力,成為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丟失了自我,不值!因為如果你遇到的是個品行好的男人,因為孩子,他願意承擔全部經濟負擔,還成。但如果他變了呢?你在變,你能保證你老公不變嗎?這只是其一。第二點,如果孩子長大了,不再需要陪伴,而你此時已經脫離社會太久,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圈,融入不了曾屬於自己的那份天地,其內心的孤獨與失落不言而喻。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不正是一個沒有經濟獨立的女人逆襲的真實寫照嗎?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啊!我的一個同學在33歲時辭去了正式工作,和老公去了北京,後來又生了二胎。但沒過幾年,在她四十歲時離婚了。沒了家庭,尤其沒了工作,可憐又可悲啊!女人們,你的經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家庭地位!
那麼,陪伴孩子與繼續工作不能兼得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能!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我們在把工作做好的同時,不能抽出時間陪孩子嗎?相信精明的女人是能做好、做到的!
加油吧,女人們!做合格的媽媽,也做獨立的自己!
回覆列表
當然不值得,不僅不值得,還不正確。
所謂言傳身教,父母其實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
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兒,你放棄工作成為全職主婦,很可能給你的女兒造成一種“家庭才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的感覺,那麼她將來的人生選擇會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因為這種觀念和她理想的衝突而迷茫彷徨?會不會像你一樣選擇成為全職主婦?
我並沒有歧視家庭主婦的意思,但是,女孩子的世界本應該更巨集大,她有可能成長為你羨慕的那種女性,你的正確引導可能就是她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男孩,那麼你和丈夫的婚姻模式很可能成為他日後婚姻的模版,你選擇成為的全職主婦也很可能成為他日後對妻子的期待。在越來越多職業女性的現代社會,這會不會成為他日後婚姻關係不和諧的導火索?
更關鍵的是,不論兒子還是女兒,你應該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他們,一個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
另外,你拋棄職業,選擇全身心陪伴孩子,在你看來,這是你對孩子的愛的體現。但是,孩子會怎麼看?他會不會覺得有壓力?他日後如果沒能達到你給他設定的目標,會不會心裡充滿對媽媽的愧疚而痛苦?你呢?你又會不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你的期待而覺得付出打了水漂,從而對孩子失望?
不要覺得你不會、孩子不會,母性並不能掩蓋人性,孩子對母親的愛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愧疚。
“你太讓我失望了,我白養你了!”
“我不要你這樣愛我,你想讓我這樣想讓我那樣,可是那些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所謂原生家庭的痛苦,都是付出與回報、期待與現實不對等的結果。
媽媽和孩子,雖然親密,但更是彼此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他自己,不是你的期待和希望;媽媽也是她自己,不是孩子的依附或溫室。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