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曉旦

    雖然電視劇《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斬了馬謖,然而史書《三國志》卻有三種記載,都出自原作者陳壽,說明馬謖並不是被斬而亡:

    第一種記載,出自《三國志·蜀書·向朗傳》: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意思是說:馬謖畏罪潛逃了

    第二種記載,出自《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 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意思是說:馬謖在牢中病亡了

    第三種記載,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意思是說: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參考馬謖出現在《三國志·蜀書》各種記載,人們猜測可能馬謖的確是逃跑了,但又被抓了回去,並且關進了大牢。諸葛亮下令斬首,但沒等行刑呢馬謖病亡了。

    這樣看來,就比較合理了。

    所以,如果是參考史書,去分析諸葛亮斬馬謖這件事,是不好把握諸葛亮心理活動的。

    《三國志》裡沒有表明馬謖寫過軍令狀;僅僅是在《馬良傳》中提到馬謖是諸葛亮執意任命的,並且在當時的情況來看,馬謖並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並且此前劉備遺言是“不可重用”馬謖,諸葛亮作為一深謀遠慮的軍事家,難道不清楚馬謖不合適麼?

    那為什麼執意要選馬謖?

    我想,諸葛亮當時已經做好犧牲馬謖的準備了,馬謖是一枚棄子。

    當時的街亭,沒有什麼地理優勢,這種情況下,勝是幾乎不可能的,並且馬謖與諸葛亮經常討論軍事,有沒有可能諸葛亮已經把握住馬謖的性格,或者馬謖喜歡跟諸葛亮唱反調

    所以,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非執意要通過"斬"的方式殺掉馬謖,但是他要做給主和朝中大臣看,二是做給其他兵將看。

    失守街亭是不是真的很嚴重?

    據這些史料來看,失守街亭是於己方不利,但並沒有到再無還擊之力的程度,畢竟,諸葛亮後來又出征兩次,還洗刷了失守街亭的“前恥”,表明,儘管街亭失守,但也沒有影響局勢轉變多少。

    所以,我覺得馬謖是因為某種原因背了鍋。

  • 2 # 邏輯文史游

    不扯政治,不扯格局,邏輯文史姨認為,除了因為馬謖立了軍令狀必須要殺以外,其實更重要的一點是諸葛亮覺得馬謖給自己的臉丟盡了…

    從非專業的角度邏輯文史姨一直認為守街亭本身就是諸葛亮給馬謖送的福利,街亭雖然於蜀軍北伐特有利,但由於前期趙雲和鄧芝對魏兵的牽制,導致蜀軍有充分的時間到達街亭。諸葛亮安排的佔領街亭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提前佔據周邊城池,此時天水等三郡又降蜀,蜀軍士氣大振,等在把街亭佔領上,對於諸葛亮或者劉禪而言,都是極大的面子,也能把朝中抵制北伐的聲音壓一壓。

    對於馬謖而言,他親自佔領街亭後自然不會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參軍了,馬氏五常中馬謖的名氣比不過馬良,就算他怎麼飽讀兵書,也需要一定的實戰軍功來為自己“貼金”。而相比較於其它兩個勢力,蜀中國人才匱乏十分嚴重,諸葛亮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培養自己的團隊,自然這些年與自己走的很近的馬謖成為了考察物件。

    丟街亭對蜀軍的影響就不細說了,對於諸葛亮而言,馬謖辜負了他所有的期望,所以除了要按軍法行事外,諸葛亮也要為自己掙面子,為自己錯誤的決定負責,所以這次無論誰求情,都不好使。

  • 3 # 冰凌作品

    馬謖,字,幼常,是諸葛亮的愛徒,是一個極為優秀的謀士,諸葛亮很欣賞馬謖,經常與他徹夜長談論軍事。

    在建興(225年)諸葛亮率軍收服南蠻時,馬謖曾提議,想要收服南蠻,就必須要攻心為主。利用南蠻人驍勇自私自利的特點,使用離間計催化他們的矛盾,讓東夷人產生更大的間隙才有機會取勝。諸葛亮採用了馬謖的提議,果然大獲全勝,有此可見,馬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那麼既然馬謖這麼有才華,又是諸葛亮的愛徒,到底是什麼讓諸葛亮必須揮淚斬殺馬謖呢?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由斜谷攻郿縣,並派趙雲,鄧之,為疑軍據箕谷,諸葛亮則親率大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魏明帝更是親身督戰,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諸葛亮進攻祁山時,任命自己十分欣賞的馬謖駐守軍事要地街亭。馬謖為了證明自己,驕傲自大,不聽王平的勸告,執意選擇在山頂安營紮寨,而非佔據山下的城鎮。後被張頜包圍山上,又斷其水源,使其不攻自破,潰不成軍。馬謖街亭失守後,自知難逃死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當時在場的將領都覺得應該給其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那麼既然這樣,諸葛亮為何還是執意斬殺馬謖呢?

    其一,街亭地理位置非常險峻,易守難攻,平時看起來不起眼,可一旦發生戰事,街亭的重要性就變得不一樣,換句話說誰佔領了街亭,誰就在戰事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而街亭的失守使得蜀軍形式急劇直下,處於被動地位。諸葛亮為儲存實力,只得下令退兵。導致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其二,是當時馬謖在率軍前往街亭時,曾立下軍令狀,街亭在,人在,街亭失,則人亡。所以為了穩定軍心,畢竟軍令如山,不得不殺馬謖;

    所以,諸葛亮含著淚斬馬謖,既是因為自己痛失愛徒而傷心,又是因為馬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不得不殺,以定軍心。

  • 4 # 虎頭山小妖

    在三國當中,魏國曹丕病死,新帝即位,諸葛亮趁此機會,果斷髮動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卻因為馬謖失守街亭的原因,讓自己功敗垂成,無奈之下只能揮淚斬馬謖。難道斬馬謖只是因為對方街亭失守嗎?

    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如果從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問題,這次的機會千載難逢,只要馬謖守住街亭,自己就可以一舉攻進長安。

    可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泡沫而已,雖說魏國新帝即位,但是魏明帝並非無能之人,直接扔下朝中要事,御駕親征就說明了他對於魏國有著極大的掌控力。

    所以說諸葛亮從一開始所發動的這次北伐,根本目的只是想要渾水摸魚而已,畢竟整個天下分為三塊,自己只要跟魏國打到不可開交,東吳一定要趁機出兵佔便宜的。

    可以說諸葛亮就是在賭東吳也會出兵,很多時候一對一不好說誰勝誰負,但是二打一,結局一定很喜人。

    所以諸葛亮此次用兵才會出奇不意,讓魏國摸不清頭腦,瞬間就失去了隴西三郡,聽起來好像敵人大軍已經快要打到長安。

    實際上諸葛亮只是製造了一些假象而已,就是造成一種蜀軍馬上就要破壞長安的假象,讓東吳看到機會,然後形成二打一的局面。

    很多時候,事情的成敗或許只在一瞬間,如果蜀漢與東吳再次形成聯盟共同對抗魏國,要平定大魏並非難事。

    所以馬謖所守的街亭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畢竟以馬謖的這點兵力,最終的結果是一定會敗的,但是敗之前,一定要給大家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也就是說讓諸葛亮在另一條戰線上擴大戰果,從而讓東吳看到機會,只要東吳出兵了,這個街亭守不守也就不重要了。

    畢竟戰爭這種東西只要打開了,並非你想退就可以退兵的,或許到時候東吳跟魏國打到熱火朝天,而蜀漢卻因為街亭的失守,從而退出戰場,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畢竟渾水摸魚這種事諸葛亮玩的也很六呀。

    很多時候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諸葛亮沒有等來東吳的大軍,卻等到了馬謖的街亭失守。

    自己費了這麼大的力氣,吸引了魏軍這麼大的主力,就是想讓東吳也下場玩一把,結果沒等對方上場,自己的街亭先出問題了。

    然後諸葛亮在魏國的大後方玩不轉了,東吳也因為看不到什麼好處,原本蠢蠢欲動的心也平靜了下來,而魏國卻在為此次的大勝,直接讓魏明帝的聲望再上一層樓。

    也就是說因為馬謖的失敗,諸葛亮引東吳出兵的計劃失敗了,並且還讓魏明帝加固了自己的影響力。

    說白了諸葛亮此次的出兵,除了將三郡的百姓遷回蜀國之外,幾乎一點好處也沒有得到,而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馬謖的失敗。

    雖說馬謖一定會失敗,但是沒想到對方會敗的這麼快,原本在諸葛亮的計劃當中,馬謖據水而守,怎麼也能多守個把月,有這個時間,諸葛亮還有東吳都可以下場好好的跟大魏玩兩手。

    可是因為馬謖錯誤的防守方式,直接造成了諸葛亮大軍的崩盤,東吳更是沒有上場,所有的損失要讓蜀軍一力承擔,於是馬謖只能被諸葛亮給斬了,不然將來再玩什麼計謀的時候,大家都跟馬謖學習,諸葛亮還能好好的北伐嗎?

  • 5 # 向陽願景

    導語: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漢的實際統治者,經過幾年的修生養息蜀漢漸漸恢復國力,此時諸葛亮也已經平定了南中的叛亂,趁著魏國內亂之際他請示劉禪北伐,劉禪自然同意這個計劃。犒賞三軍之後劉禪親自送諸葛亮出城,由此展開了他一系列北伐戰爭。當時第一場戰爭本來已經掌握戰略主動權,蜀漢也得到西北三郡。但馬謖丟失了街亭要塞之後諸葛亮卻揮淚斬了他。世人都以為這是馬謖的失誤導致的,但其實並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太狠了,連趙雲都後怕,到底是什麼呢?

    後來事實也證明,街亭很快就被魏軍老將張郃攻下,本來趙雲好不容易打下了西北三郡又再次丟失,蜀漢前功盡棄。馬謖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於是請求一死,儘管眾將領都為馬謖求情,但諸葛亮最後還是把他殺了,還裝作很捨不得的樣子。但其實他這麼做是另有目的,因為他要重新調整人事部署,把重要的崗位換成自己人擔任。

    結語:看到這裡不免驚訝諸葛亮的做法和顛覆了我們對他的認知,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描寫他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為蜀漢操勞一生。但這個人設僅僅只是三國演義裡面虛構的,真實的他就是一個權臣,一個劉禪非常忌憚的權臣,因為他的權力比劉禪還要大。既然身為一個權臣,他這麼安排就不言而喻了,只可惜後來他病逝五丈原,沒有看見他下一步動作。

  • 6 # 文人陌

    當時,從漢中到長安一共有四條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故道。但是,這些路諸葛亮一條都沒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隴西大道。嚴格來算,隴西道根本就不是去關中的路,而是去涼州的路。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判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標,應該是全據涼州。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以馬謖失街亭為標誌。因為這正是關中通往涼州的主要道路。因此,街亭一地才變得無比重要。蜀軍只要守住了這裡,就能擋住魏軍的支援路線。而只要能把魏軍阻擋在外,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涼州諸郡。

    所以諸葛亮首先派出趙雲和鄧芝,打著自己的旗號出斜谷,揚言要從此出兵進攻關中。同時,諸葛亮自己親率大軍出祁山。魏國由於防備不足,隴右震動,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魏國緊急出兵。但因為中了諸葛亮的疑兵之計,魏國西線最高指揮官曹真率主力於斜谷口攔截蜀軍。趙雲兵力不足,最終被曹真擊敗。期間,涼州傳來訊息,蜀軍自祁山而出,經略隴右,曹真急派張郃領軍救援。而諸葛亮也知道魏軍將來,派馬謖帶兵守到了魏軍西進的必經之路上。至此,諸葛亮終於失算。他絲毫沒有想過馬謖會丟失街亭,因而根本就沒有進一步的抵禦方案。但現如今,隨著張郃佔據街亭,魏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向涼州派軍。諸葛亮是孤軍深入,再待在涼州已經岌岌可危。最終,他只能在魏國大軍來臨之前匆忙撤退。在諸葛亮帶兵離去後,三郡叛而復還,重新納入魏國的版圖。

    第一次北伐失敗。從事後來看,這可能是諸葛亮機會最好的一次。當時魏國對於蜀國的出兵明顯防備不足,因此諸葛亮才能在短期之內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馬謖的輕敵,卻讓整個局面瞬間逆轉。翻覆之下,諸葛亮只能在魏國主力趕來之前立即回撤,否則,很有可能無路可歸。而在有了這一次經歷以後,魏國開始著重加強西線的防禦。此後,諸葛亮再也沒有趁人不備偷襲的機會。而當我們回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個過程,會發現它並不像後人慣常評論的那樣,謹慎有餘,進取不足,而是戰略規劃合理,執行順利的。甚至於,戰果也遠超預期。如果不是街亭的一場失敗,那麼蜀軍有很大概率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這一次北伐的失敗,原因不在於謹慎,而在於錯用了馬謖。

    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其實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當時,諸葛亮身邊還有宿將魏延、吳懿等人,但諸葛亮均舍而不用,堅持派馬謖帶兵出征(“亮違眾拔謖”)。這裡可以有一個推測:最起碼,諸葛亮認為,馬謖是能勝任守街亭的。諸葛亮一生用人,除了馬謖以外,並無大錯。可見諸葛亮在用人一事上,並不草率。因此,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馬謖把一件諸葛亮認為他能幹好的事,給搞砸了。而馬謖之後還幹了一件更讓人不齒的事。這件事,記錄在《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裡。向朗是荊州人士,他自己雖然不大出名,但是他的老師卻特別牛掰,叫司馬徽。此外,他還有兩個特別好的朋友,一個叫徐庶,另一個叫龐統。但是,在北伐失敗以後,向朗卻被免職了。這不是因為諸葛亮想要找人背鍋,而是因為向朗包庇了馬謖,令諸葛亮極為生氣。回了漢中以後,諸葛亮決意要處死馬謖,誰勸都沒用。馬謖死後,蔣琬曾經跟諸葛亮提起此事,說現在是用人之際,為何不留著馬謖?對此,諸葛亮給出的回答是:當年孫武之所以能縱橫天下,就是因為法令嚴苛。如今四海分裂,我若不申明法令,何以討賊。

    《街亭自貶疏》: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料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諸葛亮不光處理了馬謖,把自己也給處理了。說自己“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這些話既檢討了自己的戰術問題,也檢討了自己的用人問題,沒有找任何人當替罪羊。

  • 7 # 寒家小子

    一,馬謖街亭的表現太差了。

    不按照命令執行可以,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你屯兵山上這種事罪不至死,但作為一個領兵的人,只顧自己帶頭逃跑,連點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一觸即潰,是怎麼回事?完全辜負了諸葛亮的信任。

    蜀漢朝廷的內部鬥爭派系極其嚴重,有生活在蜀地的益州系,有劉焉帶來的東州系,有劉備帶來的荊襄系,還有姜維王平這樣的降將系。

    益州系誰都不服,我們本來生活安詳和諧,劉焉劉備這幫人佔了我們的地盤,要把我們帶入水深火熱之中,完成他們自己的抱負,憑什麼啊?

    東州系,劉焉父子入蜀二十年,法正,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系的人早就扎穩了腳跟,劉備不管是託孤還是娶親,都要考慮好東州系的平衡,李嚴為副輔就是最好的例子。

    荊襄系,劉備的嫡系,忠誠,目標都沒問題,但根基不牢,且最要命的是核心部門都有荊襄系把控著,作為後來者,卻成為了整個政府的核心。

    各派系的相互掣肘,使得這個本沒經營多年的政權暗潮洶湧,表面上還能打個哈哈過得去,實際上有一萬雙眼睛在盯著那一小撮荊襄系:你丫最好好好的,出了事我們堅決不幹!然後出大事了,街亭的失手導致的是形式大好的第一次北伐失敗,好了,面對這個局面了,馬謖怎麼處理?

    往小了說,不聽指揮,失街亭(不討論聽了指揮是否守得住,他但凡聽指揮,守不住也沒大罪);往中了說,臨陣脫逃,且是第一次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往大了說,整個朝廷大量的官員本就不服荊襄系,你諸葛亮這時候如不好好處理這個事件,整個朝野也不會服你,甚至有可能動搖國本。

  • 8 # 歷史與文化縱橫

    諸葛亮為什麼還是殺了馬謖?

    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肯定想到了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話,第一次北伐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馬謖,結果馬謖紙上談兵,把蜀軍給坑了。諸葛亮是惱羞成怒。惱的是馬謖跟諸葛亮是好朋友,跟馬謖的哥哥馬良也是好朋友,都是從荊州來的,怎麼那麼不爭氣呢。羞愧的也是自己沒有聽從劉備的話。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聽從劉備的話非要重用馬謖,還可能把馬謖排在接班人位置上,讓馬謖歷練?這得從諸葛亮自身說起。諸葛亮很多時候是個書呆子,打仗大約也是紙上談兵的主,經常犯小錯誤。但諸葛亮又是極其重視名譽的人。他在隆重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這樣的歷史大人物。架子很大,想出了隆中對的計劃,劉備三次登門才把諸葛亮請出山。諸葛亮以為憑藉隆中對一招鮮吃遍天下。他出山後,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先是暫時管錢糧,收南郡稅收,輔佐關羽。後又到益州。益州路上出力的是龐統、張飛、趙雲、魏延等,他諸葛亮沒有出一個主意。諸葛亮到了益州還是管點後勤,沒有大功勞。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還是沒有參加,在家管錢糧,這回是做了比較大的事情。官位也不高,只是個軍師中郎將。

    好不容易劉備死了,諸葛亮終於可以大有作為了,沒想到,第一次信心百倍北伐時,老朋友馬謖出問題了。諸葛亮本不是個武將,要培養下自己的親密勢力,但這個馬謖太令人失望,對諸葛亮威信是很大的損傷。必須把馬謖斬了重新樹立威信,給趙雲這幫老將看看,還能威懾魏延,以後不能亂來,否則砍腦袋。

    蜀漢的教訓一直都是軍紀不嚴,政令不一,各派力量混雜。比如,關羽在荊州的時候就有三四股力量,一是關羽本人,周倉關平等,二是馬良等荊州老派,三是糜竺糜芳等劉備老部下,四是劉封孟達等人,都是相互不買賬。導致關羽北伐失敗,孤軍作戰丟了荊州。這次諸葛亮是殺雞給猴看,必須嚴明軍紀,否則無法帶軍。後面還有原來劉璋的老部下李嚴等在看著,不能讓人看笑話。所以諸葛亮思考再三,還是把馬謖斬了。

    趙雲當然也怕,因為趙雲本是個至純君子,令不加而懼,很有自覺性。

  • 9 # 穿越歷史的時光機

    在劉備得益州之後其實在蜀漢一直都有兩大集團,一個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另一個是以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劉備在的時候,可以平衡兩大集團的衝突,劉備死後諸葛亮任丞相,權利向荊州集團傾斜,畢竟會引發益州集團不爽,尤其益州集團還是本地土著跟劉備時間短。街亭失守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馬謖又是荊州集團代表,諸葛亮高徒,而且馬謖又立有軍令狀,馬謖這時候怎麼處置益州集團都在看著呢,所以諸葛亮為了平衡兩大集團的矛盾,馬謖必須軍法從事。(如果馬謖是益州集團的人有可能還能逃過一劫)

  • 10 # 多爾袞愛新覺羅

    事情還得從諸葛亮開展北伐戰爭時說起,當時他命趙雲作為左翼攻取西北郡城,馬謖率領大軍駐守街亭幫趙雲抵禦右側的魏軍好讓他安心奪城,諸葛亮本人坐鎮中軍親自指揮。街亭這個地方雖然是個防守點,但沒有城郭也沒有關卡,易攻難守,要想守住這個地方非一員名將不可。但馬謖這個人非常年輕而且沒有獨自領兵的能力,雖然他的軍事理論被中國人稱讚,覺得他具備一代名將的潛力,但目前他剛初出茅廬,壓根不具備這份能力。

    諸葛亮的做法和顛覆了我們對他的認知,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描寫他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忠臣,為蜀漢操勞一生。但這個人設僅僅只是三國演義裡面虛構的,真實的他就是一個權臣,一個劉禪非常忌憚的權臣,因為他的權力比劉禪還要大。既然身為一個權臣,他這麼安排就不言而喻了,只可惜後來他病逝五丈原,沒有看見他下一步動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號稱臥龍,為啥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是劉備不是曹操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