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漩渦鳴人yy

    那你是沒有認真看《史記》,其實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他也會面臨多重的選擇,也就是,要這個說法的也有那個說法的,同一個事情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怎麼辦?有的時候司馬遷會把兩個說法同時給記錄下來,當時這是一種生硬的。摘抄和描述,如果《史記》都是這樣的故事的話,那麼就不會被人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實司馬遷對於《史記》的另一大描寫方法,就是在不加任何修飾的情況之下,依然可以做到完美的把兩個故事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同樣的事情。他會以一種第三人的方式把它轉述出來,這一說是什麼道理?就是你自己分析了。

    韓信被抓這個事情,司馬遷確實按照官方的說法麼,反正這是劉邦給韓信的定義,但是後來劉邦自己把它給洗了,也就是後來呂后要殺韓信的時候,又把這個罪名得重新提出來的,但是怎麼著?這也是官方的說法,你如果不寫官方的說法,寫了一個自己的說法,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歷史記載這個東西,尤其是記錄當朝的皇帝做了什麼事情,這不給官方看,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官方肯定會進行核查,最起碼你不能說的太出格。

    所以司馬遷寫《史記》,他肯定會照顧一下官方的情緒,最起碼不要和官方的說法太過於出入,這就是他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但其次,司馬遷在寫到韓信被抓的這個事情的時候,他最起碼原原本本的把這件事情全部都給描述了出來。

    韓信為什麼被抓原因和解答?他收留了楚國的將軍鍾離昧,然後劉邦就以為韓信要謀反,要去抓韓信。本來故事寫到這裡完結了,那韓信謀反這個事情就是泥巴掉褲襠,不是那個也是那個了。

    這也就為後人進行考證進行論述,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留下了一個基礎。這是什麼?這就是一個歷史學家的良心,確實某些時候我是沒辦法,必須要這麼緊,但是我最起碼能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錯是對我寫在事情裡面,你們自己去評判,如果有人把這事兒給理解錯誤,腦子一熱,一根筋到底,那我也沒辦法,是早晚會有一個人為我的說法進行論證和評判,那我也算是死得其所。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2 # 百曉旦

    韓信——被殺之謎

    楚漢之爭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馬上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

    項羽一死,劉邦悄悄去了韓信營帳拿走了兵符,此前在韓信背水一戰獲得勝利之後,劉邦也是這樣拿走過兵符,但是上一次是為了催韓信趕緊去打齊國;而這一次,卻是奪走了韓信的兵權。

    雖然奪走了韓信兵權,但是卻給改封了個楚王,打發他到楚國去了。

    韓信原本也是楚中國人,這下也算是“衣錦還鄉”了。

    但是韓信好日子沒過多久,在公元前201年,劉邦又以謀反為名將韓信誘捕了。

    韓信被抓時,仰天長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但是劉邦此時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帶回京城,貶為淮陰侯。

    在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臨死前,仰天長嘆說後悔沒有聽謀士蒯通的勸告。

    韓信在最能謀反的時候卻沒有謀反,而在沒有兵權的時候,卻謀反了。

    這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

    功成被貶

    項羽麾下有一員大將叫鍾離眛,跟韓信關係很好,垓下之戰時他逃離楚軍的陣營。後來投奔了韓信。

    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就下令韓信逮捕他,但是,韓信不僅沒聽命令,反而還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

    說起這個鍾離眛,並不是一名普通的楚將,用陳平的話說,:"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項王的忠臣,只有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幾個人)

    在楚漢之爭中項羽切斷了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求和,項羽不許,最後雖說是陳平獻計離間了項羽和這幾人後劉邦勝,但是劉邦怎麼能容得下對敵人忠心的人?

    韓信雖然善通兵法,但是明顯在人情世故上非常愚鈍,這不就是跟劉邦唱上反調了麼?韓信自己卻一點意識都沒有。

    這件事,加深了劉邦除掉韓信的心。

    恰逢有人告韓信謀反。

    我們現在去看這段歷史,這肯定是誣告啊,那麼劉邦呢?

    其實在這個時候,韓信反沒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為劉邦可找了個除掉韓信好藉口。

    於是,陳平又給劉邦出了個主意,先是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然後第一個目的地就是荊州“雲夢澤”,楚地,很明顯是直奔韓信而去

    等劉邦快到的時候,韓信慌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也聽說自己被舉報謀反了

    韓信開始糾結了:一方面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覺得自己無罪;另一方面想去拜見劉邦,卻又擔心被抓獲。

    這時候就有人給韓信獻計了,說:你殺了鍾離眛後去見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你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

    韓信是怎麼做的呢?他去見了鍾離眛。

    鍾離眛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你,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你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就帶著鍾離眛首級去見了劉邦,劉邦直接下令綁了韓信,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也不巡視了,直接回京。

    在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至於劉邦為什麼此刻沒有殺韓信,他不是後悔,是因為時機不對、證據不足、師出無名,並且忌憚韓信說的那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個典故,韓信無論如何到底是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輕易殺不得。

    索性帶回洛陽,放到自己眼皮底下盯著能安心點。

    越國滅掉吳國以後,范蠡就對文種說,咱們走吧,咱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越王勾踐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後范蠡就走了,據說還帶走了西施,經商成了一個大財主,叫做陶朱公。

    文種不走,說你看我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幹嘛要走啊?結果越王勾踐送給他一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

    勾踐說,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殺人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試一試呢?那文種一聽就明白了,自殺了。

    這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來歷。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劉邦忌憚他,所以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就是躲著。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

    韓信之死

    據司馬遷老先生的《史記》記載,這個時候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叫陳豨的造反了,自立為岱國之王,手下有很多英雄豪傑。陳豨反了以後,劉邦勃然大怒,帶領軍隊御駕親征,去討伐陳豨。

    這個陳豨與有韓信有書信來往。

    韓信就寫信給陳豨說,“你只管造反,我在京城給你做內應”然後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準備把牢裡的犯人放出來,讓他們去攻打皇宮,殺呂后和太子。

    並且做了部署,等待著陳豨的訊息。

    卻不料運氣不好,韓信準備殺掉一個手下,這人的弟弟得到了這條訊息,就向呂后通風報信,說韓信準備謀反。

    呂后知道這一情況後大驚,就把蕭何找來商量怎麼除掉韓信。

    蕭何就去找了韓信喊他進宮,謊稱劉邦平叛回來了,陳豨已被俘獲處死,群臣都來祝賀了。

    韓信原本想繼續稱病不去,蕭何說了,病了也沒關係,這種場合還是出比較好。

    韓信想想,確實找不到理由了,那就去吧。

    結果剛到長樂宮,就被呂后的人捆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而且立即下令,誅殺了韓信的三族。

    韓信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後悔啊,我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騙,所謀殺,我真是追悔莫及。

    由此可見,韓信已經有了謀反的舉動。

    蒯通之言

    韓信臨死前直呼後悔沒聽蒯通的建議,那麼蒯通到底說過什麼?

    蒯通,韓信的謀士。

    我們知道在四年的"楚漢之爭"中,韓信“背水一戰”證明了自己“國士無雙”的軍事才能,而此時的項羽和劉邦,雙方還處於一種拉鋸戰的狀態,就是今天我贏了你,明天你輸了我的這種情況。

    這時候的韓信有一種“得韓信者得天下”的意味了。

    他就像個支點,而劉邦和項羽就像天平的兩端。

    但凡韓信往一方傾斜,那一方就有了極大的勝算。

    這個局勢,劉邦意識到了,就連“匹夫之勇”的項羽也意識到了。

    於是,劉邦封了韓信為齊王來穩住他(這也有個故事,也是劉邦心寒的原因之一);

    項羽派出了一個名叫武涉的說客來說服韓信三分天下稱王齊地。

    項羽的說客被韓信打發了,韓信表示:因受過劉邦的恩情,我至死不叛漢。

    但是這時候蒯通也來勸韓信了。

    說的什麼呢?

    意思就是:你韓信雖然居臣子之位,但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

    現在的局勢是什麼?你韓信不能幫劉邦,他重用你是因為項羽還在,他要用你來對付項羽,一旦項羽被他滅了,下一個滅的就是你韓信;同時你也不能幫項羽,他若滅了劉邦,下一個也是你。你不如自立為王,這樣你才安全,以後有機會也能問主天下,還能進退自如。

    蒯通又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上天給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帶來災難的,時機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帶來災殃的,你不能猶豫。)

    但韓信最終不忍背叛劉邦,又自認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那麼,劉邦為什麼這麼想殺掉韓信呢?

    一是,韓信功高蓋主,對劉邦來說這人是個極大的威脅,不除掉不安心;

    韓信的軍事天才被劉邦譽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在楚漢之爭中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他的功勞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媲比了。

    韓信不同於蕭何等人,既不是劉邦的親人,也不是劉邦的發小。

    這樣的人,在需要的時候是個強大的助力,但是等沒有了敵人的存在,這樣的人很可能會發展成一個新的敵人,並且這個潛在的敵人更可怕。

    劉邦怎麼能容忍這樣的人存在呢?

    更何況,雖然在楚漢之爭中韓信功勞最大,但是性情極其不穩。

    像劉備剛被項羽封為漢中王的時候,因為軍隊裡大部分都是楚人,剛到漢中,軍心不穩,跑了好多將士,其中就包括韓信。

    當時,蕭何也跑了,去幹什麼呢?去追韓信去了。

    雖然那時候韓信還沒被重用,但是說明韓信也是比較現實的,他並不是忠於劉邦,他一直是感恩的心態追隨劉邦,但是這樣的感恩心理究竟能持續多久,這是不可預知的,所以劉邦除掉韓信,才能安心。

    二是,不僅韓信,劉邦有意除掉所有異姓王;

    劉邦當初封王,原本就是被逼無奈。

    在他和項羽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其他那些人在觀望,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

    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

    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合圍項羽的。

    劉邦說,“好,那就跟他們約定,勝利以後哪些地方給誰,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

    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

    這樣在西漢皇朝建立之初,被封的異姓王共有八人,即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更立盧綰)、衡山王吳芮(後改為長沙王)、閩粵王亡諸。

    這些異姓王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縣,總面積比朝廷直轄郡縣還要多,而且各王都擁有兵眾,行政、財政自專,名為漢臣,實為漢不能控制之獨立王國,對朝廷造成很大威脅。

    在劉邦稱帝之後的七年中,絕大部分精力是用來對付這些異姓王。

    三是,楚漢之爭時,韓信讓劉邦寒了心。

    前面說到關鍵時刻韓信也在觀望,按兵不動,直到劉邦承諾給了封地才肯出兵圍楚,要知道,韓信可是劉邦捧出來的,別人也就罷了,連韓信都知道在這樣的緊要關頭不忘記索要好處,劉邦能不寒心麼?

    再者,在這之前,劉邦被項羽圍困,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候,韓信也是按兵不動,並且給劉邦寫了封信,雖說是明著詢問劉邦能否封他為“假齊王”,但是誰都清楚,不封韓信齊王,韓信是不會出兵搭救的,在那個時候,我想劉邦已經生了除掉韓信的心了。

    死後,韓信的墓碑上有這樣的2句詩,可謂是極好的概括了韓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 3 # 先秦養貓人

    2、在韓信平定趙國和燕國後,劉邦趁韓信和張耳早上沒起的時候奪了兩人的兵權;

    3、在韓信平定齊國後上書劉邦請求讓自己代理齊王,劉邦非常生氣。注意,之前張耳請封為趙王的時候劉邦可並沒有這樣的表現;

    4、武涉和蒯通先後遊說韓信三分天下,韓信以劉邦對自己有恩為由拒絕,並在劉邦和項羽戰況焦灼之時沒有選擇坐收漁利,而是收到劉邦詔命後馬上馳援劉邦;

    5、韓信救劉邦於固陵,並擊敗項羽於垓下。戰後劉邦奪韓信兵權,並貶去其齊王爵位;

    6、劉邦換韓信封地至楚,一年之後(趁韓信在楚立足未穩,在齊又斷了根基的機會)馬上傳召韓信,韓信知道是劉邦的計策,併為自己納了投名狀,但是仍然被俘;

    7、劉邦貶去韓信的封地和楚王的爵位,降為淮陰侯,並將韓信全家搬至國都;

    8、呂后計殺韓信於長樂宮,並夷三族。

    即便在韓信失勢後,他的個人魅力仍然十分強大,以至於劉邦的鐵桿嫡系樊噲都跪迎韓信,並口稱大王,如果韓信真有造反的心,樊噲不會這樣對他。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嫡系勢力中多數人也是認為韓信根本就沒有反意的。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史記·淮陰侯列傳》

    但是劉邦可不是怕韓信造反才要殺他的

    韓信儼然就是劉邦汙點的曝光燈,不斷得提醒著所有人,劉邦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恩人、功臣、忠臣的;不斷得提醒著所有人,劉邦不會善待功臣;不斷得提醒著所有人,劉邦根本不是什麼忠厚長者。如果韓信最後沒反叛,這個汙點會跟隨劉邦一生,直至後世,那樣薄情寡義的名聲就蓋棺定論了。劉邦不會允許這樣的時候發生,所以韓信必須反。

    《史記》中記載韓信造反的同夥是鉅鹿太守陳豨

    他讓陳豨在外作亂,他趁機在國都矯詔釋放奴役和囚徒攻擊呂后和太子。這個計劃簡直可笑,韓信這樣的人物,要造反會聯絡一個小小的太守?而且此時的韓信只是一個空職的淮陰侯,這樣的貴族此時的國都上百個還是有的,且矯詔後如何切斷政令?如何佔領武庫?不說呂后和太子的權威作用,三公尚在,站出來任何一個都能把這夥無依無靠的囚徒嚇跑。

    之前那麼多機會,那麼多底牌,韓信都沒有反叛,這樣的聰明人會在自己最虛弱的時候堵上全族老小的性命去爭那基本不可能的機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 4 # 城鄉結合部的說書人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淮陰侯列傳》

    從史料看,雖然沒有謀反之實,但是韓信和陳豨確實有瓜葛,來往,加之韓信功高震主,持才傲物,最後被謀反罪名誅殺出人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資治通鑑》記載: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不賞之功,略不世出,戰無不勝勳冠三傑功高震主。這樣的韓信,壯年的劉邦就怕,所以,楚漢戰爭進入尾聲階段,劉邦就襲奪了韓信的兵權。漢朝剛成立的第一個五年新年剛過完,還沒有出正月,漢王就迫不及待的把韓信貶為楚王。後來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又用陳平之計,“偽遊雲夢”。韓信不知是計,於是被擒拿,後雖無罪,但被降為淮陰侯!

    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是個人都會居常鞅鞅吧!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陳豨反叛,傳出韓信可能是長安城的內應的風聲時,老年的劉邦(還有兩年陽壽)會怎麼應對?野心勃勃的呂后會怎麼應對?老成謀國的知己蕭何會怎麼應對?

    道路千萬條,韓信好像只有死路一條,既然是死路,按什麼罪名,自然是勝者的權力!

  • 5 # 亦有所思

    鐵證如山不容辯,薄情似水豈堪憐。

    因為韓信確實謀反了!

    試問劉邦對誰最好?不是張良,而是韓信。翻一下史記就知道,劉邦對韓信的尊重是超規格的,入則同坐,出則同車,就連吃的飯菜這種小事都是完全相同,而且授以軍權,給韓信以獨立自信的信任。

    可以這樣說,韓信的一切都是劉邦給的!不論是權力,還是尊重,或是尊嚴或自信。

    然而,在劉邦最需要韓信的時候,韓信卻玩起了心眼!不但玩心眼,甚至還有了異樣心思。

    這相當於背叛!

    我需要你出兵,你拖拖拉拉不答應,然後還要請求封他為齊王?打下了山東就得封他為齊王,若是有人打下了東北,就得封這個人為東北王唄?這樣一來,手底下的將軍個個去攻城拔塞,A拿下江漸是越王,B單挑巴蜀,是蜀王。C大軍攻入嶺南就是百越王了吧?

    無組織無紀律,一點也不顧全大局!

    就好比談下陝西業務就請求當西北地區總代理,拿下雲南貴州就必須要成為副總經理一樣,否則我就不幹了!而且還是在總經理最需要你援助的時候,這個總經理平常還給你買專車,買別墅,各種分紅只多不少。結果背後被捅了一刀!

    你若是總經理,你當如何?

    或者說你是一家之主,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兒子養大,供他讀書考研娶妻生子,還拿出積蓄給他創業。結果兒子有了出息以後,就提出分家,還要把戶口遷出去,甚至還有脫離父子關係的想法。

    你若是父親,你當如何?

    沒有一個領導會容忍這樣的下屬,也沒有一個父親會容忍這樣的兒子。

    白眼狼!

    更令人髮指的事情還在後面,當競爭對手派人對誘拐韓信時,韓信竟然心動了。不僅心動,還左右搖擺,甚至還收留或縱容了這個間諜的某些行為。

    劉邦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但對韓信不是。這一點和勾踐有本質上的區別。

    韓信,有二心。

    所謂二心,再進一釐米,就是謀反!

    韓信,死得不冤!

  • 6 # 溫明昊

    韓信造反,是偶然,卻也是必然。

    韓信高傲且是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人

    韓信本來在項羽帳下任職,但是項羽卻沒能及時地發現他的才能,以至於韓信深深地失望,最後改換門庭,進入劉邦帳下。

    進入劉邦帳下以後,蕭何的賞識使得韓信感受到了重視,因此,對於蕭何,韓信是十分信任的。這也為他最後被呂后殺死埋下了伏筆,即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言歸正傳。韓信進入劉邦帳下以後,照樣沒有得到劉邦的賞識,哪怕蕭何打了包票也沒有。因此,在劉邦被項羽封為漢中王的時候,韓信一怒之下就逃跑了。

    從這裡就能看出,韓信是一個十分高傲的人。他滿腹才華,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但是他同樣不會為了這個雄心,就對別人卑躬屈膝。

    事實也證明了,他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資本。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以後,連夜追趕,並承諾令劉邦封他為大將軍,這才令韓信勉為其難地回到了劉邦的帳下。這足可見韓信的高傲。

    同樣的,韓信也是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人。

    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力排眾議,封韓信為大將軍,至此以後開始了韓信輝煌的一生。彭城一戰後,劉邦戰敗,採納了韓信的建議,開闢敵後戰場,慢慢擴大戰圈,包圍項羽。

    隨後,蕭何連破魏國、趙國、齊國,直逼項羽。這一次,項羽慌了,他開始派人說服韓信,背叛劉邦,三分天下。結果韓信卻拒絕了,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而當時的情況,韓信完全有能力三分天下。

    因此,韓信的性格特點很明顯了,高傲,且士為知己者死。

    劉邦的懷疑深深地刺痛了韓信,造反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韓信的觀念裡,自己對劉邦可謂是仁至義盡了。因此,他向劉邦討要齊王的封號,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可是劉邦不會這麼想。

    當時,劉邦頂著項羽的壓力,韓信平定後方以後,不僅不前去幫助,反而藉此討要齊王,這在劉邦看來,就是要挾。

    因此,在消滅了項羽以後,劉邦就改封韓信為楚王,剝奪了韓信的兵權,後來更是將其貶為了淮陰侯。

    其實,以劉邦的視角來看,這其實沒問題。

    第一、劉邦滅異姓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劉邦本身就是平民出身,沒有祖上的積累,眼下好不容易稱帝了,如果放任異姓王的存在,那麼劉氏的江山是很危險的。

    第二、劉邦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固然有畏懼的成分在裡面,但更多的是對他的保護,希望他能夠頤養天年。是以,當劉邦得知韓信被呂后殺了以後,是且喜且憐。

    可是,韓信的高傲註定了他無法忍受這一切。有一次,韓信前去拜訪樊噲,出門後卻說了一句:“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樊噲,其實也並不差。沒有樊噲,鴻門宴上劉邦能不能逃脫還是個問題。

    可是,韓信還是看不起,可見他心中之高傲。

    因此,韓信最後選擇了造反。最後事情洩漏,被蕭何騙至呂后處被殺。

  • 7 # 小小飛賊

    漢初有兩個韓信,韓王韓信和淮陰侯韓信,他們是兩個人。巧合的是兩個韓信都是因謀反被處死。

    韓王韓信

    韓王韓信史書稱為“韓王信”,貴族出身,隨張良征戰,是大將軍。領兵攻打南韓故地以後被封為韓王。

    太原一帶處於對抗匈奴的邊關地區,隨時都會面臨匈奴的入侵,韓王信一項採取求和的方式維持封地的穩定。馬邑之圍成為韓王信叛變的導火索。馬邑之圍時韓王信害怕被殺,漢朝雖然出兵救援,但懷疑韓王信已經叛變,於是派人責難,韓王信順水推舟投靠了匈奴冒頓。

    韓王信叛變之後,夥同匈奴人共同攻打漢朝,並策反了列侯陳豨。白登之圍就是韓王信的傑作,如果不是劉邦命大聽了陳平的建議,賄賂冒頓的老婆闕氏,僥倖逃脫,漢朝的歷史可能改寫。之後韓王信兵敗被殺。

    韓王韓信謀反是確鑿無疑的,史記的記載也是謀反被殺。

    淮陰侯韓信

    淮陰侯韓信也是大眾所熟知的兵神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出身貧民,早年鬱郁不得志,受盡了屈辱和冷眼,之後經蕭何推薦,成為大將軍,被封淮陰侯。

    韓信的優柔寡斷害死了自己。如果韓信真的想謀反,就果斷的謀反,他的聲望和能力足以支援他謀反,但是他一直在猶豫。如果韓信沒有謀反,他的所作所為只會讓劉邦更加猜疑,與謀反無異。《史記》中記載韓信謀反被告發被殺,實際韓信是否真的謀反也會被按照謀反的罪名被處死。

    總結

    韓王韓信本來就是南韓王室的後裔,更換封地使韓王信直接面對匈奴人的鋼刀,最終叛變。韓王信謀反是事實,也同《史記》中記載相同。

    淮陰侯韓信雖然用兵如神,但是政-治敏感度太低。兩次表明立場的機會都被韓信處理的一塌糊塗,最終以謀反罪被殺。《史記》中不管如何記載,韓信最終肯定會以謀反罪被殺。

  • 8 # 銜之微木

    有一句話叫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飛鳥盡,良弓藏”,在中華帝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周而復始地上演著這出鬧劇。 整個歷史陷入一個怪圈,無論你如何掙扎,終究不能走出迴圈,就如齊天大聖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般。由於每朝每代都發生了此類事情,因此從邏輯上、直覺上來說這都不應該是某個皇帝個人素質問題,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我們可將皇帝與功臣間的關係看作一種委託代理關係。皇帝作為帝國的所有者,控制著帝國的產權,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國家,必須委託一個或數個代理人來幫助他管理國家。在這樣一個委託代理關係下,皇帝給功臣們高官厚祿,對他們的要求是勤奮工作,為皇帝效命。不過皇帝最主要、最關心的還是要求功臣們不得造反。

    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確保江山萬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功臣們造不造反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帝們絞盡腦汁來解決的問題。解決功臣們造不造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識別到底誰會造反,但這是一個資訊不對稱的格局:大臣們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卻不知道誰是奸臣,誰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國家要麼有外患,要麼有內憂。外患是有形的,而內憂則無法察覺(原文是奸邪無狀)。一個奸邪無狀的自白道出了皇帝們的無奈:他必須有什麼方法可以鑑別出誰是奸臣,誰是忠臣。根據資訊經濟學的理論,功臣們必須發出一個訊號或皇帝必須用一個訊號來確定一個分離條件,來使忠臣、奸臣可以分離而不混同。

    皇帝們只能簡單地根據某個訊號直接判斷,那有什麼訊號又能讓皇帝識別出奸臣呢?

    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強懲罰威脅力度,諸如滅九族、凌遲等處罰手段,這樣有風險規避行為的人會選擇不造反。不過當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風險愛好者在有機會時總是會去嘗試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開國功臣本身就意味著他們是風險愛好者,若不然誰會去“提著腦袋幹革命”呢?所以,事後懲罰的威脅對以冒險為業的功臣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震懾意義。

    那麼以親戚關係來識別呢?從呂后到李世民,從多爾袞到雍正,親戚的血緣、親情約束對爭奪帝位來說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從不會將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據對皇帝是否恭順這個訊號來識別奸臣呢?毫無疑問,真正要造反的人對皇帝也照樣會畢恭畢敬,安祿山對唐明皇的肚裡只有一顆赤心的絕對服從令人記憶猶新,這個訊號沒有任何意義。

    那能否逆向思維,認為敢和皇帝爭辯的就是忠臣,不敢爭的就是奸臣呢?可惜,歷史上的權臣是敢和皇帝爭辯的,不敢爭的依然是忠奸難辨。凡此種種,我們用盡心機也無法為皇帝們找到可從功臣中實施忠奸分離的合理訊號,當然更不可能找到分離條件。

    每個開國皇帝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他無法從功臣集團中分離出忠臣和姦臣,但他又必須想盡辦法保證自己的兒孫能順利繼承皇位。為此,皇帝們自然有自己的分離訊號來進行分離,將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確保江山永固。“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在不能辨別忠奸時,皇帝們選擇了實際上也只能是這樣一個分離訊號:有能力造反的和沒有能力造反的。

    對於皇帝來說,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殺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無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臨同樣的困境,面臨著同樣唯一的選擇,最後都作出了同樣的選擇,讓我們後人了見識了一幕幕鬧劇。不要問你想做什麼,而要問你能做什麼,功臣們天然有罪,誰讓他們有能力造反呢。學者們說中國是外儒內法,至少在對待功臣上這話是對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賊一樣的人性本惡的哲學思想。

    功臣們如果交出兵權,功臣們就喪失發動政變的能力,這樣皇帝們可安枕無憂,大家也就相安無事,歷史上“杯酒釋兵權”就是這一方案的經典案例。應該承認,這一方案是極好的,讓很大一部分功臣喪失發動政變的能力。但對一個掌握過權力的人來說,這種政治生命的自殺卻不是一件容易選擇的事情。而且,對那些有極高威望的開國功臣來說,只是交出兵權仍然不可能讓上頭放心。

    比如韓信,漢朝建國之初他就被廢為淮陰侯,兵權盡無,呆在長安無所事事。即使這樣,韓信最後也被滅三族。又如李世民,由於唐朝實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後回到長安其實也沒有什麼兵權,他在長安的實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殺後,李建成的人馬差點把秦王府攻破,後來靠扔出李建成的人頭破壞對方的軍心才奠定勝局。但是,李建成可沒有因為這樣放鬆對李世民的警惕。為何功臣交出了兵權還要被清洗呢?

    功臣們的資產除了官位、兵權這些有形資產外,還有不可與其肉體分離的威望、才幹、人際關係和勢力集團這些無形資產。功臣們交出了兵權,但這些無形資產卻無法一起上交。韓信、李世民等的無形資產足夠讓上頭睡不安枕了。比如韓信,雖然賦閒在家,類似軟禁,但他到劉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噲家作客時,樊噲還是畢恭畢敬,說“大王乃肯臨臣”。樊噲在劉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老相識,對韓信如此態度,足見韓信在劉邦集團中的威望了。

    在歷史上,交出兵權應該說抬高了造反的門檻,使皇帝們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訊號進行甄別時只能分離出一小部分威望極高如韓信、李世民之類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沒有兵權後倒真的喪失發動政變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劉邦,他殺的就是韓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經獨當一面的功臣,還囚禁過獨自鎮守過後方的蕭何,而周勃等戰將就逃過了清洗,因為劉邦很明白沒有獨當過一面是很難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

    對於韓信、李世民這類級別的開國功臣來說,沒有任何訊號可以讓上頭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無形資產,當然這就意味著消滅自己的肉體。如果韓信自殺的話,相信劉邦不會滅他的三族,相反會到韓信的墓前掉下幾滴眼淚,說不定還會給韓信的兒子封官,並招為駙馬。

    李世民就很聰明,沒有任何幻想,果斷地發動了軍事政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親,霸佔了自己的弟妹,成為中國歷史上開國功臣奪取天下的唯一例證(要嚴格按儒家的標準,被稱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絕對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儒家的雙重標準由此可見一斑)。不過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為他是皇族的緣故,遇到的反抗較小,異姓的開國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機會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敗了。

  • 9 # 請叫我二零

    古已有之歷代君王對功高蓋主,手握實權的能臣多少都會有猜忌心理。誰染指了皇帝手中的兵權,誰就危險。但也有人居功自傲,謀上作亂。而韓信到底是不是謀反被殺還真難說。以下幾點分析奉上:

    01.劉邦對他起了猜忌

    論打仗,劉邦知道自己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就別說能力比自己還弱的兒子了,再說自己年紀比韓信大幾十歲,難保自己死了,韓信不會某返。既然這個不確定性的禍害猶如埋在身邊的雷。當然欲除之而後快了。

    02.謀反一說,存疑

    公園前204年,劉邦彭城兵敗,於是逃向韓信軍營,直衝入張耳、韓信的軍營,第一次奪了他們的兵權。

    公元前202年,項羽自刎,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平定楚地回師定陶,驅馬直入齊王韓信的軍營,第二次奪了韓信的兵權。

    試想韓信兵權在握,勢力最強的時候,只要動一下歪念,劉邦的歷史將會改寫,但韓信沒有,而是甘願讓劉邦兩次順利奪取兵權,可見當時韓信別無二心。

    而史上記載韓信兩次謀反,第一次是在韓信由齊王變為楚王時。這時有人密信舉報他謀反,就因為一封匿名信招至再次被貶,由王變候,再次權力稀釋。

    如果不是劉邦心裡猜忌,想借題發揮。何以就因一封信就設計韓信呢?再說韓信最強的時候都不反,任命楚王時,雖地位沒有降低,然而實力是大大的打折的時候反,這有點說不通。

    第二次謀反經歷,很多分析說是韓信串謀陳豨一起某返,想裡應外合,一舉奪得天下。但當時韓信已經被軟禁了,手裡沒有任何底牌,這時候反無疑是以卵擊石。一個善於打仗的將領豈會是如此莽夫?難道一心求死?

    不過俗話說逼急了,狗都會跳牆,何況是一而再再而三被劉邦逼到牆角的韓信。享受過榮華富貴後,一朝被打回原形。難免會被人性左右,心生怨憤,繼而來個破罐子摔破。

    所以韓信之謀反記載。我們姑且存疑吧。畢竟人性這東西沒有幾個人能掌控。

    03.不拋棄到手的富貴,終將會被富貴拋棄性命

    如果功高,想善終唯一且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知進退”。在建立了大功勞後,立刻就丟掉一切現世至高無上的權力,退歸田園。張良就悟到了這點,所以有心歸隱以保性命。

    而劉邦是玩弄權術的高手,他非常清楚要怎麼控制形勢,他不像項羽君子坦蕩蕩。與劉邦同患難易,與地痞共富貴估計就難了。你的存在讓他如芒在背,寢食難安。於是設計陷害也不無道理。

    至於它《史記》為什麼記載韓信是因謀反罪被殺自當也有他的理由了。但現有史料並未能證實其中真假,僅憑一家之辭,我們且保留自己意見吧

    人生在世,有時候真假並不那麼重要,假作真時真亦假。世事紛繁,你入戲太深,那麼一切就成了真。你把生活當了假,那麼一切就真的是假

  • 10 # 鄉村黑嫂

    黑嫂為您回答。

    韓信之死,多少年來為世人所憐惜。原因很簡單,韓信對漢朝的建立有功,但事成後,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富貴,反而被以謀反罪誅殺,不僅殺了他的人,還誅了他的心。

    這讓世人感覺寒心,所以古往今來,無數人為韓信鳴不平,覺得他死得冤枉,覺得他不該死。

    韓信之死,其實早有預兆,他是死於天真、死於狂妄、死於不謀自身。那麼他究竟有沒有謀反呢?他到底是為什麼死的?

    一、韓信被誅早有預兆

    劉邦出漢中,韓信先克魏,再敗代國,軍功一點點累積,讓世人震驚的軍事天才也在一點一點顯現。井陘口佯敗生擒趙王歇,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燕國。這樣的才能其實已經讓人感覺可怕了,他這個時候也有點得意忘形,於是他開始犯毛病,他開始為別人求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劉邦並沒有拒絕,照辦了。但是,我可以封,你不能要,而且你還是為別人要的,你那麼能打仗,還為別人求王,你想幹什麼?你這麼邀買人心是想做什麼?

    劉邦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用人和能隱忍,他這時候雖然沒有說什麼,但他心裡已經記下了這筆賬。雖然這個時候要忍下來,但是也不能不警告一下,於是劉邦在修武軍營突然就奪了韓信和張耳的兵權,這是個多危險的訊號啊?可是韓信並沒有察覺不對勁,被收兵權後又被派去打齊國,本來是兩路人,一路是說客先行,一路是韓信大軍緊隨,劉邦是想良言加大棒讓齊國屈服。齊國也的確害怕了,於是跟說客說準備投降,這時候韓信幹了啥?他不管這個,功勞不能讓靠嘴皮子的得了,他還得打。

    他這麼一干,齊國急眼了,當下就活煮了說客,誓死抵抗,項羽還派出龍且帶二十萬大軍幫助齊國。雖然最後仍然被韓信打敗,但要知道這場仗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費一兵就可以讓齊國投降的。

    韓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跟劉邦去齊中國人太反覆了,這樣不行,不如封我個假齊王,讓我在這裡鎮著他們。

    先是為別人求王,繼而為自己求王。人臣大忌,他犯了個遍,劉邦當時就惱了,可是硬忍了下來,但這筆賬一定在心裡記下了。

    天下大定之時,必是韓信就死之日!

    二、韓信被誅過程

    項羽垓下兵敗自殺,劉邦又一次突然襲擊奪了韓信兵權,他在怕什麼?他怕韓信擁兵造反,可是韓信並不警惕。漢立國,韓信應該保持低調,但同時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他前面的所做所為,還有他的軍事天才,導致他註定不能被信任,所以劉邦早晚要動手。

    上有所好,必被下面的人知曉,加上韓信有點狂妄,平時人緣不怎麼好,也不是劉邦嫡系,所以就有人告他謀反,劉邦騙韓信,帶回京城後就奪了王位,降成了淮陰侯,《史記》中也只落了個淮陰侯列傳。

    貶了不說,還不準回封地,所以劉邦等於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了。韓信心裡有怨氣啊!他不服啊!所以難免會陰陽怪氣,並且稱病不上朝。你心裡有怨氣,你本事大,但你不能看不起所有人啊,樊噲看見他打招呼,他陰陽怪氣的說想不到自己現在淪落到跟樊噲這類人為伍了。

    這不是莫名其妙嗎?人家跟你打招呼,你這麼諷刺人家幹啥?樊噲真的那麼不堪嗎?他是真正的劉邦嫡系,還在沛縣時就跟劉邦交好,劉邦私放刑徒躲進深山,樊噲不離不棄,況且他還跟劉邦是挑擔,他娶的是劉邦小姨子,也就是呂稚的妹妹呂嬃,鴻門宴上誓死保護劉邦。

    這麼個人,你韓信看不起也可以,但你別說出來啊。所以說他不會做人。而這個時候,又有人告發,說他準備跟陳豨裡應外合叛亂。呂雉派蕭何騙韓信進宮後,綁到長樂宮鍾室活活打死。

    韓信一代軍事天才,就這麼死了。沒有給他上訴的機會,也沒有給他請律師辯護。韓信臨死感嘆自己死在了女人手中。

    看看,到這個時候,韓信仍然沒有醒悟,他還小看呂雉,呂雉那是誰?結識劉邦於微末之時,激勵劉邦於頹廢之際,背劉邦無法去背之黑鍋,殺劉邦無法去殺之功臣,司馬遷寫《史記》是把她寫進本紀中的,等同於皇帝,她是劉邦親密的戰友,絕佳的合作伙伴,你韓信憑什麼看不起?你打仗的確是可以,但玩ZZ,他在呂雉跟前就是個小學生。

    韓信死前還說了別的話,說我悔不聽蒯通之計,導致了今天之禍。看看,他死之前還把曾經給他出過計謀的蒯通給賣了,這簡直就是天真到可憐。

    韓信大功,竟沒能撐過一世告終,定的罪名也是謀反,但他真的謀反了嗎?呂雉殺他,劉邦事先知道嗎?

    三、謀反不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得死

    《史記》中寫劉邦回來,得知韓信被呂雉所殺後,只用了六個字來表達劉邦的心情。

    “上且喜且憐之”。

    威武太史公,短短几個字,卻如此傳神,把劉邦的帝王心術表達得淋漓盡致,心裡歡喜,又可憐韓信的一身軍事才華,劉邦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其實,韓信謀反了嗎?劉邦知道韓信沒有謀反,他要想謀反,等不到現在,跟項羽打死,才是他另立爐灶的最好時機,那時候不反,立國後怎麼會反?韓信將兵之人,怎麼會不知道兵的重要性?他手裡有兵時不反,這時候手裡沒兵去反?

    但他必須以謀反罪處置,劉邦真的不知道呂雉在長安誅殺韓信嗎?非也!這麼大事,韓信那是多大功的人?那是多大本事的人?誅殺這麼一個人,劉邦一定跟親密大臣還有呂雉商量了多少次。

    劉邦外出減少韓信的疑慮,蕭何去叫韓信,騙進宮後馬上誅殺,這是一環套一環的計謀,這是一場預謀以久的謀殺!

    殺這麼大功臣,不給定個謀反罪,怎麼說得過去?所以,韓信之死,必須死於謀反,至於他有沒有謀反,則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背這個罪名。

    可憐韓信,一代天才,少時貧窮,苦等機會,戎馬倥傯,戰功赫赫,立國該享受果實了,卻以謀反罪被誅,這裡面有皇家的不念舊情,也有韓信的狂妄自大,你死我活的ZZ鬥爭中,哪裡有什麼情分可言?

    韓信到死仍然沒有明白,他雖然被呂雉所殺,但呂雉背後是什麼?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是遍佈人間的人情世故,是廟堂,也是江湖。

    自古良將,難以謀自身,韓信更是如此。對於這樣一個絕世的天才,我們感嘆其性格問題之餘,再想想他的不世之功,最後卻慘遭橫死,怎麼能不感覺可憐?但皇權無情,我們後世人只能嘆之、憐之、惜之、悲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等額本金4.9的利率要轉換lpr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