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一號普洱茶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

    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第一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為先。”他的選將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把德放在首位,並把德的內涵概括為“忠義血性”。他提出,“帶勇之人,該求我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而兼嫻韜鈐之祕者,與之共謀。”又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義血性,則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曾國藩認為,“忠義血性”的將領主要應從既受封建禮教薰陶又少官場惡習的儒生士子中去選擇。羅爾綱在《湘軍兵制》中統計,凡姓名、籍貫、出身、職務可查的湘軍將領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佔58%。以如此眾多的儒生為將,這在歷代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也是曾國藩建立湘軍的首要一著。他說,“數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將。”因此,他組建湘軍時,主張不在市民而在鄉農中招募兵員。其用意就是鄉農中招募的兵員樸實壯健,有利於灌輸封建的忠義倫理思想和便於適應艱苦殘酷的戰爭環境。曾國藩還規定,“招募兵勇,須取具保結,造具府縣、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冊。各結附冊,以便清查。”凡無保者,概不招募。曾國藩的這一做法,完全是承襲了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募兵思想。曾國藩對綠營的編制方面也進行了改弦更張。湘軍的編制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營以下設哨,哨以下陸師為隊,水師為船,馬隊為棚。湘軍之始,營以上不再設官,各營全轄於曾國藩一人。其後營數增多,才有統領和分統的稱謂。曾國藩要求以將必親選、兵必自找、層層節制的原則組建軍隊,自統領至兵勇都是逐級進行募選,改變了綠營中“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習”的弊病,但也明顯暴露了建立私家軍隊的用心,並從此就開創了近代中國“兵為將有”的先例,軍閥擁兵割據的局面也就初顯端倪了。

    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繫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說凡領軍者都應該效法曾國藩。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澤東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文學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巨集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贊。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於程朱之學並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於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派別。

    曾國藩在政治實踐和軍事鬥爭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之語,或失於隘”、或“病於瑣”、或“偏於靜”的侷限。在這種情形下,曾國藩對心學表現出了寬容的學術姿態。對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學術爭辯,他認為對於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幷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

    曾國藩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侷限,謂“張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依著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縕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聖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並不相同。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僅得物性。就人類而言,聖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而薄。

    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孝容易理解,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在曾國藩家書裡,一般都以為他給孩子寫的信最多,事實上他寫給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間關係的重視。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還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這個勤以持家在曾國藩那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一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曾國藩說的這些,他自己就能一絲不苟地帶頭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兒子曾紀澤喜歡西方社會學,曾紀鴻喜歡數學和物理學,曾國藩雖然一竅不通,也能儘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學一點。這樣的父親,才不愧是一個真正“勤以持家”的父親。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曾紀澤總是會親自教孩子們學英語、數學、音樂,還教他們練書法、寫詩文、講解經史典章,不論再忙,每日總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陪家人,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國藩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裡,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曾國藩對於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對當時阮元丟擲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贊成又提出批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說。從乾道——陽剛美——著力——雄奇——大氣,從坤道——陰柔美——不著力——淡遠——韻勝,形成了他一個系統的書法理論觀。曾國藩一生勤勉於書法創作,走過了一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萬字的《日記》是中國古代罕見的一部巨型書法作品。他的楷書勁健剛拔,豎起了一面承唐繼宋明而剛柔相濟的正書旗幟。他的行書勁健遒俊而華美。他的小楷與小行書是整個清代的典範。他應是與同代包世臣、何紹基齊名的大書家。

    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

    首先是誠,為人表裡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

    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

    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

    第四個字是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緲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忿,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早年修身十三條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片刻,來複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五、讀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慾、節勞、節飲食。)

    九、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身過、心過、口過,皆一一記出,終身不間斷。)

    十、日知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清史稿》:國藩為人威重,美鬚髯,目三角有稜。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又慨古禮殘闕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制、營規,其于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靜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材,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 2 # 林一Gerry

    對於曾國藩的評價我們先引用毛主席以及蔣介石對其的評價來看一下。

    毛主席: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①曾公乃中國人精神之典範。②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

    而我們現在迴歸正題,曾國藩能否被稱為半聖的問題。

    什麼是聖人?中國古代讀書人,孜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

    立德,曾國藩一輩子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為官清廉不說還知人善任,湘軍裡大部分領袖基本都是普通人裡提拔上來的。他雖位居高位,但待人謙和勤儉持家,道德上堪稱毫無黑點,甚至在我一個普通人的視角看來有些苛刻了。

    立功,文正公雖然保的是滿清朝廷,但是他平太平天國(雖然很大程度上是太平天國自爆的),在他的引導下滿清的洋務運動有了從無到有的發展。

    當然,中學歷史都知道洋務運動是封建地主階級內部發起的技術改良運動,其失敗是必然的。但是這也為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立言,曾國藩是國學大家,奉行程朱理學且在其基礎上還有一定補充發展。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訓》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

    當然,用階級的角度看待歷史人物的方法來看,曾國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員,其雖然有一定成就,但必然有階級的侷限性。

  • 3 # 國寶小熊貓123

    所謂中國兩個半聖人不知道是哪位神仙捏造出來的言論,這樣的觀點肯定是無法成立的。

    聖人是什麼?

    有的人會拿《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的這句來描述: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聖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但《左傳》中可從來沒有說這是拿來衡量聖人的標準,人家在這裡談這三個標準,是拿來討論什麼是不朽,按照《左傳》裡的說法,所謂的不朽就是從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來體現的,即所謂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關於聖人,《黃帝內經》中是這樣描述的: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簡單來說,聖人就是超脫了世俗的存在,擺脫了低階慾望,沒有貪嗔之心,既不刻意疏遠世俗,但也不刻意追求世俗,活的很灑脫,不會糾纏於事務,思想上也沒有煩惱,活得就是一個逍遙自在。

    按照這個概念好像很簡單,但真的要實現起來,那是非常難得,基本上就像佛家說的無慾無求了,光這一點恐怕99%的人都做不到。

    但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看,能夠成為聖人,基本上都是名聲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這些思想大咖,開宗立派的人。

    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前兩個我認了,曾國藩就達不到了,半個也不行,曾國藩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基本沒有貢獻什麼成就,說他立德,實際上不過是獨善其身總結出了一些個人經驗和想法,遠遠談不上聖人。

    對於王陽明,像曾國藩自己都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所以也不知道是哪個神經病列的,硬生生把曾國藩也給塞了進去。

    王陽明還是可以當一當聖人的,且不說他文武雙全了,就說他的那個心學就足以讓他和孔聖人肩並肩了。但心學追根溯源也不是王陽明開創的,從孟子到兩宋,很多哲學家都研究過。

    只不過到了王明陽這裡,成了集大成者。

    對於他的心學筆者沒有研究,所以也不敢妄談,簡單來概括他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成就最高的人,他和朱熹那一派不同的是。

    王陽明這一派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朱熹他們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

    什麼叫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有一句名言:

    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傳習錄》

    意思就是很多東西你沒看見,就相當它不存在,就像你不去看一朵花時,你不知道它什麼狀態,但你去看時,你就會看到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態,這些都是取決你的心。

    所以王陽明說心即理,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取決於你怎麼看,這就是心的主觀性了。

    以前朱熹那一派用的是客觀唯心主義,意思是通過客觀事物變化的規律來尋求知識或者智慧,但王陽明覺得太麻煩了,而且他看不起朱熹的思想。

    就倡導直接修良知,他有句名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一個人的心本來是沒有善,也沒有惡的,產生善惡是因為人的意識,知道一件事好不好是我們的良知在起作用,這個良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公理,正義,大道,反正是正面的東西。

    那修心就是儲存好的,去掉惡的,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格物了,一個人始終保持理智,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萬物,這就算成功了。

    所以你看現在有很多看待事物總是容易出現偏激的看法,這就是走歪了,失去了自己的心。

    這就是大體王陽明心學的闡述內容,但真要闡述起來肯定不是那麼簡單,這裡只是大體概括一下,總之王陽明憑藉他的這個思想成就 。

    我覺得他肯定是可以當聖人的,至於曾國藩則遠遠達不到標準。

    另外王明陽打仗也是很厲害的,皇帝還沒來,就把叛亂給平定了,結果惹得皇帝還不高興。

  • 4 # 老徐故事會666

    簡單說有功名 有功績,率領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培養一眾人才,成為大清重臣,也幫助了老百姓、著書立傳 把一生心得 智慧 經驗 閱歷讓後人吸取智慧!後人在其書籍中學到太多知識,成為修身 立業根本!

  • 5 # 雷老鴻

    曾國藩算不算半個聖人?這本身就是個公案,有人稱之為千古第一聖人,有人說兩個半聖人裡沒有他的位置,那半個聖人是王守仁。

    儒家有自己的聖人標準,無非是立功立德立言,繼往聖絕學、開萬世太平。 按此標準曾國藩德有虧欠,算不得完人,無信殺降、縱兵屠城、任用親近、劫掠財物…

    社會普羅大眾有自己的標準,稱之為“曾剃頭”,湘軍攻克的城市,莫不是累累白骨、殘垣斷壁,幾百萬條人命在手…

    歷史的評價更是時代不同則褒貶不一。

    站在今天的角度,面對當下,我個人覺得應該少研究曾國藩,多追思左宗棠。

  • 6 # 校長——傳統文化

    近年來對於曾國藩鼓吹的有些過了,半聖他還稱不上,他只是一個朱熹理學的繼承者,他沒有新的思想,只是一個實踐者,沒有聖賢的思想和境界!

  • 7 # 天晴愛睡覺

    別人講的是: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半個曾國藩!

    孔子創立儒學,領銜後世,萬世師表,開教育之先!

    王陽明開創心學,儒釋道三教通達,文治武功都有!

    曾國藩則是剿滅太平天國,幫清廷續命!於民無功,只能算半個聖人!

  • 8 # 付貴寶1

    從儒家評判聖人的三個標準——立德、立功、立言評價曾國藩。

    第一:立德:曾國藩為官清廉知人善任,朝野上下有半數是他的門生。他雖位居高位,但待人謙和勤儉持家,道德上堪稱毫無黑點,連早期不和左宗棠都被他的為人折服,承認自愧不知。

    第二:立功:曾國藩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為搖搖欲墜的清朝續了一命。但他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數次屠城,連無辜的百姓都不放過,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

    第三:立言:曾國藩流傳後世的《曾國藩家書》,其中對後代的教育值得每個人學習。但與前人相比,他只是沿用儒家傳統的思想,並沒有開創自己的學說,因此在這一項只能說合格。

    以上三項評判聖人的標準,曾國藩只能說勉強合格,加上他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在後世爭議很大,他對清朝盲目的忠誠後世評價褒貶不一,因此只能稱他為“半個”聖人。

  • 9 # 夢醉江南三月天

    曾國藩:聖人在左 屠夫在右?非“完聖”?

    說孔子是聖人,大家沒有異議;說王陽明是聖人,大家基本異議不大。而現在,我們如果要說曾國藩是聖人,這時候,恐怕大家的表態可能就得分為兩個隊列了,儘管曾國藩也有人給了他這樣的對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但依然有不少的人認為曾國藩屬於“聖人在左,屠夫在右”這種型別的“半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通事故後幾個月能做傷殘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