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八戒CC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天下的和諧、安定、團結,沒有人與人的爭強好勝,是不為天下先。人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順其自然,清靜無為,不受任何干擾與限制。人人平等自由地充分發揮,休養生息,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還有什麼天下之爭。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學集大成者。他從心性學說出發,探討天理與人慾問題,從而提出滅人慾,存天理的主張。當然朱熹並不是反對人們正常的生活慾望,而是要滅掉無止盡的私慾。

    朱熹的說法是對老子的極大歪曲,是荒唐的謬論。《道德經》為萬經之首,諸子百家的每一家都對《道德經》有過深入的研究。那麼法家和兵家對巜道德經》的借鑑與引用,合乎情理之中。

    《道德經》千人讀千人的感受各不同,對有些內容的誤讀,作出不正確的評論當然有之,但絕不允許將聖人與陰謀家而相提並論。我們今天讀《道德經》,應該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其中的正能量。

  • 2 # 宇哥侃文化

    朱熹說老子是陰謀家,我認為朱熹的說法不對!

    中中國人對太上老君都很熟悉。在東漢時期,張陵也就是後來的張天師,尊老子為太上老君!

    24歲時,王莽進入朝廷中樞。隨著官職越來越大,他更加尊敬長輩,禮賢下士,謙遜低調。聲名超越了族人。

    就這樣,王莽一步步靠近權力中心。

    公元8年,王莽逼迫姑母交出傳國玉璽,篡奪西漢皇權,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新”。

    歷史公認王莽是虛偽的。王莽就是陰謀家。

    陰謀家通常擅長偽裝,他們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自己的內心世界,隱藏自己的本來面目,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不擇手段,設計各種詭計;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不顧別人的安危和利益。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之爭”。

    釋義:只有具備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不會有與他相抗衡的人。

    內涵:這是老子的名言,流傳千古。無論是誰,誰爭得民心,誰就是無敵的。但是,怎樣爭得民心呢?

    不與民爭,對民眾寬鬆,為民眾的利益著想,“海納百川”,那他肯定會得到民眾的支援、愛戴、擁護,有了民心,自然天下無敵。

    在《道德經》中,老子主要目的是勸導人們返璞歸真。

    他告誡統治者:

    “以陰謀治國,國之禍;不以陰謀治國,國之福。”

    所以《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絕不是陰謀,老子更不是陰謀家。

    《史記》記載:孔子曾請教過老子,他對老子非常欽佩,稱老子是龍一般的人物。孔子信奉君子之道,對權術嗤之以鼻。假如老子是陰謀家,孔子又怎麼會推崇他呢?

    《史記》記載:漢代謀士陳平,輔佐劉邦打下江山。陳平說:我一生多用陰謀詭計,這是道家所禁止的。

    這也可以證明老子根本就不是陰謀家。

    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道德真經集註雜說》捲上,蘇轍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御注道德經》,明太祖

    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老子本義》,魏源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03、朱熹為何說老子是陰謀家?

    北宋程頤說:《道德經》雖講道德,卻也有闡述權謀。

    南宋朱熹說:老子表面上不與人爭,背地卻爭得卻最凶!

    程頤和朱熹是儒學家,以捍衛仁義、排斥陰謀為宗旨。他們認為,法家、兵家以及縱橫家的一些主張都跟陰謀脫不了關係。

    而法家、兵家、縱橫家在講陰謀權術的時候,經常拿《道德經》背書。所以,程頤、朱熹就把老子當成了陰謀和權術的始祖。

    程頤、朱熹之所以說老子是陰謀家,原因是這樣:

    隋朝以佛教為國教,唐朝以道教為國教。兩宋時期,盛行佛道兩教,儒學地位一落千丈。程頤、朱熹作為儒學家,就要擔負起振興儒教的重任。於是他們就必須反擊佛道、道教。老子作為道家的開山人物,自然成了儒學家的批判物件。

    所以,程頤和朱熹明明知道《道德經》講的不是陰謀權術,卻還是要違心地宣揚老子是陰謀家。

    04、結束語

    事情的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朱熹說老子是陰謀家,是錯誤的。我們通過探究發現了真相。

    《道德經》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對中國古代政治的統一與穩定,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正在竭力進行研究,希望更進一步探求其中隱藏的奧祕,尋求更多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

    《道德經》作為老子的智慧遺產,每個人都應該去研讀,多探究古人偉大的智慧,多探究那些讓西方人膽戰心驚的智慧。

    我是中中國人,我以此為傲!最後感謝您,應該回答每一個問題,都是一次學習。

  • 3 # 坦坦蕩蕩的尚格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意思是如果想要他合上,就要先讓他張開;如果想要他變弱,就要先讓他變強;如果想要廢除他,就要先抬舉他;如果想要剝奪他,就要先給予他。

    是謂微明。而微明是什麼呢?“隱而不顯,微而不大”是謂微明。微小的、常人看不明顯的就是微明。但是在明眼人眼中這些東西就很明顯。什麼東西呢?

    如果我們想要讓一個人把嘴巴張開很難,但是我們要讓一個人把張開的嘴巴合上就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只要等就好了,嘴巴一酸那個人自己就會主動合上。而如果我們想要毀掉一個人,就要把他抬舉的高高的,因為高處不勝寒、槍打出頭鳥,惹人注意的人自然就會招致仇恨,所以我們自己不用動手,自然會有其他人把他消滅

    所以老子講: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因為: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樣一來,老子的思想自然就成了陰謀、成了詭計。

    我想到了魯迅說《紅樓夢》的一段話:

    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根據曾仕強的說法,道德經一直在講“道德”這樣一個不變的主張,老子怎麼會耍陰謀呢?事實上無論是上文道德經三十六章中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這段話,還是二十二章“夫唯不爭”這段話都在闡釋一種思想——柔弱勝剛強

    從這種思想上你可以發展出關於陰謀的理論,但是你也可以作為修身的道理、玄妙的法則。

    我想起了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的一段話,他說:

    《道德經》若淺讀,就會講謀略,老奸巨猾,深讀,會煉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離騷》若深讀,就愛國、殉情、殉國,淺讀,則唯美,好得很。《韓非子》,也易淺讀。

    這段話很好,因為它說明了《道德經》只是在說一種抽象出來的規律,而規律在現實中的表現則不是《道德經》要表達的,所以淺讀的人往往會把《道德經》看做陰謀的書來尋求實用。

    所以老子不是陰謀家,老子是一個足夠抽象的哲學家,“夫唯不爭”是因為柔弱勝剛強,這個道理就體現在孔子去拜見老子,老子伸出舌頭給孔子看,老子說:“我的牙齒消失了,但是我柔軟的舌頭還在。”

    所以,老子讚美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七十三章中說: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掌握了這個自然的規律,所以天下人莫能與之爭。

    老子不是陰謀家,套用魯迅的話,是陰謀家在《道德經》中看見了陰謀。

  • 4 # 無一說

    朱熹和老子不在一個境界罷了!朱熹對儒家思想的延續起到很大作用,所謂的理學終究是儒家思想。儒家入世之法,還總惦念爭與不爭之別,可老子說的是不爭之本,本不爭,何有爭?不經出世洗禮,入世也不會純粹!

  • 5 # 滄溟苦渡

    [心]富貴金錢慾望無度,情命壽顯曇花間[心]……

    看不懂時,爭……

    看懂時, 不爭……

    無能信時,爭……

    已居能信,不爭……

    心飄蕩野, 爭……

    心有皈依,不爭……

    心內無時,隨水自流,

    何謂爭紛,一切如一。

  • 6 # 半看

    朱熹搞錯了,這句話的正解是不要正面想掙,要迂迴的前進,才能不被阻擋,一直向前。

    如水不與山掙,卻能穿山而行。

  • 7 # 十二十頁

    因為老子說過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還有人認為《道德經》思想是消極避讓,不思進取的隱士哲學;還有人認為《道德經》思想是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

    而正是因為諸子百家,各有所長,才能讓思想得以碰撞,去其糟粕,得其精華,無論哪個思想,研究明白,並加以應用,方能天人合一。

  • 8 # 漢唐日月

    出自《老子》第廿二章,這是老子先哲,大智慧。這是摘章取句,應完整讀完一章方能理解。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zhāng);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大意: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更新,少取反而會有癸得,多取會迷惑。聖人持守道來為天下準則。不自我設限看待事物,才能明白清楚,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誇,才會有功勞,正是因為不與別人相爭,所以天下之人才沒有誰能爭得過他。古時有句話叫,"委曲求全"不是空話?確實能夠使人保全而善度一生。

  • 9 # 碧伶居士

    老子不爭,都躲不開後輩與其爭,而後輩如何爭也爭不過老子,老子以不爭立世,恰恰證明了自己理論的正確性。

    至於陰謀論,我從來就不感興趣。

  • 10 # 洪山青玉

    天下本無主,爭是相對的,是人為創造的一種緊張氛圍,“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不爭,天下不會和我爭。用一個比喻,夫妻之間不爭,家是你的,也是我的,你是我的,我也是你的。老子的“夫”在這裡不是指自己,而是指天下所有人。如當成“我”或“你”理解,就成了病語。因為,天下襬在那兒,你不爭,別人會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便不會成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瓜花生米蝦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