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鐵四號街
-
2 # 早鳥財稅
一、工學結合,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二、探索1+X證書制度
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扶持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各類職業教育。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
三、加強課程建設
工學結合開發課程,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並配套開發資訊化資源。
四、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
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於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五、多措並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
3 # 使用者12505065949
前些年有"零距離"的說法,現在不提了,這是在機關的“專家”們提出的。職業教育不能也不應該"零距離",應該是對新的崗位的適應能力,因為技術的發展,崗位會隨時消失,需要適應新崗位,重要的是適應能力
-
4 # 中椒
都是同行,你也知道的就是那麼幾點。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如果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就不準,整個就跑偏了。是培養畢業就能用的技術工人還是培養具備關鍵能力,適應社會崗位變化的人。
第二課程體系,好多專業的課程體系還是以學科導向體系,不符合人類認知順序的,比如原來汽修先講機械原理,然後是材料,然後在講汽車零件,發動機機械。按照這個順序學生是搭建不出一個車的,正常的認知順序是先看到一個車,開啟機艙蓋看到發動機,拆了發動機才有零件,每個零件都是什麼材料,都包含了那些機械原理。這是以行動導向體系的,而且課程體系建立時一定要調研工作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不能想當然。
第三授課環境,理論和實踐脫離肯定不行,講理論和做實踐的地點時間上空間上隔著太遠也不行,現在都是理實一體化實訓室了,講到哪做到哪。
第四師資,原則上職業院校的老師必須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實際上部分教師都是應屆畢業生,本科碩士學的的東西,能力是有,但是教學生實踐那是有點扯。就好像現在教授創新創業的教師,自己沒專利,沒開過店,自己都半拉卡機的怎麼能教好學生。
第五教學方法,原來那種嘚吧嘚嘚吧嘚的老套講授法一定不實用了,專案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還是比較適合行動導向教學的。但也有不足,還是上面那一條,老師沒有企業經驗,教學上自己閉門造車,想當然再好的教學體系再好的授課環境再好的教學方法也能整差劈了。
解決辦法國家也再嘗試,除了校企深度融合,混合所有制,現代學徒制還是現在提倡的企業參與辦學,都在拉近學校和企業的距離。
-
5 # 聖騎士YL
此問題提的非常經典!
學習,學習,“學”與“習”是兩件事,高職學生如何進快進入工作狀態,有以下幾點思考,拋磚引玉!
1、教務部對高職教育有最新指示,非常重視!國內和歐美高職教育差距很大,再注重技能培訓同時,務必要加強文化素養提升!
2、同時要提升英語水平,開拓國際化視野,更有利於後續專業提升!
3、學習中參與與專業相匹配的社會實踐活動,找到專業師傅,幫帶結合,更有利於成長!
回覆列表
謝邀,我們社會中的很多人一直都是在誤解高職院校與高職學生,認為只有考取985/211或者其他類別的本科才算是上大學,故而傳統的思維方式導致他們忽視了高職院校的作用。1.高職院校直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學的是硬性技術,畢業後或者學習過程中是直接可以參加工作,而所謂的很多本科生學的都是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很差,基本不具備技術要求。2.高職學生學習週期短一般都是2到3年畢業後直接就業,而本科學生需要學習各種各樣的理論,公共課等甚至有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理論課,浪費時間,熬過四年後發現還得考研。3.如何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價值,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動手實際操作,多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知識理論的前沿科技最新發展動態,最好理論與操作技術相結合。一定把英語學好技術類的先進科技大多數都是從外國傳進來,多參加社會實踐,開始不能就想獲得利益而是多想增加積累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