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這種詩體的出現,對於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永明詩人的創作及“永明體”詩的特徵:永明詩人,不僅有理論,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創作。《南齊書·陸厥傳》說:“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的代表作家,歷來認為是沈約、謝朓、王融三人。沈約的詩數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論上的闡述代表著“永明體”的主張,但實際創作成就不如謝朓。謝朓的詩風上承曹植,善於以警句發端,在寫景抒情方面,兼取謝靈運、鮑照兩家之長,而避免了艱澀之弊。謝朓的五言詩,今存130多首,其中新體詩佔三分之一左右。這些詩都已具有五言律詩的雛型,只是有用仄聲作韻的。句和篇的聲律還不確定。儘管他的這些詩篇在聲律上還表現得有些混亂,但也可看到已漸有了些眉目。除了以上三人之外,範雲、丘遲等人也都寫過不少好詩,詩風也近於謝、沈。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遜、吳均、柳惲和劉孝綽等人也都各自成家。何遜詩風也接近謝朓,吳均較有古氣,很具特色。竟陵八友之一、後成了梁朝開國皇帝的蕭衍也寫過一些清麗可讀的詩歌,但不贊成“四聲八病”之說。
“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唐代以後,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亦稱“今體詩”。這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近體詩”的雛形,就是“新體詩”,即“永明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古體詩已暫告一段落,預示著“近體詩”的即將出現。因此,即使後人對“永明體”詩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批評,“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應該予以肯定,並給予恰當的評價的。
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這種詩體的出現,對於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永明詩人的創作及“永明體”詩的特徵:永明詩人,不僅有理論,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歌創作。《南齊書·陸厥傳》說:“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毅,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的代表作家,歷來認為是沈約、謝朓、王融三人。沈約的詩數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論上的闡述代表著“永明體”的主張,但實際創作成就不如謝朓。謝朓的詩風上承曹植,善於以警句發端,在寫景抒情方面,兼取謝靈運、鮑照兩家之長,而避免了艱澀之弊。謝朓的五言詩,今存130多首,其中新體詩佔三分之一左右。這些詩都已具有五言律詩的雛型,只是有用仄聲作韻的。句和篇的聲律還不確定。儘管他的這些詩篇在聲律上還表現得有些混亂,但也可看到已漸有了些眉目。除了以上三人之外,範雲、丘遲等人也都寫過不少好詩,詩風也近於謝、沈。到梁代才成名的何遜、吳均、柳惲和劉孝綽等人也都各自成家。何遜詩風也接近謝朓,吳均較有古氣,很具特色。竟陵八友之一、後成了梁朝開國皇帝的蕭衍也寫過一些清麗可讀的詩歌,但不贊成“四聲八病”之說。
“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唐代以後,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亦稱“今體詩”。這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近體詩”的雛形,就是“新體詩”,即“永明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古體詩已暫告一段落,預示著“近體詩”的即將出現。因此,即使後人對“永明體”詩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批評,“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應該予以肯定,並給予恰當的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