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狗肉獻祭
狗肉,很久很久以前就進入了華人的食譜。早在先秦之時,華人就將家養的狗分為三類:“一曰守犬,守禦田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廚庶羞用。”所謂“食犬”,即今人所說的“肉狗”。不過那時候狗肉非常珍貴,只有貴族才享用得起,《禮記》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狗肉是士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享受的美味。當時的天子也以狗肉作為嚴肅的祭品,這從漢字“獻”的造字結構便可看出來,“犬”字偏旁即表示以狗獻祭的意思。
秦漢:以食狗為尚
到秦漢時期,食狗之風大盛,狗肉從貴族的食譜擴充套件至平民的餐桌。劉邦的馬仔樊噲,發跡之前就是市井中的屠夫,以屠狗為營生,“時人食狗,亦與羊豕同,故噲專屠以賣之”。相傳劉邦特別喜歡樊噲烹製的狗肉,因此留下一道名菜,叫做“沛公狗肉”。根據漢朝人的記述,“中者屠殺羊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狗肉的品位要高於豬肉,中產階級才吃得起狗肉,窮人只能吃豬肉與雞肉。
隋唐之後:狗肉退出漢人主要食單
不過隋唐之後,狗肉已經退出漢族人的主要食單,在中原家庭的餐桌上,豬肉與羊肉才是最常見的肉類。這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可供人們食用的肉類已經比較豐富,肉豬、肉羊的養殖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人們在一般情況下不再需要將狗當成食用動物。二是佛教與道教的倡導,佛教禁止信徒食用狗肉;道教也稱“以犬為地厭,不食之”,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人們也自覺不吃或少吃狗肉。
在宋代的上流社會,並不流行食用狗肉——這一點跟先秦與兩漢時期完全不同。在宋人筆下,汴京與臨安的飲食店與肉鋪子非常之繁多,但基本上賣的都是豬肉、羊肉,狗肉店不能說沒有,卻難得一見。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提到的所有肉類食品,發現羊肉的比例為36%,豬肉的比例是12%,雞肉等禽類肉食為11%,魚貝類為15%,完全沒有出現狗肉。
宋代:上流社會以吃狗肉為恥
許多宋朝士大夫甚至以食狗肉為恥。蘇東坡是北宋出了名的美食家,他被貶謫黃州時,看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便發明了紅燒肉這道美食。但蘇東坡儘管嗜肉,卻不吃狗肉。
先秦:以狗肉獻祭
狗肉,很久很久以前就進入了華人的食譜。早在先秦之時,華人就將家養的狗分為三類:“一曰守犬,守禦田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廚庶羞用。”所謂“食犬”,即今人所說的“肉狗”。不過那時候狗肉非常珍貴,只有貴族才享用得起,《禮記》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狗肉是士以上的貴族才有資格享受的美味。當時的天子也以狗肉作為嚴肅的祭品,這從漢字“獻”的造字結構便可看出來,“犬”字偏旁即表示以狗獻祭的意思。
秦漢:以食狗為尚
到秦漢時期,食狗之風大盛,狗肉從貴族的食譜擴充套件至平民的餐桌。劉邦的馬仔樊噲,發跡之前就是市井中的屠夫,以屠狗為營生,“時人食狗,亦與羊豕同,故噲專屠以賣之”。相傳劉邦特別喜歡樊噲烹製的狗肉,因此留下一道名菜,叫做“沛公狗肉”。根據漢朝人的記述,“中者屠殺羊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狗肉的品位要高於豬肉,中產階級才吃得起狗肉,窮人只能吃豬肉與雞肉。
隋唐之後:狗肉退出漢人主要食單
不過隋唐之後,狗肉已經退出漢族人的主要食單,在中原家庭的餐桌上,豬肉與羊肉才是最常見的肉類。這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可供人們食用的肉類已經比較豐富,肉豬、肉羊的養殖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人們在一般情況下不再需要將狗當成食用動物。二是佛教與道教的倡導,佛教禁止信徒食用狗肉;道教也稱“以犬為地厭,不食之”,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人們也自覺不吃或少吃狗肉。
在宋代的上流社會,並不流行食用狗肉——這一點跟先秦與兩漢時期完全不同。在宋人筆下,汴京與臨安的飲食店與肉鋪子非常之繁多,但基本上賣的都是豬肉、羊肉,狗肉店不能說沒有,卻難得一見。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提到的所有肉類食品,發現羊肉的比例為36%,豬肉的比例是12%,雞肉等禽類肉食為11%,魚貝類為15%,完全沒有出現狗肉。
宋代:上流社會以吃狗肉為恥
許多宋朝士大夫甚至以食狗肉為恥。蘇東坡是北宋出了名的美食家,他被貶謫黃州時,看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便發明了紅燒肉這道美食。但蘇東坡儘管嗜肉,卻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