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名稱來歷 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中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趵突”不僅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湧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觱湧三窟,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讚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清代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名稱來歷 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中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湧,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趵突”不僅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湧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觱湧三窟,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讚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遊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清代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