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1962
-
2 # 赤魚流遠
親戚的女兒在老家上初中。
“阿媽,什麼是‘cái’?”某日回家,她突然問她的媽媽這個問題。
“‘cái’就是‘田’啊!本地話!”她的媽媽不由笑了起來。
時代真是不一樣了,許多年輕一代的孩子不會講方言。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通行普通話,他們聽不懂方言,更不用說會說方言了。
我的外甥女讀小學的時候,住在我家。她一回到家裡,我都有意識地與她講本地話。現在的她聽得懂本地話,但說起來總是時不時地就插入了普通話。
中國地大物博,語言也是豐富多彩。福建地區方言尤其多,比如我們湯川鄉,有的語言隔壁村就不一樣。比如光光一個詞“阿媽”,本地方言就有如下幾種發音:“ā mā”、“ā niá”、“āmǔ”、“ā niōng”、“ā niě”、“ā nié”、“ā ná”……而現在的孩子,只知道叫“māmā”。
語言標本的逝去,沒人在意,卻在真實發生。
放眼全國,情況也是如此。
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常見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把漢語方言分為十個區:官話區、晉語區、吳語區、徽語區、贛語區、湘語區、閩語區、粵語區、平話區、客家話區。其中官話區包括東北官話區、北京官話區、冀魯官話區、膠遼官話區、中原官話區、蘭銀官話區、西南官話區、江淮官話區等八個區;閩語區包括閩南區、莆仙區、閩東區、閩北區、閩中區、邵將區、瓊文區等七個區。在全國各省裡頭,福建方言是最為豐富多彩的。
據報道,地球上遠在公元前曾有12000種語言,到公元元年時,降至10000種,到15世紀時減到9000種,今天只剩下6000多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一項公報說,在世界上6000多種語言中,有近一半的語言已經消失或面臨消失的危險。
下一個消失的語種,會是你家的方言嗎?
方言消失的直接原因,是父母雙方現在普遍來自不同的方言區,甚至不同的國家。比如父親是福建人,他娶的老婆是江蘇人,兩個人要交流只有用普通話。在我老家湯川,現在居然有人娶老婆都娶到了馬拉加西!
其次,是整體社會環境的因素。一開啟電視,都是普通話。學校裡,大家也用普通話來交流。不像以前,有些學校的老先生還用本地話教學。
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是英語輔導班的廣告。我們的教育系統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對中國孩子進行英語教育。可是我從來不見有人專門開設方言教育的……
其實方言裡頭有許多寶藏。
比如湯川方言,就有許多優美的民謠。如不搶救,恐會失傳。
有一則湯川民謠《火燒山,烈烈紅》,許多孩子都從來沒聽多,有點可惜。現在這些口口相傳的民謠,幾乎只有老人會了:
火燒山,烈烈紅,
砍毛竹,編雞籠。
雞籠編得好,
阿哥討阿嫂。
阿嫂會剪花,
金葫換冬瓜。
冬瓜好煮湯,
秕穀換稜糠。
稜糠好燒火,
白米好做果。
廳頭掰卦杯,
廳尾偷拿果。
……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果本地方言一消失,這些朗朗上口的歌謠恐怕就要失傳了。
有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保護與搶救行動。
比如閩南語。在泉州,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要建立閩南語保護區,那裡有專門的閩南語廣播電臺、公交車也是雙語播報:一遍普通話、一遍閩南語。
又如閩東方言的保護與搶救。隨著福州城市的快速發展,新福州人怕是沒幾個會說福州話的。細心的你如果去坐福州地鐵,會發現報站的時候也是雙語播報:一遍普通話,一遍福州話。老“虎糾”的依伯依母們,聽了估計會覺得格外親切吧。
文化的多樣性,是以語言的多樣性為載體的。但願這些搶救與保護措施能夠起到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讓方言消失得慢一點……
-
3 # 看看豆中
首先,不會說方言的孩子會越來越多,趨勢會越來越快。
不過這種現象也是分地區的,與普通話差異較大的方言區,方言消失的速度快,與普通話差異小的官話區,方言消失速度慢。比如,在吳語區,現在能講方言的孩子們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都是隻能聽不能講,在吳語區成立了很多保護吳語方言的公益機構,反觀與普通話差異小的東北官話,基本上沒有受到普通話的衝擊,絕大多數東北地區的孩子仍然能夠熟練的使用東北官話。主要因素就是東北官話與普通話差異小,在進行社會交流時,使用東北官話轉化為普通話更容易,學習成本低。北京官話也是如此。
拿我所在的冀魯官話來說,方言的傳承性沒有東北官話那麼高,身邊00後一般會說方言,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佔多數,城市裡的講方言會少一些,10後的話感覺上使用方言和普通話的孩子相當。90後一般都可以熟練的使用方言和普通話,只是一些方言詞彙被普通話詞彙替代了;而80後也多能熟練的使用方言,普通話略帶口音,80後之前的人們普通話基本上不會講。
能明顯感受到中國推廣普通話的成果,但現在網路發達,推廣普通話的速度越來越快,方言消失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誠然,推廣普通話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方言裡承載的文化也是寶貴的,保護我們的方言迫在眉睫。
-
4 # 使用者4585192833149蕭
現在的孩子不說方言,在我們這裡也是很普遍的現象。
孩子不說方言,大多是父母有意為之的,至於這樣做的出發點是什麼,平時也並沒有細想,現在不妨來淺析一下。
方言又叫“土話”,普通話也叫“官話”,說到這裡,也許就可以揣摩到一些端倪了。做父母者,無一不殷切地望子成龍,在我們這裡,“成龍”幾乎可以和“做官”劃等號,既如此,父母們就應該未雨綢繆,早作打算,從胎教開始,就授之以官話,決不讓未來的“官”沾上一丁點“土”氣,讓孩子一出生就與土話(方言)絕緣,長大以後,孩子就成了只會打官腔不會說土話的候補官員了。父母們或許認為,孩子長大以後,如果各方面條件都具備,只是因為官話說得不好而耽誤了當官,豈不悔之晚矣?為穩妥起見,還是從小就教官話吧。
其實方言的表現力比普通話還要豐富生動,常見有打官腔者詞彙非常地匱乏,比如常見的酸甜苦辣,普通話一般會說:好酸 好甜 好苦
好辣,而方言則可以說(以我們這裡的土話為例)糾酸 津甜 牙苦 麻辣。
其實說方言不但不會妨礙說普通話,而且還有助於把普通話說得更好,因為每種語言對發音的要求都是不相同的,兼說各種語言的人,其發音系統更為發達,也能把各種語言說得更好。至於用各種語言與人交流從而獲得更多資訊掌握更多知識,這裡就不展開了。
我兄長有一個外孫女,小時侯在這裡念小學,既會說廣東河源話,也會說客家話,還會說本地(江西泰和蘇溪)話,當然普通話自然也不在話下,後來英語也學得很好,結果考上了本科。
所以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如果是因為想讓自已的兒女做“官”而不讓他們說方言沾“土”氣,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那樣的結果是:不沾地氣!而不沾地氣的幼苗,能茁壯成長嗎?
-
5 #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o
方言本來就是各地區的人缺乏交流,形成語言“孤島”的自然現象。
一旦有新的城鎮建立,各地的移民聚集起來,穩定一到兩代人以後就會形成一種新的語言,如果這個城鎮的影響力夠大,也會反過來影響周邊地區的方言,語言本身就是這樣在不斷消失和產生的過程中變化著。現在整個國家如此頻繁的各地交流,加上媒體的普及,普通話逐步取代各種方言,已經是一個無可阻擋的趨勢。
語言並不是靜止的,一種語言使用的人越多,吸收新詞新符號的能力越強,其表達力就越強。
方言與其說是“文化”,不如說是一種習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化”“文明”,真正有價值的文明是可以通過任何現代語言所表達,而無需使用方言。甚至,方言在表達力方面已經跟不上新思想表達的需要,本身就應該被逐步淘汰。
作為歷史的印記,方言只要用錄音機儲存下來即可。
整天宣揚保留方言的,只是一種守舊和看不清大勢,完全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文化,他們和螳臂擋車沒什麼兩樣。
-
6 # 陽光書房
我想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說法。有人說道:“孩子是要走向社會、是要上學的,不是一輩子都在家裡和你鬥貧嘴的。教孩子普通話吧,要不孩子上學吃虧。至於家鄉話,等孩子大點了自然會自由切換。”也有部分聲音表示,何必糾結先學哪種,雙語、多語教學不就得了?可如此一來,大家又擔心孩子容易混淆語言,反而不利於語言能力發展。“
也有的家長認為,在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不學普通話沒有關係,等孩子上學了,在普通話的環境中,自然就能學會普通話。真的如此嗎?
對於會普通話孩子來說,他們對詞彙的靈敏性全然不同,有可能突然就從口中冒出一個家長從未教過的成語。而只會方言的孩子,很可能無法用成語來表達。普通話對孩子長大後的寫作能力影響大,並且有利於他們的口語表達。
我建議兩種語言可以一起學,但是普通話和方言要由不同家庭成員教。家庭的語言種類最好是兩種,即普通話和方言。每種語言最好有固定的人員來教,例如爸爸、媽媽的普通話標準,就由他們來教普通話。爺爺、奶奶的方言標準,就由他們來教方言。
如此一來,孩子就知道跟誰講話要用哪種語言了,不容易把兩種語言混淆。傳承方言的同時,普通話也可以一起學。
-
7 # 千紙鶴wf
現在的小孩,從剛學講話開始,父母普遍都在教普通話,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有利也有弊,利就是有助於普通話的推廣,弊就是,錯過的其他語言的學習,例如,充滿地方特色的方言。當然小孩子不會說方言,還有一些現實因素,例如,從小遠離家鄉,跟著打拼的父母來到大城市生活等等。然而,我認為,除了普通話,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說方言,讓小孩子也可以在生活中聽得懂,學會說方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在學校,和老師同學們講普通話,家裡,和爸爸媽媽說方言。
我的小侄女,因為表哥表嫂工作忙,無法照顧,基本是在鄉下跟奶奶長大的,所以,她說我們這邊的方言很溜,甚至口音語氣也跟她奶奶一模一樣,我們也覺得很逗。但是,到她三歲的時候,表哥接她去深圳讀幼兒園,她剛開始很不適應,因為不懂粵語,不懂普通話。現在,她粵語會說,普通話也溜了,但是家鄉的方言她又忘了。今年過年,剛回家的時候,她都聽不懂奶奶說什麼了,但是因為疫情在老家呆了幾個月,她的方言又開始溜起來了,表哥又開始頭疼,她會不會又不記得普通話怎麼說了。
所以,我覺得,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我們可以鼓勵她學習方言,就像學習英語那樣,學習多一種語言。方言也是一種很有地方特色的語言文化,而且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方言和孩子們溝通,有助於家庭交流,也有助於加深方言學習,有助於方言的傳承。
-
8 # 湯岐
英語是世界流通的一種語言,也可以說是世界流通話;同樣普通話是中國流通語,代表中國國家的語言,俗稱國語;而方言是地方話,如閔語、豫語、滬語……等,俗稱母語。我以為:在國際上以英語為主,在國內以普通話為主,到了家裡還是講母語吧,不打官腔,親切些。
-
9 # 梓沐暢享
方言通俗點就是地方語言,中國國土遼闊,方言種類也多,普通話的推廣使用才讓大家交流沒有了障礙。為了讓孩子耳濡目染,很多家長在孩子一出生就跟他講普通話,特別是城市裡孩子,普通話使用的頻率也高,漸漸的也就沒有教習孩子方言的必要了。農村孩子有很多機會接觸學習方言,畢竟在方言區大家還是習慣用本土語言,生活工作兩種語言自由切換。當然,方言很多時候都是老一輩交流的語言,畢竟他們那時候沒有多少機會學習普通話,但隨著年輕一代往城市發現,對方言使用依賴的降低,或許在未來方言也會被淡忘甚至消失,你覺得呢?
-
10 # 長春柯燃
不是說現在的孩子不說方言了,而是說的少了!因為隨著網路和通訊的進步,以及教育的提升,普通話普及的速度和效率,已經達到了極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校裡受到普通話的訓練!
其實,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人們在城市之間的移動加快,方言會加速消亡,這很正常,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願意的話,可以把方言錄製下來,儲存起來,供幾百年之後的人們來研究!
回覆列表
年輕人在異鄉打拼,當然要儘量使用普通話與人交流,否則,交流就會失敗。華夏文明自秦朝統一六國開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就預示著中華民族是不可分割的,聽不懂方言,文字可以看明白……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大力推廣普通話,使操著不同方言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能夠用普通話順利地交流思想感情,功莫大焉,使中華民族更具凝聚力。
方言俚語,是地方特色。我們發現,年輕人出外闖蕩,基本上都使用普通話交流,除非他鄉遇老鄉才使用方言溝通,其餘的,已經普通話了。雖然普通話裡還夾雜著方言,但已無妨大礙,至於題主所擔心的方言消失問題,是不可能發生的。人們從小習慣的方言俚語,已經刻在骨子裡了,童年的記憶是抹不掉的。有句古詩,叫“鄉音無改鬢毛衰”。說的就是一個人少小離家,在白髮蒼蒼時落葉歸根,雖然孩子們都不認識他了,但鄉音未改。幾十年都改不掉的鄉音,能消亡嗎?很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〇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