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華人的範圍很廣,我覺得題主說的可能側重指歐美人。確實,歐美人在約會或聚餐時更傾向於各自支付自己的那部分費用(go Dutch),每個人付的錢不一樣。題中所指的“AA制”,其實指的是所有人平分賬單費用(split the check),每個人付的錢都是一樣的。
按照華人的習慣,誰邀請就是誰付錢,但是歐美人預設是我邀請你,錢還是你自己付。以我在英國的經歷為例,總有英國同學放了學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去酒吧喝一杯或者集體去餐館聚餐。第一次受到邀請,我以為是人家請客,兩手空空地就去了,結果到了餐館都是各付各的錢,我得給自己點的食物付錢。毫無準備的我差點要借錢付賬。
感覺老外們到了中國以後都是雙標:受到華人邀請,他們會很快接受中國習俗,心安理得地到華人的家裡白吃白喝,或者聚餐時沒有流露出一絲要付賬的意思。一旦他們自己開party,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自己國家,一定要按照他們的習俗來,所有人都要帶著吃喝來參加,否則就要眾籌買食物。
不過,即使外華人預設聚會泡吧都是各自付賬,他們也仍然會有“請客”的時候,只不過這種時候比較少,而且非常正式,要關係很近,很親密他們才會請客——把人請到家裡去吃飯。
我的一個朋友在英國有幸受到導師的邀請,去導師家裡吃飯。去之前,朋友在M&S花了60鎊買了一瓶紅酒,回來的時候告訴我,導師見到酒非常開心,聊得很投入,唯一讓人有點不習慣的是一頓飯從晚上7點吃到10點半,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聊天和喝酒。導師的太太負責做飯,上每一道食物間隔的時間都非常長,吃完一道才會上下一道,嚴格按照西餐的進食程式進行。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AA制的起源與荷蘭人有關。
回到題主的問題,歐美人比較喜歡各自付賬,很多人甚至在約會的時候都是各自付賬或者AA,確實有人舉辦party時都是AA,但他們仍然會有請客的時候。只不過,請客的範圍比較窄而已。
西方人的習慣好嗎,適合中國人嗎?別忘了,中國是人情社會,聚會的目的不是為了增進感情嗎,學習aa制不倫不類,造成很多矛盾,失去了聚會的意義。還不如不聚。
外華人的範圍很廣,我覺得題主說的可能側重指歐美人。確實,歐美人在約會或聚餐時更傾向於各自支付自己的那部分費用(go Dutch),每個人付的錢不一樣。題中所指的“AA制”,其實指的是所有人平分賬單費用(split the check),每個人付的錢都是一樣的。
按照華人的習慣,誰邀請就是誰付錢,但是歐美人預設是我邀請你,錢還是你自己付。以我在英國的經歷為例,總有英國同學放了學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去酒吧喝一杯或者集體去餐館聚餐。第一次受到邀請,我以為是人家請客,兩手空空地就去了,結果到了餐館都是各付各的錢,我得給自己點的食物付錢。毫無準備的我差點要借錢付賬。
感覺老外們到了中國以後都是雙標:受到華人邀請,他們會很快接受中國習俗,心安理得地到華人的家裡白吃白喝,或者聚餐時沒有流露出一絲要付賬的意思。一旦他們自己開party,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自己國家,一定要按照他們的習俗來,所有人都要帶著吃喝來參加,否則就要眾籌買食物。
不過,即使外華人預設聚會泡吧都是各自付賬,他們也仍然會有“請客”的時候,只不過這種時候比較少,而且非常正式,要關係很近,很親密他們才會請客——把人請到家裡去吃飯。
我的一個朋友在英國有幸受到導師的邀請,去導師家裡吃飯。去之前,朋友在M&S花了60鎊買了一瓶紅酒,回來的時候告訴我,導師見到酒非常開心,聊得很投入,唯一讓人有點不習慣的是一頓飯從晚上7點吃到10點半,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聊天和喝酒。導師的太太負責做飯,上每一道食物間隔的時間都非常長,吃完一道才會上下一道,嚴格按照西餐的進食程式進行。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AA制的起源與荷蘭人有關。
16-17世紀時的荷蘭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貿易的繁榮之地,終日奔波在義大利和荷蘭的商人們由此而衍生出聚時交流資訊、散時各自付賬的習俗來。因為商人的流動性很強,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不吃虧,彼此分攤是最好的選擇。回到題主的問題,歐美人比較喜歡各自付賬,很多人甚至在約會的時候都是各自付賬或者AA,確實有人舉辦party時都是AA,但他們仍然會有請客的時候。只不過,請客的範圍比較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