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漠乾坤
-
2 # 泰山124453211
如果物質不實,那麼人又是一種什麼東西組成的?
無知使人陷入迷信,難道對科學的迷茫又會把人帶入荒誕學之中嗎?
有些看似科學的想象,其實太脫離人生活的現實,即使宇宙真的是一片荒漠,但地球上確實有一群人滋潤的生活著,他們都是有生命的實體,腳踩的大地是實體,頭頂的藍天也是實體。即使地球生命只是宇宙中的一種個例,但是它也確實存在了幾百萬年。
人永遠不可能徹底瞭解宇宙,只能在一知半解中打理好自己的現實生活,某些東西只能說是一種科學的想象而已,脫離現實的無端癔測會走火入魔!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對物質的認識是比較抽象的,認為自然界存在著作為實體的原子。我們的宏觀世界是由原子組合而成的,宏觀物質的性質也只是原子特性的延伸。這就是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他們試圖用微觀的原子來說明現實的世界。
這一抽象的原子論,直到二千多年以後,才由英國科學家湯姆遜提出的具體的原子模型所細化。
湯姆遜認為,原子就像是一個麵包,電子就是麵包上的葡萄乾。因此,原子是實體,其內部充滿著質量,不存在虛無的空間。
為了驗證物質的實體性,紐西蘭科學家盧瑟福在英國進行了用阿爾法粒子撞擊原子的實驗。令他大為吃驚的是,該實驗只有極少數的粒子被反射了回來。這說明原子的質量集中在很小的區域,原子所形成的體積僅只是由電子的高速運動產生的遮蔽效應所形成的封閉體系。
於是,人們驚訝地發現,物質是不實的!在原子的內部,其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如果我們把原子的體積放大到地球的大小,則原子中基本粒子(電子和質子等)的體積之和不會超過Golf⛳️球的尺寸。
而且,各種基本粒子並不是物質層次的終極,它們還可以被進一步分解為更小的粒子。所以,我們日常所感應到的,僅只是物體的運動和變化。
總之,我們之所以能夠站在地球的表面上,是因為我們人體的電子相對於地球的電子,藉助於高速運動,產生的相互遮蔽效應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