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品鏟史官

    一個問題有三句話,三句話都有問題。

    首先秦始皇使用的是郡縣制,劉邦卻是郡國並行。第二,秦亡於二世,而不是秦始皇。第三,劉邦也沒能令郡縣制長存下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但是六國問題由來已久,所以秦國採取了穩定措施,第一修建從咸陽通往各地的馳道,與如今為發展經濟出發點不同,馳道的目的是為了儘快將軍隊運送到各地鎮壓叛亂,第二秦始皇多次出行巡視各地,在全國範圍內宣揚自己的功德,目的便是讓六國故地接受自己這個新的君主,第三採取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同化統治範圍內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秦始皇常以“暴君”的形象出現,但是秦國在秦始皇手裡還是非常穩定的,北胡南越都有大軍駐守,國內罷金銷戈,以丞相為首的文臣都在自己控制之下。

    引起秦朝大亂的是秦始皇的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胡亥成為了秦二世,他對朝政的掌控遠遠不如自己的父親。一方面沒有繼續濫用民力,導致流民叛亂,另一方面趙高脫離了皇帝的控制,他勸胡亥居於深宮以立威嚴,疏於國事,最終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再來看劉邦,劉邦擊敗項羽後並沒有推行完全的郡縣制,而是郡國並行,郡縣制和封國制並行。

    劉邦先是分封在楚漢戰爭期間對他給予巨大支援的七大異姓如韓信為楚王,臧荼為燕王,張敖為趙王等,後在七國以外又分封劉姓宗室如自己的長子劉肥,兄長劉喜等為王。

    秦始皇的郡縣制沒有長治久安,劉邦的郡國制同樣如此。晚年的劉邦為了避免異姓王威脅劉氏江山,定下了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只有劉氏才能封王,異姓最高只能到侯。

    即便如此,劉姓諸王仍然屢次發生叛亂,在景帝時期,吳趙等七國聯合掀起“七國之亂”很快被鎮壓。到了漢武帝時實行“推恩令”才慢慢將王國勢力壓縮到不能與中央抗衡地地步,到王國一直存在到了西漢覆亡。

  • 2 # 鉗工雕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了一次辯論會。其中,李斯極力推崇郡縣制,戰勝了王綰的分封制,併成為了新的丞相。雖然,李斯贏了,但短短17年,秦王朝便傾塌了。漢朝成立後,劉邦也搞郡縣制,可劉邦卻搞成了。

    1、分封制與郡縣制

    在秦朝之前,一直用的是分封制。就是就是天子在地圖上畫個圈,把這塊地分給你,你去管理,治好治壞是你的事,按時給我進貢就好。這樣做的好處是:在交通不便,資訊不流暢的先秦時代,天子不用操太多心,大大節省了運輸成本和時間。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那便是:地方王侯有軍隊,他們強大起來後,一個大圈就會吃掉一個小圈,最後就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了。伴隨著分封制,滋生出來的是大批的門客、客卿等人,其中厲害的人像救命草,比如藺相如等人;不厲害的人像是寄生蟲,幾千門客名不見經傳。

    2.秦始皇的瞬間過度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沒有給原來的舊政治團體一刻喘息的機會,直接從分封制過度到了郡縣制。像項梁、張良、田榮等人都是以前的貴族後代,要麼是打仗的能手,要麼是算計的謀士。

    郡縣制一推行,這些人全部都是失業了!

    失業了去幹啥?項梁選擇了幫別人辦喪事,積累人氣,等待機會。而張良,更為直接,養了一幫人練武,等秦始皇路過博浪沙的時候,進行暗殺。

    這幫無業人員,打著創業的名聲,籌劃著造反的事。因此,陳勝一起義,就等於向他們發出了訊號彈,告訴他們機會來了,造反吧!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過度的太快,對於之前的失業人員又沒有合理的安排,其實是放虎歸山,給秦王朝埋下了禍根。

    陳勝吳廣帶著七八百人,就能連破數城,毫無阻攔,這在任何朝代都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說,秦朝推行郡縣制滅亡的原因為:1)過度太快,之前的謀士無用武之地,只能想著法造反。2)沒有預留軍事部署,給了別人可乘之機

    當然,劉邦封的王也有造反的,但是,劉邦不怕,一個造反就滅一個,一群造反就滅一群。鯨布反就打鯨布,盧綰反就打盧綰,打到你服為止。因為,劉邦把大部分的軍權牢牢攥在手中。並不像秦始皇,以為統一六國就天下無敵了。

    所以,劉邦的郡縣制能成功,也有兩個原因:1)保留了封王封侯的做法,讓謀士們不失業;2)自己抓住了軍權,誰敢造反就打誰。

    參考書目:《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漢高祖本紀》

  • 3 # 一貳一橙

    郡縣制並不是秦王朝的快速衰敗的原因,事實上從戰國時期起,郡縣制就是各國的行政區域制度,像趙國、楚國、秦國都有過郡縣,以此來實行權力的集中,秦始皇不過是把統一之後的帝國全面實行郡縣制而已,就和長城一樣,都不是隻有秦始皇才修的,而是齊、燕、魏、趙都有過長城,只不過是最後的連線工程是由秦國來做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完成了中央集權的目的,可卻操之過急,違背了天下民意

    秦始皇設立全面廢除周代的分封制,改用郡縣制,這是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入到集權社會的一次政治體制的改革,同時也避免了中華大地再次出現春秋戰國這樣四分五裂的局面。自秦始皇后,歷代統治者無不把統一作為首要目標,即使有三國、五代這樣的亂世出現,但中國大地最終還是會歸於一統,可以說秦始皇奠定了後世兩千多年帝國的基調,所以在柳宗元的《封建論》裡就高度評價了秦始皇廢分建郡的功績:

    正如尉僚所說:“秦始皇其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使其得志於天下,則天下皆為虜也。

    很可惜,秦始皇的地位變了,可思想還沒變,他還是重用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政權,把以淳于越、叔孫通為代表的儒家趕到了角落裡。秦始皇在繼位後的思想卻依舊守舊,畢竟秦國自孝公以來,以商鞅的法家手段而得以強大,並最終把秦國從一個西戎蠻荒變成了一統天下的大帝國,這一點是法家的好處,在於可以把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勁可以往一處使。

    可正所謂“馬上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治天下靠得必須是教化、是文學、是思想,而不是刀兵,雖然秦朝也有過嚴格的《秦律》問世,可當時人更加看重的卻是文化素養,就算是現在,不是法律專門人才的我們,幾乎靠得就是思想教育,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法律是國本,是治理的武器,但卻是最後才能使用的武器,不是需要經常拿出來嚇人的殺威棒。

    秦始皇以法家治理天下,以刀兵奴役百姓,使得原先就經歷過戰亂的百姓們苦不堪言,普通人就只能兢兢業業,把氣都憋在肚子裡,而稍微有點見識的,則會深刻思考:到底秦朝現在這種制度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商君書》裡說“要弱民”,就是要讓百姓懂得自己為他們編排的“道理”,正如二十世紀所提出的“奶頭樂”理論一樣,讓百姓接受思想上的改造,以便奴役他們: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於功,賞必盡其勞,人主使其民信如日月,此無敵矣。

    為什麼秦國滅亡後無一人提及為其復國,而漢、晉唐、宋、明,就連同樣是暴政的隋,在其亡國後都有人願意力挽狂瀾,要麼上下哀悼為其服喪、要麼擁立後代再起爐灶、要麼接連起兵再次復國、要麼暗中運動撥亂反正,其原因就在於此。

    而到了劉邦時期,鑑於秦始皇的教訓,已經充分地認識到:“法家可以強國卻不能治國”的弊端,於是開始改變策略

    經過了四年楚漢之爭後,大漢帝國的建立裡還依舊可見分封的舊制存在,漢初七大異姓王,時時威脅著漢帝國的安全。但這是劉邦在起兵之處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不這樣則無法爭取到舊派勢力的支援,可現在國家大定了,異姓王的存在無疑是一頭頭睡在劉邦身旁的猛虎,稍不留意就得被他們啃得乾乾淨淨。所以在劉邦繼位後第二年就開始剷除異姓王,這其中當然也引起了異姓王的反抗,就連劉邦本人,都有被圍在白登的恥辱和在戰場上中箭的窘況。

    所幸的是,劉邦最後還是將他們全部剷除,異姓王的消失也意味著西周分封制出現了缺口,於是劉邦有繼續任命自己的兒子們接任異姓王的地位,以同姓王取代異姓王,即是表明遵循周朝的分封制,同時又不全套照搬,加上異姓王的反抗是世人都看在眼裡的,所以劉邦大封同姓王的舉動並沒有引起過大的反對。

    在封了同姓王之後,劉邦又開始對周、秦的郡縣制進行變形,把原周朝那層層分封的制度改變為單層分封,在設立諸侯王的同時,將其下面的領土全部改為郡縣,都由中央派官管理,而不是讓諸侯王自行其是。

    此外還有侯國,以蕭何、張良為首的功臣們,雖然都有自己的侯國,但基本都是縣一級別的,官員也多由中央派遣,侯爺們只領受當地的賦稅,而不能直接管理當地的民生、軍事、經濟,總的來說還是和秦朝的郡縣制一樣,是披著分封制的皮,內含著郡縣制的血肉:

    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並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而郡縣之制,無改於秦。

    相對於秦始皇的一刀切,劉邦的手法相對而言緩和了很多,自叔孫通制定了周禮,確立了皇帝的至高權威後,百姓和官員們才開始學會尊重皇帝,維護皇帝權威,加上繼劉邦之後的呂后、漢文、漢景等掌權者,也都奉行“黃老之學”,進行無為而治,不多加涉足民間的貿易往來和解除苛捐雜稅,對外及時改變對匈奴的戰略,以和親為主儘量避免正面衝突,連呂后受辱這麼大的事都只能忍了下來。

    總結:秦朝之亡非因郡縣制,漢朝之興也不在郡縣制,而是在於他們在得志後思想上的轉變

    對於秦始皇來說,他出身於法家思想流行的秦國,自己從小受的教育也都是法家思想,要讓他在統一後完全改變這種思想其實是很難的,但很難不代表就不做,知難而上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帝王改有的氣度和膽魄。

    可惜秦始皇雄才大略卻難免有點剛愎自用,身邊圍繞著的都是李斯、趙高這樣的法家高手,而像淳于越這樣的儒家代表卻被秦始皇全盤否定,導致了秦國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不能及時地迴歸修養,而是繼續鬧騰,終於把秦國給鬧騰光了。這一點也是李斯的鍋,畢竟他作為丞相,有匡扶規勸的職責,但他沒有做,秦之亡,李斯也是需要負責任的。

    反觀劉邦,由於是底層人出身的,所以在他身上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來規範他,這看似浪蕩不羈的態度,卻更加讓他能夠海納百川,整合各方面的意見來行事,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劉邦是萬事都比不過韓信、蕭何、張良,但唯一的好處就是他能使用他們”,對於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規勸和建議,劉邦基本都能聽得進去,並經過商量後再從中提取出可行之道,這種君臣共治的朝局,或許才是最適合封建時代治國的制度。

  • 4 # 亭安讀書

    的確,秦始皇和劉邦都實行了郡縣制,但一個亡國、一個落地生根,將郡縣制發展成為了中國古代重要的行政制度。雖然不能將秦亡漢興的原因,全部歸結於郡縣制,但的確有著很大的影響。

    就拿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便是說“等死,死國可乎?”這裡的國也不是秦國,而是楚國。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是覺得秦始皇的郡縣制為“倒行逆施”,反而原本的分封制下列國並立的狀態,才是最能接受的。

    於是,秦末反抗力量中,多以戰國時諸國為號令。秦朝覆滅之後,項羽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延續秦始皇的“大一統”局面,而是立刻分封了參與滅秦的各路諸侯。

    由此來看,推翻秦國的暴政,恢復原本的諸侯國並立局面,將秦始皇搞的郡縣制扔進臭水溝,依然是當時大多數人的普遍認識!而這,的的確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02劉邦的機智之處——既想要秦始皇的集權,又不想馬上扭轉分封的局面

    楚漢之爭的結局是劉邦勝出,劉邦率領自己一幫小夥伴,建立了漢朝。而此時的劉邦,也面臨兩個選擇:

    一個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統治模式,這是秦始皇的老路;

    劉邦多賊啊,看看秦始皇的下場,又看看項羽的結局,哪個都有點坑。於是劉邦“兩個都要”,將郡縣制和分封制都一起施行。

    劉邦稱帝之後,將跟隨自己的一眾功臣宗室等,分封成了諸侯。這滿足了當時跟著劉邦征戰天下的功臣們的企圖,這得以讓劉邦順利保住了皇位。

    但是,劉邦又不想走項羽的老路,所以也同時採取了郡縣制,而且,對分封出去的異姓王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人先後廢殺。還在晚年,定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03、漢景帝、漢文帝對分封諸侯國的削藩

    劉邦消滅異姓王之後,漢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也基本上只剩下漢室自己宗室的封國。而這些分封封國也成為了漢朝穩定的威脅,於是歷經漢文帝、漢景帝逐漸開始削藩策略。

    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分封制籠絡諸侯,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等到漢朝局勢逐漸穩定,皇權繼續加強自身的統治權威時,便需要打壓分封推行郡縣。於是,漢景帝繼位後,在漢文帝打造的基礎上,採取了強力的削藩手段。

    但已經維持了數十年“郡國並行”的漢朝,各地諸侯國怎麼會輕易讓漢景帝削弱?於是爆發了漢景帝在位時的“七國之亂”,但很快就被漢景帝平定。

    於是,可想而知,便於控制地方的郡縣制,迅速地在漢朝推廣開來,即便是在地方分封國當中,也以郡縣制的模式進行管理。郡縣制也就在漢朝和日後的古代王朝當中日益發展開來。

    總結

    秦始皇強行推行郡縣制,有很大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這是依靠分封制無法做到的。但是當時普遍的認識下,並不認可郡縣制模式,於是推翻秦朝之後分封制死灰復燃。而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既想要籠絡各路諸侯,也想要加強集權,於是採取了郡國並行的方式。而隨著漢朝皇權的加強,採取了大力的削藩策略,最終讓分封國不再是皇權的威脅,於是能夠便於管理地方的郡縣制,就在漢朝乃至於後世古代王朝當中落地生根了。

  • 5 # 香茗史館

    為何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失敗了,劉邦卻使得郡縣制落地生根?秦朝的滅亡雖然與郡縣制關係不大,但從最終的結果來看,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確是以失敗告終了,但這種失敗更多源於制度層面的缺陷,即沒有配套的官制和官員選拔制度,而劉邦雖然繼承了郡縣制但仍選擇了被動的妥協,直到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郡縣制才算徹底取代分封制。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縣制,但卻缺乏配套制度支撐

    郡縣制雖然自秦始皇時期開始全面推行,但卻並非誕生於秦始皇時期,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而郡制則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秦穆公嬴任好),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一般是縣大於郡,千里百縣,縣有四郡,而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則是郡大於縣。

    雖然郡制和縣制起源均相對較早,但彼時的郡、縣仍帶有極強的世卿世祿制性質,如今秦始皇全面推行郡縣制,雖然事實證明這種統治模式具備先進性,但彼時的秦國卻面臨著兩個嚴重的問題,那便是沒有配套的官制和官員選拔制度。

    2、官員選拔。秦始皇全面推行郡縣制面臨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官員不足的問題,而秦始皇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將軍隊中立有戰功和熟悉律法者派往各地為官,然而帶兵打仗和治理地方完全是不同的概念,這些官員對地方的治理成效可想而知。此外,戰國時期各地士子求官主要以遊說為主,而秦國晉升官員則基本依靠戰功,且要求熟悉秦律,如此一來便等於斷絕了各地士子的晉升之路,這也是六國士子對秦國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邦雖然繼承郡縣制,但仍做出了一定程度妥協

    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之後,正所謂“漢承秦制”,他沿用了大部分秦朝的制度,但在汲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之後,結合彼時漢朝的形勢,劉邦仍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

    而在剿滅異姓諸侯王后,為了鞏固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再加上西漢同樣面臨管制不夠成熟和官員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為了對抗朝中的呂氏集團,劉邦又以劉姓宗室分封各地,同時與朝臣們簽訂“白馬之盟”,約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

    此後,歷經漢文帝時期,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王之間的矛盾開始愈發尖銳,於是漢景帝繼位後,採納晁錯的意見開始削藩,此舉遭至各地諸侯王的激烈反對,後吳王劉濞聯絡各地諸侯,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雖然一度聲勢浩大,但在周亞夫的打擊下,僅僅三個月便宣告失敗,史稱“七國之亂”。

    漢武帝推行“推恩令”,郡縣制開始得以全面推行

    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則在主父偃的建議下開始推行“推恩令”,其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諸侯國由嫡長子繼承製改為諸子繼承製,其中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封號,而封地則由諸子共同繼承。二是除嫡長子繼承的封地擁有自主權之外,其餘封地則全部收歸各郡管轄。

    2、官員選拔。到漢武帝時期,朝廷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官員選拔體系,朝廷完全可以用軍功、察舉、徵辟以及“郎官取用”等方式全面選拔人才,從而確保有足夠的官員儲備。同時,朝廷還設立太學,大量培育儲備幹部,太學生們畢業之後,便會接受一次統一考試,根據考試結果分為甲、乙兩等,甲科稱為郞,乙科稱為吏。郞可以進行皇宮實習,成為宮廷侍衛,能夠跟皇帝接觸,經過皇帝的考察,條件成熟的就可以出去做官了。而吏則要回到原籍,可經由太守選拔推薦,成為地方官員的僚屬。

  • 6 # 遙寄杯中酒

    先更正題主兩個認知,一是秦亡不在於郡縣制;二是劉邦還不配稱“郡縣制落地生根”。

    下面開始正文回答。

    一、郡縣制究竟是何物?

    郡縣制早有雛形,不是秦始皇獨創。縣制源於春秋楚武王,郡制源於春秋秦穆公。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制已經跟不上“戰國求存”的時代精神,列國紛紛變法圖強,商鞅變法尤為濃墨重彩,其中政治改革重點就是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核心是“國君實有郡縣”,這是與封建制下“封君自主”最大的不同!

    所以,此舉大大強化了中央集權!秦君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統治體系,才有了“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急切向山東推行郡縣制。

    其實,郡縣制和法家治理是一脈相承的,法家是將社會盡可能扁平化,便於國家機器碾壓而郡縣制就是將天下扁平化,以便於帝國戰車碾壓!

    這條法家治理精神,在後世的封建社會從無更改,所以“兩千年來,皆秦制也!”

    當然,郡縣制不是沒有弊端,正如《長短經》所言:

    郡縣而理,則生布衣之心;五等御代,則有縱橫之禍。故知法也者,皆有利弊。非謂侯伯無可亂之符,郡縣非致理之具,但經始圖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故貴於五等耳!

    二、時間!再給我一點時間!

    軍事上雖然征服了東方六國,可是如何有效治理,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推行郡縣制上,秦始皇遇到了巨大阻力!

    如前所言,郡縣制是一項革命性的政治制度,被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世家貴族當然堅決抵制!“帝國抗命分子”不在少數,如張良,如項梁叔侄。在亡國之恨的驅使下,一直是帝國的不穩定因素。

    另外,帝國郡縣制在當時是新概念,六國遺民熟悉的是封建制,這與百姓的認知不相符合!他們不相信,在這麼遼闊的土地上,帝國秩序會成功!就像清末,“走向共和”一樣,觀念的革新,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

    因此,秦始皇為了使帝國深入人心,到處巡視做宣講,到處刻石立碑頌功德。

    皇帝雷厲風行的超前意識,抵不過拖後腿的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秦始皇早早駕崩了!留下危機四伏的帝國給孺子權監,面臨著波濤洶湧的民怨怒火!

    秦始皇一崩後,帝國也跟著崩塌。秦亡,在於繼承人,在於秦法苦民,而非郡縣制。

    三、天下歸劉,慎勿反!

    誅秦滅楚的劉邦,建立起漢家天下。可平民色彩濃厚的漢家君臣,對治理國家這種頂層設計,並不在行。所以,漢承秦制。但究竟實行郡縣制還是封國制,有過殘酷的鬥爭。

    當初陳勝起義,山東俊傑並起而亡秦。西楚霸王項羽主持的分封,實際是對諸侯已然割地稱王的認可罷了。當時的貴族就是這樣,圖謀復辟,稱王稱霸。緊接著就是諸侯混戰,最終劉邦勝出。

    得感謝秦末戰亂,清洗了大批六國貴族勢力,大大減少了漢初推行郡縣制的阻力。

    作為過來人的劉邦,當然知道分封諸侯是禍亂之源,可也知道,沒有宗室封王的秦國,一推就倒。

    所以,為了打敗項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不得已分封韓信等諸侯王后,劉邦就著手卸磨殺驢,剷除這些異姓王,然後白馬盟誓,分封劉姓王。這種封國制與郡縣制合稱“郡國制”。

    郡國制與郡縣制當然有所區別。但這並不妨礙稱,漢高祖是秦始皇帝國事業的繼承者,這也是歷史稱“秦漢第一帝國”的原因。

    漢高祖擔心大權旁落,處心積慮排除帝國隱患,在平定英布之亂後,很快死去。但他的事業由文景之治接力下去。休養生息多年,不止是恢復經濟創傷,還將帝國理念,慢慢深入人心,郡縣制才讓人們從心底認同。人們第一次相信,帝國是可以成功滴!

    再到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令的執行,封國再也不能對中央構成威脅。

    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建設完成,郡縣制才成為帝國治理模式的絕對主流,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從人心到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再也不能動搖!

    結語:每一項偉大制度的真正確立,都要經過艱苦反覆的鬥爭,甚至付出昂貴代價! 商鞅用自己做祭品,讓秦法深入秦國民心;大秦帝國用帝國崩塌,讓郡縣制留在世間。 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社會主義新生,換來了我們今日幸福生活!

    我們也許配不上為一場偉大的制度革新做祭品,但我們可以感念那些英雄的犧牲,繼承著他們的遺志,繼續努力向前!

  • 7 # 醉美木瀆

    另一方面,遠離咸陽的秦國長吏們,“土皇帝”做的時間長了,對中央的敬畏感就會放鬆,一旦遇到變故,想的最多的還是自家的榮華富貴。不管是劉邦所在的沛縣縣令,還是項羽叔侄生活的會稽郡的郡守殷通,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都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只是反應慢了一步,被劉邦,項羽取代了領導位置。劉邦西進,靠著封官許願,一路上可謂是暢通無阻,基本沒打什麼硬仗,後來在武關也是靠收買拿下的這個關中門戶。“大秦帝國粉”眼中的熱血老秦人,此時一個個變的面目可憎,唯利是圖。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越武帝趙佗,在整個中原大地烽煙四起的時候,趙佗閉關自守,最後稱帝自立,郡縣制下的秦朝長吏並不比血統貴族可靠多少,甚至於說,血統貴族之間都是親戚套著親戚,多少能有點香火情,即使反叛也會多少留點餘地,這些職業官僚可不管這一套,翻臉就能不認人,真正的可以從朝秦變為暮楚。

    後來諸侯王都換成了同姓,雖然權利總是血腥的,但“血濃於水”,同姓諸侯王比異姓王要聽話的多,也更有利於漢朝進行管理滲透,到了漢景帝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通行漢法,郡縣制也在逐漸在諸侯王的眼皮子低下對王國進行改造。到了“七國之亂”之後,諸侯王徹底失去了和朝廷議價的權利,郡縣制也在全國紮下根來,此時漢朝子民對自己的認同已經從諸侯國的國民變成了郡縣制下的“治民”。

  • 8 # 溫明昊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在秦始皇這一代統一六國,使中原不再忍受戰亂之苦,可以說是功績卓著。

    可是,這樣的秦朝卻二世而亡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有趙高弄權,有刑法嚴苛,還有郡縣制。

    不過,奇怪的是,在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在楚漢戰爭中贏得勝利,建立了漢朝。劉邦建立了漢朝以後,也施行了郡縣制。

    可是劉邦施行了郡縣制以後,卻將漢朝完美的傳承了下去,以至於到了如今,很多人都以漢人自居。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秦始皇只施行了郡縣制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一改以前的分封制,不對自己的子嗣進行分封,反而推行了一種新的制度,郡縣制。

    分封制,是周王室施行的制度。正因為分封制,才使得中原各國持續了數百年的混戰。秦始皇作為戰國末期的人,深知分封制的危害,所以便決定廢除分封制,施行郡縣制。

    不過,秦始皇的這一舉措,屬於開拓性的行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從戰國時期走過來的民眾,習慣了分封制。驟然接觸所謂的郡縣制,只會引起他們的恐慌。

    事實上,秦始皇的這一政策在一開始就遭到過反對。在一次宴會上,博士淳于越建議秦始皇分封宗室為諸侯。此舉遭到了李斯的反對,並由此引發了焚書事件。

    事實上,淳于越的建議是合理的。

    秦始皇施行郡縣制,固然能夠加強中央集權,但是他完全的摒棄分封制,則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皇室的力量和影響力。

    秦始皇死後,趙高弄權,扶持胡亥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屠殺秦始皇的後代。試想,如果秦始皇在採取郡縣制的同時,分封自己的後代。

    那麼,趙高就算真的掌控了胡亥,秦始皇的後代也有足夠的力量來扭轉乾坤,清君側,誅趙高。

    至於後面的六國後裔起義軍更是不值一提。畢竟,整個秦朝的領土內,都充斥著秦始皇的後代諸侯王,那些起義軍還能掀起什麼風波呢?

    劉邦比較聰明,吸取秦朝滅亡的原因,施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制度

    郡縣制的優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單純的使用郡縣制也行不通,秦朝就是一個例子。

    劉邦作為一個從底層平民登上帝位的平民皇帝,更是深知培養自己家族勢力的重要性。因此,在他建立漢朝以後,他便開始著手消滅異姓王,分封劉姓王。

    後面的事情也證明了劉邦的此舉的正確性。諸呂之亂中,劉氏諸侯作為一支強大的力量,在消滅呂氏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事實上,郡縣制和分封制,互有利弊,本來就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分封制所分封的諸侯勢力過大,就會出現地方威脅中央的事情。但是與之相對的,一旦中央出現了什麼問題,分封的地方諸侯也能起到護衛皇室的指責。

    比如諸呂之亂,分封諸侯就很好地起到了護衛皇室的作用,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則是很典型的諸侯勢力過大。

    因此,這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如何平衡,就看皇帝的實力了。

  • 9 # 君臨街

    秦始皇的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推行郡縣制。秦朝是整個封建時代唯一的一個推行郡縣單一管理體制的國家。

    實行郡縣制並不是導致秦朝的滅亡的原因

    秦始皇全國範圍推行郡縣制,並牢牢控制住郡縣一級官員的人事仼免權,成功的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緣政治,把皇帝和中央的權力滲透到地方,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郡縣制對於秦政治的鞏固有很大作用的。

    秦亡,暴政是最重要原因

    多法少情,秦缺乏彈性管理體制。這樣,秦在面臨矛盾激化時,沒有其可替代的手段和方式,只有採取暴力執政,短命這是最重要原因。

    漢朝,劉邦認為秦亡最重要原因是郡縣制造成皇族勢單力孤,危難之時沒有同族相助。

    漢立朝之初,劉邦力主推行郡國並行的"斑馬式"管理方式來控制地方。後來的實踐證明,威脅王朝命運的不是郡縣,而是封國。後來吳王劉濞掀起的"七國之亂"令漢朝統治者頭痛至極。

    漢武帝逐漸深刻認識到:有叛國而無叛郡,隨卻不得不採取措施來削弱封國勢力。推行"附益之法"和"推恩令",極大削弱了王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朝統治者對秦朝"法薄而少恩"的統治方式也有所反思。嚴法和無為都經實踐證明,不能長期推行。

    漢朝推行"外儒內法"的統治方式

    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後,在文化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輔以法冶。

    政治上啟用儒生,建立完善的儒學教育體系。

    綜上所述,把秦與漢的命運差別歸結於郡縣,有失偏頗,命運不同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 10 # 昊陽閒看歷史

    要是秦始皇看到這個題目,估計也覺得自己很委屈,明明做的是一樣的事情,為什麼我就失敗了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郡縣制是客觀存在的制度,它本身是沒有錯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郡縣制在一定時間內推動了社會發展,調和了底層民眾和上層統治者的關係,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那麼,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朝的滅亡和推廣郡縣制沒有太大的關係。

    說起根本原因,是秦朝在滅了六國之後,沒有相應的政策安撫底下的民眾。六國原來的臣民,本來就不是很服秦國,只是打不過,亡了國,不情不願的做了秦朝的子民。

    如果秦朝採取相應的安撫政策,讓民眾得到休養生息,對自己的新身份得到認同,可能秦朝不會那麼快夭折。

    但秦朝沒有,他們完成統一之後,開始各種奢靡的生活,修建長城、阿房宮,徵調大量的普通民眾去做這種工程,還不給錢,這種過分的剝削和壓榨,使底層民眾民不聊生。

    這就給秦朝埋下了隱患,一旦有人挑頭要反抗,各地就紛紛響應。秦朝按不住,打不過,就亡了。

    後來漢代的劉邦推行郡縣制,非常成功,得到了底下人的擁護,證明了郡縣制是沒有錯的,更說明推行郡縣制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憑與學歷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