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土朝聖者
-
2 # 陳芝麻吧
「慮」。
《繫辭》認為「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中的「智者」,當然包括「科學家」。
對此,《易經》的總體評價,是「仁者」、「智者」都還不具備「思」的能力,因此才「君子之道鮮矣」。包括「科學家」,不屬於「君子」行列。
關於「思」與「慮」的關係,孔子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也就是天下沒有思,只有慮。
科學的動力,就是這個「慮」,是「思」的仿製品。
「思」的成就是「君子」,「慮」的成就是「一致」。前者自覺、超脫,後者無限逼近自覺和超脫。
就是天之道。道德經告訴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所謂科學,本意就是知道一些天道奧義,造福人間。
愛因斯坦,達芬奇等人很明顯並不是普通人。在二十幾三十出頭的年紀提出那樣的理論,很明顯這樣的人太過天才。哪裡有什麼努力的影子(當然你把他在家裡拼命算叫做努力那當我沒說),你仔細看,文藝復興宗教時期的天才樣樣通,繪畫寫作科學發明無所不知。後來的近代一些人大概也是能夠提出某個科學理論,但是集中在某個專業。現在的科學家越來越依賴儀器,裝置,實驗。就靠想象力假設並且證明為正確的幾乎沒有了。
這個和歐洲宗教信仰程度剛好是相適應的,最近歐洲也有很多年親人不信了,歐洲美國還有劃時代的發明嗎?不僅沒有,連高科技企業也慢慢消退,最近的”風口”居然是應用網際網路和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