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志》全篇只有8人單獨列傳,只有兩個大臣,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陸遜。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曉月915089906200

    陸遜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年輕將領,三國中晚期,分別取得對魏蜀戰爭的勝利。

    回答之前,我是沒有查閱史實的,儘管《二十五史》曾瀏覽,但巳是二十多年,印象來自《三國》情節,難免有失偏頗,從陸遜出場,就能看出作者並不準備正面描述,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陸遜是仕宦之家,祖上為官,用現在的話,就是大地主之身,且擁有私人武裝。之所以,認為陸遜是年輕有為將領,或年青軍亊人才,並不是以區別諸葛。

    能夠稱為軍亊家,除了戰略深遠深厚,戰術縱橫捭闔,以及整個軍旅生崖特點,上升到一定理論層面。就是要在總格局下,及重要戰略有所影響建樹,並符合整體戰略規劃,無疑諸葛符合這一標準,且不述。陸遜對魏的用兵,只能以小勝略記,而且並末與仲達對壘,且處於防䘖,對蜀的幾次戰爭,取得了難以預料的勝果,進而改變了吳幾乎墊底的局勢,因為蜀鼎立,勢頭正盛,由於處不好關係,被吳抓住漏動,如果沒記錯,應有二三次較大規模戰役,吳全勝。須知,這幾場重要戰爭,並沒有出現諸葛雨陸遜的直接交鋒,對手是劉備諸將,從對將才的評定,是要略打疑問和折扣的,儘管陸遜取得實際性勝利。從此作為,陸遜聲名鵲起,雨仲達,諸葛幾近並處。此後,陸遜逐漸消失,退出了風技場。拋開政治因素,個人以為,陸遜是不可多得的軍亊人才,但不太適合長期處於風口浪尖,所作為大約為隱性的,我記得哪位將軍也被稱為隱子將軍,且陸遜的戰術特點,多半是找到對方破綻所致,長期幕後,對形勢的正確判斷,當然,作為一名指揮人才,沒有一些真功夫是不可能的。

    僅以《三國》略記,陸遜的出現,是打了劉備這位皇帝臉的,但論彼間作為,還不好確定,是否為上乘之將。

  • 2 # 見賢思齊文化站

    看看說哪方面吧,畢竟諸葛亮在蜀國後期是說一不二的獨裁者,陸遜不一樣,後期受孫權猜忌,鬱鬱而終!

    第一,軍事才能,半斤八兩吧,諸葛亮打了一輩子仗,可能軍事才能比較強點的,只是沒有陸遜那麼亮眼睛,畢竟一把火燒的劉備遺憾託孤,,諸葛亮隆中佈局,對劉備是起了關鍵作用的!後來掌管蜀國,六出祁山,跟魏國作戰那麼多年,軍事才能是有的!陸遜在孫權的光環下,除了夷陵一戰,後期可謂鬱悶了,這也是世家大族遇到孫權劉備曹操這種霸主人物的悲哀吧,所幸是劉備走的早,諸葛亮沒這個顧忌!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治國之能,諸葛亮肯定要強於陸遜的,畢竟諸葛亮治理蜀國還是很大功勞的,陸遜在這方面沒有諸葛那麼顯眼了,吳國的世家紛爭孫權都不好處理的,結果就是吳國的大都督超級難做,基本最後都很失意的!

    第三,個人影響,,陸遜沒法於諸葛亮比吧,畢竟武侯祠不是吹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名傳千古的。陸遜就沒那麼大的歷史名聲了!

    總結,陸遜沒法於諸葛亮比,歷史他打敗了諸葛亮的老闆劉備!

  • 3 # 老龔166916589

    《三國演義》

    陸遜怎能同諸葛亮相提並論,陸遜只能欺欺劉備之類,草根出身的劉備之輩。二點可證明,劉備輸在陸遜之手,①劉備佔領漢中後,不思鞏固荊州。而命關羽北伐襄樊,劉備忘記了荊州是東吳手中騙來的,為了荊州孫劉己經成仇。關羽北伐,正好給了呂蒙,陸遜的良好機會,夜襲荊州如入無人之境。②失荊州,關張殞命,激怒劉備,起兵東征劉備掛帥,這一戰役劉備根本不是陸遜對手。在炎夏天氣,劉備營中暑役嚴重,必須速戰速決,而陸遜抓住劉營弱點,堅守不出,劉營無法堅持炎熱,進退兩難,只好行下策移營樹蔭下避暑,又給了陸遜火攻的良好機會,火燒連營八百里(這個連營曾繪圖送諸葛審視)諸葛見圖,捷呼主公必敗,立馬派兵三千救援,因路隔千里,來不及了,劉備兵敗白帝城。

    。上面所述,離題太遠,但不能不說,來體現,陸遜與諸葛亮的高下,諸葛亮一見劉備紮營圖,就了到劉備必敗,這就說明東征如換諸葛亮掛帥,陸遜絕對不可能得手。另外在四川通往夷陵的道路上,還有諸葛亮早先曾擺了個亂石八卦陣,由他的岳父黃承顏鎮守,陸遜一夥誤入亂石陣如沒有黃承顏的心慈仁義,陸遜根本無法出陣,最終餓死在陣中,這充分說明,陸遜同諸葛亮的才能懸殊。

  • 4 # 空幻書郎

    陸遜是三國時期的吳國儒將.遠謀深算.曾被困於諸葛亮設計的八掛陣中後受諸葛亮岳丈指點才身脫險境.雖然成功實施了火燒劉備的千里連營之策.但若遇諸葛亮就不能分庭抗禮了.三國志描述陸遜的畫面很少.從這點就有說明陸遜比諸葛亮稍遜一籌的理由.

  • 5 # 良人執戟2

    題主的問題䃼充說明正確。陳壽所著巜三國志》中,只有兩大臣單獨列傳:

    一,蜀書五.五十三卷.諸葛亮傳。

    二,吳書十三.八十五卷.陸遜傳。

    陸遜和諸葛亮能夠相提並論,陳壽為兩位大臣單獨立傳是原因之一。

    熟悉巜三國演義》的讀者大多數人都對諸葛亮耳熟能祥,民間感嘆他的智慧,統治者推崇他緣於把他視為封建道德的楷模,一代炎黃子孫愛戴他,是因為他們從他“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為難之間,”鞠躬盡瘁興蜀漢的業跡中,昇華出了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崇高的敬業精神是我們民族一代代不屈不撓,奮鬥不息的根本動力。

    而在當時的蜀國境內,人人都敬畏和愛䵧他,法令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怨恨他,這都是因為他用心公平、勸誡分明的原因,可以說是一個懂得治世之道的傑出人才,堪與管仲、蕭何相媲美的優秀之士。

    主要業績如下:

    他是劉備今後以武力開創蜀漢基業,作了完整的軍事設計,這就是巜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他的“隆中對策”的核心。

    可以說他就是蜀漢政權的總設計師。

    但是他出山的第一步卻是到桂陽、零陵、長沙三郡去“調其賦稅,以充軍實”。所以諸葛亮的官圿起步是軍師中郎將。這個職務說明諸葛亮已經以軍師身份在軍隊中指導收稅工作。

    (白帝城託孤)

    為了幹好這個第一次工作,他把“稅務糧草局”的局本部設在三郡交界處的臨烝縣(今衡陽市),這個地方夏天很熱,他乾脆現場辦公,每天600里加急塘報進度,這個糧草大事,終於順利完成,雖然此時的赤壁大戰正打得火熱,他的眼光已經越過江上濃煙,落在荊州和益州的財政、吃飯問題上。諸葛亮既務虛又務實的,兩手抓的精神,的確值得劉備三顧茅廬之請。

    諸葛亮在軍事舞臺的重要表演,當然應該是北伐中原的系列戰役。

    我們應該看到,諸葛亮的幾次北伐最終還是以悲壯失敗告終,在整個的北伐過程中,他都一直在努力,主動發起進攻,主旋律沒有一絲的消極、推御責任,而是頑強的拼搏進取。諸葛亮沒有劉邦幸運,這是老天對劉邦命運的安排,贏在機遇。

    而諸葛亮在地利中處於絕對下風,而且壽命有限,所以北伐悲壯的失敗了!這是主觀努力敗於客觀機遇的典範!

    下面談陸遜

    (陸遜)

    巜三國志.陸遜傳》吳書十五.八十五卷:蒙(呂蒙)至都,權(孫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陸遜原名陸儀,字伯言,吳郡吳縣(今蘇州)人氏。係江東士大夫階層人士。

    當十九歲的孫權成為江東新主時,陸遜十八歲,二十一歲成為孫權的妹夫,而在兩年前,他就為呂蒙設計攻殺關羽,佔領荊州。

    當劉備為報羽仇,大舉進攻東吳時,書生陸遜拜為大都督,但是自己的部下大將都是老資格的孫策時代舊人,強敵當前,許多大將不顧國家安危,反而擺架子、撂挑子,看你諾個書生如何指揮?

    假如我是陸遜,肯定仗著大舅哥的威勢,利用手中權力,弄翻幾隻雞給猴看,這樣肯定使矛盾激化,難以收拾局面。

    (陸遜火燒連營)

    這位東吳的後起之秀名帥是如何擺平這些“驕兵悍將”的呢?

    三國時代也要講大局,講政治!

    陸大都督坐在中軍大帳,一張書生意氣的臉色略顯蒼白,一個峻冷的聲音響起;江東口音使出生於江北的老將們不得不聚精會神才能聽懂那吳儂軟語。

    陸遜手按尚方寶劍,意態嚴肅的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緝睦,共翦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之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任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

    我用我的理解翻釋一下:“你們弄清楚,想明白,你們是為了國家而戰,你們要對得起俸碌,國家委屈你們了,派了我這個書生來督戰,因為我立下了軍令狀,現在各就各位,少給我東說西說,我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警告:違令者軍法從事!”

    (手握兵符(上方寶劍)的陸遜)

    陸遜面對劉備的猛烈進攻,略作扺抗後大踏步後退,在節節阻滯蜀軍的過程中,炎熱的夏天,使來自天府之國的蜀兵染病不少。

    當陸遜退到一個叫猇亭的地方,陸大都督決定在此與川軍血戰到底!這個地方距離三峽東出口約有幾十公里,山險水急,林密地窄。陸遜最後使用“火攻”絕招,先命人手一梱乾草,接近蜀營投放火草,趁著兵荒馬亂再用長戟短刀配合,火燒蜀營四十座,斬殺總指揮馮習,先鋒張南等等。劉備狂奔五百里,才在白帝城住下,六十二歲的劉備在十個月後駕崩。

    四十歲的陸遜戰勝了六十二歲的劉備,保衛了東吳政權。

    陸遜軍事生涯中的兩大戰役都與“亭”有關

    這個戰役是石亭戰役。孫權黃武元年(222)戰勝劉備後4個月,孫權獨立,建立“黃武”年號,自稱吳王。黃武七年(228)八月,曹休率十萬大軍取道合肥直撲皖縣,陸遜仍為大都督,指揮六萬人馬迎戰。即使在征途,馬背上的陸遜仍在思考對策,所以前仼主帥呂蒙贊他“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即是此意。

    對於此戰,部下有二種意見,一是對敵“包餃子”戰術,二是“據城堅守”打個平手。

    陸遜力排眾議,決定打一場“擊潰戰”,爭取儘量多殺敵、多俘虜、多繳獲。那種“據城堅守”的戰略是消耗戰,對我不利,“包餃子”更不現實。

    陸遜的這種戰術,在1700年後阿壩草原的一次軍事會議上,一位曾經吃牛奶麵包留學的指揮員,譏諷叧一位喝湘江水長大的指揮員作戰是“看巜三國演義》的故事指揮,大約就與陸遜的“擊潰戰術”有關。

    這一仗,陸遜成功的打了一個“擊潰戰”,擊斃、俘虜上萬人,奪得軍需物資無數。主帥曹休大叫一聲,背後金瘡噴血而死。

    石亭之戰,曹魏與東吳隔江而治的局面形成,孫權於第二年春正月放風也要當一盤皇帝,四月份,孫權的王位加高,正式稱帝。

    而陸遜的信任也到達頂點,孫權回到建康(南京),把太子孫登和諸皇子,朝廷的政務機構尚書檯都置於武昌,由陸遜在此“輔太子,董督軍國”。就是政、軍一把抓。

    功高震主,在對廢太子的問題上,陸遜堅持不能廢嫡立庶,於是矛盾產生,陸遜出任丞相十四個月後,孫權心一硬,眼一紅,開始整陸遜了。孫權用的辦法是不斷從皇宮中派人,用種種莫須有問題,在規定的時間和規定的地點嚴厲追責陸遜,六十三歲的陸遜身體無法承受極大的憤怒冤屈,終於抑鬱而死!

    結束語

    陸遜與諸葛亮,都基本上是同一時間的本國丞相,都還算得上是平級的“異國”朋友,論軍事成就,陸遜的“兩亭”戰略,光耀千秋,諸葛亮的建國方略,聯吳抗魏,五次北伐,以及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君臣關係,足可千古垂範,

    綜上所述,陸遜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 6 # 信手

    關於諸葛亮,大家瞭解的是很多的。他是中國智慧的化身,他善出奇謀妙計,料事如神。除此之外,他還是很好的戰略家,〃隆中對〃就足以說明;他是發明家,木牛流馬八陣圖就是他的專利;他是文學家,《出師表》和《誡子書》不弱於專業作家;他高風亮節,死後無遺產,一生一妻,無風流韻事;他是卓越的政治家,公私分明,勤政律己,忠君愛國;他身長八尺,風流儒雅,談笑風生,舌戰群儒,聲樂器樂都不含糊。試問到哪裡去找這麼好的人?再來聊聊陸遜。他可是皇親國戚,他的岳母是美女大喬,岳父是小霸王孫策,叔丈人自然是孫權。姑父就是劉皇叔劉備。可是吳蜀翻臉,先是孫夫人回孃家,兩家已無所忌,戰端一啟,互不相讓。結果,陸遜火燒連營,一舉成名。三國時最關鍵的三把火,一是曹操燒烏巢糧草,打敗袁紹,統一北方。二是周瑜火燒赤壁,三足鼎立。三是陸遜火燒連營,蜀國式微,吳國雄起。可見,陸遜在歷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其實關羽敗走麥城也離不開陸遜。關羽守荊州本來對呂蒙有所忌憚,重兵防守。呂蒙無計可施。陸遜建議呂蒙請病假,由他來暫代都督,以便麻痺關羽。果然關羽上當,丟了荊州,也丟了性命。後來,遼東公孫康請求與孫權結盟,共抗曹操。陸遜竭力反對。孫權一意孤行,派船援助,結果派出的軍隊全軍覆沒,還得罪了曹操。陸遜的聲望一時碾壓孫權,再說他還是從哥哥那兒繼承的江山,還回去也算理所應當。這時陸遜就成了孫權的肉中刺了,在多次打壓之後,陸遜鬱鬱而終。終其一生,陸遜都幾乎沒有什麼錯誤決策,他是個被忽略的潛力股,可惜退市太早。軍事上陸遜有足夠能力獨當一面,做人低調奢華有內涵,也是好男人的一種型別。至於二人可否相提並論,那就只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至於誰會擁有更多粉絲,我覺得諸葛亮可是男女老少能通吃的呦。陸遜的短板還是很明顯的,顯然達不到偶像的級別。

  • 7 # 真君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說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是三國時期獨樹一幟的英雄,其形象在近兩千年的歷史傳頌中可以說堪稱完美。而陸遜,可以說知道他的人並不多,即使知道他的名字,但對他真正瞭解的人更少。

    陸遜,東吳難以逾越的長城

    諸葛亮和陸遜其實是三國中期的雙子星,在《三國志》中僅有的兩位除帝王之外單獨成章列傳的兩個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英雄享受這樣的榮譽,可見,在真正的歷史中,他們兩位在三國的地位是相當特殊的,而且基本上處在一個時期,諸葛亮真正顯山露水從赤壁之戰開始,在劉備死後開始步入人生的巔峰,成為蜀漢不可逾越的長城。

    而陸遜事業的開始也是從赤壁之戰開始顯現,在俘殺關羽時開始正式進入我們的視野,在夷陵之戰前步入人生巔峰,同樣成為東吳不可逾越的長城。

    可以說他們的人生巔峰時期基本重疊,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對比起來更有實際可對比性。那麼,他們作為三國中期的雙子星,是這個時期最偉大的英雄,而且他們在人生的長河中都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而且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那他們的文韜武略對比優劣如何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對比,應該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應。

    一是他們都是書生揮劍,初始才華在伯仲之間

    而陸遜更是典型的江南才俊,在年輕時也是有名的書生,當時陸績、顧邵等聞名天下,而陸遜也是僅次於他們兩位的人物,與張敦、卜靜齊名。所以,他們都是以書生面貌出現在歷史的長河裡,如果是和平時期,他們或許都是以文采享譽天下的人物,無奈當

    時軍閥割據,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投入混戰的洪流,在混亂的時代裡展現自己的才華。所以,他們以書生揮劍的形象出道,應該是不相上下,如果要分彼此,諸葛亮或許更勝一籌,但也在伯仲之間。

    二是他們的職務對比文武相耀,不分彼此

    按照中中國人的觀點,一個人的成就往往以他獲得的職務進行對比,諸葛亮投奔劉備,最終官至臣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實,按我們的理解,按劉備的初衷分工,諸葛亮其實應該算文臣,是管理內政的最高人物,相當於總理,無奈蜀漢無人,諸葛亮是以臣相之身總攬軍政大權。

    所以,從他們的職務來看,他們人生的成就不分彼此,在伯仲之間,都是極具成功的英雄。

    三是治國成功方面諸葛亮稍勝一籌

    諸葛亮一直是臣相,按照劉備的分工,那是管理內政的最高人物,在治理蜀漢內政方面,在當時來說或許無人能及,尤其在人才相對缺乏的蜀漢,更顯偉大,一部《蜀科》,扭轉了劉璋治理四川時的頹廢風氣,在劉備死後,內抓混亂,外徵南夷,不說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至少讓蜀漢穩定,而且保證了軍需,這方面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戰亂時期確實無人能比。

    相比陸遜,雖然在治國方面也很有一套,最著名的上表命令諸將廣開農田,孫權也申請領受一份農田勞動;而且在平山越時,既掃除內亂,又安撫了人心,還獲得了軍隊,一舉三得,治國理念同樣令人佩服,並且多次建議孫權廣施仁政,讓人民得利益,安撫賑濟百姓,要深得民心,這樣,國家才會長治久安。當作臣相之後,更是反對大興土木。

    然而,陸遜面對的不是劉禪,而是孫權,雖然在治國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效果、影響都不錯,但真要完全實施,還真不是他能夠做到的,但他確實看到了事物的本質,直到現在其治國理念還在影響著我們。

    所以,在治國成功方面,諸葛亮雖然稍勝一籌,但客觀環境讓陸遜難以實現治國夢想。

    四是軍事方面的成功陸遜明顯更勝一籌

    還原諸葛亮真實的軍事才能,他其實在劉備死之前,基本就沒有參與過軍事行動,他軍事方面的展現是在劉備死之後,率軍南征南夷,終於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集中居住之地,既拓展了領土,穩定了後方,而且還由少數民族為主的組織了一隻特種軍無當飛軍。

    後來,諸葛亮在內部基本穩定之後,率軍北伐,可惜的是,五次北伐幾乎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基本上以失敗而告終,稍有亮點的地方就是殺了曹魏一員大將張郃,而自己最終死在北伐途中,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反觀陸遜,在軍事方面的成就那是可圈可點,一生幾乎無敗績,真可謂是百戰百勝。前面我們有文章對陸遜專門介紹。

    就拿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南征南夷的輝煌成就對比,陸遜都要更勝一籌,當時陸遜在征服山越時,還只是一個縣令,手無寸兵,完全靠臨時徵募,在平定以潘臨為首的一股山賊後才通過選拔一批被征服的土匪中擁有一隻二千人的隊伍。

    採取的對策其實和後來諸葛亮採取的對策幾乎一樣,一是安撫,二是分化,三是給他們分配田地,四是集中剿滅頑固分子,五是最終從這些山賊中強壯者選取人編入部隊,可以說諸葛亮南征南夷的那一套陸遜早就使用過,而且陸遜擁有自己的軍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其軍事才能也是在這個時候展現。

    後來在與呂蒙俘殺關羽的戰役中,呂蒙功不可沒,最終收回了荊州,充分展現了陸遜偉大的軍事謀略,陸遜最輝煌的軍事勝利當然是夷陵戰役,這是三國時期的三大著名戰役之一,當時劉備親率十萬大軍東征,最終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徹底消滅了劉備十萬大軍,劉備是隻身逃往白帝城,如果不是擔心曹魏乘虛而入,劉蜀政權就會被消滅。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北伐是從陸遜那裡得到的啟迪,其實,東吳北伐比蜀漢北伐更早更多,僅陸遜指揮的北伐也有四次,而且無一失利,並且早於諸葛亮率軍北伐。陸遜第一次北伐石亭一役,就取得輝煌的戰果,大敗曹魏大軍,最終氣死曹魏大將曹休。

    如果陸遜不保守,採取朱恆策略,有可能直搗曹魏老巢。諸葛亮就是看到陸遜北伐的成功,認為戰爭有可能改變三國格局的前提下才開始北伐的。而且陸遜在後來的北伐中,也無失利,唯一讓人詬病的是第二次北伐,當曹魏大將滿寵識破陸遜計劃之後,陸遜率軍連夜撤退,其實,這才展現了陸遜軍事方面的智慧,在沒有取勝可能甚至會陷入危險可能的前提下,保住部隊不受損失那才是大智慧,要不然鑽進別人的口袋,那還有傳奇嗎?

    陸遜真正的傳奇是第三次北伐,面對不利局面,演繹空城計,羽扇綸巾,最終反敗為勝,最終是曹魏方面聽到陸遜的名字就害怕。所以,對比諸葛亮與陸遜的軍事成就,那不在一個層面,陸遜明顯更勝一籌。

    五是大局觀方面諸葛亮明顯更勝一籌

    諸葛亮在大局觀方面看得很遠,隆中對策讓流浪中的劉備看到了希望,而且劉備按照隆中對策終於謀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劉備之後,諸葛亮五次北伐,是為了獲得長安這塊漢朝的榮譽之地,可惜的是,荊州丟失,蜀漢實力太弱,而且軍事方面太過保守,最終沒有實現獨霸天下的願望。

    但是,陸遜雖然在軍事方面的能力超強,但大局觀卻偏於偏安,既對孫權征服海南島,東征臺灣不感興趣,即使在面對有可能直搗曹魏老巢的前提下不敢下決心,最終導致軍事上的成功沒有換來疆土的擴充套件,採取的是一種守勢,好在孫權在這方面比較強,在向南向東拓展方面態度堅決,才使得東吳擁有南至越南的廣闊領土,而且終於到達了臺灣。

    但由於對曹魏始終保持守勢,就只能讓東吳處於被動的局面。雖然諸葛亮的大局觀明顯勝陸遜一籌,無奈勢力太弱,而且軍事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偏於保守,這樣諸葛亮的大局觀要實現也幾乎不可能。這樣導致了兩人最終是殊途同歸,憑藉其能力和影響保住了政權。

    六是在用人方面陸遜明顯高人一等

    其實,一個人才能再通天,那也是有侷限的,所以,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觀點,然後善於採納那才是大智慧,陸遜之所以百戰百勝,如果光靠個人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他的每次成功,那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所以,翻開《三國志》,陸遜的每次出征,那都是比較熱鬧的,總有各大將領的不同意見,陸遜然後集大家的意見進行彙總、綜合,然後定下謀略,如俘殺關羽,那是與呂蒙等許多將領商議的結果,如第一次北伐大勝,那是各大將軍商討、精誠團結的結果。

    所以,陸遜在用人方面比較高明,能夠與同僚、部下做到精誠團結,相處愉快,沒有發生過內鬥,這樣也可以提高大家的積極性,激發大家的潛能,充分展現他們的才華,這也是東吳在陸遜時期有一大批有才能的謀臣武將的根本原因。

    反觀諸葛亮,用人方面明顯有問題,馬謖失街亭就是最大的證明,而且諸葛亮北伐,幾乎就只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唯一不同的聲音那就是魏延,但諸葛亮不採用也就罷了,竟然對他起疑心,最終導致了部下不合,這樣的局面又怎麼能夠打勝仗呢?

    所以,諸葛亮時期內部雖然表面上沒有決裂,但實際上已是各懷鬼胎,只是礙於諸葛亮的權威才沒有發生罷了,但魏延與楊儀的鬥爭還是公開化,在諸葛亮剛死就發生內鬥,更加削弱了蜀漢的實力,而且,我們看看諸葛亮重用的幾個人,才能都一般,那是因為他們除了會聽話會之外,就沒有展現才能的機會,現在獨擋一面時,只知道按照諸葛亮那一套依葫蘆畫瓢,不知道如何面對複雜的形勢有新的辦法來應對。

    其實,任何一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各種經歷之後摸索出來的,而且越成功越自信越有辦法。這也是東吳在陸遜之後,即使出現政治方面的動盪,後主無能,但在短時期之內,東吳還依然在戰爭中基本不敗的根本原因。

    所以,客觀的對比和分析諸葛亮和陸遜這對雙子星,他們確實是三國中期最偉大的兩位英雄,是兩國不可逾越的長城,從《三國志》單獨為他們兩人立傳就可以看出。但是,再偉大的英雄那也是人,不是神,有人就會有缺點,有不足,不可能是全才。

    所以,比較諸葛亮和陸遜的文韜武略,那是各有千秋,都是從書生揮劍而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偏於內政和治國,陸遜偏於軍事和謀略,但他們最終展現給我們的形象都是文武雙全,這實際上兩人都過於以短求長,諸葛亮軍事雖偏弱,但晚年卻執意于軍事,最終展現出不完美,而陸遜卻在治國方面偏弱,但在晚年似乎更執意於治國,導致最終含冤而死,讓人唏噓。

  • 8 # 思享會

    先來看看陸遜。

    陸遜,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提到,很多人會馬上想到周瑜、魯肅、呂蒙,因為他們都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周瑜火燒赤壁,魯肅維護孫劉聯盟,呂蒙奪回,但是陸遜也有很多的功勞,可能稍微瞭解陸遜的,會馬上想到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這個人堅忍無比,可以含羞蒙辱而無動於衷,說明這個人氣量比周瑜要好。而且他立下大功的時候,年紀也不大,可以說是年輕有為的青年俊傑。在中:劉備大軍勢不可擋,連韓當週泰他們這些老將都敗了,但是陸遜接到任務後,非常冷靜,等待火燒連營的時機,即使劉備派人叫陣、誘敵……陸遜也不為所動,可以說陸遜極其堅忍。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鼓角之聲,造成有幹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 巧奪荊州,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 夷陵之戰時,陸遜則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針。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凶猛。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 新版三國中的陸遜 邵峰飾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之弘規”。他建議孫權要象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人物之一了,即便是沒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也早就聽說過和他有關的一些故事,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杜甫在《蜀相》中是這樣寫諸葛亮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下面,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首先,諸葛亮是個非常智慧的人。足智多謀,助他人之霸業,成自己之威名。智慧超群,大智有隆中對;中智赤壁之戰;小智有借東風,木牛流馬,縮地法等,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他還在書法,繪畫,音樂等方面有獨特造詣。

    其次,諸葛亮是個很忠心的人。一顆忠心,兩朝元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輔助劉備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諸葛亮忠於主君,備受後世推崇。在受劉備託孤後,他一直對劉禪盡心盡力,做事都親力親為,《出師表》中表明心跡,古話說:“讀出師表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忠。”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情感真摯。可惜最後卻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十餘年間一人獨攬大權,可他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只以興復漢室為任。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則以“ 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

    諸葛亮還是一個有德的人,誤用馬謖,失街亭,自貶三級。大公無私,生活樸素,諸葛亮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田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給的,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須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配葬物。

    這就是諸葛亮,一心只為自己的國家,諸他的忠心著實讓我非常的感動,他的有謀有德更是著實讓我敬佩。

    1、嚴於律己,為官節儉。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想。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3、重誠信,言出必行。這也是他治軍的思想,以信為本。他相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

    4、諸葛亮善計謀、精通兵法。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

    5、諸葛亮忠貞不移,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所以,論軍事和政治才華,二者都應該是伯仲之間,但論品德和在國主心目中的地位,顯然諸葛亮更勝一籌,這也是三國中諸葛亮被著以大量筆墨和章節,在作者和讀者心目中置於首推味的重要原因。德才兼備,自古以來都是以德為先。

  • 9 # 璟潤法務趙豔清

    “一時瑜亮”是對兩個極富才華的人物難分伯仲的一種讚譽之詞。然而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真正能夠在職銜、地位、品德、才略、家風等諸多方面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物只有一位,他就是東吳陸遜。

    陸遜,字伯言,千百年來為後人所知得於他的夷陵之戰,一把火幾乎燒掉了劉備的基業,成了這位蜀漢先主一生最大的遺恨。因受《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思想的影響,火燒劉備連營的陸遜沒有火燒曹操戰船的周瑜名氣大,我想也與陸遜一生謙卑謹慎的作風有關。而縱觀陸遜的人生軌跡,也有諸多值得今人探討借鑑之處。

    陸遜少年喪父,寄身於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家。後陸康不從袁術,被袁術攻打,當時帶兵打廬江郡的正是還寄人籬下的孫策。陸康被逼致死,其子也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陸績作為從叔卻還沒有侄子陸遜年長,因而陸遜年紀輕輕就挑起了吳郡陸家的重擔。

    每個人對於亂世都有不同程度與角度的認知,所以也會得出不同的亂世求存揚名之道,比如潁川荀家名助曹操,內心還是寄忠心於漢室;河內司馬家原本以名門望族自居,卻搖身一變成為竊國之賊,亂世的終結者;琅琊諸葛家子弟在三國都有位居顯要之位。身為吳郡陸家之長,陸遜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依附於仇人孫家。

    沒錯,陸康之死是孫策造成的,雖然彼時各為其主,但說孫家是陸家的仇人並不過分。而這個選擇也基本上為陸遜一生的軌跡奠定了基調,他永遠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並將之與吳主孫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為此,他不但向孫權投了簡歷,還迎娶了仇人孫策的女兒。

    在江東勢力剛剛穩定時,陸遜低調的性格使他並不出名,但事實上很早的時候他就政績斐然,並且與奮武將軍賀齊一同征討山越尤突,很快平定叛亂,斬首數千,為東吳除去了後方隱患。至此,文職身份的陸遜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於行軍指揮體系可以說了如指掌,相較之下,同樣是以文職身份首次帶兵參加重要戰役的馬謖,就相形見絀了。哪怕諸葛亮讓馬謖在南征時獨自領軍打些敗仗,受點兒挫折,於後來北伐魏國的街亭之戰中也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僅僅達到靠帶兵征戰,搏些軍功的程度,三國時期倒是從來也不缺這樣的將領,然而陸遜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對戰略的把握與對人心的洞察。

    在關羽統領荊州軍的時候,諸葛亮和陸遜先後給這位威名遠播的漢壽亭侯寫過讚美信,只不過他們各自寫信的目的可截然不同。先看諸葛亮的:“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說的是諸葛亮為了安撫荊州,推崇關羽,說馬超的才能可以和張飛並駕齊驅,但還是不如您美髯公啊!然後關二爺自然就飄了,當然他也確實率領荊州軍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打出了輝煌的戰績。

    一封信,從心理上就瓦解了關羽對東吳的戒備,導致一代名將敗走麥城,被擒殞命。

    讓陸遜走上人生巔峰的是夷陵之戰,他面對的敵人是全盛時期,連曹操都奈何不得的漢昭烈帝劉備。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不需詳述,只能說陸遜充分發揮了他個人的三大優勢:一、善於把握戰爭中“勢”的變化,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但兩軍交戰,攻守、強弱、虛實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陽退而陰生,此消彼長;二、將一家之主治家的心得用在治軍之中,以威制人卻不以法傷人,臨危受命,忍辱負重,最大限度地團結了一切力量;三、極高的智商與情商,懂得見機行事,又知道見好就收,並沒有乘得勝之勢而無謂地擴大戰果,依舊維持了三國之間微妙的平衡。

    而說到戰果,不得不提陸遜的第二場封神之戰,石亭之戰。吳國鄱陽太守周魴斷髮詐降魏國大司馬曹休(好像吳中國人都挺會用苦肉計的),曹休自恃兵多被誘至石亭,陸遜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率領全琮、朱桓共三路大軍伏殺曹休,又命長江上游的朱然率部截擊魏軍,追亡逐北,吳軍殲敵萬餘人,幾乎繳獲了所有魏軍的軍械輜重。

    但是面對這樣的勝利,陸遜依舊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認為曹休中計偶然的成分太多,繼續交戰未必會討好。都說諸葛一生惟謹慎,陸遜領兵的謹慎程度也不輸於諸葛亮。

    但是若因此認為陸遜領兵古板那就大錯特錯了。嘉禾五年的襄陽之戰,陸遜身邊一個叫韓扁的人掌握著吳軍情報卻被魏軍俘獲,諸葛瑾為此憂慮,連忙安排孫權還朝,再找陸遜商議對策,卻發現陸遜軍營中的人在種豆子,而他自己竟然跟其他將領下棋射覆開派對!諸葛瑾不禁大跌眼鏡,陸遜卻說,軍情已洩,聖駕東歸,士氣已經受損了,若就此撤軍,襄陽城中的魏軍定然會追擊,不如在此讓將士們放鬆放鬆,一來恢復士氣,二來讓襄陽城中摸不透我們的意圖。結果陸遜與諸葛瑾不退反進,讓襄陽的魏軍只能龜縮在城中,不敢同陸遜交戰。

    這一系列部署與諸葛亮的空城計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相對於空城計的氣氛,陸遜顯然更加從容活潑,甚至可以說將軍事指揮當成了一門藝術。

    孫權稱帝后雄心勃勃,常有開疆拓土之心,不但瞄準了當時的交州之南(越南境內),對於盤踞遼東的公孫淵也有徵討之意。陸遜屢次進諫,請孫權息兵養民,鞏固國力。相對於曹操、諸葛亮重視法度,陸遜更注重以禮治國,這種執政風格依舊與他治家的經歷密不可分,說到底,陸遜從始至終都把吳郡陸家的家族利益放在首位,以至於後來做丞相後治國也同齊家一樣,追求和睦安定。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源於東吳早年對長江以南土地的治理,而其中也凝結著陸遜的血汗,可以說,陸遜的這些政治主張對歷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也因此,陸遜的威望太盛,陸家與吳國的各個勢力的聯絡太過緊密,尤其是東宮太子孫和,這是孫權最不希望看到的。終有一天,孫權與陸遜的矛盾衝突爆發了,陸遜被捲入這場毫不留情的宮鬥漩渦中。孫權屢次遣使向陸遜問罪,對這位一生盡忠社稷的功臣心理造成了莫大的傷害。最後,陸遜憂憤致死,年六十三,家無餘財。這番結局的淒涼,更甚於秋風五丈原……

    有時候也會想,如果劉備不死,能否一直與諸葛亮做一對和睦君臣?

    執掌陸家時,陸遜選擇拋去家仇,效忠孫氏,與此相呼應的是,陸遜雖然被孫權逼死,卻並沒有仇恨孫家,反而令後人繼續輔佐孫家。他的兒子陸抗面對孫權接踵而來的責難,作出從容的對答,因而保住了陸家在吳國的地位。陸抗繼承了陸遜的遺風,經略荊州,整飭西陵防務,也打過很多漂亮的仗,被譽為“三國最後的名將”。

    後司馬炎建立晉朝,陸抗病逝,西晉滅掉吳國,陸抗長子陸宴殉國,他的兩個較小的兒子陸機和陸雲卻在之後出仕西晉,成了受人推崇的名士,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美談,《世說新語·自新》中提到周處除三害,尋訪的“平原”“清河”正是此二人。這算不算是陸遜一生經營陸家的苦心開花結果了呢?

    諸葛亮以一篇《誡子書》被奉為治家楷模,吳郡陸家三代皆出俊傑,家風也是沒得說的。陳壽在著《三國志》時,只給兩位人臣單獨立傳,便是諸葛亮和陸遜,以肯定他二人在文武功德上做出的貢獻,二人更是同樣坐到一國之相的位置,戎馬一生,安邦定國,節儉無私,鞠躬盡瘁,為後世所仰望。

  • 10 # 睡夢人夢語—李振華

    東吳帥才眾多,功高壓主,周瑜,陸遜,魯肅,呂蒙。國主者,危難時刻,有求帥才,平安時刻,皆拋帥才,留用將才。故東吳帥才主軍權之後,解危立功,不是年齡早死,就是突然暴病而亡,東吳最後被魏所滅,也是咎由自取。陸遜軍事上不輸孔明,但世間事情,沒有孔明洞察歷練,唯知年盛建功,而不明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中美斷絕經濟往來,我們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