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夏侯惇什麼時候被火攻了?

    !《資治通鑑》: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等追之。裨將軍鉅鹿李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聽,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裡,兵大敗。典往救之,備乃退。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到達葉縣。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擋,雙方於博望坡對峙,劉備火燒自營退卻,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與于禁追擊劉備,留李典守後。最後,夏侯惇被劉備伏兵所敗,幸而李典來救,劉備才撤退。

    劉備已經有趙雲了,打夏侯惇、于禁、李典之輩還用火攻嗎?

    《趙雲傳》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

    劉備怕夏侯惇不驅兵進攻,自己燒自己的軍營作出逃跑的姿態,誘使夏侯惇進兵,然後,用伏兵打擊他,這就是著名的博望坡之戰。

  • 2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水火無情,尤其是火,是人都會害怕,因為火的毀滅性強,不管再強大的陣容和營寨,都是不堪一擊!

    火攻在兵家之道佔獨特優勢,也難怪火攻屢屢得逞,其實士兵也是人,也有正常的疲憊和作息時間,就算有軍士守夜,但只要對方想要用火攻,自然會找到突破口,也即趁其不備!

    放一把火,其實也不用幾百人,就能將千軍萬馬燒個遍體鱗傷、潰不成軍,哪怕是沒燒死,也都嚇得心驚膽戰,抱頭鼠竄,哪裡有心迎敵,加上幾路人馬乘機掩殺過來,基本上都死傷大半,甚至全軍覆沒!

    當然火攻也應具備幾個條件:首先應是天枯物燥,狂風驟作,而且要看風吹的方向,更應在狹窄山窩或無法逃生的河流等!

    另外,火攻也能擾亂將士的鬥志,有時兩軍對陣,一方舉起火把硫酸火箭之物,擺出要火攻架勢,對方信以為真,趕緊後退,後退自然心亂,舉火一方自然假戲真做,也是很容易成功!

  • 3 # 仙魔神鬼

    就個人理解,水火無情,在當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火災依然占人類死亡的眾多比重,更別說當時的社會。即使知道也無力攻克

  • 4 # 寒家小子

    有人統計過,《三國演義》大小戰役裡一共提到37次火攻,這裡不少火都對戰役起了決定性作用。

    火攻這種戰法,一則要靠天時,下雨下雪都搞不成,二則看地利,開闊地上你放火,敵人會跑掉,三者看人為。天時地利還好說,古代將軍熟讀兵書,自然會趨利避害,哪會輕易讓你燒到?

    袁紹,曹操,劉備等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他們本人不強,只是他們面對的對手更狡猾。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他們都被自己人提醒注意敵人火攻了。然而,他們依舊中計了,何也?對手太強,能利用各種計謀,達到自己的目的。

  • 5 # 老嚴摩旅

    三國裡比較出名的火燒戰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 、赤壁之戰、陸遜火燒劉備七百里軍營、火燒藤甲軍、上方谷火燒司馬懿……諸葛亮又是做擅長火攻,火攻能以最少的傷亡造成對方最大的傷亡,只要符合火攻的條件雙方都盡一切方法用之。

  • 6 # Boss直接

    1.首先您多次看到的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水淹七軍,三英大戰呂布,趙子龍七進七出救阿斗,都是明代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2.《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三國志》是中國文化瑰寶《二十四史》

    3.關於三國冷知識:呂奉先並非三國第一猛將,只是一位俊男,呂布戰死於戰爭中,並非在白雲樓殞命,只是被羅貫中化身為完美人物,至於羅貫中想抒發什麼,無人知曉

    4.關羽只是斬了顏良,並非誅文丑,張飛並非豹眼,大膀子,而是一位英俊不凡的將帥

  • 7 # 如夜空空

    因為,第一次火攻,是為了立軍威、揚士氣;第二次,是赤壁之戰,為了連吳抗曹,此戰必須要贏,贏得孫權手下敢於去和曹操對抗;第三次,其實差不多相當於是內戰了,孟獲本就在蜀國邊了,孔明說用3次火攻,他必將折壽,此時也許是想到還未完成助玄德統一天下而憂鬱、其實他也不知道到底何時才能統一天下,自己折壽後還能不能繼續陪伴主公走下去!

  • 8 # 老黃8012

    三國裡多次使用火攻,能夠多次得手,主要是具備火攻取勝的條件,這裡有天文、地利、人謀、戰術因素。例如:赤壁用火攻是連環計成,而且是局外奇才獻的此計,曹操並不懷凝。東南風起,黃蓋苦內肉計、詐降計連用,助了周瑜燒赤壁之火。因而火攻得成。又如博望地之火正是諸葛亮借了當時的地利毛草。而在上方谷想焚司馬,諸葛亮用了夜火燈迷影,偽裝地形、埋藏炸藥、堵斷出口、魏延詐敗等多種策略終成功引司馬父子入了上方谷,不是天陡然雷雨,司馬父子,便要被諸葛亮燒死在上方谷。這些戰例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既火攻取勝的先決條件。既天文、地利、人為謀略,多種因素。當然,火攻還有他獨特的 魅力,那就是火攻的殺傷力大,煙燻火遼,讓人難受,人慌馬亂,戰力鬥志削弱,難觀戰地佈局和戰情,也是受攻陣營的敗點之一。還有天熱無水等況,都是火攻最好的條件。為什麼火攻累勝,上述就是因素。

  • 9 # 原度拾趣

    火攻得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具備火攻條件,二是對手沒有想到。

    題主所列舉的幾次得手的火攻都是如此。夏侯惇兩次被燒皆是因為他對自己太過自信,忽略對手的存在,另外博望坡和新野城也具備發動火攻的條件。赤壁之戰,不是曹操沒想到對手會用火攻,是他沒有想到隆冬季節長江上會刮東南風,這顯然為火燒赤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可以說是上天助孫劉,不助曹。

    夷陵之戰中,東吳陸遜火燒劉備連營,讓善於燒對手劉備也嚐嚐被燒的滋味。這同樣是劉備的輕敵大意造成的,劉備戎馬一生這點兵家大忌應該是懂得。為什麼還這麼做?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奪荊州心切,二是太過自信,以致滋生輕敵思想。陸遜本來還發愁怎麼才能扭轉戰機,劉備的沿岸紮營為其創造了火攻條件,從而創造了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諸葛亮火燒藤甲軍同樣如此,藤甲刀槍不入,堅不可摧,但經過浸油的藤甲極易著火,而烏戈國主也是對他的藤甲部隊過分自信,最終導致盤蛇谷一場大火,藤甲軍化為灰燼。

    諸葛亮唯一失敗的一次是火燒上方谷。戰前,諸葛亮做了周密的安排,曹魏部隊也被蜀軍引入谷中。一切如往常,當諸葛亮正要慶幸他統一中原此生有望時,卻沒有想到突如其來一場大雨。這場雨使得諸葛亮的火攻之計化為泡影,同時也挽救了司馬懿,挽救了魏國的軍隊,挽救了曹魏。

    上方谷火攻跟赤壁火攻一樣,風水輪流轉,如今上天是助曹不助劉。火被水澆滅,火攻自然失敗,因為這是決定性條件。

    所以說,但凡滿足上述兩個前提條件的,火攻都能得手。兩個條件缺一,火攻都很難成功,即便火攻高手諸葛亮亦是如此。

  • 10 # 戰爭圖解東港

    答;三國不僅火攻次數很多,水攻次數也不少,天下但凡正面對敵能用的的策略,不是水就是火。自古水火無情皆是此理!

    水攻計策;棄新野,諸葛亮火燒新野之後,用了白河之水;曹操破下陪丕用了沂水、泗水;關羽水淹七軍用的漢水等等。關於這些計策頻頻的得手。

    我總結下來有幾點原因;

    1、我們的觀感;我們用幾天時間看完漢末到西晉統一這近百年的時間發生的大事,看起來這些人好像一直在中計,實際上,這些戰役間隔時間都不短,相對於這些驚豔的戰術,平時的戰役沒有體現而已,近百年無一日不戰,相對於這些戰爭,用這些計策得戰爭不算多。

    2、古人的認知;古代資訊傳播速度的低效,知識普及率低下;《三國志》古代能有多少人看到?更別說在當時正在發生的事情,尤其是敗仗,可能對內都是封鎖的,不可能把敗仗拿出來總結經驗,所以我們以上帝視角來看對當局者來說不公平的。

    3、可能是別無選擇,或者說直到被火燒光了部隊之前都是最合理的部署,我們要知道戰爭是考驗統帥臨時應對的能力,在雙方都知道彼此的資訊,那麼處置應對都應該知道的。 所以才有 孫子 得“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這句話,同時又有“多算者多勝,少算者少勝”;所以夏侯惇如果重來一次 ,就算博望避開,他新野還是要被燒,不可能十萬大軍駐足不前。

    曹操赤壁被燒,那是因為周瑜是南方人長期在長江邊生活,他知道南方冬季有反常的東南方,但曹營不知道啊!如果沒有反常的東南方,曹操的鐵索連環就是無解,平推過江。

    歷史上的計謀被文學演繹之後,更多的呈現出巧合驚豔,殊不知這是統帥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的。

    再比如夷陵之戰,劉備難道不知道要被燒嗎? 手下都提醒很多次了,可是劉備不駐紮那邊,還能駐紮哪裡? 就那一條路,陸遜是以空間換時間,一直等到適合防火的時機,等到劉備軍隊人心散亂的時機,一把大火就是導火索。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水攻火攻頻頻出現是因為這是將近百年的時間出現的優秀戰績擰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加上文學演繹的誇張情節造成我們震撼!

  • 11 # 黃小莊

    在古代戰爭中,由於尚未大規模運用火藥、槍炮等熱兵器,主要以刀、矛等冷兵器為主,但在《三國演義》中,“三國”將帥們依據當時戰場的地理特徵和天氣狀況,創造性地運用了“火”這一特殊的自然現象 “火攻”成為了戰爭中最常用的利器,其效用可比擬現代戰爭中的核武器。“三國”將帥利用“火攻”取得了多次戰役的勝利,甚至於透過一次戰役使戰爭雙方的實力發生逆轉。

    據統計,“火”在《三國演義》中共出現510處,其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無法統計。而三國的將帥們對於“火”之運用,又有多種形式,總的來說大約有四類。

    一、烽火訊號、攻擊敵方

    與現代戰爭的槍聲、訊號彈一樣,火(日煙夜火)這一戰役訊號在古代戰爭中運用的最為廣泛,早在春秋之前就有之。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烽火訊號類的“火”不下幾十次,

    如第75回“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中,呂蒙取荊州先有白衣渡江,盡取烽火臺之煤。關羽聞知荊州失守,因問:沿江上下,何不舉火?探馬答曰:呂蒙使水手盡穿白衣,扮作客商渡江,將精兵伏與船中,先擒了守臺士卒,因此不得舉火。”

    第93回“姜波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中,姜維獻計於馬遵,“諸葛亮必伏兵於郡後,賺我兵出城,乘虛襲我,……但看火起為號,前後夾攻,可獲大勝。如諸葛亮自來,必為某所擒矣。”

    二、消耗糧草、打擊敵方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戰爭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設法搶奪或破壞敵人的糧草是獲取戰役勝利的重要手段,而火攻又是最常見的一種作戰手法。

    在30回“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中,許攸為曹操獻計:“袁紹軍糧重,盡積烏巢,公可乘間燒其糧草重,則紹軍不三日將自亂矣。”曹操大喜,遂破袁紹。自此,曹操集團取代袁紹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堅實基礎。

    第39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中,諸葛亮用火攻打曹軍,火燒曹軍糧草,“于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

    三、火借風勢、突襲敵方

    根據敵我雙方的特點,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敵人的弱點,是取得戰役勝利的重要手段,借風勢類中“火”的運用,一般應根據地形與地貌情況,結合天氣等地理環境,綜合考慮,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有合適的風向,才能“風借火勢,火借風勢”,起到出奇不易,突然襲擊的作用。

    第49回“七星壇諸葛忌風,三江口周瑜縱火”中,曹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吾何懼哉?”,“諸葛亮借東風”,最後導致“二十隻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隻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這便是根據曹操軍隊不熟悉水戰,充分利用敵人以為船在水上,不懼火的麻痺大意思想,巧妙運用火來攻擊木船,取得戰役勝利。

    第84回“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中,“劉備遙望遍野火光不絕,死屍重疊……僅存百餘人入白帝城”等等。

    四、 人為火災、阻擊敵方

    有時,戰爭雙方為延緩戰爭的迫近,常常主動火焚城、焚燬財物和糧食,進行堅壁清野。阻擊敵方。

    第40回“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為拒曹操兵馬,劉備用諸葛亮之計,盡驅新野之民,然後以空城賺曹軍入城,以火燒新野城三門,“滿縣火起,上下通紅。”

    第6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中,“南北二宮,火焰相連,長樂宮廷,盡為焦土。且說孫堅飛奔洛陽,遙望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里,並無雞犬人煙”等。

    在《三國演義》中,以火為攻的戰役不勝列舉,而在取得戰役、戰爭勝利的同時,是以犧牲無數的人民生命與財產為代價的,在火燒藤甲後,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又說:“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左右將士,無不感嘆。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最後受危害最大的還是百姓。

  • 12 # 一分鐘瞭解世界

    勝利者為什麼獲得勝利

    解答為什麼有火攻、水攻等戰術,我們必須瞭解三個概念。戰術是什麼?戰術的目的是什麼?戰鬥的勝利依靠什麼?

    戰術是什麼?

    戰鬥中具體的行動叫戰術。側翼攻擊、包圍、伏擊、三人小組、炮火覆蓋、火攻、水攻這些都屬於戰術的一種。

    戰術的目的是什麼?

    一切戰術的目的:儲存自己,殺傷敵人。

    火攻、水攻在古代是戰役中常見的一種戰術,兵聖孫子就專門寫了一篇介紹火攻,的戰法。人類掌握用火技巧的時間更長,可以自由操控,不像藉助水的力量必須有專業工程師藉助天時和地利配合。同時人對火焰灼傷有天生的恐懼感,在古代戰爭中,大部分士兵只能瞭解自己周圍的情況,服從設在高地上的指揮旗、鼓訊號。濃煙遮蔽視線製造恐慌情緒,對於士氣打擊可觀。焚燒成功的話會造成很大的物資損失。

    火攻戰術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戰役並不侷限於中國。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就是被英國採用火攻打敗的。

    戰鬥的勝利依靠什麼?

    軍事學家一致認為戰爭充滿隨機性。獲得勝利一方比失敗一方犯的錯誤更少。

    戰爭的決定要素有:後勤、武器、士氣、指揮、組織、訓練等幾個方面。

    今天回答問題我們不考慮其他,假設三國交戰雙方後勤、武器、士氣都是一樣的

    我們翻開《三國演義》。第一次火攻皇答甫嵩潁川破波才。

    波才打敗朱儁率軍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出身於將門世家的皇甫嵩安慰部下,黃巾軍組織混亂,青壯老弱混於一營,指揮官波才毫無紮營經驗,為了做飯方便,軍營紮在一片野草灘裡。夜間竟然沒有安排巡邏警戒。如果乘夜放火,我們就能平定黃巾軍。天從人願,當晚大風呼嘯。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用繩索放下一百精銳,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上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指揮戰鬥火燒博望,傲氣沖天的夏侯淳不聽勸阻,帶領曹軍進入埋伏,一把火打敗十萬曹兵;第二次火燒新野,曹仁領兵貪圖功勞,沒有仔細偵查,分散紮營在新野城民宅中。當夜被伏兵燒得魂飛破散。用大火為劉備燒出一條光明路。

    “火燒赤壁”中,諸葛亮借箭借東風,曹操先中計殺了熟悉水站的蔡瑁、張允,又用鐵鎖讓自家的船失去機動力,被周瑜和諸葛亮刷了聲望。接下來借荊州.取西川.平孟獲.白帝城託孤六出祁山,諸葛亮用一把把烈火,奠定了蜀漢家業。

    細數三國,諸葛亮一生火攻達到13次,在第98回中就連用三次。“吾平生專用火攻”,諸葛亮對自家用兵戰術的自誇。靠對手犯錯諸葛亮成就火攻MVP。

    諸葛亮一生喜歡用奇,因火興又因火落,博望、新野、陳倉三把火,燒出了智慧的英名。葫蘆谷忘記問問雨婆婆高不高興,瓢潑大雨救了司馬懿。

    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放火,它的熄滅,預示著諸葛亮弄險用兵戰術的失敗,生命即將熄滅,也標誌著蜀漢即將覆滅的開始。

    諸葛亮的故事告訴後人。自古用兵:正兵勝,奇兵和。正面打敗敵人才是正道。銳不可久,剛則易折。一個套路用多了總有不靠譜的時候,沒有創新是不行的。根基牢固的對手吃虧次數再多,終能翻身奴隸把歌唱。在任何時候紮好籬笆,練好內功都是第一等大事。

    勝利者依靠的永遠是更強的資源,更團結的內部,更優秀的組織結構,更年輕的智慧團體。

    大家好,我是蠶室廢蝦,嗜好一本正經的說著自己相信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家政策不合事宜,為什麼一直都有人推崇?帝王為穩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