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皛舒
-
2 # 世說新評
文人比起一般人,比較重視自己內心,內心細膩才能詩情畫意寫出大雅文章。對於和自己相同磁場的文人比較容易接近,但個人的內心世界相差萬千,要遇到和自己琴瑟和諧的人是多麼難。所以大多數文人都感覺自己內心是孤獨的,全世界沒人能瞭解自己,常常遇不到知己,獨飲到天明,久而久之,自己變得孤傲不訓,認為只有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別人的文章和詩句文理不通,詞不達意,就產生了文人相輕的行為。文人相輕相當於現代的頭腦風暴,容易激發人們的創作靈感,不斷迸發新思想,推動著文化的前行,容易擺脫固有觀念束縛。但一些惡意的文人相輕,採取非文化方式相輕,容易扼殺一些新見解。真正有意的文人相輕,應該發生在文化領域解決在文化領域,做到百花爭鳴,各領風騷才是最佳的方式。
這個問題有個關鍵詞“文人”。這個詞古今概念是不同的。
古代“文人”的概念是指:能識文斷字的人,就是純文人。
現代的“文人”的概念是: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
所以,“文人相輕”是一種傳統概念。說白了就是能識文斷字的人,有個通病就是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相互不服氣而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態呢?因為,純文人各持己見,相互挑毛病的緣故而已。
識文斷字的人和研究自然科學的人不同。自然科學的結論,往往具有唯一性。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結論都是用靠科學實驗結果來佐證。
而純文學的結論就不同,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的絕對佐證,換句話說就是再好的文學作品都存在著瑕疵,再爛的作品也會有個別閃光點。
這就促使文人之間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必然會相互扯皮、扯淡。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文人相輕”的根源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