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公元1380年,朱元璋廢宰相,從此六部只屬於皇帝。

    這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皇帝同時兼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但皇帝一個人畢竟忙不過來,於是從成祖開始,內閣便誕生了。

    1,內閣與太監互相制衡

    內閣成員最初品級很低,僅供顧問,明中期以後入閣逐漸成為位極人臣的象徵。

    大明朝政,皇帝之下,內閣與太監相互制約。內閣票擬,有建議權;太監替皇帝批紅,決策權在皇帝。

    內閣相當於秘書處,首輔即是秘書長。

    2,閣臣與宰相不同

    入閣,有時也被稱為“拜相”,但其實與宰相的權力相差甚遠,也不是同一個機構。

    宰相是政府首腦,可以獨自開府,古代的“開府儀同三司”便是等同於宰輔的地位。

    宰相統領六部,是六部的當然長官,又決策權。

    內閣不同,閣臣與六部沒有統屬關係,其兼的各部尚書僅是虛職,不能過問六部事物。

    所以明朝雖然有太監專政,但皇帝如果不給太監權力,強如劉瑾、魏忠賢則只能拍屁股走人。

    這是大明朝皇帝可以不上朝的關鍵。

    3,大明內閣的作用

    內閣,輔佐皇帝掌控天下,這一點與宰相類似。

    史稱萬曆首輔張居正“赫然如真宰相”,既說明首輔不是宰相,又說明首輔可以無限接近宰相。

    首輔想無限接近宰相之權,必須結交太監,強如張居正也必須如此。

    沒有太監的披紅,內閣什麼事也做不了。

    內閣的設立,既滿足了皇帝裁撤宰相的慾望,又實現了可控的輔政之臣。

    自明朝開始,再無可以威脅皇權的宰相,一個沒有軍權,無法掌控六部的輔臣隨時可以被撤換。

    對於皇帝來說,內閣制真的是一個絕佳的設計。

    中國從明朝開始,真正進入了君主專政階段。

  • 2 # 生活阿堯vlog

    我認為有4點意義。

    第一,明朝內閣制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政治制度。 透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

    第二,明朝內閣部分限制了君權,使得國策制定實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學性。 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而是由所有部門在皇帝面前公決,這叫做廷議。廷議這種制度雖然決策採納權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這種討論的方式有利於決策的科學性。在皇帝怠政的時段,內閣和擁有披紅權的內監掌握實權。當然明超的太監也並非全都是魏忠賢似的大惡人,像是偉大的Nautilus鄭和(成祖朝);捨命救小皇子的張敏(為保護太子朱祐樘,被萬貴妃陷害吞金而亡。憲宗朝);

    第三,內閣控制權的爭奪,引發黨派爭奪,政治昏暗。 對於首輔一職的爭奪是各大政治利益集團角逐的核心。黨派的政治鬥爭沒有使朝政清廉,反而加劇了社會危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在稍微安定的時段,文官集團的勾心鬥角也十分嚴重。張居正正是使用了種種“小人手段”爬上首輔寶座的。

    第四,明朝內閣制影響了西方的政治體制的改革,對其有借鑑作用。 明朝的內閣制被英華人學習,形成了後來的西方內閣制和首相制。在中國明朝成化朝時期開始出現的內閣首輔,就是首相的雛形。而在後來西方的啟蒙運動時,伏爾泰等人也無不讚嘆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完美,雖然他們的讚美只是為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傳播找個藉口或“不恰當的例子”,但是,必須肯定的是,明朝內閣制的確影響了西方的政治體制改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邊的朋友太不靠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