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校訓背後故事
時光回溯到1913年,復旦大學迎來了李登輝(1872-1947)校長。這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教育家,在任23年,是迄今任期最長的復旦校長。當年,他仿照世界名校慣例,為復旦定下了校訓。李校長將遴選校訓的目標鎖定在中華傳統文化這片沃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先由國文部的教師從《論語·子夏》中選出,隨後,古漢語造詣頗深的復旦創校校長馬相伯幫助遴選,在1915年復旦大學建校10週年時正式成為復旦校訓。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則從復旦校訓中抽出了“學”和“志”兩個字與復旦學生分享體會:要學怎麼樣去問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要對“志”作深刻的考慮。志是什麼?心之所向在哪兒?這些問題都是年輕人必須考慮的;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吳曉明在校訓中,看到了可由過去泛入今日的精神:求知識,求學問;注重學問的精神性品格;有社會關懷和天下關懷。
109個冬去春來,代代復旦人對校訓的實踐,遠比字面的解讀要豐富得多。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復旦人更是果敢而紮實地走出了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
2005年復旦大學啟動的通識教育,十分引人注目。在楊玉良的心中,通識教育是大學應對時代和社會變遷之舉,著力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全球視野的社會棟樑之材。“書院”是復旦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學校設有5個各有特色的書院,所有本科生全部入住書院。復旦的書院兼具國外大學住宿學院的框架與中國古代書院的特質,是居所,更是教育場所,是學生們體悟“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精神宿地。
這八個字是學人最基本的常識。常識最重要,重複千萬遍也不嫌多。堅守著這個常識,復旦與復旦人詮釋著他們的價值觀和價值——
2000年,馮艾報名參加了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復旦大學支教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教書。這位先後3次中斷學業到貧困地區支教的復旦學子,是復旦志願服務的一個縮影,在精神與物質的選擇中,復旦學子總是不難找到答案。
在上海張江藥谷,王海波的故事是一個傳奇,創辦9年就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的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公司也是傳奇。“名稱裡有復旦二字的公司,骨子裡都蘊涵著復旦文化的特質——紮實、謹慎、不事張揚,但追求卓越。”王海波感嘆:“離開學校這麼多年了,越來越感到校訓教給我最寶貴的是治學的態度和做人的準則。”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復旦大學校訓背後故事
時光回溯到1913年,復旦大學迎來了李登輝(1872-1947)校長。這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教育家,在任23年,是迄今任期最長的復旦校長。當年,他仿照世界名校慣例,為復旦定下了校訓。李校長將遴選校訓的目標鎖定在中華傳統文化這片沃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先由國文部的教師從《論語·子夏》中選出,隨後,古漢語造詣頗深的復旦創校校長馬相伯幫助遴選,在1915年復旦大學建校10週年時正式成為復旦校訓。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則從復旦校訓中抽出了“學”和“志”兩個字與復旦學生分享體會:要學怎麼樣去問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要對“志”作深刻的考慮。志是什麼?心之所向在哪兒?這些問題都是年輕人必須考慮的;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吳曉明在校訓中,看到了可由過去泛入今日的精神:求知識,求學問;注重學問的精神性品格;有社會關懷和天下關懷。
109個冬去春來,代代復旦人對校訓的實踐,遠比字面的解讀要豐富得多。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復旦人更是果敢而紮實地走出了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
2005年復旦大學啟動的通識教育,十分引人注目。在楊玉良的心中,通識教育是大學應對時代和社會變遷之舉,著力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全球視野的社會棟樑之材。“書院”是復旦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學校設有5個各有特色的書院,所有本科生全部入住書院。復旦的書院兼具國外大學住宿學院的框架與中國古代書院的特質,是居所,更是教育場所,是學生們體悟“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精神宿地。
這八個字是學人最基本的常識。常識最重要,重複千萬遍也不嫌多。堅守著這個常識,復旦與復旦人詮釋著他們的價值觀和價值——
2000年,馮艾報名參加了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復旦大學支教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教書。這位先後3次中斷學業到貧困地區支教的復旦學子,是復旦志願服務的一個縮影,在精神與物質的選擇中,復旦學子總是不難找到答案。
在上海張江藥谷,王海波的故事是一個傳奇,創辦9年就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的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公司也是傳奇。“名稱裡有復旦二字的公司,骨子裡都蘊涵著復旦文化的特質——紮實、謹慎、不事張揚,但追求卓越。”王海波感嘆:“離開學校這麼多年了,越來越感到校訓教給我最寶貴的是治學的態度和做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