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月狂如塵

    性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明代內閣的性質是隨著時間由皇帝的顧問、秘書機構向政府領導機構逐漸過渡的.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

    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首先,內閣在制度上只承擔秘書、顧問工作,雖有議政之權,而無監督百官執行之權,不能指揮六部等行政機構。雖然嚴嵩、張居正諸人事實上控制了六部,張居正還企圖透過“考成法”使這種控制正規化,但這只是特殊形勢下出現的情況,違反了明朝的制度常規。居正卒後,考成法即被廢止。

    其次,內閣的議政權也受到很大限制,其票擬是否生效,要取決於皇帝批紅,如不合皇帝之意,就必須“改票”,甚或去職。在批紅權被宦官竊取的情況下,內閣更是要看宦官的眼色行事。張居正之所以能夠專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宦官頭目馮保的合作。而且內閣議政帶有很大的被動色彩,即主要是被動地接受顧問,在制度上缺乏就大政方針向皇帝主動提出建議的權力。在皇帝怠政時期,閣臣只能透過票擬與皇帝進行文字聯絡,往往長期不能見面。有明一代共有160餘位閣臣,其中像張居正那樣勇於任事者只是少數,大部分人的作為十分有限。

    第三,在明朝絕大部分時間裡,內閣並未被看做正式機構,而只是一個臨時性的辦公場所,在官修行政法典《大明會典》中也只是附屬於文化機構翰林院之下。內閣大學士多從翰林學士中選任,兩者都從事文字工作,性質相近,故內閣時常被稱為翰林院的“內署”。總之,內閣最多隻具有“準宰相”的性質,並非真正的宰相。

  • 2 # 使用者2971358501676

    明代內閣的性質是隨著時間由皇帝的顧問、秘書機構向政府領導機構逐漸過渡的。是君主的顧問機構.是直接的權力機構,掌握實際的行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錯報漏報彙總數與重要性水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