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明白題主的意思,是不是把對話形式改成陳述形式?
從語文的角度理解,對話是兩個人之間,陳述就是以第三個人的角度述說聽到的這兩個人的對話了。
舉個例子:
這是兩人對話的狀態,所有語言符合二人的身份,性格特點,文化修養。
如果改為陳述體,那麼就有兩種方式了,一是第三人“錄音機”般地重複,加上適當的上下文轉承連線詞句。
上面一段話便成了:
但如果陳述的第三人不是“錄音機”,這種轉述就會加上第三人的感情色彩:
看到沒有,這就是效果差別。
“錄音機”式的轉述一是為了行文簡潔,二是為了達到兩人對話達不到的效果。
但如果變成了第三人帶感情色彩的轉述,那其實就是有其他意義了,一是借他人之口突出二人中的某一個特質,側面刻畫人物,二是重點刻畫的是轉述的這個人,三就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了,類似於讓讀者思考:元芳,此事你怎麼看?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不是很明白題主的意思,是不是把對話形式改成陳述形式?
從語文的角度理解,對話是兩個人之間,陳述就是以第三個人的角度述說聽到的這兩個人的對話了。
舉個例子:
金庸小說《射鵰俠侶》片段:武林大會上,楊過小龍女重逢後表露真情楊過凝視小龍女,見她頭髮散亂,伸手輕輕給她理好,拔下她頭髮中的那支荊釵,理好頭髮後重行插好。小龍女道:“過兒,我一路來尋你,頭髮亂不亂也不理了,反正沒人瞧我。我只愛你瞧我,你不在我身邊瞧我,我就不開心。我找你找不到,我就哭,哭得好傷心。你不好,也不來勸,不來安慰我。”小龍女又問道:“你不見我後,一天想我幾次?”楊過道:“你走了之後,我便出來尋你,從早到晚便在尋你,只大叫:‘姑姑!姑姑!’”小龍女笑道:“那麼你想我不想?”楊過道:“當然想啊,一天至少想兩百次。”小龍女道:“兩百次不夠,我要三百次。”楊過道:“我一天想你四百次,上午兩百次,下午又兩百次。”下龍女道:“你吃飯的時候也想我,又多一百次,一天想五百次。”楊過道:“我吃飯的時候也想你,想啊想的,心不在焉,把麵條吃進了鼻孔裡去。”這是兩人對話的狀態,所有語言符合二人的身份,性格特點,文化修養。
如果改為陳述體,那麼就有兩種方式了,一是第三人“錄音機”般地重複,加上適當的上下文轉承連線詞句。
上面一段話便成了:
那日,江湖英雄都到場了,金輪法王那大弟子霍都正與朱子柳酣戰在即,這時我卻被旁邊一對男女吸引過去,不是我無趣,實是這對男女對話太過驚世駭俗,我在邊上聽得一身忽冷忽熱,差點走火入魔。那男的盯著那女的。如此如此這般(描述),然後那女的對男的說……(描述),那男的又對女的說……(描述)但如果陳述的第三人不是“錄音機”,這種轉述就會加上第三人的感情色彩:
那日,江湖英雄都到場了,金輪法王大弟子霍都正與朱子柳酣戰在即,我聽聞得邊上有一對男女在那裡打情罵俏,哎呀,言辭汙穢不堪入耳,那女的說什麼什麼(帶個人感情色彩的描述),真不要臉,那男的一看就是個小白臉,竟然說……(帶個人感情色彩的描述)……,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帶個人感情色彩的描述)狗男女!看到沒有,這就是效果差別。
“錄音機”式的轉述一是為了行文簡潔,二是為了達到兩人對話達不到的效果。
但如果變成了第三人帶感情色彩的轉述,那其實就是有其他意義了,一是借他人之口突出二人中的某一個特質,側面刻畫人物,二是重點刻畫的是轉述的這個人,三就是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了,類似於讓讀者思考:元芳,此事你怎麼看?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