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妞兒心理說

    第一,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目標是要讓你的孩子身心健康,未來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具有最大的社會適應性。

    這裡最重要的一個矛盾衝突就:你用你現在的認知思維培育你的孩子,需要去滿足20年後的世界。

    所以請各位首先想一下20年之後的世界,你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那個時候你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才能傍身?文憑還管用嗎?什麼專業最火?什麼專業可能已經消失或被淘汰?那個時代對孩子的心理需要是如何的?

    當你搞清楚這些問題的時候,再去重新規劃孩子的教育。

    從當下中國教育的角度來看,一個孩子上學越晚或者大腦發育成熟越提前,他在成年之前的兩次人才篩選中才會越佔優勢。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習越好越佔優勢。

    但是考上大學之後,人才篩選並不會真的結束。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有另外一套和學校不同的法則。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學霸的人生卻會失敗,很多學習差的孩子最終人生卻成功的原因。

    更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二二十年後這一代孩子人生賽跑的終點在哪裡?所以根本無法判斷哪一種教育選擇對孩子應對未來世界是真正有益的。

    毀掉孩子的方法最簡單,那就是父母過高的焦慮。這一切的焦慮都會轉化為對孩子的壓力,從而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影響,父母真正唯一可以給予的,要陪伴他們一生的神器,那就是孩子的性格塑造,思維層次的培育。

    給孩子一個好的性格,好的思維方法。

    第二,現在的兒童教育越來越強調母親的陪伴作用。

    其中一個原因是西方教育理念所依據精神分析流派的客體關係學說。該學說認為孩子在三歲之前,需要母親持續的給予孩子全神貫注的精神投入。這種陪伴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產生認同學習語言。

    這個陪伴的作用主要有三個心理髮展階段。

    1.出生一個月之內。需要母親成為24小時的陪伴者。模擬孩子在子宮裡24小時的生活環境。母親需要犧牲正常的白晝時間概念,通過一個月的陪伴,讓孩子逐漸適應人類的生活時間。母親在這個時期起到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模擬子宮。

    2.持續6個月的餵奶時間。這個階段需要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身體撫摸,給孩子充足的奶水餵養,儘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儘量避免突然離開孩子超過一天的時間。

    3.三歲之前。孩子開始慢慢產生對一切的好奇心,需要母親持續陪伴孩子來認知這個世界。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外面工作。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這40年,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許多孩子沒有更多的時間與母親在一起,因而產生了諸多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於是教育專家們倡導親子閱讀,就是想通過這種活動來增強母親對陪伴孩子意識的覺悟。

    第三,幼兒教育如何做才更好?

    從幼兒教育的關鍵時期來看胎教以及出生之後的幼教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並不是簡單的學習小學的東西。

    心理學研究發現,胎兒時期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聽覺,他們對母親的心跳聲音十分敏感,所以在胎教時期可以更多地用母親的聲音與孩子對話,讓孩子更多的熟悉這種聲音,也可以給孩子聽一些和緩的音樂,但是注意不要過度的刺激孩子的聽覺。

    出生一個月的時間裡,孩子最初的大腦神經網路是一個紛繁複雜的蜘蛛網。用進廢退,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受到的刺激的神經網路就會被保留下來,而另外一些未得到使用的神經網路就會慢慢的退化。因此這個時候強調要進行有效的兒幼兒教育,但是又不可對某方面單一維度進行教育和過度刺激,否則就會帶來幼兒大腦神經網路僵化的現象。在神經心理學裡面,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大腦形成的應對外界刺激的殭屍系統。

    所以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面,給予孩子最豐富的音樂型別,讓孩子能夠聽到更美的聲音,這個階段強調的是強權,但是也不可以做過度的刺激。視覺上培育孩子視覺也應該是強調豐富的顏色,而不要給孩子單一的視覺刺激。嗅覺刺激也是如此,不可以給孩子過度的,比如酒精,菸草等等味覺刺激。

    一歲左右孩子學會了一些語言,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基本的符號知識互動。在三歲、五歲、八歲這些認真年齡的關鍵時期,父母都應該經常安排孩子進行符號知識學習活動。

    但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簡單的背誦一些書上的知識,而是為了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書本,並且回答孩子的問題。嘗試讓孩子從讀書中學會問問題,最終讓孩子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認知的能力。

    父母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科普讀物,嘗試讓孩子每讀一部分內容就做一個小小的總結,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簡要的內容。

    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父親也要參與到孩子的親子閱讀中去。並且不僅僅是親子閱讀,還有閱讀之後真實世界的對照,因此要嘗試帶孩子多去戶外,多在自然世界中認知書本上看到過的東西。

    因此親子閱讀的本質在於親子關係,親子教育的方向在於讓孩子知行合一。

    從符號世界到大自然世界,再從大自然世界抽象到符號世界,最終為進入學校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優良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將讓孩子受益終生!

  • 2 # 大板牙說教育

    學習生活的背後邏輯都是受性格支配的,什麼是性格?就是一個人認同的,固化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比如一個人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他在生活中就會拖拉不愛乾淨,在學習上就會不深入思考。我們仔細分析孩子的學習行為,背後都是在受性格支配,所以,一切的行為都是由性格這個底層邏輯在支配。

    所以,歸根結底是一個問題:塑造性格。性格怎麼塑造?在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出來的。俗話說:三歲老大七歲看老,孩子性格七歲基本定型,但也不是說不能改變,這要看孩子的造化了。在家庭生活中,不培養也是一種培養,因為孩子天天在看著父母的一言一行,這都在培養孩子的性格,只不過好壞不好說,我是當老師的,一看孩子的學習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就知道父母是什麼樣子了,什麼意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我們的影印件,原件什麼樣,直接看影印件就行!

    因此,培養孩子性格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嚴於律己的榜樣作用,不需要我們多說些什麼,一切都在行為裡。不需要大道理的灌輸,一切都在行為裡。不需要費心培養,一切都在行為裡

  • 3 # 娟子7931137446553

    很高興有分享的機會,說起做母親,自已還比較失敗,就把覺得好一些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①我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去倒垃圾,把需要的日用品寫在紙條上去超市買(家門口的超市),包括陌生人搭訕怎麼辦?超市和大人走失怎麼辦?一個人在家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項?在上三年級之前都能背出來,不但會背,有時要求在生活中做出來。四年級之後,地震呀!火災呀!闖紅燈呀!坐公交車呀!老師或家長不管誰批評,都不能輕生,心理素質方面,幾乎都知道怎麼做。小孩子都是需要大人引導的。②學習方面也一般,平時不怎麼樣?每次期未成績都在95分以上,可能跟我平時教育有關,不注重小考,這是我現在想來都比較失誤的地方。③性格呢,活潑,Sunny,和同學們相處得很好,就是有點調皮,心理素質我從幼兒園就開始說教了,一直堅持到現在。④生活獨立,過星期回來,自已先寫作業,後洗衣服。回學校之前,也是自已收拾行李,然後打車,到校給家裡報平安,我幾乎不用怎麼操心。

  • 4 # Doris和Amy

    常言道:“身教勝與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辨識能力很弱他們對成人的模仿是無選擇的,因而父母的言行舉止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回到問題的本身,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父母在其中的榜樣作用影響很大,所以父母的良好生活習慣,加上生活中正確的引導,在這種潛移默化下,孩子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 5 # 萌娃琳琳vlog

    孩子的學習和性格,是積年累月而逐漸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更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夠強的話,應該把孩子當朋友相處,千萬不要拿他和別人比。

    孩子們健康成長,需要引導,需要教育,一頓痛打或痛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尤其當你的孩子在學習上不努力,沒有一個良好習慣時,更需要抓住時機,進行誘導。例如,老師向你反映近來你孩子上課思想不集中,作業不認真。聽到這些情況,如果你回到家就一頓痛罵,孩子不易接受,甚至會跟你對立,不如心平氣和地引導

  • 6 # 阿濤奮鬥volg

    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所有的小孩子都是父母的縮影,性格,學習,學習能力等等.

    一個小孩子,如果他特別的討人厭那麼你去觀察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同樣討人厭,如果一個孩子特別的自卑,那麼一定是她的媽媽經常批評他,如果一個孩子特別的不自律,那麼一定是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不是一個英雄的形象,推薦你去讀一本書名字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媽帶孩子,孩子上幼兒園想找工作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