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嵐696

    因為末法時期,泥沙俱下,市面的經典都不再純正,所倡導的皈依三寶,還有持界,就把人捆綁住了,不準這不準那,實事上把人框住了,不準生氣,事事忍讓,每天吃齋唸佛就變得傻了。

  • 2 # 正念於當下

    這個問題就不對!問出這個問題就說明你對佛教連最基本的都不瞭解!佛教會使人性格變得溫順,但是卻會讓人的精神變得精進,而不是失去鬥志。學佛後會讓一個人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利益,什麼才是該追求的!只因我們跟佛教人士接觸的太少。失去鬥志的人能每天按時早晚課嗎?每天4點多就起床嗎?能認真的持戒嗎?我想不能!我對佛教的理解已經夠淺薄了,也知道這些內容!所以我們不能道聽途說,不要被小說電視歪曲的內容迷惑!如果你想了解的話可以上佛教網站看看!

  • 3 # 過山風keanv

    我理解的佛

    公元前六世紀,相當於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確立,部落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經濟文化首次進入了繁盛時期,同時也戰火頻繁,社會動盪,經歷著亡國滅族的人們生活在極端的痛苦之中,“國王之難”與“盜賊之難”相提並論。

    公園前565年,偉大的佛陀誕生於古代印度的迦毗羅國,父親是國王淨飯王,傳說中佛陀乘象而來,踏步蓮花,取名悉達多,佛陀自小聰明過人,父親希望他成為未來的國王,母親給了他慈悲善良品德。

    隨著成長,見到爭戰殺戮,種族相殘,民眾悲苦,悉達多內心痛苦卻與日增加,慾望如火,慈悲如水,水卻不能滅火,慾望得到滿足後產生的是更多欲望,讓人又陷入更痛苦的深淵,如何讓世人擺脫痛苦,唯有讓世人懂得去愛,擺脫慾望,有如釜底抽火,才能止歇紛爭殺戮,離苦得樂,這是也許是佛陀最初救世思想的產生。

    29歲那年,悉達多王子決心離開迦毗衛城,放下妻子兒子,成為乞食者,一名真正的修行者,去尋求人間至上真理。

    佛陀一路乞食修行,受到佈施者的質問,為何要乞食,為何不像常人一樣去自力耕種,他似這樣回答了佈施者的質問,他同樣是在種田,播下愛的種子,耕作福田,讓世人從痛苦中得以解脫。

    45歲那年,佛佗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成為真正的覺悟者,傳播佛法,開悟世人,受道者不分國王貴族、外道外見者、不同種姓者感受佛法教化,放下屠刀,放下貪嗔痴念,追隨佛陀成為比丘信眾。

    佛法有如穿石之水,改變了人們的思想進而改變人們的行為,善惡各為因緣,只有從善如流,才能從痛苦中得以解脫,放下小我,達到無我的寧靜歡喜的至高境界,這也正是佛法積極正義的力量得以普世傳播的原因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的不好看的人就不能打扮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