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錄生活家
-
2 # 拾光散記
提起小時候吃過的美食,我就想起了我的老祖母。老祖母有一雙巧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總能利用有限的食材給我們做出很多好吃的。
記得每到春天,村裡的槐樹上就結滿了一串一串白色的槐花,擠擠挨挨。我們這些小孩子拿著竹竿,挎著籃子,去“打槐花”。打滿一籃,就趕緊拎回家,央著祖母給我們蒸槐花吃。
祖母總是笑眯眯地把新鮮的槐花摘洗乾淨,倒在大盆裡,拌上面粉,再灑上一層細鹽,味精,蔥花,大鐵鍋裡放上蒸籠,把拌好的槐花放進去蒸。不出一會,槐花的清香就飄滿了小院,我們這些饞嘴貓早就等不及了,每人來上一碗,也顧不得燙嘴,就開吃起來。那種甜絲絲,軟糯糯的味道,自舌尖化開,沁入心脾,幾十年以後彷彿還留在我的心裡,久久不散。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忙起來,提前準備好整個正月要吃的東西,溜丸子,炸香葉,炸糖糕,烙糖饃。祖母總是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的晚上,和祖父一起做我們最愛吃的“祭灶糖”。
祭灶糖是用麥芽糖和炒熟的花生米,香芝麻製成的,麥芽糖必須用地窖裡的山芋小火慢慢熬製,很是費事,不像現在直接用白糖。熬好了麥芽糖,濃濃的汁,再把炒好的花生或芝麻倒進去,邊炒邊熬,然後迅速出鍋,冷卻,在案板上用滾刀切成一塊一塊,就算做好了。
這一做就做到很晚,小孩子哪裡還熬的住,早就睡著了!迷迷糊糊中,祖母就會挨個把我們姐弟叫醒,每人嘴裡塞兩塊祭灶糖,吃完倒頭繼續睡,整個夜裡彷彿都是香噴噴,甜蜜蜜的,美夢的滋味。
如今生活好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嚐遍,可是始終懷念小時候老祖母親手做的各種小吃,那是記憶的味道,無可取代。
有一種雜麵窩窩,叫做燈盞, 每年的正月十五,奶奶就會給我們蒸燈盞。吃過晚飯,奶奶把燈盞裡倒點小磨油,再用一點祭祀用的黃紙擰成燈芯,放到燈盞的一邊。時間一到,各家的小朋友都會拿上點著的燈盞走出家門,到馬路上跟大家熱鬧熱鬧,嘴裡喊著“燈籠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小朋友一直玩到深夜,燈盞裡的油也燒乾了,形成了一層油亮的焦皮,雜麵里加了鹽,本就是鹹的,再加上一層焦皮,這時候吃,焦香可口,回味無窮!
那個年代家裡窮,姊妹們也多,奶奶總是想著法的給我們做各種雜糧食物,攤xi chao煎餅,烙菜饃,烙玉米餅,烙高粱面外面包一層白麵的餅,做粉漿玉米糝,鹹南瓜粥,蒸野菜,曬西瓜醬,還有豆麵雜麵條,我們叫做ji da.奶奶每天都在變著花樣給我們弄吃的,可惜的是,奶奶一走,這些在我們家就失傳了。真想讓奶奶回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