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學堂
-
2 # 馮老師英語提優
因此,對孩子嚴加管教我們應持有包容態度。只要家長打孩子有個度,不打孩子致命之處,連打帶嚇唬嚇唬就可以了,讓孩子知錯就改目的達到了就可以了。
2020年3月31日於無錫
-
3 # 左心口的皇冠
只打手心,如果早早下狠手以後犯大錯怎麼辦?打完之後要給糖啊!孩子其實沒那麼記仇,得告訴他是為他好,是希望他改正,和孩子商量好,下次媽媽再忍不住打你的時候,你要馬上勸媽媽,告訴媽媽為什麼沒能做好,並且很快會嘗試做好,媽媽就能控制住自己,媽媽在生氣的時候需要你的幫助。
-
4 # 八月的桂花正盛開
教育孩子是件非常頭痛的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很疼愛自己的孩子。處在叛逆期的兒子有時候很不聽話,我也想心平氣和的教育,可是有的時候它是行不通的。
有人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我也不讚這種說法。每個人的性格,所處的環境不同,不能同日而語。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對症下藥,孩子們必須要有一個在他心目中有威嚴的人存在!無論你說也好罵也好打也好都抵不過他咳嗽一聲!
-
5 # 王華教育
看到這個問題,不想答的,想想還是說一句。
這樣長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是怯懦就是暴力,長大以後是對家人容易暴力,對外比較懦弱的常見。為人父母以後,打孩子的場景大部分會重演,被打者變成施暴者還可能出現在夫妻之間,還有,年老的父母一模一樣以及變本加厲“享受”同款待遇。如果現在被打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間的報復已經開始了,這個過程會持續到父母年老時。即使不打罵家人,親密關係存在嚴重問題的人,與家人之間永遠不會親暱,正常的親暱對他們是超高難度挑戰。孩子或許孝順父母,寧願出錢也不願伺候的多得是。
總之,打吧,現在落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暴力行為,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報復回來。到時候,有的家長呢!不著急,慢慢來,時間有的是機會。
-
6 # 吉吉數學
家長對孩子嚴厲一些,是有好處的,但如何嚴厲,卻是有方法的。真正的嚴厲,並不是動輒大打出手,而是基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充滿愛的嚴厲。那麼如何要孩子健康成長呢?
首先,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先做人,再做事。對孩子真正的嚴厲,是要孩子健康的成長,而對孩子大打出手,非但沒有正向的作用,還有很多負面的作用,而且,是弊大於利的。
第二,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維護孩子的自尊。
第三,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益終生,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的努力,嚴厲,但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愉悅,能更好的激發孩子的潛能。。
第四,培養孩子的情商,比如勤奮、毅力、堅持等等。而這些好習慣的培養,也是要慢慢累積的。這些情商,才是助理孩子將來成功的關鍵所在。
最後,嚴厲要求孩子,也要複合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可揠苗助長。
-
7 # 急媽慢娃
孩子在家裡被管的這麼嚴厲,到學校後會有兩種極端。
要麼就非常膽小,習慣被欺負。
要麼就是以父母對他的方式來對待別人,要求別人聽他的,不如意就動收,言傳身教嘛!這種情況更多些。
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有可能突然爆發變的非常逆反。
-
8 # 奉天孕嬰生活館
這肯定是錯誤的做法
教子不是這種做法了 這樣反而孩子心裡長時間就會有陰影 從而在外面也會這樣暴躁
哪怕上學了也難管 他怕的是你們的凶器
會產生逆反的心理 在學校也會出現這種
其實好多時候家長就是一面鏡子
你們怎麼對孩子 孩子懂了之後就會改變
而不是大打出手 這樣下去 你看以後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
9 # 使用者13678184899
個人認為,應該給孩子制定規矩,給予機會,十二歲前該打時應該狠打,讓孩子記住教訓,什麼事應該自己有責任的去完成,養好習慣,孩子會好很多,但不能隨便打孩子,家長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健康成長,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
10 # 都要好好的5717
我想沒有幾個父母能做到從小不打孩子的吧,能控制住的又有多少。只是打多打少打輕打重的問題,有時候該怎麼樣還得怎麼樣,最上好好說不聽。只能火了
-
11 # 學幹平行線
一、懲戒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不可缺少的
懲戒是教育的天然組成部分,淵源流長,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手段。正如周國平老師所說,人需要有所敬畏。
“倘偌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聖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這種人因為不知恥便顯出一種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懲罰,他敢於踐踏任何美好的東西,包括愛情、友誼、榮譽,而且內心沒有絲毫不安。”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生命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對生命之苗合理地施肥、除蟲、守望,本身就有懲戒的含義。 正如誇美紐斯所說,“樹木如果不經常修剪,它們便會回覆到其野生狀態”。
其實,我們從社會視角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放棄法制而達到“善治”。中國的酒駕為什麼治理得那麼好? 就是因為違法了就要受到懲罰。 新加坡很講民主,但它的法律是很嚴,如果你違背,可能就要接受鞭刑。 曾有一美國少年在新加坡因 “塗鴉和破壞公物案”而判處鞭刑,就連美國總統出面講情都不好用。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既應有賞識教育,也應有懲戒教育。
賞識教育是讓孩子在愉悅的內心體驗中懂得“應為”與“何為”。而懲戒教育則是使孩子在一定的心理壓力下知“何不可為”。從這個角度來看,賞識與懲戒不是對立、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教育目的的統 一。 因此,懲戒作為一種教育的儀式和過程,在育人中不可缺席。
所以“犯錯家長會用衣服架打,或大打出手教育孩子”,並非必然就是錯的,而是看是否在告訴孩子“何不可為”。如果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又或者參與了賭博,甚或做出了嚴重的違法行為,這種懲戒——他受到的肉體疼痛,與避免他將來付出的代價相比,不值一提。
賞識要適度,懲戒也要適度。如果懲戒過度,就適得其反了。比如,罰孩子寫幾百遍作業,逼得孩子把幾支筆綁起來,一寫就是三排,雖然這不暴力,但同樣過度。
家長的出發點應該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而不是為了“修理”他,應該尊重孩子人格。 現在有些家長“以愛的名義”、用懲戒來發洩自己的怨氣和怒氣,那就失去了懲罰的初衷。
家長的懲戒要得法。“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零效和負效的懲戒千萬不能有。要掌握孩子的成長規律,找到有效的、科學的懲戒方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
12 # 啊周聊教育
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教育經驗的教師,我在分享看法之前,先和大家一起看看兩個身邊的案例:
看了這兩個案例,相信大家和我一樣,第一感覺都是唏噓、感嘆、無奈。
如果正在看的你,很想停止這些悲劇,那麼請接著看下去,我認為要根治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
家長要敢於正面問題而不是靠凶靠打去逃避問題每一個人生下來就會經歷多個角色,家長們也是從孩子們成長過來,等於你第一次學騎車,一開始回摔倒那是再正常不錯的事,犯錯不可怕,可怕是犯錯後不去反思原因。
錯了!錯了!錯了!這就是大多數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誤區啊!家庭教育籠統地說可以氛圍物質教育和精神教育,大多數出了問題的家庭往往只是重視前一部分,忽略甚至是不知道後面的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包括但不限於情感交流、三觀構建、品質教育、培養興趣愛好等。下面簡單舉例說明:
(1)情感交流:
(2)三觀構建:
(3)品質教育:
(4)培養興趣愛好:
我身邊很多學霸他們不僅成績優異,還有著豐富的興趣愛好,如玩航模、天文觀測、野外動物拍攝、街舞等等。很多家長認為玩物喪志,在學霸的身上,不僅沒有體現,反而是變成玩物長智!
為啥?我問過幾個學霸,他們都是這樣回答的,在興趣方面,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們喜歡借用網際網路、書籍、老師等各種方式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資料整理能力、表達能力、邏輯能力等都得到提升,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
對於這個問題,以上我所分享的只是一小部分內容,關於家庭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所以說到底,還是需要靠各位家長話時間去看書學習,然後通過和孩子們交流溝通的過程不斷總結改正。
-
13 # 門老師領進門
體罰這事兒,討論了半個世紀了,沒什麼定論可言,中國古話,棍棒底下出肖子,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只不過是時代變了,我們更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也看的越來越重,但我覺得,其實,體罰與否,要看孩子本身,舉個例子,我姑姑家的妹妹小時候學鋼琴,因為不練琴,被我做會計的姑姑打碎了好多算盤,我妹妹現在心理很健康,英國留學,鋼琴專業,她一直很感激當年姑姑對她的嚴厲,才有了今天的她自己。再比如說,我的學生,媽媽是個很嚴謹的醫生,他不學習,媽媽該動手的也動手了,是沒有辦法,他就拿跳樓當威脅,她媽媽就不再敢管他,他現在雜牌大學念大三,來看我的時候說,真希望當年他媽對他再狠點兒。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有,孩子小時候學習不好,被爸爸打,之後心理陰影,被迫害妄想,精神病,都是很極端的例子,但是,我還是覺得,家庭教育這件事真的很難一概而論,每個家庭的環境不同,孩子的性格不同,差異就很大,所以,我覺得家長們如果真的在動手打孩子之前,一定要確定自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好,是嚴厲的教育,而不是憤怒。當然,能別動手還是言傳身教的好,否則打在他身,痛在自己心,這個是真的。
-
14 # 作文看看看
暴力帶來野蠻,粗暴產生極端
小孩在很嚴厲的家庭長大,如果犯錯,家長會通過各種方式,大打出手以此教育孩子。這無疑是極其錯誤的。
家庭暴力帶來惡果在很嚴厲的家庭長大,帶給孩子的是什麼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是怎麼做的,孩子會跟著學,甚至“發揚光大”。你勤奮工作,孩子便勤奮好學;你言語文明,他便溫文爾雅。反之,你採用暴力,孩子一見如故,今後遇事也會用暴力解決。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帶來的主要後果有三點:第一、孩子的性格暴躁,容易激動;第二、造成自卑心理,不自信,嚴重的還會患抑鬱症、自閉症;第三、孩子小的時候,任由你打罵,長大後,很可能會粗暴對待父母,更談不上孝順了。
無論是誰,以愛的名義,“大打出手”,都是欠妥的。 -
15 # 燕旅聊育兒
小時候經常聽到小夥伴們說,大院裡有一位姐姐經常被她媽媽打,並且還是綁起來打,當時覺得特別不可思議,畢竟在我的印象裡,父母對女兒都會偏疼一些,平時打的最多的就是哥哥們,畢竟,少年們調皮,更何況姐姐是獨生女呢,怎麼會打呢?
後來發現,小姐姐是真的被父母打了,小姐姐的媽媽,我一般都是楊媽媽,是一個對女孩要求特別高的人,穿著打扮、言行、學習等等方面都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標準,如果小姐姐做不到就會捱打。
有一次,我問過小姐姐,“經常捱打,你難道不怨嗎?”
小姐姐告訴我,“生在這樣的家庭,我也沒有辦法改變,只能要求自己不犯錯,做好一點,不過說實話,媽媽雖然經常打我,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打痛過我,你們聽說的都是假的,可能唯有幾次卻是錯的太離譜了,稍微嚴重一點!”
後來,小姐姐長大後也曾叛逆過一段時間,但那卻是相對比較失敗的一段人生,包括感情、事業等等方面,直到楊媽媽病倒後,小姐姐才從渾噩的人生中轉變過來,又變回了當初聽媽媽話的那個女孩,因為小姐姐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不僅僅要負擔父母的生活,還有自己未來的人生。
其實有的時候嚴格未必就是一件壞事,我們80後這一代大多數人從小都是被嚴格要求的,因為應試教育的壓力正式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所以我們不得不約束好自己,養成自律、嚴謹的學習習慣。
但是嚴格教育子女也是講究方法論的,建議還是不要過多打罵孩子,打罵行為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就像小姐姐一樣產生叛逆心理。
如果孩子犯錯,不妨嘗試這3個方法:1、用嚴肅的表情瞪著孩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表情,能夠直接的告訴孩子“媽媽生氣了”,讓孩子懂得察言觀色也能快速的幫助孩子去融入社會。
2、行為教育法:孩子犯錯了,可以帶著他去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心靈淨化法。
3、對孩子的錯誤進行解讀,直接告訴其後果,讓孩子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小惡終釀大錯。
還有許多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方式,打罵恰恰是下下策,家長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
16 # 芝麻侃教育
引言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大打出手,這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很普遍,而且很有代表性。這種教育方式源於父母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希望把他們的經驗傳遞給你,目的是讓你少走彎路。
孩子的自信建立在父母鼓勵基礎上,長期敲打讓孩子不自信,成年後也會保持如此,遇到事情會遊移不定,不敢做決策,懷疑自己的能力。父母的經驗和認知能力本身有限,不完全合理如果經驗和認知能力看,未成年孩子的認知、判斷力相對不如父母,這是事實。
人的認知來自經驗的積累,積累需要見識和消化,這些都需要實踐機會和時間。但是,在某些具體的事物上,孩子的認知能力可能超越父母,這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比如你對遊戲的理解,肯定是要好過你父母的,因為你的興趣和時間成本投入比他們多很多。孩子在遭遇打擊式教育的時候該如何做1.保持你的激情和自信,這是年輕人,甚或是所有人應該保持的。
2.父母針對你的行動計劃提出反對意見,你需要嘗試與他們溝通,而不是生氣、衝突,讓交流無法有效進行。
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該如何做1.父母應該結合自己孩子的年齡和脾氣去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例如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首先選擇的就是安慰和鼓勵;對於頑皮的孩子,我們可以適當的去使用較為嚴格的教育方式。
2.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衝動的情況下容易做出來出格的事情。
-
17 # 蔚藍家庭教育
孩子在童年的成長經歷和心理感受會影響孩子一生,所以,打孩子是不可取的。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大多是捱過打的,因為那時的父母都秉承“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孩子犯錯捱打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多年以後,孩子回憶起小時候莫名其妙地被父母打,還心有餘悸。心理的陰影即便在成年後也很難釋懷,有的甚至將幼年時的遭遇轉嫁給自己的孩子,動輒就對孩子大打出手,這是很可怕的。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但是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機會。家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簡單粗暴地大打出手,而要耐心地個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錯誤、改正錯誤、獲得成長。
一、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安靜下來,耐心地和孩子分析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
二、 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孩子明白錯誤,還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或者說正確的處理方式,讓孩子能夠在今後不再犯同類的錯誤。
三、對孩子給予希望和鼓勵。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作為家長,面對犯錯的孩子,應該中肯地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地是不斷地修正錯誤,完善自己,這是人成長的一部分。並對孩子未來給予希望和鼓勵,讓孩子在任何時候夠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堅定地前行,成為更好的自己。
-
18 # 三友讀書會
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
古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比如孩子和別人打架了,不小心弄壞了東西,寫了錯別字,沒有完成作業,遲到了等等。
想想看,我們哪一個人不是在錯誤中不斷成長的?我們哪一個人自己沒有犯過錯呢?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會在不斷地嘗試或者是試錯犯錯的過程中成長的。
總之,孩子的錯誤如果不是惡意的,不是故意的,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打出手教育孩子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教育需要懲戒,但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容易造成傷害的辱罵挖苦、大打出手卻不值得提倡。
雖然有些人信奉什麼“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之類的話。但是長期的嚴厲的打罵往往會教育出一個膽小怯懦、心胸狹窄、毫無主見的綿羊來。
我見過孩子自小就在家庭嚴厲的管教下成長,一言一行稍微不合家長的意志,就會招來一頓打罵。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一次幾個大人說話拉家常,這孩子插了一句,結果母親揍了他一頓,還讓他頭頂三個碗直直地站了大半晌。後來這孩子在外面一點錯誤都不敢犯,或者做錯了事就百般抵賴。而且他膽小如鼠,做事一點膽量、勇氣和主見都沒有,更別說有什麼創新精神了。長大成人,凡事不知道怎樣去做才好,才對,分配工作、結婚、買房、給孩子取名等等的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親做主。
有的孩子則相反,當他犯了錯誤時,如果父母總是打他,這樣的懲罰會讓他產生牴觸情緒和一些不良心理,比如叛逆、自暴自棄、乃至報復等等。這樣的例子也有的是。
總而言之,作為家長,應該和孩子建立一種和諧的、健康的、平等的、積極的人際關係,這樣才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19 # 阿奇的文化探祕
很多家庭仍然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傳統的教育觀念,可能是認為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人的價值觀或社會規則,並且會出成績。
如果說這種方式有優勢的話,無非:
一、可能在短時間讓孩子接受大人的價值理念或規矩;
二、強化孩子的記憶,不會輕易忘記。
但是,這種體罰方式缺點也非常明顯:
一、專制傾向不利孩子未來成長處事。不加解釋地體罰傾向“專制”,會引導孩子選擇暴力或武力解決問題,而非訴諸理性,脾氣粗暴,並且會將這種教育方式又訴諸下一代。
二、未必理解家長良苦用心,轉向逆反。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家長體罰的原因,很可能這種方式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南轅北轍,孩子與家長之間失去耐心,破壞親子關係。
三、影響心理健康。有些孩子在嚴厲的家庭長大,會變得自卑自閉,不容易敞開自己;有些孩子會變得油滑,不誠實,與棍棒之下被動屈服有關係;有些孩子會變得野蠻暴力,容易與周圍人發生衝突。
所以無論如何,不建議採用“棍棒”教育,但這裡並非否定適度的體罰,本人甚至支援適度的體罰,尤其是在人身安全、遵紀守法等底線方面不能觸碰。大多數情境,建議採用“說服+激勵”的教育方式,因為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明白道理,而不僅僅是為了簡單地記住規則。
希望可以幫到你!
-
20 # 快樂庭院
很認真地讀這個問題,心中出現這麼一個畫面:盛怒的家長,和被打罵到麻木的孩子,還有一個家長在旁邊澆油助威!
真的忍不住爆粗口,家長太混,孩子太可憐!
教育的目標是為了培養一個孩子獲得終生的幸福能力,我們看看那些嚴厲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是衝著這個目標去的嗎?
看題主的描述,再聯絡實際,真的以為,很多家長打孩子不是為了教育,更多的是家長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
八歲的小女孩在週末的時候想和媽媽一起做飯,老人說:廚房不是孩子該進的地方,做飯是媽媽的事情,小孩子不應該學做飯。孩子堅持學做飯,於是媽媽和孩子商量好,趁著老人不在家,兩人一起做飯,沒想到的是,飯還沒有做好,老人回來了,看到孩子和媽媽在廚房做東西,擺滿了盆碗,盛怒,責罵,母女兩人分辨了幾句,老人更加盛怒,把盆裡的面給摔在了地上,責罵孩子不聽話!容不得分辨!做勢要打孩子,媽媽護著,老人責罵媽媽護著孩子!還一直說這是為了孩子好!
這樣的好無法讓孩子和爸爸媽媽信服!
這樣的家長所謂對孩子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要求孩子,要求孩子聽話,並不是尊重孩子的成長需要,更不懂得培養孩子的幸福生活能力,他們容不得孩子犯錯,且他們所謂對錯的標準只是個人的認識,有的時候是比較公正的,但有的時候也比較狹隘。
很多時候家長所謂對孩子的嚴厲教育,只不過是他們想控制孩子的一個藉口而已!
週末晚飯後,天不黑,孩子想下樓去玩耍一會兒,家長禁止孩子外出,理由是:天要黑了,在家看書學習一會兒,你還要看電視,一會兒該睡覺了,孩子就想出去耍一會兒,家長生氣:大晚上的出去個啥,在家呆著多好!孩子不高興,家長認為孩子不高興就不對,開始說教,於是家長就會上綱上線說孩子不聽話,自己不讓出去是為了孩子好!
歪理,謬理,可是和這樣的家長理論不通!
他們自以為是對孩子嚴教育,其實是對孩子的控制,要求孩子順從自己!
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儘可能地少犯錯或者不犯錯,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只不過是他們還是想讓孩子順從自己,自己想控制孩子而已!
每次孩子進廚房做飯,老人就習慣性地對我說:“你去看著她,告訴她怎麼做。”我說,“她知道怎麼做,不知道她可以問,可以查的。”
“你不告訴她她怎麼知道,查不還得時間嗎?多麻煩呀!”
“不麻煩,就是這個查的過程才有意思。”
“要是她做錯了呢?”
“錯了就錯了,改正就是了。”
“你告訴她她就少犯錯,幹嘛看著她犯錯呢?”
哪個人的成長中沒有犯過錯呢?
不犯錯孩子怎麼成長呢?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家長自己又何嘗不是正在犯一個異常大的錯誤中呢?——不允許孩子犯錯,違背孩子成長的規律,如果因為孩子的一點點錯誤而對孩子大打出手,認為是教育孩子,那麼你現在就在犯這麼大的一個錯誤,又需要怎麼教育呢?是需要你的父母來對你大打出手嗎?
回覆列表
嚴厲的家庭教育大部分教育出來的孩子有兩個極端:極端的懦弱或者極端的叛逆。適當的嚴厲對孩子來說是不錯的教育,很嚴厲的表現說明已經體現在很多地方的不合理的嚴格,並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看待,而是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這是非常危險的。不利於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養,甚至會讓孩子有心理創傷或者長期壓抑難過產生心理疾病,這都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