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中國南方的遊耕民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單一少數民族,畲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學、工藝、舞蹈、服飾、風俗、信仰等,目前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等地。其中,浙江麗水的景寧畲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有“中國畲鄉”之稱。下面一起來了解畲族的獨特魅力吧!
畲族的傳統服飾,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瑰寶。如今畲族男性服飾已趨同漢族服飾,唯有閩東、浙南的畲族女性服飾仍保留著完善而鮮明的民族風格。畲族崇尚青藍色,服飾整體炫麗多彩,在衣袖、領口和右襟多鑲嵌花邊。
在不同的年紀,女子的頭飾需做不同打扮:青年女子,多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繞,盤成長辮,秀美動人;而老、中年婦女,會在髮間環束黑色、藍色絨線;已婚婦女會頭戴鳳冠,用細小的竹管,外包紅布,下懸紅綾,冠上還會配飾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畲族稱其為龍髻,十分耀眼。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在生活與生產中發展出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畲族的文學形式主要表現為歌唱為主的民間口頭文學,即內容豐富多彩的山歌文化。無論是喜氣洋洋的佳節,還是忙碌的日常勞作,或是探訪親友、迎接貴客,都會唱響山歌,有時候還會以歌對話,別開生面。畲族流傳的山歌曲目多達1000多篇,其中不乏長篇的敘事歌謠,例如著名的《高皇歌》。該歌曲篇幅極長,是多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作品,傳唱了畲族始祖盤瓠的神話故事,講述了他立下奇功,以及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關於這段神話,畲族人還將其繪製成十來丈長的神話畫卷,多達40多個畫面,極具研究價值。
畲族人民勤勞而智慧,擁有種類豐富的手工藝技術,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綵帶和竹編。畲族綵帶又稱合手巾帶,花樣繁多,是畲族女子最喜歡的裝飾品之一,心靈手巧的畲族姑娘們從很小就開始學習這種技術,精心編織的綵帶會用於打扮或送給心愛的男子。竹編則是另一種畲族傳統手工品,畲族人所製作的斗笠、竹蓆非常著名,精美而實用,很受周邊歡迎。
推薦一條相關旅遊路線:杭州—仙都景區—鼎湖峰—雲和梅園梯田景區—景寧—古堰畫鄉
畲族是中國南方的遊耕民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單一少數民族,畲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學、工藝、舞蹈、服飾、風俗、信仰等,目前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等地。其中,浙江麗水的景寧畲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有“中國畲鄉”之稱。下面一起來了解畲族的獨特魅力吧!
畲族服飾畲族的傳統服飾,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瑰寶。如今畲族男性服飾已趨同漢族服飾,唯有閩東、浙南的畲族女性服飾仍保留著完善而鮮明的民族風格。畲族崇尚青藍色,服飾整體炫麗多彩,在衣袖、領口和右襟多鑲嵌花邊。
在不同的年紀,女子的頭飾需做不同打扮:青年女子,多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繞,盤成長辮,秀美動人;而老、中年婦女,會在髮間環束黑色、藍色絨線;已婚婦女會頭戴鳳冠,用細小的竹管,外包紅布,下懸紅綾,冠上還會配飾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畲族稱其為龍髻,十分耀眼。
畲族文學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在生活與生產中發展出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畲族的文學形式主要表現為歌唱為主的民間口頭文學,即內容豐富多彩的山歌文化。無論是喜氣洋洋的佳節,還是忙碌的日常勞作,或是探訪親友、迎接貴客,都會唱響山歌,有時候還會以歌對話,別開生面。畲族流傳的山歌曲目多達1000多篇,其中不乏長篇的敘事歌謠,例如著名的《高皇歌》。該歌曲篇幅極長,是多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作品,傳唱了畲族始祖盤瓠的神話故事,講述了他立下奇功,以及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關於這段神話,畲族人還將其繪製成十來丈長的神話畫卷,多達40多個畫面,極具研究價值。
畲族工藝畲族人民勤勞而智慧,擁有種類豐富的手工藝技術,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綵帶和竹編。畲族綵帶又稱合手巾帶,花樣繁多,是畲族女子最喜歡的裝飾品之一,心靈手巧的畲族姑娘們從很小就開始學習這種技術,精心編織的綵帶會用於打扮或送給心愛的男子。竹編則是另一種畲族傳統手工品,畲族人所製作的斗笠、竹蓆非常著名,精美而實用,很受周邊歡迎。
推薦一條相關旅遊路線:杭州—仙都景區—鼎湖峰—雲和梅園梯田景區—景寧—古堰畫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