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66214309263

      簋,讀作“詭”(Guǐ),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會意,從竹,從皿,從皀。本義:古代青銅或陶製盛食物的容器,圓口,兩耳或四耳)同本義

      簋,黍稷方器也。——《說文》

      皆雲圓曰簋,謂內圓也。——《周禮·舍人》注

      二簋可用享。——《易·損》

      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易·坎》

      每食四簋。——《詩·秦風·權輿》

      宰夫設黍稷六簋。——《儀禮·公食禮》

      陳饋八簋。——《詩·小雅·伐木》

      鼎簋十有二。——《周禮·掌客》

      飯土簋。——《史記·始皇紀》

      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簠。——《韓非子·十過》

      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簋廉(盛酒的瓦器);簋實(置於簋器的黍稷)

      

      簋,古代中國盛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自商代開始出現,

      延續到戰國時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寫作簋,而銅器自銘則常為“皀殳”。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簋。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而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流行於商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簋的形制很多,變化較大。商代簋形體厚重,多為圓形,侈口,深腹,圈足,兩耳或無耳。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西周除原有式樣外,又出現了四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加蓋。簋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史書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框架構圖如何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