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亮河觀點
-
2 # 凹凸花開
當然的是,所謂的禪讓不過是後人對歷史的修飾,這本就是不符合人性的做法,敢問誰當了帝王甘心拱手讓給別人,而且曾有盜墓者從戰國的古墓中發現了真相:
1972年,來自多所大學的考古專家,在湖南長沙發現了一座千年古墓,墓主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以及其妻兒子女等人,這座墓被專家們命名為“長沙馬王堆”或者“西漢馬王堆”。
關於唐堯的死,在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這一批古籍中,有著一段與“野史”《竹書紀年》中類似的文字“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也就是說所謂禪讓並不是因為品德美好而自然接替,而是在上一任領袖衰老之後,將其囚禁起來自己篡位。
毛澤東有一首詩寫道:“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用了這個典故悼念楊開慧。晚年他批註二十四史,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條下寫了六個字,正是“堯幽囚,舜野死”。
-
3 # 方圓論壇
禪讓這個詞事實上含義是比較寬泛的。禪讓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其一為“內禪”,其二為“外禪”。所謂“內禪”指的就是統治者把權位傳給同姓人。事實上內禪也就是世襲制了。家天下皇位一代一代在一個家族內部傳承,這就是世襲制,也就是“內禪”。而“外禪”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認為的禪讓了,統治者在經歷不濟時,把統治權位讓給其他人。這個其他人指的就是外姓之人。
很多人認為禪讓,把權利地位讓給外人這種傳承形式存在於三皇五帝時代。但這個觀點是明顯錯誤的。事實上三皇五帝時期是兩個時期的統稱。就好像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它是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同樣三皇五帝時期,也分為三皇時期和五帝時期。三皇時期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制,國家最高領導人在風姓家族中產生。燧人、伏羲、神農這三皇事實上都姓風,所以他們之間統治權力交替就完全稱不上我們理論意義上的禪讓,最多算是內禪,同姓之間的權位傳承。
雖然三皇五帝末期誕生了禪讓制度,但這一切並沒有形成書面的文字。畢竟當時還屬於部落時代,誰當老大,說白了就是靠著部落實力的強弱來體現的。歷史上五帝的最後一位禹也以同樣方式先後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補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他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也就是夏朝。至此禪讓制度終結,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度。中國歷史上短暫的外姓禪讓制度被終結。
從夏朝之後,歷史上再有禪讓,要麼是父傳子這種內禪,比如歷史上趙武靈王趙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趙何,李淵禪讓帝位於李世民。再要麼就是為了名聲好聽,在一個政權被另一個政權取代後,搞的強制禪讓,如西漢皇太子劉嬰禪讓給攝皇帝王莽,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等等。
-
4 # 寄暇學宮
曹丕在接受了漢獻帝禪讓之後,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怎麼看都有點兒得了便宜還賣乖之嫌!也就是從曹丕開始,世人對上古的禪讓一事有了顛覆性的看法。
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時候,雖然皇帝的大權已經旁落,但是皇帝一職卻依然擁有巨大的政治潛力。
不用說禪讓與非宗族子嗣,就是禪讓與自己宗族子嗣也是被逼無奈而為之。此時的禪讓一事兒,只要擁有足夠實力者自然趨之若鶩,皇帝被迫禪讓也多是心有不甘。
大家都在覬覦君主之位,自然是因為君主一位能夠帶來巨大的利益。當君主之位的付出遠遠低於得到的利益之時,很多人便會唯恐避之不及了!
秦朝末年大家都紛紛起兵反秦的時候,所有的局勢尚且並不明朗。蕭何、曹參等人並不願意去承擔當時的風險,所以他們把劉邦推到了前面。
從此劉邦就走上了忙碌的一生,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直到劉邦當上了皇帝之後,這才有時間由衷地感嘆一句:“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上古時期的那些君主,比當年的劉邦還要累。聽起來挺好聽的,說是什麼君主。其實幹得好時應該的,幹得不好還要捱罵。
那時都還是處於部落的狀態,部落首領實際上也沒有多大權力。幹活的時候領頭去幹,打仗的時候領頭往前衝,其實就是一個小班長而已。
當時所謂的天下君主,也就是各個部落共同推舉出來的。大家願意聽就聽你一句,不願意聽也只能乾瞪眼。
不用說君主的位子是大家推選出來的,就是讓他把位子傳給自己的孩子,他們也不願意讓自己孩子繼續去受累。
那段時期很多的名士,都是拒絕接受君主的禪讓。由此可見當時君主之位不是很吃香!
直到舜擔任君主的時候,大禹利用治水的契機,把鬆散的部落整合了起來。大禹的因此擁有了強大的權力,自然就不肯把位子再傳給外人了。
於是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君主之位。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5 # 迷人史
謝謝邀請,我個人認為禪讓制更多的是古人對上古時代一種美好的幻想吧,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自從周朝開始至司馬遷寫史記這段時間,幾乎整個中華大地都是出於戰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人們迫切的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所以這時候塑造出上古時代君王賢明,百姓和睦,人人安居樂業的現象是有必要的。再來說禪讓制的本質是傳賢不傳親,但是賢明之人那麼多,標準又是什麼?接位的人如果手下沒有一定的勢力會平穩的交接政權嗎?為什麼堯傳給舜之前就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了呢?據說,堯當了70年的皇帝,而一開始他並非要把皇位傳給舜,而是打算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然而他的兒子卻非常不成氣候,可以用爛泥扶不上牆來說。而當時的舜已經攝政,而且百姓也非常擁護他。而且舜還是堯的女婿,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面對自己無能的兒子,把位置傳給舜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這無非也就是親中選賢罷了。
然而舜就沒有那麼好命了,有很大機率是被大禹給逼死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大禹也正因為治水有功,獲得了百姓的擁護,同時在政治領域也獲得了一席地位,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大禹的父親鯀是被舜給殺掉的。
而舜的死因也很蹊蹺,當年他年老體衰,卻被大禹逼迫去南方巡查,而他就死於巡查的路上。其中《史記》和《竹書紀年》都說舜是這樣死的,然而《史記》中只說他死於路上,而《竹書紀年》中卻說是大禹逼舜去南巡的。
大家想想一個年老體衰的老人,閒的沒事去南巡幹嘛?所以《竹書紀年》的說法更為合理,而且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大禹逼死舜,也在情理之中。
歷史上所謂的禪讓,只是百姓心中理想化的政治制度,統治者忽悠老百姓的一種手段,當時有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看破卻沒人說破而已。
-
6 # 獨唱者
下面來詳細歸納中國歷史上12次禪讓,以及禪讓的原因。
1、堯禪讓於舜,史料明確記載的第一次禪讓。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二十八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推舉換屆
2、舜禪讓於禹。
舜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推舉換屆
3、 西漢末年,漢少帝劉嬰禪讓於王莽,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6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準備。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公元8年(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託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
被迫
4、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禪讓於曹丕,曹丕建立曹魏政權。
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並逼早已徒具虛名的漢獻帝“禪讓”。 同年十月,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是為魏文帝,封業已退位的獻帝為山陽公。
被迫
5、曹魏常道鄉公曹奐禪讓於司馬炎。司馬炎建立晉朝並統一天下,即所謂的三國歸晉。
265年8月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
被迫
6、南朝: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於宋武帝劉裕、宋順帝劉準禪讓於齊高帝蕭道成、齊和帝蕭寶融禪讓於梁武帝蕭衍、梁敬帝蕭方智禪讓於陳武帝陳霸先。
被迫
7、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讓於北齊文宣帝高洋、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於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北周靜帝宇文衍禪讓於隋文帝楊堅。
這段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無光的時期,真正是皇帝輪流做,但是偏偏都選擇了最講禮儀的禪讓,也是極大諷刺。
被迫
8、唐高祖李淵禪位於太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爾後李淵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被迫
9、唐朝末年,唐哀帝李柷禪讓於梁太祖朱溫。
因擔心38 歲的唐昭宗有朝一日會利用李茂貞、李克用等東山再起,朱溫下令朱友恭、氏叔琮、蔣玄暉等殺掉昭宗,借皇后之命立13 歲的李柷為帝,是為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溫表面上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昭宣帝禪位,朱溫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廟號太祖。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史稱後梁。
被迫
10、宋太祖趙匡胤黃橋兵變,周恭帝柴宗訓禪讓於趙匡胤。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後周宰相範質等人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被迫
11、 宋徽宗趙佶禪讓於兒子宋欽宗趙桓。
趙桓,宋高宗趙構異母兄。在金兵大舉入侵汴京之際,宋徽宗禪讓帝位,趙桓被迫即位,是為宋欽宗。最終被金人俘虜去貶為庶人。
逃避
12、 清帝乾隆將帝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嘉慶。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舉行歸政大典,自為太上皇帝,授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詣天安門城樓,恭宣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弘曆在禪位之後仍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舉千叟宴以太上皇蒞之。
自願(出於尊敬,不願超過自己爺爺康熙的在位年限)
-
7 # 望海樓
中國古代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禪讓”,所以對於古代禪讓者是不是“真的甘心”把帝位讓給外姓人的問題,準確地說應該針對每一次個例來分析。
最為中中國人稱道的是堯、舜、禹三位先秦帝王之間的兩次“禪讓”。普遍認為那兩次“禪讓”是一個眾望所歸、皆大歡喜的結果,也是古代原始民主的一種政治形式。從羅馬的“元老院”和滿清的“議政大臣”制度中都能看到一些原始民主制度的痕跡。
雖然由於當時距離現今太遠、歷史記錄可能存在較大偏差,不排除這是後世人為塑造的一種古代印象,也一直有野史認為那兩次“禪讓”並沒有史書記載和神話傳說的那般簡單和光彩,但是確實很有可能是一種當時歷史形勢下的合理方式。
從堯到舜的“禪讓”,與從舜到禹的“禪讓”,也因此成為後世位極人臣、大權在握的野心家們牟取帝位的屢試不爽的最好藉口。這一類的“禪讓”在中國歷史裡所有“禪讓”案例中佔據了絕對比例,往往會成為改朝換代的先聲。
例如,公元8年,西漢皇太子劉嬰“禪讓”給王莽,導致新朝代漢;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丕,東漢正式落幕而曹魏開場;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有樣學樣,迫使魏元帝曹奐“禪讓”,於是曹魏讓位於西晉。
如果“禪讓”和改朝換代進行得比較平穩,無異於會是一次成功的最高權力交接。例如,公元581年周靜帝宇文闡“禪讓”給隋文帝楊堅,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都實現了“最高權力有才有德者居之”的結果,於國於民都是有利的。
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歷史走向的一個關鍵就是最高權力交接。交接好就萬事太平,交接不好則天下大亂。但是這又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對於整個人類來說都是如此,現在也是。例如美國近年就出現了把整個國家搞得沸反盈天、雞飛狗跳的總統特朗普。
相比之下,中國古代從西周開創的“嫡長子繼承製”,是由中中國人發明創造的一種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制度。“嫡長子”是指正室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因為“嫡長子”是誰是眾所周知的,帝王死後誰來繼承一目瞭然,不存在爭議,也就消除了很多不安、野心和隱患。雖然可能會出現一些弱智君主,但是因為有助於政權的穩定,對整個國家和黎民百姓來說,可能會是一種更理想的局面。
但是“嫡長子”繼承製連續幾代之後,整個政權就會板結固化,社會分化加劇,新一輪的重組也就不可避免。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的“歷史週期率”也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歸根結底來說,人類從來沒有過完美無缺的制度,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完善。 -
8 # 旅行者說文史
中國上古時代的禪讓制度,其實類似現在的選舉制度。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極其落後,部落首領除了要帶著大家發展農業生產,還要跟其他部落作戰。所以,當上一任首領因為身體原因不再勝任的時候,就會在部落裡重新選舉呼聲最高的一個人來接任大權,成為下一任的首領。由於,這種權力的接力跟血統和身份無關,只要有點能耐,打仗的時候不怕死,農業生產的時候不怕累,都有資格成為首領的候選人。
千百年來,但凡提及古聖先賢,大家自然就想到了堯、舜、禹這三位部落首領,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禪讓的美德,但是,事實難道真的如此嗎?
據先秦史書記載,堯在位70年後,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愛戴。堯為了保證自己辛苦經營的部落不被其他部落吞併,就倚重舜來管理部落。舜在民眾中的威信越來越高,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在這種情況下,舜即使想把帝位傳給丹朱恐怕也不現實了。所以,韓非子才說出了:“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的狠話。
《尚書》是記載最早禪讓的史書,但是,它同時還記載“堯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舜即位以後,立刻就將共工、歡兜、鯀流放到外地,才使天下臣服的,由些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舜當時並不能讓部落內部的人都服從他,甚至像共工等人還反對他的即位。
《史記》記載:“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這句話是說,舜六十一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的時候不幸死於途中。這些記載就令人懷疑,試問已經百歲高齡的堯為什麼還要南巡?所以,戰國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認為,舜不是南巡,而是被大禹流放到了南方,以報當初舜流放其父鯀之仇。
不管是《史記》的記載符合真實歷史,還是《竹書紀年》更接受歷史真相,總之,舜的死令人生疑。
-
9 # 泰山下的準老頭
咱姑且不說《竹書紀年》中講的,舜帝把年老的堯帝怎麼怎麼囚禁的事。僅就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來講,並不是把自已的帝位讓給毫不相干的外姓人,其實,從黃帝開始,五帝之間,都存在著很親近的血緣關係。
根據《史記●黃帝本紀》記載,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當時的神農氏統治力量已經相當薄弱,四方不寧。公孫軒轅不斷髮展勢力,先後與炎帝部落、蚩尤部落進行過幾次激烈的戰爭,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從而代替了神農統治,建立了黃帝政權。
黃帝一共生了25個兒子,其中他所娶的西陵國的嫘祖,被封為正妃。正妃所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另一個叫昌意。
黃帝的大兒子玄囂生子蛟極,蛟極又生下帝嚳高辛,帝嚳高辛也就是黃帝的嫡曾孫。帝嚳娶了娵訾(jū zī)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還娶了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
帝嚳死後,大兒子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後,政績平平,於是就把帝位讓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放勳登位。放勳就是帝堯。也就是說,堯帝是黃帝的五世孫。
黃帝在位時間很長,兩個兒子都沒機會坐坐,而是讓老二生的孫子坐了。老二家孫子坐完,帝位又回到老大家。老大家的長子次子之間有次平輩繼承。
其實虞舜也不是外人。我們再來捋一次。當年黃帝生下昌意,昌意生下顓頊,顓頊又生下窮蟬和鯀,窮蟬生下敬康,敬康生下句望,句望生下橋牛,橋牛生下瞽叟,瞽叟又生下虞舜,也叫重華。看看,是不是一脈相承的?現在帝位又回到了黃帝的次子家。帝堯經過反覆考察,不知是為了考驗虞舜的德行,還是為了結親固好,又把自已的兩個女兒一起嫁給虞舜,最後把帝位傳給舜了。
等舜老了,也來表演當年帝堯那套禪讓把戲。經過三番五次的研究,因大禹治水有功,把帝位傳給了大禹。其實大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算下來,大禹的輩份要比舜大得多。可能是長房輩份都比較小吧,古來各個老家族中,也盡有這種窮大輩的情況,有很多拄拐的孫子與吃奶的爺爺共處。
後世儒家子弟,特別在春秋戰國時期,很推崇這段美好的歷史。不管到哪裡,在遊說諸候王時,開首先講:昔者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大家都應當實行仁政,消除殺伐等等。然而並沒有多少人買他們的帳。原因可能就是他們過度的把這段歷史美化了吧。
最可笑的是,戰國時期燕王噲,在人們忽悠之下,把王位傳給了與已沒有血緣關係的子之。造成國內大亂,幾盡滅國。
總起來看,這段歷史,存在不直接傳給嫡子的情況,但帝權並沒有旁落到外姓之家。其實在後來的朝代裡,也有很多同姓非嫡子孫繼位的情況。
-
10 # A張正建
為什麼不可以?
古代把責任放在第一位,那時還沒有什麼權力!比如舜讓鯀治水,鯀治水失敗,被殺了頭!可見禪讓是禪讓責任,根本沒有什麼特權和利益的!中國在秦始皇極統治前,多次出現不願意繼承王位而逃跑的事情,如古公亶父的大兒子季歷讓位給二兒子,二兒子讓位給三兒子,三兒子的兒子就是周文王姬昌。秦始皇以後為什麼沒有禪讓的?因為權力!擁有權力就能決定別人的生死!所以,恢復禪讓制,只要給權力戴上緊㧜咒,讓人民擁有咒語,一旦違揹人民意願,人民念念咒語,讓當權者痛得滿地打滾就行了!
回覆列表
史書記載中國著名的“闡讓制”發生在夏朝以前的五帝時代,其中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堯聞許由賢能,想把王位傳於他。許由不但拒絕,還認為堯的話汙染了他的耳朵,於是跑到河邊洗耳。正在河邊飲牛的巢父問明原因後,認為許由是沽名釣譽,便斥責許由洗耳的河水又汙染了他的牛口,於是忿忿然牽牛到上游飲牛去了。後來,堯便把王位傳給了禹。
其實,那個時代的王位,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和秦以後的皇帝之位,不可同日而語。那個時代的“天子”,主要職責就是調解部落之間的紛爭,當有戰事時組織各部落出人出物,帶領部落聯盟的軍隊抗擊外部的侵略,或者去開拓新的領地。在平時,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各部落首領當中。那時候的物質資源也是極為薄弱,也就是說,部落聯盟首領除了盡義務為大家服務之外,手中幾乎沒有什麼可供支配的資源。同時,為部落聯盟首領服務的組織體系和人員恐怕也極為簡單,可以差遣的人員恐怕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除了為人民服務,幾乎沒有什麼私利可沾。所以,這樣的王位對人的吸引力自然不會太大。堯去請許由做天下盟主時,許由也許會想“你以為我像你一樣缺心眼呀,傻缺才去幹這營生呢!”
到禹的後期,隨著社會進步,物質資源進一步豐富,加強團隊管理合作越來越重要,建立強大的管理機構的客觀需要越來越迫切,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越來越大,可以調配的資源越來越多,王位自然也就產生了吸引力。於是,闡讓制不再實行,世襲制開始建立,啟接過父親禹的班,建立了夏。
至於後來實行高度中央集權制的王朝時代,皇帝的權力更是大到無法無天,家天下的世襲制更是兩千多無人撼動。期間出現的一些皇位闡讓,全部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哪有什麼甘心情願之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