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縣牛犇鑫
-
2 # 山澗一清泉
“白馬非馬”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名家公孫龍的一個著名辯題,即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探討事物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馬是這個物種的普遍性而白馬是這個物種的特殊性,認為白馬非馬就是不承認事物有特殊性,只有普遍性。這顯然不對,就如同女人不是人一樣,這種理論對於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沒什麼用,故而大多數人都把這稱為詭辯!
但作為一種理論卻很有意義,畢竟名家大大提升了華夏文化思想學和邏輯學的高度!
白馬非馬。就是白馬不是馬。白馬為什麼不是馬呢?因為白馬太白了。馬群裡不要它了。於是馬老大,要開除白馬,就說白馬不是馬。其他的馬一聽,有道理。白馬跟大家不一樣,太白了。所以,在生活中,與眾不同,玩個性很容易被踢出局。
舉個例子。你去勞務市場找活幹。有個老闆來了。開車來了。要20個人。來了好幾輛車。快上車,幹活了。想去的,快點上。大家都往上擠。你去問老闆:“幹一天活多少錢?”老闆生氣了,這個人不是幹活的,我不要。老闆說:“這麼多人幹活,該給多少給多少,我還會虧你一個人嗎?問什麼問?”所以,你被踢出群了。這就是白馬非馬的哲學。
再舉個例子。有人上臺演講,講了二個小時。累壞了。問大家,聽懂了嗎?會了嗎?大家都說會了。你說我不會。演講者說:“不會?沒聽懂?還不會?聽不懂人話。是異類。你走吧。我不送了。別耽誤大家的時間。我不想跟傻B多說一句話。”你又被踢出群了。這也是白馬非馬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