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皮若愚

    1,劉備確實得了天下,蜀漢天下。諸葛亮沒坑他。畢竟天下這玩意兒人是不可能真的完全得到的。海底,地心,去都去不了,還想得到?所以得天下本身就是個象徵性說法。就是掌控了政權和土地,成為君主的意思。劉備不算嗎?2,忽略天下的範圍問題,劉備一個軍閥也不算君主。誰TM叫他一個不行倆全要呢?天下就那麼一個,你不丟咋得第二次?所以他註定得不了天下,就算得了也註定會失。那麼劉禪呢?他可是武侯看著長大的。而且這時候鳳雛也死球了。為啥他得不了天下?別忘了劉備臨死是咋囑咐他的,他又是咋做的。開始事事問臥龍,後來乾脆讓臥龍自己掌權。也虧得諸葛亮沒取而代之的野心,不然他早完了。這還叫得臥龍嗎?這TM就是直接沒他啥事了。臥龍自己玩了。所以他亡國也一點不虧。

  • 2 # 漁樵耕讀165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是說,諸葛亮和龐統很有才華,說明是天下大才,但是得天下,不是靠一兩個人就行的。首先龐統英年早逝,還沒有真正的建功立業就去世。蜀國在三國之中可以算是最勢弱的一個,地盤是少的,人才也是最少,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國就不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了,但是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建立蜀國,也是很了不起了,也可以反應出臥龍鳳雛得一人而安天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 3 # 巴黎街角A

    三國演義《三國分爭》《其中是,南下劉備,北魏曹操,東有孫權,》劉備,字玄德,生於東漢末年,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皇帝,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張趙雲,等等,

  • 4 # 謹言678

    據說水鏡先生還有後半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是劉巴,孝直是法正。法正活了45歲就去世了。

  • 5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劉備創業先天不足,起事之初力量薄弱,沒有多少人投奔。等到遇到了臥龍鳳雛,好地方基本上被佔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些湯湯水水。優勝劣汰後的各方頭目都是人傑,也不會給劉備太多機會,錯過了時機,再想迅速發展壯大,太難了!

  • 6 # 行者無疆1108

    一,人少。二,錢少。三,地少。

    展開點說:人。鳳雛死的太早,臥龍內外當家實在是抹不開。相比曹魏,看過《演義》的都略懂。況且當時的人口劉備實在是不佔優勢,也就是說兵源差距太大。錢。打仗就是打後勤。曹魏屯田前有司馬後有鄧艾,可以說不僅僅是三國一絕,放眼整個歷史屯田都排的上號。劉備屯田,有記載的好像就是後來的馬超。地。找張三國的地圖就可能的出來,曹魏割據整個北方,居高臨下,而劉備不過四川雲南一帶,與隆中對的基本需求甚遠。人錢地都沒有優勢,拿什麼去得天下?

  • 7 # 大槐樹下講故事

    天下人道:“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之所以沒有安天下,主要是因為得到了兩個,這就叫做“過猶不及”……

  • 8 # 文杏君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劉備請出諸葛孔明,形成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相對於前面的混戰,天下相對已安,民眾皆有所屬,經濟恢復,為下一次的一統局面醞釀前提。何謂前提呢?即明主是也。眾所周知,三國歸晉,表面上看好像與戰國七雄最後歸秦相像,其實吾認為大有不同。戰國七雄爭霸,秦一統是用發動戰爭滅的六國,這也是秦一統後其他六國貴族後裔皆想復國報仇的原因,張良便是明證。而三國歸晉,其實質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司馬家族首先是在魏國宮廷政變成功取得政權,其後軍事政治雙重手段誘降蜀國阿斗集團,接著順流而下滅了江下吳國,完成統一大業。

  • 9 # 蘇州說笑老客

    劉備三顧茅廬,請求孔明出山。當時是某隱士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是漢帝皇叔,後來在蜀中稱王,亦可說是安了天下。三國演義是演義小說,不能脫離真實的歷史。如果作者把三國演義寫成劉備和孔明,滅了曹魏,東吳以及司馬懿,則完全脫離了歷史,可能嗎?

  • 10 # 星星伴我飛

    他已經得到天下了,我們現代人大多數都認為劉備是正面人物,而曹操是反面人物,這不是得到天下了嗎?不管劉備為人如何,他必竟是皇室正統,漢皇后裔,而且愛國,所以他是正面人物,而曹操竄漢自立所以是反面人物

  • 11 # 李尓唐知識庫

    劉備得了臥龍鳳雛,卻仍未得到天下的原因,我認為包括:劉備出身卑微,家底較為薄弱;劉備性格上的缺陷,剛愎自用;蜀漢後期大將凋零

    當年為何劉備都得到了臥龍鳳雛,卻依然得不到天下呢?我認為包括以下幾點:

    劉備出身卑微,家底較為薄弱

    相比於曹操、孫權,劉備已經是非常厲害了,當年他儘管是劉家子孫,但是出身貧寒,先是投到公孫瓚門下,一點點積攢自己的力量,才得到了江山。但是不可否認,他家底還是非常薄弱的,即便是到了蜀地,也是如此,那裡交通不便,生產力低下。

    不得不說,劉備相對於曹操、孫權來講,性格上是有很大缺陷的。第一次體現在間接害死了鳳雛,這是他們剛入川蜀的時候,龐統獻計滅掉劉璋,劉備假仁假義選擇了中策,致使龐統命喪落鳳坡;第二次是關羽死後,意氣用事發動對東吳的夷陵之戰,最終大敗。

    這些都消耗了蜀漢的國本。更重要一點,是缺乏對後期人才的培養,比如劉備有自己的才能,卻傳給不了自己的兒子。五虎上將凋零以後,蜀漢更是缺兵少將,再加上諸葛亮北伐中原,更使得這種局面雪上加霜。

  • 12 # 杯酒釋兵權1

    你聽我慢慢說吧,蜀漢除非再出一個丞相不然成為天下之主不可能,就算真的出了也只是有一點勝算罷了。

    1、將領不是決定性因素,人口、資源、地盤大小才是基本因素。當時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九個半(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司州,徐州,豫州,涼州,幷州,荊州北部),東吳兩個半(揚州,交州,荊州南部東部西部),蜀漢就一個益州。

    蜀漢以一州之力對抗曹魏九州,只要曹魏不失誤,選擇慢慢發展勢力,蜀漢只會越來越打不過。而丞相只能在前期採取積極的攻勢才有可能奪取天下,簡單來說就是沒法打後期,只能前期幹贏你。

    2、劉備前期爭天下的路線模糊。直到遇到了諸葛亮(207年),才算確定了自己集團的路線——取西川劉璋,跨有荊益,聯吳抗曹”。而此時曹操早已經遵循荀彧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路線(196年迎漢獻帝於許都),基本掃除袁紹在北方的殘餘勢力,正欲南下統一天下。東吳很早(194~196年)就確立了自己的路線:左右逢源,在各方鬥爭中爭取自己的發展。

    3、蜀漢資源最少,所以容錯空間也最小。所以關羽麥城敗亡、劉備夷陵大敗後,蜀漢就幾乎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後來馬謖失街亭也徹底失去了出川入陝的最後機會了(個人感覺丞相六次北伐,這次的機會最大)。相反,曹魏先是赤壁大敗,後來定軍山失了夏侯淵,襄樊失了于禁七軍,但家底擺在那怎麼敗都敗不完,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國力差距過於懸殊。

    4、真實的歷史中蜀漢良將並不多。真實的歷史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蜀漢真正能獨當一面的將領不多,關羽算一個,丞相算一個,當然丞相不止是一個將帥。他倆都能獨當一面,甚至碾壓對方的一流將領:關羽擒于禁七軍,威震華夏;丞相各種花式吊打曹魏,司馬懿被欽點為“千古第一女裝大佬”。

    如果標準稍降一些,張飛(長阪坡之勇,義釋嚴顏,大破張郃),黃忠(定軍山一戰如果完全是他指揮的,那就非常夠看了),趙雲(如果街亭是趙雲守的,估計失不了),姜維(守衛劍閣讓鍾會吃癟,策動鍾會反叛,差點復蜀——閃耀三國,最後的感動),魏延(子午谷奇謀也許可以),向寵(丞相看得上的人),都可以做到兩軍對壘不吃虧。但真的相對於曹魏,都不夠看。

    5、蜀漢可以說是創業的典範,一個讓人嚮往的政權。君有三顧茅廬之誠,臣有鞠躬盡瘁之忠,兄弟有萬人難敵之勇。即使自己已是漢中王為了給兄弟報仇可以捨生。

  • 13 # 凡傑茶師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話的文字《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寫劉備被蔡瑁追殺,幸虧所騎的盧馬才得以逃脫,誤打誤撞跑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莊上。兩人聊天時水鏡先生對劉備說:“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當然這句話還有許多版本的後半句。許多人會通過後半句來解讀。這裡就不分析了。我們主要要提現的是為何不能得天下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歷史到了三國時期,漢家江山已經風起雲湧搖搖欲墜了。也就是說,漢室已經大勢已去,天時不在了。這是為什麼呢?

    用我的觀點來說,三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節點。一句話概述:

    三國以前是王的天下。

    三國以後是王與馬共天下。

    也就是說,三國以前任憑你能力超群,智力武力非凡,你沒有血統證明,你就是一個小嘍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董卓問三英出處,一個哼字足夠說明了沒有血統無法立足了。但是天地造物從來都是公平,那些不姓劉的,或者和姓劉的沒關係的一群人在接受了再好的教育學習努力也無法逾越階級的士階層,也就是我比喻的馬。開始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他們閒雲野鶴,雲遊四海,都是在等待大勢的到來。所以後來的群雄四起地方武裝天下大亂,門客幕僚的時代開始到來。

    劉備,是個能人,他同樣不分階級,看中才能。但是他打的招牌就是興漢室,也就是一心想要恢復王的天下。這樣就會在無形中失去了馬的支援。直到曹丕繼位延康元年(220年),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其間,陳群建制九品官人之法,成為歷史名制。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這個制度降伏了太多無血統,無階級士子之心,最後三國在歸一在了這個制度之下,而不是歸在了某國之下。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共同學習。最後強烈推介一下陳群這個人,三國裡沒多少他的戲份,但是這個人我覺得需要歷史給他正名。我相信他的才華一定能在歷史上輝煌。

  • 14 # 影視咔咔秀

    眾所周知,在風雲人物迭出不窮的三國時期,被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曾向劉備說:“臥龍、鳳雛,兩人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為何,劉備皆得其二,天下卻落入他人之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著名的歷史佳話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諸葛亮向他分析了天下形勢,以及親孫擊曹的策略。之後又詳細陳述了,如何得荊州、益州來爭勝天下的豪情壯志。此舉被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諸葛亮深受先帝託孤之重任,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主要領導者。他六出祁山,一心北伐,為完成先帝遺願,不顧蜀漢後方糧草全然空虛,大將也逐步凋零。這毫無疑問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龐統敢於攻擊和諸葛亮的謹慎形成鮮明對比。在奪取西川時,龐統所獻計策均為高風險的計謀。他所獻上中下三策,上策為加速路程,對劉璋出以毫無防備的攻擊,直取成都;中策為假裝回荊州,在路上殺掉楊懷、高沛,奪取白水關接而取成都;下策為先回到白帝城然後聯合荊州,最後謀取西川。這三條計謀招招狠辣,直中要害,毫無疑問是龐統性格的最大體現。天無二日,山無二虎,劉備二人均得,這天下可就不得了。兩位丞相,一位事無鉅細,一位貪功冒進,意見有時會不一樣,在這一攻一守間,機會便錯失了。

    還有一種原因是劉備根基太差。在漢末群雄割據的形勢中,“四世三公”的袁紹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坐擁大批良將,征討四方。孫權憑藉江東獨特的地理優勢,最終在戰亂中打下了江東基業。而身為劉皇叔的劉備,由最初的三兄弟發展到得到眾多良將的支援,卻無奈根基太弱又太過仁義,始終不願意以奸詐的計謀取勝。導致失去荊州以及發展過程過於緩慢經不起戰爭的抹滅,而天下不得。

    由此看來,劉備失去天下不僅僅是臥龍鳳雛皆得所致,這與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劉備的個人因素是分不開的。

  • 15 # 一隻滾滾貓

    劉備可以說大器晚成了,他真正擁有得天下的機會不多:自益州始,自荊州末

    臥龍鳳雛確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說一個政權中出這樣的人才是極其幸運的,劉備很幸運,他兩個都有

    但是當時真的就可以得天下了嘛?很顯然不是

    舉個例子:我知道現在有兩個人都有比爾蓋茨喬布斯的才能,我想盡辦法費盡心思苦心孤詣終於有一天我讓他們兩個給我打工,但我手裡沒錢,我們能成世界第一嘛。

    答案顯然不能,但我們很有可能憑藉他倆擠進世界500強

    很簡單的道理,臥龍鳳雛很強,但鳳雛死的早,劉備沒有條件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等到有機會了卻稍縱即逝,也只剩下了臥龍一個人

    但!即便如此,臥龍仍然使季漢在三國站住腳,這已經十分不一般了。

    可以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再有才也不可能讓沒兵沒勢力的劉備一下就統一全國

    那你不是強人所難嘛

  • 16 # 菸圈影視

    公元200年二月,曹操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只不過劉備看出袁紹也不是明主,於是主動投了劉表。當時荊州豪傑得知劉備到來,都前往歸附劉備,這引起劉表的猜疑,因而劉表暗中對劉備多有提防,就這樣,寄人籬下的劉備過得並不舒心。

    但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就在劉備對未來一片迷茫之際,他得知了名士司馬徽就住在不遠處。於是劉備親自拜訪司馬徽,雖然沒能將司馬徽請出山來輔佐他,但他卻從司馬徽口中得知了兩個不得了的人物,號稱“臥龍”與“鳳雛”,司馬徽更提及“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讓人無奈的是,劉備得到了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後,為什麼最終依舊沒能獲得天下呢?

    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最為關鍵,那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裡提到的子初就是讓劉備與諸葛亮都十分敬重的劉巴,劉備為了讓劉巴輔佐自己,不惜多次邀請,而孝直則是在漢中之戰裡出了大力氣的法正。為什麼說這兩個人只要缺了其中一個,劉備復興漢室之路就難以成功呢?

    首先我們來看來劉巴。雖說劉巴一直不太看得起劉備,為了不在劉備手下做官,他不但逃到了曹操身邊,甚至最後跑到了交趾以避開劉備,但事實上,劉巴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正因如此,諸葛亮才會對劉巴評價道:“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由此可見,劉巴對蜀漢內政的重要性。

    而法正對於劉備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謀士。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就曾感慨,如果法正在,或許能勸得劉備不東征,即便東征,也不會慘敗,可見法正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而法正確實是有大才之人,漢中之戰時,正是法正出謀劃策,讓劉備贏得了漢中,為後續自立漢中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蜀漢在軍事上需要法正的扶持。

    筆者認為,諸葛亮善謀內政,龐統善於軍事,因此得此二人能安天下。只不過天下太大了些,他們兩個人不一定能全部把控得住,這個時候,劉巴與法正這兩人一內一外,與諸葛亮和龐統相輔相成,只有這樣,蜀漢才能興旺。只可惜蜀漢最終只剩下諸葛亮一人,自然無法得天下了。

  • 17 # 孤蘇1314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念,統一天下,是個很複雜很艱鉅的過程,並不會因為湧現出一兩個優秀人物就能一蹴而成。例如建立我們的人民共和國,從1921年我們的黨成立到1949年共和國建立,有姓名可查的犧牲掉的革命者,據民政部門以及組織部統計高達370萬人。而在這28年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人物,遠不止我們熟悉的開國領袖、十大元帥、十大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1360名少將。

    扯遠了,言歸正傳,咱們來說說劉備集團為什麼不可能一統天下。如果有公式套用,無非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科技、社會等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劉備的鼎盛時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漢中之戰全勝告終,稱漢中王,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人為前、右、左、後將軍。而這個時候,龐統已經戰死了。建安十九年(214年),龐統攻打雒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36歲。由於龐統英年早逝,後期沒他事了,對蜀漢政權貢獻有限。

    正是由於派系間或明或暗的政治鬥爭,導致政治綱領不明確,政策落實不到位,整個劉備集團凝聚力不夠,形不成勁往一處使的合力。劉備活著的時候還能勉強平衡,劉備一死,諸葛亮主政就更缺乏這種團結的格局了。關羽不適合駐守荊州偏偏卻派他駐守,魏延和楊儀內訌,諸葛亮打壓李嚴,街亭之戰諸葛亮用馬謖而不用王平為主將,反過來諸葛亮北伐也受諸多幹擾、糧草不濟、被魏國離間、被後主劉禪猜忌。

    其次,主君的個人能力。劉備作為一個梟雄,個人能力不能說不強。但缺點也很明顯。關羽北伐,缺乏頂層戰略設計,荊州跟益州相互缺乏支援,傾巢而出的危險後果絲毫預見不到。關羽被殺荊州失陷後,輕易放棄孫劉聯盟、聯吳抗魏的戰略,又執意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喪師失地,國力損耗一半以上,自己也在白帝城一命嗚呼。蜀漢基本可以提前退出三國殺了。

    繼任的後主劉禪,更沒劉備的雄才大略,自家的產業一點想法都沒有。對比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明君,以及後起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結局可想而知。

    經濟層面:

    魏國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10州。魏中國人口66萬戶,443萬人。

    吳國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人口52萬戶,230萬人。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荊州丟了。人口28萬戶,94萬人。

    簡單的說,魏國的基本實力,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軍事層面:

    三國的軍隊可視為軍閥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最後決出來的三個勝利者。

    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變成國防軍,推行軍屯制。軍隊數量約40萬。

    吳國的體制,是孫氏父子跟江南豪族的聯合政權,讓渡部分權利給各大豪族。有點像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吳國軍隊數量約23萬,官吏約3.2萬人。

    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蜀國的軍隊則更像是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在蜀中國人看來,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也不被認可。蜀國軍隊鼎盛時約20萬兵力,經歷荊襄跟夷陵兩次慘敗後,後期兵力約10萬,官吏約4萬。蜀漢總人口才94萬,可知政府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將是統治者的難題。

    思想文化層面:

    曹操實行“唯才是舉”,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極大的招攬了一大批人才,吸引士族前來效力。在爭取民心上,遠超吳國蜀國。

    科技層面:

    魏國的馬均改造織綾機,織布效率提高四五倍;發明龍骨水車,可連續不斷提水,提高灌溉效率。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壯大魏國的經濟實力。

    綜上所述,蜀漢的衰亡從荊州失陷的那一刻就已經不可避免了。戰術上犯錯,頂多死人;戰略上一旦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則會萬劫不復。

    所以諸葛亮深知,劉備死後交到他手上的蜀漢政權,不北伐就是慢性死亡、遲早被曹魏吞滅;北伐雖會加速死亡,但仍有一線生機、萬一滅了曹魏呢?即使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局,更多的也只有無奈。

  • 18 # 萊恩校尉

    臥龍和鳳雛的價值在於統兵和安民,也就是說這兩個人有治國理政,平定天下的才華,可不代表他們是神不是人,是人就會有生命,是人做事情也就需要條件。

    臥龍和鳳雛雖然有治世之才,可再有才華也需要有條件來讓他們施展。劉備得到這兩個人幫助的時候自身實力還很弱小,當時的劉備只有荊州五郡的地盤,也就是隻有今天湖北省五個地級市的地盤,憑著這麼點地盤和實力想要一統天下難度可想而知,臥龍和鳳雛再有才華他們也做不到憑著一張嘴就可以讓曹操和孫權還有那個劉璋把自己的職位和地盤讓給劉備。

    雖然沒有讓劉備得到天下,可這兩個人愣是幫著劉備以五個地級市的地盤吞併了今天的四川省能力之強可想而知。

    但還是回到他們是人不是神的客觀事實上,他們變出來兵馬錢糧也是需要時間需要條件的,沒有這種條件那他們和普通人也就沒有什麼區別!把諸葛亮和龐統一起關進牢房裡,他們和普通人一樣也不過就是個待宰的羔羊。

  • 19 # 火狐說電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能人輩出,良臣謀士、忠臣武將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臥龍鳳雛、幼麟冢虎紛紛獻計各為其主,五虎上將、五子良臣戰場廝殺,拼得一世風流。

    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 | 劇照

    第一、三國時代英雄輩出,並非劉備一家獨大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最多的一個時期,天下謀士,並非臥龍鳳雛獨領風騷,武將也並非關羽張飛獨佔鰲頭。

    曹操曾經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評價天下英雄皆不足為慮,“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雖然是一句試探之語,卻也直觀的說明了曹操對天下大勢的認識,但是曹操所指英雄,是指有雄心壯志能與之爭奪天下的人才,而其帳下謀臣良將都沒有算在內。

    曹操背影 | 劇照

    單論謀士而言,劉備身邊能拿得出手的謀士就只有諸葛亮和法孝直了,有人說鳳雛龐統為諸葛亮獻計取了西川,其功勞不比諸葛亮小啊!但是龐統雖然功勞大,卻死的早,總的來說,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的時間並不多。而劉備前期身邊還有一個重要的謀士就是徐庶,後來,徐庶為曹操所得,這才引得諸葛亮出山。

    總的來說,劉備身邊的重要謀士一直就是諸葛亮和法正二人。而反觀曹操方面,曹操身邊謀士在不同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馬懿、程昱等人,這些人單個拿出來,絕不比諸葛亮、法正任何一人差,孫權手下有魯肅、張昭、周瑜等人,也算是人才濟濟。所以在謀士上劉備就已經差了一大截。

    東吳孫權 | 劇照

    而武將就更不用說了,《三國演義》裡面,描寫蜀國五虎上將皆是勇不可擋,萬人之敵的猛士。但是,蜀國似乎也就只有這五個人能拿得出手,而反觀魏國,五子良將都不比五虎上將差,其他猛將如許褚、典韋擔任曹操的護衛更是猛不可擋,孫權手下也有不少武將,所以在武將方面劉備也佔不到便宜。

    第二、劉備所佔地勢險惡,糧少兵稀不足以爭天下

    劉備前期並沒有固定的根據地,一直在不斷的漂泊,依附在不同的諸侯麾下,但是劉備豈是屈居人下之人,先是強佔了荊州,然後又聽從龐統的建議取了西川,也就是說,劉備所佔據的根據地在巴蜀一帶。

    雖然成都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是四面環山,山勢險惡,劍門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要安居一隅,巴蜀之地可謂是天賜良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巴蜀地勢圖

    雖然巴蜀之地易守難攻,但是在歷史上卻都是國小民弱,再加上當時的經濟中心乃是中原地區,巴蜀地區雖然富庶,卻遠遠比不了曹操所佔有的北方大部分地區,而巴蜀西南地區皆是蠻夷之地,對少數民族的用兵也會分散蜀國的一部分精力,這讓本就弱小的蜀國更加沒有了實力北伐。

    而曹操所佔領的北方大部分地區,皆是沃土平原,洛陽、長安兩大經濟中心全在曹操的控制之中。北方少數民族早在郭嘉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擺平,所以曹操可以拿出大部分精力來對付東吳和蜀國。

    而且曹操的北方地區人強馬壯作戰勇猛,遠不是巴蜀之人可以比得了的。孫權則佔據地利優勢,有長江天險以固守,東南沿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糧倉,所以東吳錢糧富庶。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單就糧草方面,劉備已經輸給了曹操和孫權。

    第三、劉備織蓆販履之輩,比不了曹孫世家大族

    在東漢末年,還是很講究門閥制度的,就比如說家族裡四世三公的袁紹在當時就很有號召力,曹操當時就是袁紹的小弟。

    劉備“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今人所繪劉備販履圖

    雖然史書上說劉備乃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到了劉備這一代卻已經織蓆販履為生了,再加上史書多有渲染的成分,劉備是否是皇室之後還兩說呢!

    曹操的出身,則比劉備高了許多(雖然曹操出身也不光彩),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而曹騰侍奉了四代皇帝,頗有名望。曹操的父親曹嵩則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所以曹操雖然是宦官之後,但家裡路子多,他的父親曹嵩在朝堂之上也能說得上話,而且曹操小時候是袁紹的玩伴,長大之後也沒少受到袁紹的提攜。

    孫權的家族世代在吳地為官,而孫堅又撿到了傳國玉璽,在江東經營多年,儼然已經是江東的皇帝。雖然劉備一直以皇叔自居,但是在起步上,劉備相比於曹孫二人還是差了許多。

    第四、人心向背,劉皇叔的名頭不好使了

    早期劉備雖然沒有固定的根據地,但是卻有不少人追隨著他,雖然《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忠厚長者的形象,但實際上卻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嘴臉,早期通過計謀佔了陶謙的徐州,後來又強借荊州不還,巴蜀之地也是搶奪了同宗劉璋的地盤。雖說“兵不厭詐”,但是在後來卻處處防備著與其同生共死的關張二人,不得不說,劉備的所作所為確實為人所不齒。

    第五、巴蜀後繼無人,姜維獨木難支

    其實在劉備時期,巴蜀的實力還是可以的,最起碼可以憑藉地勢和魏吳相抗衡,但是劉備死後,諸葛亮一人大權獨攬,雖然數次北伐,卻均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更是沒有人才,關興張苞早死,一線將領變成了王平之流。而魏國方面,司馬懿長壽,曹真郭淮等人也都是能征善戰之輩,相比之下蜀國沒落的速度太快,自然不足以爭天下了。

    綜上所述,劉備不足以爭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分分合合的天下終於到了司馬家手裡,魏蜀吳不過曇花一現,留給後人作談資罷了!

  • 20 # 巴山野人書生

    原因分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內部原因 其一劉備後期自大:劉備前期用人執事都沒有大的過錯,徐州之得失,奪取荊州過程,進取益州等等。但是當奪取漢中以後,劉皇叔開始膨脹了,自大起來了,飄飄然,諸葛亮的建議也很少聽,認為自己不需要丞相也可以百戰百勝。特別是當關羽張飛相繼出事後,劉備喪失理智,自大到以為可以一口下東吳,所以發動夷陵之戰,且諸葛亮都不帶,更不用說聽其他謀士建議。再一個低估了東吳的軍事力量,更是低估了陸遜。要知道東漢末年,人才輩出,有可能今天你認為這個人毫不起眼,明天他可能高高在上,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劉備低估人這種事情在他身上本不應該。

    其三,蜀國幅員太小,不適合長期作戰,拉鋸戰,劉皇叔夷陵之戰敗完大半家底之後,已經無統一天下之力,且不說劉皇叔去世,五虎上將張飛,關羽先後被殺,後三將也是陸續去世………後期諸葛丞相為什麼六出祁山,因為蜀國拖不起,諸葛亮無奈之舉,時間越長魏國越強,因為魏蜀吳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魏國能拖,蜀國不能。

    魏國:魏國國力最強,幅員遼闊,人才濟濟。曹操為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不是吹的,劉備想打敗曹操太難了,要不是赤壁之戰曹操失誤且郭奉孝去世了,蜀吳哪裡有機會?且後世君主都是有能力的明君,曹丕,曹睿,都是能人,劉禪怎麼能比。要不是司馬懿能活,也輪不到三國歸晉。當然在司馬懿的堅守不出策略下,諸葛亮如何通天也無法達到復興漢室的願望。所以三國歸晉還是歸魏,都跟蜀吳沒關係,魏(晉)具備了所有統一天下的條件,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部比較好看的刑偵局電視劇像《獵狐》《破冰行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