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雲舞千山

    一個民族若要生存下去,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便永不過時。

    明朝東林黨的領袖顧憲成曾有一聯,可謂天下皆知: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又有明末清初之思想家顧炎武說道: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一個民族,若代代皆無脊樑之士挑山擔海,則危乎存亡矣。

    何為“修齊治平”?

    《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通透;意念通透之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族;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之後,天下才能太平。

    而儒家“平天下”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

    但這個“均平”或“平均”,是一個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諧等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概念,就基本含義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在等級秩序基礎上的平等和公正。

    如何“修齊治平”?

    正如朱熹所說的,要達到“修齊治平”的目標,那麼“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其根本,還是在於增加自身的修養。只有修養積累完善了,才能更好的管理家國,以致天下天平。

    而在“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重點又在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君子有絜矩之道。

    所謂絜矩之道,是與“恕道”一脈相承的。

    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榜樣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方面。

    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領袖的力量是無窮的,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二、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關於民心的重要性,已經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三、德本財末。

    德行是儒學最為強調的核心問題。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是必須堅持的道。

    也正因為“德本財末”,所以在用人上,同樣是以品德第一,才能第二。

    對於這一點,《大學》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裡的一大段話,說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才能,但只要心胸寬廣能容人,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

    強調了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識別人才的本領。

    所以,總的說來,“修齊治平”對新時代仍然有不可低估的意義,所以並不過時。

  • 2 # 上善若水689

    古代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當然也適合當代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的根本是生命的智慧。

    首先,這句話出自於《禮記·大學》,原文如下: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翻譯是: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知研究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

    修身:就是完善自己,修身養性,行為有規範。

    齊家: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管理好一個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效仿學習的樣板。

    治國:就是治理好一個小小的諸侯國,而不是我們現代意義的國家。要知道,古代的諸侯國是要對周王室負責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然後,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最後,當代人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首先自己的意念思想要端正,修身養性,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純潔。自己的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靈達到完美的境界。個人修身不僅飽含了為人、修身、處世的智慧,還包含著始終要有一顆平常心去應對日常的煩惱和不幸。

    自己的身心靈得到完善,才能更好的愛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族,家和萬事興。祖國是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起來的,我們的小家庭好了,國家才會繁榮富強,繁榮昌盛,民族振興。這就相當於你已經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 3 # 阿奇的文化探祕

    封建社會的價值標準明顯不適宜當下社會,那是以士階層為中心的一種等級觀念,在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現代社會,需要進一步昇華和轉變。然而,這並不否定“修身、齊家”的現代意義,而“治國、平天下”再作為讀書人的理想追求就明顯不合時宜了。

    封建社會有士農工商的排序,士排在第一位,農排在第二位,商排在最末,講究“學而優則仕”,而農工則依附於士階層,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商人因為以利潤為生,無益於農業經濟主導的社會的綜合國力的提升,並且違背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所以社會地位較低。從忠以為國的范蠡從商之後,化名“鴟夷子皮”,《史記》即將其列入《貨殖列傳》,而非納入名將賢相之列可以看出。

    說到這裡,在回到傳統社會的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可以明白,那只是封建社會精英階層(士階層)的價值取向。這句話出自《禮記》,相傳為曾子所作,是儒家的正統價值觀。儒家文化本身就有政治傾向,為政治本身服務。所以,格物致知也好,誠意正心也好,修身齊家也好,最終都指向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當然,包括孔子、王陽明在內的聖人,最終也只能做到內聖,外王可遇而不可求。

    而在今天,政治可以說成為一種職業,權力在民主社會屬於廣大人民群眾。這就意味著,政治家階層代表人民行使各項權力,而普通民眾通過選舉權的使用選擇出行使權力的精英代表,這也是參政議政的一種形式。再說各行各業,在人格層面是平等的,非比封建社會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殺豬賣肉做得好了,也是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不一定非要“治國、平天下”。如果再拿封建倫理說事,那就是痴人說夢了。

  • 4 # 慧菱

    物質的肉身有形有相,西漢《懷南鴻烈》曰:形者,生之舍也。肉身是皮囊,是生命即靈魂的房舍,房舍本身是死的,不可稱之為人。風俗人認為肉體的生老病死,在靈魂看來無非是成、壞、住、空的房舍。

    但氣依神而生而行,由神主宰,即神為生之制也,神是氣的心,氣是神的身、形,神才是真正的人,氣神一體稱之為靈魂,又叫神氣舍心。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超凡入聖之道,天天在讀修身正心,現在我突然醒悟,中國傳統文化講的修身不是指修肉身,而是指的是正心,正心正念、正能量指的是靈魂,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講修心修德,指的也是靈魂,而非是後天意識與肉身,然後一切都捋順了。

    因為靈魂是人,所以才能拋開房舍肉身,所以才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所以才能天人合一,所以才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所以才能醫天、醫國、醫人、醫病,所以才能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常言道: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和尚”意指靈魂、人,“廟”意指皮囊肉身,所以說廟跑了才是封建迷信。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指的是心神、靈魂,你總是想象肉身,因此難以置信,那可不是迷信麼?根本的原因在於著相,不見經中之道,以假當真,把肉身誤當靈魂。

    肉身如同衣服,衣服再漂亮也是死的,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意義,而且,不是衣服活動,是人在動。肉身看上去是活的,是因為裡面的靈魂,“萬物有靈方為生”。因此,我們不要在拿假的肉身當真,有生有滅即為假,中國傳統文化是本源的文化,是講德傳道的,是靈性層面的,是教化後天意識迴歸先天心靈的,所以能讓人靈魂覺醒。先天為純陽,純陽之靈為神,完全後天即是陰,純陰之靈為鬼,陰陽結合,鬼神一體統稱為凡人,即“神氣舍心,魂魄畢俱,乃成為人”。人乃鬼神之會,可做鬼可成神。當完全放下後天意識,就顯現先天本體意識,即鬼皈依神,就叫一念無我,成為聖人。如果鬼自我自大,不能破迷開悟,失去肉身還會成為鬼魂。在肉體之中,陽神為魂,陰神為魄,在三魂之中,元神為陰神為鬼魂,天魂為陽神,是真正的靈魂,是真正的人。記住,皮囊不為人。

    草根中醫

    2020.3.20​​​

  • 5 # 火鳥也

    這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幾千年歷史發展證明了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長盛不衰的靈魂所在。

    《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是古代讀書人標定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是實現道德提升的方法和途徑,是達到“修己以安人“、“內聖外王”實現人生價值的思維導圖和邏輯模型。

    格物致知,體現了中國讀書人從具象到抽象的思辨過程;誠心正意,體現了讀書人從外界到內心感悟方式;修身齊家,體現了讀書人追求個人道德完美,躬身踐行,刑于寡妻,御於家邦的至高境界,治國平天下,體現了讀書人由己推人,積極入世,追求成就“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聖人事業。

    中國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不但適合當代,而且,更應該發揚光大!

    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慾望無限膨脹,傳統文化被西方文化衝擊的支離破碎,如果說百年之前,祖國的大好河山成為列強的殖民地,那麼當今我們面臨成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重尋文化自信,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答案,尋求方法!

    修身在於克己,齊家在於慎微慎獨,治國在於親民愛民,平天下,在於胸懷祖國,興我中華!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 6 # 林沐彩原創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必有一個行為規範和向好向善的要求,正所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那麼,古代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是否適宜於當代呢?我想,時代不同,有些觀點可以辯證去看,去其糟粕,順應時代,才能讓原有的文化底蘊發揚光大。

    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相傳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著。

    1、修身:古時指完善自己,行為有規範,而當下做個有修養,品質高尚的人,同樣很重要,用修身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2、齊家:古時候事說管理好一個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如今,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父母子女要互敬互愛,家風純樸和氣,擁有滿滿幸福感。

    3、治國:古時候的“國”,都是一個小小的諸侯國,而不是我們現代意義的國家,諸侯國是要對周王室負責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邦"。

    但現在,我們治國,就是要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為自己的國家做出相應的貢獻,才能家國安定,人壽年豐。

    4、平天下:古代主要是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愛自己的祖國,對社會有公德品格,遵守社會秩序,善惡分明,愛護家人,努力工作,才是讓天下平安穩定,萬事興隆。

  • 7 # 琳軒心理

    這個路線適合於任何時期的個人發展。

    從心理學角度講,個人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明晰的“我”,修身就是修“我”,是完善自己,長本事的時期,先把一己之內的事搞定,這是最低要求。也是一個人投身於社會活動的第一步。

    往往,人不能有所成就,不是機會少,而是機會來了沒能力抓住,駕馭不了機會。

    所以,修身為先。

    修身之後可以齊家,能把自己的一家之內的事搞定,是“我”向外邁出的的第一步,家是個人設會實踐的第一塊試驗田,也是個體社會化程序考驗的第一步。

    我們很容易看到在外面不順的人,往往把自己一家之內的事還沒理順。

    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有本事,可以先看這個人的家事是否處理的有條有理。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家教”,說一個人素質高,會說這人“有教養”。

    齊家,就是能把一家之內的事處理的整整齊齊,有條不紊,和睦豐順。

    人從家庭走出時,是否完成了該完成的發展任務,會影響個人後續的社會發展程序。

    能把家事處理好,這就說明這個人的社會化程序已經發展除了一個基礎。

    那麼,就可以嘗試為國家做貢獻了——治國,平天下。為人類和平安居做出自己的貢獻。

  • 8 # 豐城遊子shaoxing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是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在實際行動中的具體體現。

    修身則家齊,家齊則國安,國安則天下太平。唯有小家安定和睦,才能國家長治久安,才能世界共同。

    世界萬物一體,個體是組成大家的分子,個體分子修身,懂得“仁義禮智信”,並能執行合一致良知。那麼大家(家庭,單位,社群,縣市,國家,世界,自然宇宙)都會和諧。

    這一觀點不但適應用於時間的古代現代與將來,也適合空間的中國,亞洲與世界。

    我們提倡的“一帶一路”世界共同發展戰略,和人類共同命運體,都是這一思想的的現實體現,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 9 # 歡喜喜哥

    其實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確實矛盾重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儒家的角度出發,就是人要先做好自己,然後就是對自己的家庭要有愛,如果連家庭都不和睦,更不可能談什麼愛國家了。更別說是平息天下戰亂了。

    這樣的一個解讀,首先來說,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利益衝突下解讀的。

    如果說家庭利益與國家利益起衝突了怎麼辦?

    愛家還是愛國?

    儒家提倡的“愛”並不是墨家的“兼愛”

    儒家倡導愛族人大內於愛異族,愛家人大於愛族人,愛自己大於愛家人。

    這是人的一個“趨利避害”的自我意識,比如2箇中中國人在外國,也許這2箇中中國人會成為生死之交的朋友,而如果這2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居住,說不定還是世代仇敵。

    所以儒家所言都是脫離了客觀實際的YY而已。當遇到實際問題時,都是先顧家人,這也造成了,官員為什麼總是要貪汙,因為有家人,有朋友總要容委託他辦事,不是他想貪,而是這個維護本家利益的觀點,根深蒂固了。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能說是一句儒家的空談

  • 10 # 阿杰2019

    古代讀書人提倡的“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過自身不斷努力,通過提高自我改變自我,一點點改變世界的路線圖。這個觀點放到現在不但一點也不過時,反而是指導個人努力的方向,治療當今社會尤其是青年人思想浮躁的一劑良方。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 家;

    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 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 家做一些事情;

    然後,誰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大家不妨仔細揣摩一下這個碑文的內容,是不是所表達出來的意思,與中國古人提倡的“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呢?這句話被許許多多現代西方人奉為真理頂禮膜拜身體力行,那麼,“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這句話,對現代仍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唯一不同的是,這個墓碑的主人臨終前才悟透了這個道理,而我們的先人卻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黑紙白字地告訴了我們。生在中國,是何其幸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記憶的那個年代5毛錢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