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韶華傾夢

    從公元238年到262年間,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換句話來說,姜維在這24年間,差不多平均兩年就要進行一次北伐。雖然姜維的北伐次數被諸葛亮的多,但是其所取得的後果卻比不了諸葛亮。

    而蜀漢老將廖化也對此說出了一番感嘆:“兵不戢,必自焚”。也就是說,姜維的北伐意願很強烈,但是以當時的蜀漢情況來看,姜維就是不懂得用兵節制的道理。而這麼長期窮兵黷武下來,蜀漢必然會自取滅亡。

    廖化的感嘆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這並不是姜維直接造成的結果。戰爭並不是一個人的事,姜維儘管有伐魏之願,匡扶漢室之志。但面對著蜀漢後期這樣的形勢,也不可能真正做的到力挽狂瀾。

    一方面,蜀漢的君臣並不能處在統一戰線上。姜維雖然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也有著諸葛亮為其背書。但是,其是降將的身份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不是每個人都是諸葛亮,擁有自信能夠掌控的了姜維。所以,在接替諸葛亮的蔣琬和費禕等人看來,就是要限制姜維,就連諸葛瞻也站在蔣琬一方。

    同時,劉禪也沒有劉備的馭人手段和諸葛亮的威望。雖然諸葛亮去世之後,皇權也落在了劉禪的手裡。但是,劉禪卻也受著益州當地世家的限制。世家是以利益為首要選擇的,他們鬥不過諸葛亮,但卻不怕劉禪。

    所以,劉禪雖然也堅定地支援姜維北伐,畢竟這關乎蜀漢政權的社稷問題。但是,費禕等主和派卻站在了劉禪的反對面,認為要靜觀其變,首先要發展蜀漢,不宜舉兵。因此,姜維每次舉兵都會受到限制,麾下的士卒也不過萬,根本大不了大戰。

    另一方面,是姜維的用兵策略有著侷限性。諸葛亮用兵,雖然講求穩和謹慎,名義龐統那般奇和險,亦沒有魏延那般膽大。但是,諸葛亮用兵的好處就是,儘管我方佔不了便宜,但對方也不要好過。而且,諸葛亮對蜀漢的每一寸土地都不願放棄。

    與之相反,姜維雖然也繼承了諸葛亮的“攻守相輔”的理念,但是其卻放棄了箕谷等險要的要道,堅持了“斂兵聚谷”,把漢中作為對魏進攻和防禦的首要選擇。也就是說,姜維在拋棄諸葛亮的用兵戰策的同時,也放棄了魏延之前在漢中的佈防。

    姜維這樣用兵,只是簡單的繼承了諸葛亮的用兵謹慎和求穩。但是,一昧的選擇防守,也是很容易被敵人找出弱點的。要知道,在恰當的時刻,最後的防守就是進攻。

    除此之外,很大限制著蜀漢的就是武將問題。在劉備之初,蜀漢手上還掌控著荊州和益州兩大州。但是,關羽襄樊之戰的失敗,使得蜀漢丟了荊州這一塊軍事輸出口。這不僅是地盤的縮水,還是兵源的缺失,更是蜀漢國策的被迫轉變。畢竟,有了荊州在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扼制江東的向外擴張,同時也能夠眺望徐州的。

    而在襄樊之戰的失敗後,緊接著就是夷陵之戰的失敗。兩場大戰的失利,使得荊州的掌控權丟失了,還讓蜀漢面臨著武將青黃不接的局面。這樣的後果,就是諸葛亮北伐時無將可用,姜維北伐時的寸步難行。

    在姜維的多次北伐過程中,不難發現,在很多戰鬥上,姜維都是要親自上戰場衝鋒陷陣的。雖然姜維衝鋒陷陣,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士氣,但這樣也有壞處,那就是身處戰場,沒有能夠很好的審時度勢,及時發現戰場上的變化。

  • 2 # 隱者康司馬

    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是王侯將相的待遇。受封的第二天,劉禪親自到司馬昭的府上拜謝。司馬昭是設宴歌舞招待。先演的是魏國的歌舞,後演的是蜀地人表演的蜀地歌舞,隨劉禪投降過來的大臣們都傷感落淚,只有劉禪是看得喜笑顏開。酒宴進行中,司馬昭對賈允說:"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蜀軍後主劉禪投降後,被押送到洛陽。司馬昭斥責說:"公荒淫無道,廢賢失政,理宜誅戮。"劉禪一聽是嚇的面如土色渾身發抖,不知道該怎麼說。這時司馬昭的文武大臣都上奏說:"蜀主既失國紀,幸早歸降,宜赦之。"司馬昭聽後於是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封劉禪為安樂公,賞賜豪宅,每個月供應一切花銷,還賞賜綢緞絲絹上萬匹,童婢上百人。他的兒子劉瑤和蜀漢大臣樊建、譙周、郤正等人,都分封了侯爵。後主劉禪是謝千恩萬謝。黃皓因禍國秧民,被推出去斬首。

    劉禪被封賞的第二天親自到司馬昭的府上拜謝,司馬昭是設宴招待安樂公劉禪和原蜀漢的一些大臣。司馬昭令歌舞助興,先表演的是魏地的歌舞,後來讓蜀漢的當地人表演蜀地的歌舞。跟隨劉禪來的大臣們都傷感落淚,只有劉禪看的是喜笑顏開。司馬昭對賈允說,人要是無情到了這個地步,就是諸葛孔明活著也不能輔佐長久啊,就不用說姜維了。

    劉禪還是有點小聰明,知道自己的處境好比是羊落狼群,稍微表現出點不滿的情緒和失言說點牢騷的話——是隨時會被殺頭的。

  • 3 # 古樑鏞

    江湖在何方?天地山水間!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姜維作為諸葛亮唯一傳人,在繼承了諸葛亮兵法的同時,也繼承了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一片忠義之心,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曾十一次伐魏,最終無功而返,那麼,為什麼姜維會失敗呢?廖化又是如何評價姜維的呢?

    姜維為何挽救不了蜀漢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謂“半人半仙”級別的人物,當年夷陵之戰,劉備敗光了家底,此後多年,蜀漢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國力穩步提升。

    面對經濟、人口、外交、軍事逐步恢復的蜀漢,諸葛亮開啟了北伐大業,諸葛亮一生北伐七次,但是每次都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最終沒能恢復漢室。而姜維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他的能力雖然也很強,但是和諸葛亮比起來還差很遠。

    姜維不能挽救蜀漢的滅亡,其實有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劉禪昏暈無能,治國無方。

    一個國家的興盛強衰,和領導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蜀漢政權始於劉備,劉備雄才大略,智勇雙全,情商極高,同時人脈關係非常強大,反觀劉禪,雖然現代很多人認為劉禪屬於“大智若愚”型,我們暫且不討論這種看法靠不靠譜,單單從《三國演義》來看,劉禪有“扶不起的阿斗”之稱,諸葛亮數次北伐,其中一次眼看勝利在望,因為劉禪的昏暈,奸臣的諂媚,最終讓諸葛亮無奈退軍,這種人都能被說成“大智若愚”,那麼曹丕該要笑死了。

    作為蜀漢集團最高領導人,劉禪的昏暈直接導致了部分官員的腐敗和墮落,而這種惡果最終又分攤到底層百姓頭上,這就是為何鄧艾偷渡陰平,一路沒怎麼廝殺,別人就主動開門投降的原因所在。

    第二:蜀漢人才儲備不足,軍事人才匱乏。

    關於廖化的事蹟,我們影響最深的有兩件事。

    其一:關羽兵敗樊城,派廖化去搬救兵,廖化一路披星趕月到達成都,向劉備、諸葛亮哭訴荊州失守,這件事說明廖化是個忠義之人。

    其二:這件事了一句偈語有關:“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則充分暴露了蜀漢後期軍事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在劉備時期,有五虎上將、魏延等猛將,而到劉禪時期,廖化這種人都能當先鋒了,可見蜀漢的窘境。

    第三:君臣不同心,缺乏團隊協作理念。

    諸葛亮時期,劉禪對諸葛亮尊崇有加,於政務方面很少插手,但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放飛自我,親理朝政。

    劉禪親信宦官奸臣,即便是姜維這樣的人才,也曾為了避禍要求去地方工作,可見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緊張,不可否認,姜維不僅僅是個人才,更是一名忠義之士,假如姜維是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人,那麼他大可以去東吳或者魏國,以他的能力,絕對比在蜀國過的安逸,但是姜維沒有,因為他堅定的繼承了諸葛亮的意志。

    姜維不能挽救蜀漢的滅亡,固然和自己的能力不濟有關,但是以上這些外部客觀因素也不能忽略!

    廖化評價姜維是否公允問題探討

    廖化是如何評價姜維的呢?

    面對姜維連年用兵,廖化如此評價:“兵不戢,必自焚”。

    “兵不戢 必自焚”出自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漢晉春秋》,有些自媒體人為了博眼球,居然說這句話出自《三國志》廖化對姜維的評價,這是錯誤的,陳壽作《三國志》,裡面有“廖立”傳,廖立是謀士,和龐統類似,廖立和廖化是兩個人,《三國志》裡面沒有“廖化傳”,“姜維傳”裡面也沒有廖化評價姜維“兵不戢,必自焚”這樣的說法。

    那麼,廖化評價姜維“兵不戢,必自焚,”這個說法正確嗎?

    姜維取得的成果不可忽視,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姜維用兵太勤、太急,遠不如諸葛亮戰略眼光長遠,所以說,廖化對於姜維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 4 # 張顧之

    我就不配圖了,今天有點累,找圖有點麻煩。

    這題在三國粉眼裡實在是個引戰題,因為姜維的評價在三國粉裡有點兩極分化:認可的人覺得,姜伯約就是最後一個試圖逆天改命的蜀漢重臣,權力很大,但無奈對手有高達(劃掉);不認可的人覺得,姜維不過是個水平不行的一般人,時代使豎子成名耳。

    在我看來,這兩方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大家可以把我看做“騎牆派”。不過單純騎牆,兩邊各打五十大板,那就沒意思了。我們來看看姜維為何挽救不了蜀漢。

    開始之前先提一句,廖化這人,有句俗語,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人認為是廖化水平不行,這句話反映了蜀漢在這個時期人才凋零的現狀;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廖化更適合指揮作戰,水平還不錯,但無奈去做了先鋒,也是反映了蜀漢這個時期人才凋零的問題。

    不管怎麼樣,廖化作為一員老將,對姜維的態度,基本上代表了蜀漢內部的某種分裂勢頭。

    接下來我們來看,姜維為什麼不能挽救蜀漢。

    諸葛亮隕落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有人說姜維是諸葛亮的學生....嗯,這個其實有待商榷。自建興六年降蜀後,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五丈原身隕,短短六年的時間,牛逼如諸葛亮,不知道以什麼方式,可以在北伐、平衡各大勢力,以及蜀漢內政事必躬親的情況下,給予姜維教導?當然如果認為,跟著諸葛亮身邊,受到諸葛亮的優待,就算學生的話,嗯,不如說是學徒似乎更妥當...

    在投降之前,姜維是曹魏天水郡參軍,中郎(注意不是中郎將),這個身份是因為他爹姜冏在平定羌、戎叛亂的時候犧牲了,得以升職,說白了屬於照顧。這個事情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姜維的能力在這個時候沒有展現,畢竟此時他才二十出頭。

    建興六年(228年)降蜀,馬謖在這一年街亭失敗,姜維跟著諸葛亮回到了成都,這時候的姜維,27歲,諸葛亮闢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還曾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嗯,升職速度很快,說明大家要想漲工資,跳槽也是個好選擇。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身隕五丈原,姜維負責殿後,魏延這時候腦子宕機,實質性下線,姜維獨力阻擋了司馬懿的追兵。戰鬥力還是可以的。

    隨後,注意,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不在了,除了蔣琬曾受到諸葛亮專門介紹以外,姜維在蜀漢基本上沒有什麼勢力。

    如此一個人,為了蜀漢的穩定,開始了東征西討,這時候的大將軍是蔣琬。

    隨著姜維的升職,蜀漢內部對其北伐的主張其實一直都有異議,但由於北伐是諸葛亮的舉措,而亮死後未能留下一個完整如隆中對的發展規劃,導致了內部的異議並沒有完全影響北伐的策略。

    劉禪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大家都清楚,姜維在費禕死後開始拿下蜀漢的軍政大權,繼續北伐。

    這時候出現一個問題:軍政大權,代表軍,和政。諸葛亮當初就是軍政一把抓,姜維也是一把抓。但這個問題就是,姜維不是諸葛亮。

    姜維對內政基本上一竅不通...看他的履歷就知道,完完全全就是一員武將,能力有多大呢?實在不太清楚,對魏作戰有勝有負,既沒有關張馬黃趙的豬突,也沒有諸葛亮北伐時把曹魏打得找不著北的情況。所以軍事能力吧,上限也就是魏延的水平(注意,魏延也是很厲害的武將,所以不能說姜維水平很差)。

    但是,內政不通,這個事情很要命,蜀漢之所以可以和統一北方的曹魏打得熱火朝天難分難解,一方面是因為東吳的戰略牽制,另一方面就是靠著諸葛亮逆天的經濟水平,陸續爆出了自貢井鹽、蜀錦、鹽鐵管制、進出口統一等騷操作,雖然戰事不斷,但從來沒有過民不聊生。

    到了姜維時期,這個狀態出現了變化,由於姜維對內政的不懂,雖然蔣琬、費禕期間都有過改革的嘗試,但無奈蜀漢的底子並不太厚,加上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的“幫助”,蜀國的民生水平開始出現下滑。

    蜀漢的底子怎麼樣呢?劉備入川之前,巴蜀之地一直是個富饒的地方,即使連年戰亂,也能撐得起劉備後面發行“直百五銖”,在諸葛亮的操持下,雖然打仗,但大家都過得挺好。

    經濟是不會自己執行的,一定要有很多調控,真正的自由市場並不存在,尤其是在有“權貴”存在的時候。諸葛亮一死,蜀漢內部的益州本地豪強、荊州新晉權貴等,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對民脂民膏下手,蔣琬費禕雖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諸葛亮在世都沒能徹底解決的派系鬥爭,他倆自然也不是個,更遑論內政手段匱乏得一比的姜伯約了。

    內勤水平不行,還非得繼續北伐,這加速了蜀漢內部勢力的分裂。對益州本地豪強來說,你姓劉的來坐大寶,還是他姓曹的來收稅,甚至姓孫的來耀武揚威,沒有本質區別,只要自己兜裡有錢碗裡有飯,沒啥好說的。

    綜上所述,姜維能不能挽救蜀漢呢?不行,真的不行,他能力上實在有欠缺,廖化的點評是非常中肯的:我們錢沒別人多,兵沒別人能打,你姜伯約水平也有很大短板,咱蜀漢內部紛爭不斷且沒有新鮮血液注入,最主要的是,我們缺少一個能夠把這些東西理順的人,所以伯約你越打,我們越死得快。

    實際也確實如此,諸葛亮時期,北伐是凝聚蜀漢政權內部的重要手段,也是靠著諸葛亮耀眼的個人光芒,而姜維時期,蜀漢內部很多人,包括諸葛亮自己的兒子諸葛瞻,都覺得,這麼打下去不是辦法。

    姜維為什麼要一直北伐呢?一方面出自個人考量:北伐是姜維的價值所在,不打仗,姜維在蜀漢的立足點就少了;另一方面,也是報答諸葛亮的恩情。

    姜維當年叛降,實在不是他的主觀意願,但過來之後,諸葛亮的善待和蜀漢當時從上到下的那種理想主義光芒,使得姜維確定,這個團隊就是自己想要奉獻終生的——姜維自己,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否則也不會在劉禪自己都降了之後,還在謀求匡扶漢室。

    無奈,理想主義雖然造就了蜀漢,但救不了蜀漢,閃耀著理想主義光芒的姜伯約自然也救不了蜀漢。

    蜀漢的滅亡是充滿了遺憾和必然的,就算姜維真的是諸葛亮在世也無能為力,無非續命而已。

  • 5 # 癸辰淼淼淼

    諸葛亮贊姜維那是必然,不說啥師徒,姜維是毫無建樹的第一次北伐的唯一戰果,換我我都贊。

    鍾會,那個祭拜諸葛亮墓,結好蔣斌的鐘會,任何正常人都看得出來他是什麼意思。

    歷代評價都是很中肯的:姜維的正面有很忠誠,能力在當時蜀漢中最強。

    但也就僅此而已了,你能力強,不代表你天下最強,你很忠誠,不代表你很聰明不辦壞事,歷朝歷代好心辦壞事的忠臣有很多。

    而姜維最悲哀的地方是,他到死都還以為自己沒錯,全是世界的錯,呵呵。

    世界都跟你對著幹,那重點不是你的悲壯,而是你自己出了問題。

    還真以為蜀漢只要譙周反對啊?張翼廖化跟隨諸葛亮多年,在蜀漢比姜維還早,都不約而同反對姜維——我猜猜,這是老的太迂腐,新的看不懂,只有姜維剛剛好是吧?

    劉禪除了在段谷大敗後詔令他回朝外還幹嘛了?他哪次干涉姜維了?他哪次不許錄尚書事的姜維管內政了?求找,野史都行。

    還諸葛亮,諸葛亮軍政雙全你行嗎?啥,諸葛亮權力大?那行,蔣琬費禕也是大將軍錄尚書事,也北伐(姜維的前幾次北伐都是在他們手下的),人家照樣保持住了國力,人緣也沒有鬧得全朝反對。蔣琬費禕:老子做得好還怪我囉?

    整個蜀漢對姜維的信任和容忍已經夠多了,否則還想咋樣?姜維當皇帝?全蜀漢人民像流寇一樣只顧砍殺不顧生產?

    能力不行就是不行,闖出禍害就是禍害,不要到處推鍋,世界沒欠你那麼多。

  • 6 # 5364647472454

    西蜀戰略上的錯誤,導致戰術上的失敗,是諸葛亮造成的!西蜀內部並不團結,實力最弱。荊州丟失後,茅廬對話成了過去。西蜀應該發展實力,找準機會,蓄力再發!必定守關要比奪關代價小!諸葛亮不能完成的事姜伯約就能完成?況且西蜀都揭不開鍋了!所以,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會被攆得粉碎,只是咋說了!小勝而大敗而已!

  • 7 # 愛好軍史

    姜維為什麼挽救不了蜀漢的命運呢?,諸葛亮在世時軍政統一,諸葛亮在國事上,軍馬錢糧調配上都是自己說了算,諸葛亮在朝中威信極高,群臣也拜服,眾多將領也佩服他,他制定的國策和將令能夠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執行。

    而姜維就不行了,雖然諸葛亮指定姜維為他的接班人,但姜維是降將,投降蜀國不久,他又不是蜀國開國的五虎上將和舊臣老將,雖繼承了諸葛亮的大權,首先皇帝劉禪就不買他的賬,劉禪聽信宦官讒言,對姜維極不信任,朝中諸多大臣也不服他,眾將之中大多數也不買他的賬,他雖掌握蜀中軍事大權,政事他做不了主,調動錢糧也受掣肘,眾將也不好好聽他的將令。

    姜維有治國方略,有雄心討伐北魏,無奈他尚未樹立起自己在蜀國的威望,還有這麼多的阻力,以至於他九伐中原失敗,死不瞑目。天時地利不合呀!

  • 8 # 淺夢微醉

    諸葛亮在世時,尚可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苦心經營與魏國周旋,其實蜀國的國力也在一次次北伐中不斷的被消耗。諸葛亮深知蜀漢和曹魏國力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只有趁現在差距最小的時候北伐,一戰定乾坤,一旦偏安一隅不思進取,遲早被滅。但是屢次北伐的失敗,慢慢讓蜀國消耗殆盡,即使諸葛亮不死,我想蜀漢也撐不了多長時間,畢竟打仗是要比拼錢糧人力的,不是靠哪一個人可以逆天改命。所以這不是姜維的錯,也不是姜維可以改變的。即使鄧艾不偷渡陰平,蜀漢也會滅亡,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 9 # 緒東的新圖騰生活美學

    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不知差劉備幾條街,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任人唯親。喜歡奴才不喜歡人才,不注重人才的培養,以致蜀中國人才凋零、無人可用。從對待魏延的態度上就看的出,如果魏延真的要反的話其原因也是出在諸葛身上,完全是被他逼的。

  • 10 # 王月生

    姜維在三國時名望還是挺高的,受諸葛亮聲望影響,看客對姜維的認可度和好評度都挺好。

    也可以說姜維生不逢時,若其在關張鼎盛時期,姜維能遇諸葛亮,並受重用,或許能成為諸葛孔明的左膀右臂,成其大業。可當其掌握蜀國軍權時,蜀國無論國力軍力都與魏吳有太大的差矩,人口只有魏的四分之一和吳的二分之一,當時人口基本決定了國力,特別軍中已無特別善戰的將軍,像瘳化這種二三流角色,也不得已用為大將。另外因諸葛亮離世,姜維雖接受軍中大將軍,但資格不夠老,朝中元老並不賣他帳。其次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非常錯誤的主張,以弱犯強,焉有不敗之理。姜維為感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另也想刷其在蜀的存在感,不停的北伐,加速了蜀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方法能剋制自己打遊戲?(大一快結束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