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傳統文化論文要寫一篇家鄉特色習俗,希望多瞭解一些各地的習俗文化。

32
回覆列表
  • 1 # 會鋒書法

    我是潮州惠來縣的,本家鄉有個值得年年都必須要做到的習裕:新出生人丁要—————興燈!

    一是從每年正月初六日開始,由興燈戶戶主,先向親朋好友鄰居每戶分一盤熟花生,丈母孃家要去兩包各六市斤的熟花生,表示本戶已添新人丁,並在今一兩年後還會繼續生男添丁。分熟花生時間截止正月初九日止。

    二是正月十二日晚間七時開始,興燈戶必須在大門前掛上一支小燈籠並點亮,讓小孩子門即是能上小學的小學生知道這家有“興燈”,可到本家門前來吼“地豆”即是熟花生,意思是在新的一年花(會)生男添丁。時間至夜間九時正為止。

    三是正月十三日下午三時開始“興燈”戶主必須擺酒席,酒桌可根據本戶與親朋好友的關係程度請吃興燈酒,最少的有擺兩桌,最多的可擺三十幾桌,這是要根據興燈戶的經濟實力,加上十幾年以上無辦好事,興燈時間間距超長,這樣被興燈戶請到,人家就願意上門被請燈酒。一般習常興燈戶是擺上三至五桌的燈酒為標準,桌面的菜式是通常的魚、肉、雞、鴨,有的可加四個海鮮。加菸酒,每桌控制二千元左右。

    三是興燈!每個興燈戶,必須在正月十二日早上六時左右,備小燈籠若干枝,或十幾枝不等,到三山國王廟、各社的福德老爺廟、舊的住宅、各公房的祖公祠堂上一枝小燈籠,本擺酒桌的現住宅,必須掛上一對紗燈,加大門前的吼燈,共是十三盞燈籠,最少也要掛上十一枝小燈籠,以是合生,這是根據風俗上“生、老、平、水、口”的數字算到“生”的計算方法。不可多,也不可少。

    以上是本鄉有新添生男丁的興燈戶必須做到的風俗習裕,且年年如此,這是老祖宗立下的規矩。

  • 2 # 茉茉mo

    我們這邊的結婚要看日子,女的出嫁了,過年不能在孃家過夜,初一不準去,初二才能回去,中秋節晚上也不能在孃家過夜,去孃家過夜不能跟自己老公同床,說是會妨家裡的哥哥弟弟,就是會有不好的事發生,讓哥哥弟弟觸黴頭。

    不能把老人經常用的碗和喝水杯子打爛,會對老人不利。有一年我打過我媽媽經常用的一個碗,她半年以後忽然就去世了 我特自責,一直不能原諒我自己

    過年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做飯時要小心點,別打破東西,切菜別劃破手,記得有一年過年,我不小心切破了手指流了好多血,還打破了一個盤子,然後剛過正月十五,我公公就過世了。

    大年初一千萬別吃藥,吃了會一年都生病。別動針線,別打掃屋子,老人們說你初一干活,一年有幹不完的活

    小時衣服縫釦子時,媽媽總會讓我嘴裡含一根線,說是含著線不會被人賴作是小偷。白天晾的衣服,到晚上無論乾沒幹都得收回去,不然會落上災星。吃過晚飯,一定要睡前把碗筷都洗了,不能泡在水池子裡過夜,說是招鬼……

    這些,你們信嗎?

  • 3 # 落雨看世界

    因為我的家鄉是農村,所以會有很多傳承很久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印象中最為特別的一種習俗是“指路人”。

    在我的家鄉如果家裡有親人離世,需要在家裡停放一天一夜,然後在送去火化。這期間家人會請風水先生為離世者尋找一塊適合下葬的風水地。火化完成後骨灰會送回家中,同陪葬品一起裝入棺材。如果是年長者離世會有8人抬棺,年幼者為4人抬棺。

    從家中到墓地的這段路就需要一個“指路人”,指路人會身穿重孝,手持一米多長的玉米杆,在抬棺人前面2米左右帶路,每走一步都要用玉米杆敲一下路面。寓意讓離世者記得回家的路,指路人必須是男性,而且是離世者的親人,指路人一生只能做一次。我是我二叔的指路人,二叔是我父親唯一的弟弟,但是很年親就離世了,那年我才8歲就當了指路人,當時什麼都不懂,只是覺得害怕。

    雖然指路人有很多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也是寄託哀思的一種表達方式。現在我們這些年輕人都不怎麼提倡這些了,但也都會順著這些風俗去做。畢竟對逝者的尊重,也讓生者有所寄託。

  • 4 # 6160louxinxin

    我的家鄉在開封,那裡是一座美麗的古城,負有“十朝古都”的美名,我愛我的家鄉,我愛開封。

    20世紀至21世紀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現如今2008年中國奧運會又在北京舉行,誰又會去關心歷史悠久具有文化特色的古建築呢?說起這個古建築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我們河南省最具文化特色房屋所建最早的一個旅遊景點––開封市。說起開封市的房子那可是大有來頭,那的房子不說百分之百是古建築,至少百分之五十迄今已有進百年了。那些房子屹立在繁華的街道上就好像一個一望無際的大毯子上面繡五顏六色的花一樣美麗富饒。

    如果到了開封,吃小吃那你可得聽我的首先到“第一樓”去品嚐一下地地道道的開封小籠包,那香的讓人垂涎三尺。要是你認為這還不能填飽你的肚子的話。那你就去古城吧,在古城那裡你可以大飽口福,在那你可以品嚐到全天下的小吃,你也不用擔心吃不飽,好幾千個攤位擺放在路邊等著八方來客。

    當然你要是吃飽了想去玩這也很簡單喔。告訴你吧在開封有一位名人,雖然臉黑了點,但是他為民除害,除暴安良。答對了,沒錯就是包拯我們的包青天,他當官時就在開封。再給你透露一下每天早上九點包公就在包公府,生堂斷案,雖然說是假的吧,但還是建議你去看看。在開封還有一個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全是忠臣的楊家將的府第––天波楊府。美麗的開封有壯觀的龍亭,有莊嚴的相國寺,有美麗的汴京公園,高大雄偉鐵塔……。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原大地,我的家鄉開封發生了翻天忽地的變化。

    這就是我的家鄉開封,經過改革開放的政策,現在家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我愛我的家鄉,我愛開封。

  • 5 # 凌小松

    各個地方基本都有各自獨特的習俗。十里不同鄉,各鄉各習俗,所以才有“入鄉隨俗”的說法。

    我的故鄉在貴州畢節,我談談我所在鄉鎮的習俗。

    分家或者出嫁的女兒不能給兄弟家掃地,會掃走兄弟家的財運,兄弟會不高興的。

    出嫁或者分家的女兒也不能在兄弟家過年,就算從千里之外回到孃家,過年當晚也只能去其他外姓親戚朋友家過年。等到初一早上再回孃家。

    母子不過年。如果一個婦人,丈夫過世,家裡只有母子二人,是不能過年的。需要邀請某個親戚來一起過年。小時候我經常在表叔家過年,因為表叔的父親過世了,表叔才15歲,家裡只有母子二人。

    也不能在兄弟家生孩子,就算和丈夫離婚或者其他特殊情況回到孃家居住,也不能在兄弟家生孩子。表姐和丈夫離婚後回到孃家住,她母親在她孕晚期給她租了房子,她在出租房裡生孩子坐月子。滿月後才回孃家。

    不能和公公、大伯開玩笑或者同桌吃飯,公公、大伯在時要相互避嫌。說話做事、舉止言談都要注意避嫌。吃飯時家中長輩坐正位,父母兄長坐齊了,才能入座。有長輩在場,不能蹺二郎腿,不能說髒話,不能開黃腔。

    侄女可以嫁給姑姑或者姑媽的兒子,叫做“侄女隨姑媽”。但是不能嫁給舅舅的兒子,理由不詳。

    苗族小夥訂親以後要帶著豬牛羊等財物到岳父岳母家長住,到未婚妻生了孩子以後才可以正式結婚。結婚時,除了幫忙運新娘嫁妝的人員,還要專門請人去新娘子家背孩子,因為有的夫妻正式結婚時有多個孩子。

  • 6 # 嚴德榮

    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存在。我家鄉的習俗太多太多,講一個結婚習俗,就要寫上一大篇。今天只講結婚嫁娶習俗,不講彩禮嫁妝之事。我們這裡在姑娘出嫁前幾天,孃家的主要直系長輩,要先後為姑娘辦”待嫁酒”,宴請後,多多少少還要給姑娘數量不等的”壓腰錢”。男方這邊,結婚前一天晚上要辦”暖房酒”,將至親好友請來祝賀,順便出份子”禮錢”。第二天結婚正日,中面晚酒,意為”長長久久”。那天,姑娘那邊主要直系親屬,要來男方這邊”會親”。主要有:自己家裡父親(母親不來)、兄弟姐妹等親人,還有姑爹孃舅、伯父母、叔父母、姨父母及其兒媳女婿一干人等,林林總總大概有二、三十人左右。婚宴的擺席座位很有講究,事前要請一個懂得習俗禮節的”點席人”,將男女雙方親屬,按輩份高低,同輩同席相陪,不同輩份不能同坐一席的習俗安排妥當。過去,有少數人家因安排座席不當,女方那邊親戚還會因此鬧矛盾,將新婚之喜,吵鬧得不歡而散,使雙方親朋都很不愉快。所以按輩份高低安排座席很有學問,不能出現半點差錯。席位安排就位開席後,席中新郎拿酒壺,新娘端杯盤,按主次桌席排序,雙雙對對依次到長輩席上來敬雙杯喜酒。每敬一個長輩,都要講幾句祝福新婚的喜話,然後多少把點”斟酒喜錢”放在杯盤裡。直到酒席過後,小青年還要鬧”洞房”。新婚第二天早上,新媳婦要做”早茶”,端到公婆面前,先叫一聲爹,後喊一聲媽,雙手奉送給公婆手上,討個二老喜歡。然後,小夫妻倆還要趕到姑娘家”回門”。那天姑娘家中要辦”回門酒”,酒席辦得同男方這邊一樣,講究喜慶熱鬧。當天小夫妻倆不準留孃家過夜,必須帶”太陽”回家,即不準在太陽落山後回家,討個吉利安祥。整個結婚嫁娶中,還有許多習俗細節,我不再作過多贅述了。這些就是我們這裡結婚嫁娶的主要習俗。可能講的不全面或與各地不相同,就作為閒談交流吧。還有許多各方面的習俗,寫一本書也講不完!

  • 7 # 合肥小東哥哥

    大家好,我是安徽合肥人,我的家鄉習俗有很多,比如中秋節,合肥人除吃月餅外,還要吃包河無絲(私)藕,大年初一 ,三頓飯都必須吃,且頓頓豐盛,大概都有十幾個菜吧。要煮一份魚 是紅燒的,並且多放辣椒,擺在桌子上但是不吃。 吃過飯後,把魚放好。 代表著年年有餘。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特別之處: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就是在大年三十掃塵後,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淨化空氣,去邪避災。吃完年飯後,開始放鞭炮,從晚上到第二天早上,連續不斷。

    小年 民間臘月(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過小年”。小年意味著一年即將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民間有祭灶、掃塵、採辦年貨的習俗。民謠“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是合肥年俗的生動寫照。“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每逢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理家中各種物品。祭灶,就是送灶神昇天的習俗。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新年”“年初一”。進入臘月,合肥鄉村人家宰殺禽畜醃製臘肉,熬糖稀做炒米糖果,加工年糕、豆腐,購買香燭、冥票、鞭炮、菸酒茶、糕點、對聯(也有手寫的)、燈籠等等。俗稱“打年貨”。除夕貼春聯、年畫。新時期,青年人常貼影視劇照及明星影象。城區多以山水國畫代替年畫。 元宵節 合肥地區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農村也有俗稱“過小年”。有吃小年年夜飯及放爆竹的習俗。盛行吃元宵。玩燈、耍獅子等習俗在城區現已漸盛,政府文化部門常舉辦猜燈謎、球賽、棋賽、廟會等活動。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時間在農曆三月間,即公曆四月五日前後。舊時,清明節的主要風俗為:插柳、植樹、掃墓、踏青等。是日,男女老少,折柳枝,攜帶爆竹、紙錢、冥幣及供品上墳掃墓、祭祖,於墳上培土掛錢,以示對祖宗的緬懷。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端午”“端陽”,民間有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等習俗。裹粽子很講究,有紅豆粽子、火腿粽子等。城區食用多數在市場購買,許多村鎮農民成為裹粽子出售的專業戶。民間把菖蒲、艾草倒插於門窗之上。菖蒲形如利劍可避邪,艾可入藥祛病。室內陰暗處用艾煙燻可避瘟祛毒。晒乾的艾蒿可供小兒洗澡泡用。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俗稱“仲秋節”“八月半”。是日晚,家人團坐,分食月餅,共享菱藕之鮮。中秋又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改革開放以來,在外人員常用打電話、發簡訊、發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問候。女兒、女婿有向岳父母饋送月餅的習慣,機關、單位常購月餅分送職工。

    冬至 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為冬至日,是日“進九”。農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之說(即晝長夜短始於此日)。民間有行冬祭禮、遷葬、撿殖、祭祖的習俗,還有吃南瓜粑粑、吃狗肉等習俗。 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俗稱“臘八節”。民間以糯米、豆等穀物和棗、桂圓、蓮子等乾果煮成粥,名“臘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現有相約到寺院吃臘八粥之習。

  • 8 # 古河隨筆

    “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禮記•內則》

    三裡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個真不假。

    比如我們村有兩處風俗,頗為特別,離村十里八里,南莊北疃,就沒有。我妻子,孃家不過距我家五里六裡,當年有孩子的時候,三日那天,街坊鄰居大奶奶二奶奶三大娘四嬸子們(做這事都是女輩)到家裡來賀喜,進門就對我娘說,啊呀,二嫂子~~侄媳婦~歡喜啊,添大孫子了。。。

    我媳婦當時頗疑惑,過後對我說,這些奶奶嬸子大娘真是奇怪,她們進門,連孩子都沒有看著,也沒有問,怎麼就知道生了兒子?

    我說,這還不簡單,看看咱家門樓子上插的什麼不就知道了。

    門樓子上插什麼?

    插弓啊。

    我們孃家怎麼沒有?

    你們?気,這風俗,是過去貴族家才有的。。。

    “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禮記•內則》

    這是我們村真真切切的風俗。誰家生了兒子,就在街門門樓左邊插上一隻弓(帶著箭,箭羽綴紅布,當然不用真正的弓箭,用一根二十多公分長柳樹槐樹枝子彎成弓就可以,就是“弧”;生女孩則在大門門樓右邊插一根十五公分左右木片,頭上綴二、三公分寬一指多長紅布,即為“帨”)

    這風俗其來有自啊。

    《禮記•內則》:

    “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夫使人日再問之,作而自問之,妻不敢見,使姆衣服而對,至於子生,夫復使人日再問之,夫齊則不入側室之門。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三日,始負子,男射女否。。。”

    白話一下:“妻將生產,到了臨產的月份,就要由燕寢(主臥)搬到側室(廂房裡的臥室)待產,這期間,丈夫要派人一天兩次去問候。到了臨產的時刻,丈夫要親自前去問候。這時候妻子因為衣飾不整,不敢露面,就派貼身的女師穿戴整齊回答丈夫。孩子生下以後,丈夫還要一天兩次地派人去問候。如果妻子生產時適逢丈夫齋戒,丈夫就不到側室去問候。孩子生下以後,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側室門左掛一張木弓作為標誌;如果是女孩子,就在側室門右掛一條佩巾作為標誌。到了第三天才抱新生兒出來。如果是男孩,就行射禮;如果是女孩,就免了。。”

    《禮記正義》:“表男女也。弧者,示有事於武也。帨,事人之佩巾也。

    “弧”即是弓箭,代表男子,這個沒有問題。那麼“帨”是什麼呢,佩巾。那一塊紅布條,就是佩巾的象徵。代表女孩。

    帨有不少叫法:縭(lí)(褵),褘(huī),巿(fu)(不是“市”),蔽膝。《說文》:“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

    《詩·召南·野有死麕》:“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毛傳:“帨,佩巾也。”

    這東西是古代女子出嫁時必備:《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袁梅《詩經譯註•野有死麕》註釋中說:

    “自古以來,帨巾就是女性的象徵。古代女子把這種遮蔽於胸腹之前的佩巾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這種製作華美的遮巾,佩在女子胸腹之前,易於引人注意。聞一多先生說:“是衣服始於蔽前,名曰蔽之,實乃彰之””

    ——這個就有意思了。

  • 9 # 逛吃嗨皮伐木累

    1.二月二是要吃芥菜飯的

    芥菜是其他地方是用來醃製酸菜的,在溫州用他來做芥菜飯, 切成碎碎的彩丁, 跟醬油肉,香菇,蝦米等一起炒飯;據說可以防止生疥瘡。幼時常聽長輩說,如果在當天不吃芥菜飯,是會“爛頭”的。據《瑞安縣誌》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

    2.七夕是要吃“巧食”的 。

    蒼南童謠裡有一句唱到:“七月七,巧食喜鵲啄”。每逢七夕,溫州人有吃“巧食”的習俗。“巧食”是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在蒼南,七夕節前,外公外婆要給外孫送禮物的。

    3. 年前是要擔心的?是“撣新”!

    在本地話中,“擔心”與“撣新”發音極其相似。不懂其中意義的人,常常會聽錯。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晒物,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4. 過年是要吃“分歲酒”的

    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

    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 10 # 梵竹小館

    婆家座標茂名電白,最隆重的風俗之一就是年例了。每條村年例的時間不一樣,我們家就是年初四,年例前我們就提前砌好土灶,請好炒菜廚師。年例這天,一大早出去買菜回來,大擺宴席。

    我們一般分兩輪,中午一輪擺四圍或者五圍臺,下午5點多一輪也是擺四圍或者五圍臺,屋裡屋外一起擺。各位親朋好友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登門拜訪吃年例。如果在同一條村認識好幾個朋友的,就每家都去吃一下。吃到最後,太飽了,純粹是去報道,聊聊家常。

    吃的是年例,聊的是感情。你來我家吃,我去你家吃。如果你人際關係好,認識的朋友多,剛好每個人做年例的時間都不一樣的話,你可以從年初四吃到二月或者三月。據我所知,我們村年初四應該是最早的年例了,做完我們家的年例後,就陸陸續續的去吃親戚朋友家的。

    每到吃年例的時候,通往做年例那條村的路都是堵摩托車,大家都騎著摩托車,熱情高漲的奔往各自認識的親戚朋友家海吃大喝。

    你們一定好奇年例吃啥菜色吧?茂名地區基本是以海鮮為主,年例都是吃海鮮大餐,還有大魚大肉,很是豐盛。做年例的時候忙裡忙外的,沒空拍照。我特意找了幾張給你們看看,略略感受一下吧。想親身感受的話,趕緊認識一個茂名的朋友,比如我。明年說不定有機會來我家吃年例哦。今年因為新冠病毒,所有的年例都取消啦。只能期待明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大家個問題,做影視剪輯,大家一般在哪下載素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