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家國怨

    “道德經”探討系列之——無、有是什麼?

    前面,我給道和德進行了初步的定義,“道”是無法定義,不可認知的,我們只能描述和感應它基於人類認知上的作用於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部分特徵。“德”就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而被人類觀測感知出來的品行。所謂自然規律,正是人類觀測萬物運作的表現而概括出來的。因此,自然規律才是萬物的德,具體點講就叫“物德”。《道德經》全篇無非兩層主旨:一是告訴我們什麼是“道”,怎樣理解這個“道”。二是叫(而不是教)人類學習物德,從而形成人德或人類的修養。這個結論主要是根據老子《道德經》中談論的“道”和“德”的意思來進行定義的。現在人們把物德稱為物道;比如天之德,稱為天之道,這是相對於人德來說的。也沒什麼不妥,只是要學習《道德經》必須掌握它的來龍去脈,否則,你怎麼能準確地理解《道德經》呢?

    最新發現的《道德經》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按理,人先觀測身邊的事物,才推論出“道”的存在。不可能一開始就想到有“道”。後來,把道經置前,德經放後,可能出於先有“道”才有“德”;還有就是人們在傳播中,忽略了物德而強調了人德的考慮吧。(這是我個人的推測哈。)

    好了,現在我們來談“無”。按照《道德經》的意思,“無”和“有”都是由“道”所生。看《道德經》並結合我們現在的認知,應該這個順序:“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道”和“無”是什麼不清楚,只知道“無”是天地之始。天和地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物體了,之後才有了萬物。“有”是萬物之母,所以這裡的有,應該是指天地日月,土水木金,(看來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五行學說應該屬於前沿科學),這些才是產生生命的最基本的條件。萬物多指各種生靈,嚴格意義上講,天地也屬於物。當然我們重點探討《道德經》想表達的意思。我們應該判斷得出,第一段是在講“無”的問題還是在講“無名”的問題了吧?

    這個“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什麼都沒有,他只少具備了在道的催化下生成“有”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道”發展到“有”是經歷了“無”這個階段的。“無”生“有”也可以理解為“無”和“有”的分離。

    所以《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和“無之以為用”中的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講“道”,後者論“德”,後者可以理解為空缺或不滿。

    結論:“無”是由“道”所生,並具備了生成“有”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條件(這樣解釋是我認為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什麼都不存在)。“有”是特指人類能夠觀測到的並對生靈繁殖起決定作用的物質和實物。

    《道德經》偉大就在這裡,人類還沒有發現的東西把它歸在“無”中,將來有可能新發現的東西,都可以歸為“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都是凌晨以後睡覺,早了睡不著,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