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慶原
-
2 # 劉承澤3
1975年,袁隆平就把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了,因當時是打壓中國知識高壓勢態時期,雜交水稻推廣和三系配套研究進展緩慢。
文革結束後,科學的春天來了,重視人才,尊重知識,重獎科技人員。雜交水稻迅速在全國推廣,最終解決了人口大國吃飯問題。
鄰國日本在這方面比我們做得好,日本每兩年拿一次諾貝爾獎,它們的人民幣上印著科學家的頭像,把尊重知識,敬仰人才做到了極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3 # 蟈蟈的文化
“格物致知”,這是古老中華民族一直使用的獲得真知的科學方法,拜天地、萬物為師,對現象進行歸納總結,從而發現規律,獲得、掌握規律以強大自己。這是一種科學精神,與西方的分析是對等的科學方法,目的都是對事物規律地發現、獲取。拜萬物為師,當然是敬畏與尊重並舉,成為人之準則也就順理成章了。
-
4 # 使用者hjk好健康
對人可以這麼說(不求全責備?)!……但對“一切科學”,似乎是應該抱著幾分“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不然,怎麼體現科學的“嚴謹及一絲不苟”?……
-
5 # 文字領域工作者
你把敬畏與尊重說成是科學標準;讓人模糊,這應該是一個人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可以量化,科學是無止盡的,不可量化。
人生在世總會有值得敬畏與尊重的事和物,不可能對世事無感,對萬物無情。一味蠻幹,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敬畏與尊重我想這樣的莽撞之人不多。也是社會的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