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間遺史

    回答這個問題,崖山之時南宋朝廷已是窮途末路,被蒙元追的到處逃跑,元軍戰力強悍,加之南宋朝廷不斷有文臣武將變節投敵,文天祥被俘後,朝廷退至廣東之時文臣有能力者只剩陸秀夫,武將只剩張世傑張世傑陸秀夫攜宋少帝退守廣東崖山,欲以崖山之險與元軍拼死一戰!據統計當時退守海上的南宋軍民共計二十餘萬,其中包括了幾萬士兵,士兵家眷,南宋宗室眷屬,文官集團等數萬人組成了這二十萬人。而這二十萬人中能戰的士兵也就幾萬人,而且大都是在海上。當時張世傑退守海上之時,大小艦隻約有一千餘艘,但這都是南宋僅存的一點兵力。

    元軍以宋降將張弘範為帥,率兵來攻崖山,元軍整體兵力在三萬左右,戰艦400餘艘! 兩相對比,南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此時已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更何況宋軍搶先佔據崖門,坐擁天險,元軍的水師只能漂在海面上,種種優勢都在預示,南宋如果抓住機會獲得大勝,不僅不會滅亡,反而會藉機在南中國站住腳跟,哪怕只是兩廣一隅之地,也能落個偏安一隅之境地。但為何宋軍坐擁20萬人還會失敗呢?

    可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參照,不為人知的是,南宋20萬大軍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宮女、內侍、官員家屬、軍兵家屬,以及大量的文官。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宋軍的戰力不過幾萬人而已。這也是之前屢戰屢敗、不斷逃亡的原因所在,然而要靠這幾萬殘兵加上老弱婦孺去對抗強大的蒙古軍隊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其說宋是亡於蒙古之手,不如說是亡於“自己人”之手,下手最狠的也還是南宋降將張弘範!

    張弘範領軍攻宋時,張世傑鑑於崖山地形易守難攻,將千艘戰艦連成一線,宛若一座海上城堡,勢要與元軍決一死戰。元軍見習陣仗想學火燒赤壁之法,用火船來攻,可張世傑早已料到,在船上塗了防火塗料。張弘范進攻失敗,後張世傑因戰略估計失誤丟失了崖門,導致宋軍淡水短缺,僅夠五日之淡水,張弘範佔據崖門,宋軍無法獲取淡水,導致士兵戰鬥力大為下降,不少士兵喝了海水嘔吐不止。元軍乘此機會攻入宋軍海陣,宋軍大敗!

    宋軍船隊被衝散折戟崖山,陸秀夫見此症狀料到大宋氣數已盡,不忍受辱揹著小皇帝跳海自殺了。隨行的南宋近十萬家眷也隨著南宋王朝一起葬身大海。史書上稱此一役,“浮屍出海十餘萬人”!

    後人翻閱此段歷史皆言,倘以二十萬人拼死一搏,何至於此?然殊不知,一家一姓之天下,歷經319年之久,註定元氣喪盡,國家喪亂,蒙元南侵,註定只能以王朝滅亡作為悲劇收場,然後人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皆是後人所感,當時之人斷不會想到此等結局。然終宋一朝滅亡之時,尚有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為捍衛民族而戰,恰是南宋以及民族的幸事了!崖山海戰結束後,張弘範刻下:張弘範滅宋於此!後人憑弔崖山,不恥張弘範的漢奸行徑,在前面加了一個字改成:“宋張弘範滅宋於此”自此漢奸之名,遺臭萬年,而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忠烈之名流傳千古!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2 # 西江夜行

    翻看南宋末代史,我淚如雨下,崖山海戰,十萬軍民為何不背水一戰而紛紛跳海殉國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南宋軍民那時候已經是在背水一戰了,而且不是戰一次,是戰鬥多次,戰鬥到最後一刻,被元軍包圍在崖山出海口上彈盡糧絕,戰到後來,宋軍全軍覆滅。

    10萬軍民的壯舉

    那麼為什麼10萬軍民不接著再戰,要跳海殉國?

    首先,兩宋在長達400年的國祚中,一直以來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對文人的尊重和重視是歷朝歷代中最為突出的,“與士大夫共天下”,宋朝不曾殺過一個文官。所以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滅亡時候,文人士大夫一直追隨著大宋朝廷並和趙宋皇室榮辱與共。再者,宋代開放、自由、繁榮的社會環境養成了大漢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性格。因為漢人士大夫們的氣節,所以才有十萬軍民集體投海殉國的壯舉。

    面對蒙元的凶猛進攻,南宋一直在抵抗並且堅持了五十多年,還在四川合川擊斃過元朝的皇帝蒙哥。只是隨著時間推移,被元軍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形勢越來越艱難,崖山一戰不僅最後希望沒有了,就連皇帝都殉國了,那他們這些人活下來也是死,何況南宋的軍民大多是陸軍沒有海戰經驗,在沒有後勤補養的情況下被敵人包圍於海上這是陷入絕境。南宋雖有10萬軍民,但是其中“民”居多,真正有戰鬥力能夠繼續戰鬥下去的,已經沒有多少了。經過幾場戰爭,更主要的是,蒙古兵強攻,破壞了很多船隻。根據資料記載,負責指揮戰鬥的張世傑衝出蒙古兵的包圍圈後清點船隻,發現原本一千多艘船,只剩下了10多艘。當時是海戰,不是巷戰,就是軍民想和蒙古兵拼死一搏,但是船都壞了,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崖山海戰的意義

    崖山海戰,南宋雖然輸了,但輸得悲壯,有氣節。南宋的勇士們在面對入侵和壓迫時義無反顧,拼死抵抗,英勇不屈。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而英勇獻身。以文天祥、陸秀夫為代表的南宋軍民,他們身上閃耀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義,鼓舞后人,值得我們銘記!

  • 3 # 遊者走天下

    崖山海戰爆發於1279年是宋軍和元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海戰。

    戰鬥中,宋朝軍隊的海軍、陸軍分別被元軍擊敗。絕望之際,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自盡,十萬百姓也隨同自盡。

    那麼,為什麼十萬百姓不背水一戰而跳海殉國呢?

    其實,在那個環境下,他們已經沒有選擇,為了避免被敵軍侮辱,只有跳海自盡這個選項了。

    首先,大多數人沒有武器裝備。

    崖山海戰宋軍堪稱英勇,雖然在大多數的戰鬥中戰敗,但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崩潰和投降,這才有了10萬人倒海自盡的故事。

    可是,在宋軍中老百姓人數也非常多,這些人手無寸鐵,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軍,他們無力反抗,赤手空拳的衝上去或者會被輕易殺死,或者這些人會被抓住,然後貶為奴隸,在後半生忍受著屈辱。

    既然如此,也只有倒海自盡,才能在一開始就避免被元軍侮辱。

    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此外,我認為最後的關頭他們是有過背水一戰的。

    在宋軍主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元朝部隊沒有能夠立即攻佔宋軍的軍營,雙方仍然在血戰。

    與此同時,深知大勢已去的南宋軍民不想做亡國奴,更不想被變成奴隸,就紛紛紛紛跳海自盡。

    可見,此時有能力抵抗元朝軍隊的人正在拿著武器奮起抵抗。

    其實,如果當時元朝軍隊晚來幾天,他們很可能離開中原前往南洋了。

    南宋末年,江南地區在元朝的猛烈攻擊下是必然會全部淪陷,而且,由於當時忽必烈採取了很寬大的政策,讓江南大部分地區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

    這個時候,宋朝朝廷被迫不斷往南走。

    在面對元朝大軍的步步緊逼的時候,這支最後的南宋部隊不會以崖山為基地反抗蒙元。他們的目標應該是更南方,也就是南洋一帶。

    宋朝末年,宋朝人已經控制了前往西亞地區和非洲地區的海上航線,在南洋建立了很多居民點,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極為了解,所以這最後的南宋殘軍既然已經在東亞地區無法落腳,穿越大洋尋找幾處島嶼,在海外建國是必然的選擇。

    而且,當時宋朝各種海船1000多艘,完全可以把人員一次性全部帶走,這隻龐大的部隊可以輕易征服南洋地區任何一個部落或者國家。

    根據後來元朝南征爪哇王國的戰爭結果,如果南宋軍隊在南洋地區建國,元朝就很難打敗他們了。

    那麼,這個由20萬宋朝軍民(還戰前的人數)建立的國家將會很快發展成為一個海上貿易強國。

    可惜的是,元朝軍隊來的太快了,他們只好在崖山地區奮起抵抗。

    贏了就能有足夠的時間南下,輸了那就滿盤皆輸。

    所以,這場海戰不僅影響到了東亞局勢,也深刻影響到了東南亞局勢。

  • 4 # 咕嘟趣話

    命運有時真不是個東西,歷史上,大多數朝代更替的原因都是因為不得民心。

    而宋朝恰恰相反,宋朝的人民對國家有非常高的認同感,有時我甚至覺得宋朝人民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最幸福的人民。

    在宋朝的統治下,宋朝的經濟、科技、文化水平在當時可以說是遙遙領先世界,人民雖然說不上有多富足,但也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之勢。

    這麼一個難得的皇朝,老天偏偏給他安排了幾個十分強勁的對手,先是遼、夏,後是金、蒙,都是經過一系列休生養息後的遊牧民族!

    蒙古滅宋時甚至有一種這個民族是永遠無法被消滅掉的感覺。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這首《夏日絕句》所傳達的思想與文天祥《正氣歌》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些東西,雖然已經不在了,但卻會永遠的烙在人們的心目中。

    蒙古人的鐵騎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而此時的南宋卻是它最弱的時刻,這可以說是一場有敗無勝的戰爭。此外,蒙古人戰爭最大的特點是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南宋軍民為了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為了民族節氣,所以選擇了跳海殉國。

    崖山海戰之後,宋朝徹底走向覆亡。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曾說過:“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蹟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 5 # 老郭一家談

    其實十萬軍民投海只是個籠統的說法..當時即使你投降,反抗,你的屍體都會出現在海里。因為這是滅國之戰,有它的特殊性。

    經過數十年的戰爭,宋軍主力已經不存,大陸除了釣魚城等幾座孤城還在在絕望中堅持,已經全部淪陷,崖山這支艦隊是大宋最後的皇室和政府帶領的一隻軍民流動部隊。

    此前這支軍隊先在泉州遭穆斯林領主背叛被迫出海,在雷州半島(就是離海南最近的突出部)登陸戰中又苦戰數月戰敗,漂泊海上,環顧諾大神洲竟無寸土可立...不得已北返珠江口崖山沙洲紮營,除了現在網友腦洞的逃亡海外當野人什麼的,遙想當年,死也要死在故土,也是這群人最後的堅持吧。

    次年正月,最後的南宋剛過完最後一個新年,元軍海軍封鎖包圍宋軍艦隊,並逐步佔領崖山周邊所有陸地,宋軍此前已放棄逃跑,在入海口下錨,並將皇帝旗艦圍在中間,組成帝國最後的一座堡壘。雙方激戰數月,元軍分四隊襲擾,宋軍不得休息,由於無法在陸上取水,長期缺水或被迫喝海水,但在如此絕境下仍寧死不降。但是戰鬥力幾乎已經失去。

    可以想象儘管這是一群已經失去了希望的人,已經在長期漂泊和苦戰中面無人色,整日在生死邊緣掙扎,支撐他們的唯有信念和最後的榮耀。最後在箭雨與烈火中一艘艘戰艦沉沒,陸秀夫抱著幼主投海,殘存的軍民也在中華文明最後的餘暉中紛紛跳海自盡,寧死不辱才是此時最好的歸宿。

    崖山投海自盡,不是因為畏懼或者絕望,已經走到了這裡的人,已經不願再逃亡,不願再掙扎,不願再苟且偷生,就此地直面命運吧。

    而且,就算投降,你覺得這十萬軍民又能活下來麼?縱觀蒙古侵略的程序,屠城,滅村的惡行多如牛毛。何況這是南宋帝王身邊的軍民,更是要斬草除根。所以,除了殉國沒有更好的出路了。

  • 6 # 歪果觀世界

    崖山海戰,是南宋和蒙古的最後一戰,這次海戰,最終以南宋全軍覆滅而結束,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淪為北方遊牧民族的統治,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說起崖山海戰,我們不能不瞭解一下崖門,崖門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就像一道閘門,擋在崖山的出海口處。

    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朝大軍橫掃歐亞大陸,南宋面臨被遊牧民族滅國的危機,南宋王朝七歲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在元朝大軍的追擊下,一路南逃。由臨安到溫州,再由溫州逃到福建,無處容身。

    宋端宗趙昰在水師大將軍張世傑、丞相文天祥、陸秀夫等人保護下,被迫乘船入海,漂流到廣東沿海崖山一帶。

    元朝大將張弘範率領水師緊追而來,宋元水師在崖山展開對峙。一場大戰就此展開。

    當時雙方兵力宋軍佔絕對優勢,張世傑主力、加上各方趕來增援的部隊四萬多人,大小戰艦不下四百二十多艘。且張世傑是水師老將,麾下都是訓練有素的水師。而元軍張弘範和後來趕來支援的李恆都是由陸軍臨時改編的水師,水性和海戰經驗缺乏。

    但是戰場上往往一點疏忽就會導致全軍覆沒。張世傑本來以為元軍不能這麼快趕到,所以沒有事先守住崖口這個戰略要地。給元軍留下可乘之機,張弘範雖然是陸上將領,但是久經沙場,戰爭經驗豐富,所以元軍一到就馬上封鎖了崖口,把宋軍堵在港灣裡。

    崖口被堵住,切斷宋軍砍柴、打水的通道。宋軍沒有水喝,只能吃乾糧,實在受不了就舀海水解渴。海水又苦又鹹,使許多人就此病倒。張世傑帶兵去攻打新會想奪回海口,但大戰幾天都沒有取勝。

    在公元1279年3月19日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張弘範猛攻崖門,宋元兩軍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門銀州湖海面展開激戰,由於一些人病倒,兵力孱弱。張世傑派人把各個戰艦用鐵鎖鏈接在一起,就這樣變優勢為劣勢,軍艦失去了機動性和主動進擊的靈活性,又給了元軍可乘之機。

    元軍進退裕如,靈活進擊,而宋軍戰船都受到鐵鎖的牽制,沒有攻擊性,再加上將士多都病弱,所以戰場一邊倒,宋軍敗局已定。

    海面被宋軍將士們的鮮血染紅,場面及其慘烈。但即使這樣宋軍沒有投降的,二十多萬人或戰死的,或投海自盡。

    張世傑戰敗後,便和丞相陸秀夫等人保護著宋端宗趙昰和他的母親楊太妃乘船撤退。

    元軍派船來追,把宋軍的船隊衝散。陸秀夫不願意被元軍活捉,含淚背起小皇帝趙昰跳進茫茫大海。張世傑和楊太妃的船也遇到颶風,沉入大海。就這樣南宋王朝就此滅亡。

    “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

    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忠”為代表的忠臣義士以及不屈投海殉國的十餘萬南宋軍民受到後世敬仰和肯定。永遠被歷史和人民銘記,流芳千古。

  • 7 #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廣東省新會市宋元崖門海戰場,毛澤東主席書寫的文天祥這首不朽之作依然還在。

    各地一軍前來聚集,兵力達到20多萬。又在公元1279年,元朝將領張弘範大舉進攻,經過兩三個月的對抗,誰都沒有勝利的跡象。但是歷史就是這麼殘酷,元朝將領張弘範心生一計,將戰船用布帳圍住,在裡面奏樂,宋朝軍隊以為按照元朝的習慣,現在他們應該在吃午飯,一時就放鬆了警惕。

    有人會問,當時20多萬兵力為什麼不殊死抵抗抗而選擇全部投海自盡呢?抵抗了但是沒有抵抗住,我想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沒有一個有能力的統帥吧!

    另外,中國海防起源於南宋,但是在南宋後期,海防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不足,比如在技術層面上,表現為戰略戰術僵化死板,沒有過多的實戰經驗,沒有總結出真正適應於戰場的實戰技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管理上的不足:

    第一、表現在海軍人員缺額特別嚴重,表面上南宋的沿海地區建立了數支海軍,但是卻名不符實,在真正清點兵力的時候發現兵力很少,有的甚至連10%都不到。

    第二、表現的海防裝備短缺。大家都知道站船是需要維護和更新的,但是南宋卻沒有這樣的能力,武器裝備老化狀況特別嚴重。後來因為戰艦不足,還徵用好多民船,增加了人民負擔。臨時拼湊的戰艦質量肯定也不高,海防水晶的戰鬥力,自然底下。

    第三、表現在管理方面特別混亂。因為南宋也是重文輕武的朝代,在南宋後期,吏治腐敗不堪。常常存在軍將虛籍冒領,使底層士兵日益窮困,根本沒有積極的戰鬥精神。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有厲害的戰鬥力呢?與元朝大戰中失敗也是必然的。

    總之,我覺得歷史程序總是興亡更替,記住歷史、總結歷史、學習歷史,在以後自己的人生中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歷史的作用。

  • 8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建立元朝。此時對於勢在統一的元朝來說,中華大地只剩下南宋一個異姓政權。南下滅宋,已經成為忽必烈勢在必得的計劃。

    公元1275年三月,宋軍再失建康。

    就在這年,南宋的小朝廷被元軍圍逼的只能龜縮在廣東南部和福建東南部的很小的一部分地區,他們在做著最後的抵抗。而此時的忽必烈對他們也是窮追不捨,勢將南宋殘餘勢力剷除殆盡。公元1279年正月,元軍把宋軍最後一支有生力量逼到了崖山。

    這支最後的南宋抵抗勢力約有20萬人,其實說是軍隊有些勉強,因為在這20萬人當中,不僅包括了南宋的文武大臣和他們的眷屬,還包含有宮廷人員,同時還有誓死追隨趙宋王朝的那些普通百姓。真正有抵抗力的作戰軍隊只有不到五萬人,面對十多萬的蒙古鐵騎,結果可想而知。

    試想,在那個年代,當蒙古鐵騎踏馬中原,用殘暴和血腥將中原文化屠戮泯滅,當敗退崖山,一向傲居的漢族士人們也知曉,此戰若敗,繁衍數千年的漢人政權將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與其在外族統治下苟延殘喘,不如捨身取義,漢人政權可以丟,漢人的傲骨不可棄!

  • 9 # 語者A葉扶疏

    客觀地說,從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這個禍根就種下了。仁宗朝之後,就如日落西山,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雄心無有命實現,有想法不付諸行動,整天混日子。有很多名臣早已看出端倪,早早辭官隱居了。正所謂“將慫慫一窩”空有愛國之心,無報國之門。

    奸佞當道,皇帝是非不明,要不就醉生夢死,隔江猶唱後庭花。

    崖山一戰,猶如困獸之鬥!獸被釜底抽薪,想不到謝太后攜幼主投降伯顏部,還逼使幼主(皇帝)向敵國行三叩九拜大禮,令天下軍民對朝廷徹底失去信心!

    把先祖列宗幾代人的心血,整個大宋朝拱手相讓。有血性的士大夫都跳海了,他們最好的時代過去了。他們恨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無處報國,有能力的武將死的死亡的亡。

    一言難盡,若談起來太窩心!

    北宋和南宋的滅亡都因為統治者沒骨氣,一味求和求苟安!只有宋太祖趙匡胤是血性男兒!無奈因為仁孝立下金櫃之約50歲被謀害致死,宋朝就倒黴在“仁孝”上……

  • 10 # 舟瑜

    從現在看來,造成宋朝羸弱的主要原因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後,整個宋朝都是重文抑武,文強武弱,所以宋朝不像其他朝代一樣,有非常厲害的武將,以至於遇到外族時只有被欺負的命。金曾經俘虜了徽欽二帝,在他們祖先居住的地方進行了牽羊禮。可以說把宋這兩位皇帝欺凌的慘目忍睹,也讓宋的統治者打心裡怕少數民族。先是丟了幽州,再是被逼的遷都臨安,崖山之戰時皇帝被追著跑,從臨安到溫州到福建再到廣東,實在沒地方跑了,才發生了崖山之戰。

    首先我先否定一下這個標題,也算是為這十萬軍民正名一下。崖山之戰,這十萬軍民已經背水一戰,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之後才選擇跳海殉國的,不是一開始就跳海,這裡面有一個前後順序,所以不可以否定他們的抵抗,雖然抵抗力有點弱。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元軍兩萬多人,雖然都是精兵,但都是陸軍,將領是漢人張弘範。宋朝這邊說是有十萬人,但是大部分都是老百姓,估計能上戰場的也就三四萬人,帶兵將領是陸秀夫和張世傑,但主要是張世傑負責。

    張世傑是水軍統領,很有作戰經驗,但是我前文說過,宋朝的武將的確太弱了,張世傑當時犯了兩個大的錯誤,一是到了崖山之後以為元軍不會這麼快追到,沒有及時派兵佔領崖口,結果被張弘範佔領崖口,斷絕了宋軍打水和拾柴的路線,宋軍沒有水喝,只能喝海水,很多人生病,戰鬥力急劇下降。張世傑帶兵去攻打新會想奪回海口,但大戰幾天都沒有取勝。

    二是派人把各個戰艦用鐵鎖鏈接在一起,就這樣變優勢為劣勢,軍艦失去了機動性和主動進擊的靈活性,又給了元軍可乘之機。

    再這樣的局面下,敗亡已是必然的結果,就是元軍不打你,都渴死了,餓死了。所以一看形勢不妙,丞相陸秀夫不願意被元軍活捉,含淚背起小皇帝趙昰跳進茫茫大海。張世傑和楊太妃的船也遇到颶風,沉入大海。剩下的南宋軍民不願意成為元軍升官發財的戰利品,不願意自己的身體遭受元軍踐踏,紛紛跳海殉國。就這樣南宋王朝就此滅亡。

    崖山之戰,南宋軍民的精神,民族氣節都是被後人稱頌的。崖山海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漢族人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面對外敵,絕不屈服的民族氣節和勇氣,值得我們現代人們敬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世民經過宣武門兵變奪得繼承權,這時候的李建成真的如此弱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