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平樂》中呂夷簡提到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你怎麼看?你認為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回覆列表
  • 1 # 顛強時代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道”,“孝”用書面的解釋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回報自己的親人,對待自己的親人要有耐心和細心,給父母最好的溫暖不一定是給他們吃穿,還有精神上的慰籍,讓他們從內心裡感覺到溫暖。“孝”是什麼,怎麼做才算是孝,“孝”字雖然只有僅僅的七筆構成,但它的每一筆都是在寫一種人生,“孝”沒有大也沒有小,對待生自己的人養育自己的人只有做到問心無愧也便是“孝”,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道”,無非就是做到這幾點,其它的只要平心而論就好。

    ①“孝”是什麼,怎麼樣才能做一個別人眼中的“孝子”,自古忠孝兩難全,對於有志向,有遠大的目標的人,把孝與忠很難做到平衡,古代征戰沙場的將軍,他們為了國家捨棄了自己的小家,捨棄了家中生自己養育自己的人,捨棄了閨房中新婚不久的嬌妻,捨棄了尚在襁褓中待哺的嬰兒,忍受自己內心的痛苦的離別奔赴沙場,為了國家穩定,為了自己的鄉親父老奮勇抗敵,有很多是他們心中的無奈,但是短暫的離別,是為了離別以後長久的相聚,圓月之下,幾碟月餅,一杯美酒,與家人同賞,與妻兒共飲。也許對於離家的“遊子”,“孝”便是他們的心,是他們對生自己養育自己人的一種牽掛和思念,只不過他們對於“孝道”更多的是換了一種表達的方式,沒有更多華麗優美語言,不會善於表達自己心情,只會用自己得心默默的相守著,是凱旋歸來之時對爹媽說一聲“孩兒回來了”。這才是真摯情感的流露。

    ②有人眼中理解的“孝道”很簡單,就是給生自己養育自己的人滿足的吃穿,讓他們在經濟上不會為了吃穿感到發愁,給他們滿足的生活條件,但衣食無憂只是滿足了生命延續的條件,相比與這些也許精神上的滿足才是他們最想要的,他們期盼著兒女守候在自己的身旁,共享天倫之樂才是他們最滿足的,對比當下社會實情,有多少留守在家中的老人,雖然很多兒女是迫於生活的窘境,家中的老人心中也非常的無奈,自己上了年紀,一大把的年紀對於自己在奮鬥路上成長的兒女又幫不到什麼很大的忙,為了生活,為了以後更美好的日子,兒女已經離開了家鄉多年,家中老人多想有自己的兒女陪伴,心中的無奈讓這一切美好變成了奢求,與美好的生活相比較,養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穿,還能滿足他們精神上的空虛,還能滿足他們期望家人一起團聚的生活,給他們精神上的快樂,所以真正的“孝道”不一定是滿足物質生活,關鍵的是精神生活。

    最後總結:

    古人聖賢也沒有給“孝道”一個完美的解釋,對於“孝道”只要對的起自己的心,不愧對生自己養育自己的人,這就是真正的“孝”,試問當下社會人,不管成家立業也好,不管尚且在學校就讀的未出籠的鳥兒,對於“孝道”,敢不敢拍下自己的胸膛“我心無愧”。

  • 2 # 文墨JR

    關於孝道,漢代著名經學家趙岐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就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是不孝順有三種情況,不孝的第一種就是明知道父母做的不對,還曲意奉承,不加指正,從而讓父母處於一種不仁義的境地;第二種不孝就是家裡很窮,父母親人生活很困苦,還不努力居官食祿(今天和可以延伸為賺錢養家);第三種不孝才是不結婚生子,讓家裡斷香火。《左傳》也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說父親慈愛教養子女,孩子孝敬父母,對父母錯誤的思想行為進行規勸。而孔子提倡的孝道更是建立在“仁”的哲學前提之上,他強調要在人格上敬重父母並給予他們精神慰藉,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有別?”孔子還提出了“幾諫”的原則: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中的真正孝道絕對不是今天到處被宣揚的“一味順從父母”!

  • 3 # 村小明

    你這個小子不孝啊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他也極大地壓抑了人性,正是因為人性的被壓抑,中華民族才會前途無量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能夠秉持孝道的人,他一定是個君子,反之就是一個小人。以下是我對孝道的一些見解

    話說有一個小子,用偷來的公雞給年老體弱的老母親補養身體,也許這種行為會彌蓋世人的耳目,他的母親也會覺得他很孝順,但是我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聽人說有小的就有大的,不以惡小而為之,今天所偷的只是一隻公雞而已,但是在未來這種習慣形成了以後。很大概率是會偷一些大的東西,甚至會演變成其他的犯罪行為,使自己身陷囹圄,我想這種情況不是他的母親可以看得到的,但是這種情況絕對不是他母親希望看到的。所以我認為孝道一定是正義的範疇,不能摻雜一些邪惡的行為。

    話說有一個小子,他的父親處於病危狀態,如果想他的父親活命,必須要栽出他身上的一個重要的器官,比如說心臟,眾所周知心臟摘下來,以後就會死了,沒有心臟該怎麼活下去呢?如果他把心臟摘下來,救活他的父親,就這個事蹟而言,一定會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話,有的人會說他是一個大孝子,但是我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因為從人類的傳承角度來說,如果這個人還沒有娶妻生子,血脈沒有得到傳承,那麼就意味著他家沒有人延續香火,的確進了對父親的孝道,但是忽略了對祖宗的孝道。世界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如果不去仔細的甄別,那麼就像案板上的肉,最後得到的還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有一個小子聽說父母的話要逆來順受,這就是孝順的體現,然而他的父母對他長期辱罵毆打,他一味的忍氣吞聲,最後的結果終於病了,變得沉默寡言,默默不語,有人或者沒有人的時候往牆角一蹲,嘴裡邊不知道唸叨一些什麼,失去了一些基本的技能,不能融入這個社會,也許這就是孝順過度的結果吧,或者他的父母就是個大壞蛋,貪汙人民的錢財,雖然知道父母的錢是人民的血汗錢,但是也花的心安理得,不去勸說讓父母迷途知返,而且被父母的思想所腐化,孝順孝順重,要是一個順字,如果是上述兩種情況,那麼真的要仔細的斟酌一番了。

  • 4 # 東風吹酒面232

    百善孝為先——當孝敬父母:《聖經》十誡命。聳人聽聞的陝西埋母案發生於5月2日晚,馬某寬將癱瘓在床的母親用手推車拉走,塞進城外一處廢棄墓坑內,然後埋上土。或許是良心未完全泯滅,“他埋好沒有踩實。”母親後來說——正由於如此,土裡還有空氣,三天之後的5月5日,經民警全力挖掘,成功將墓坑內仍有生命體徵的母親救出。

    母親得救的第一時間,不是慶幸劫後餘生,反倒是為自己的兒子做起了偽證,謊稱是自己爬進的墳墓中,不是兒子把自己塞進去的。

    在一部分還沒發展起來的地區,農村老人的晚年很難生活得體面,在家務農者的收入本身便不高,贍養老人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一旦老人不幸感染上重病,那麼對於本身就在貧困線上掙扎的部分家庭來說,更就是一個天大的負擔。

    日本古書《楢山節考》記載:在災荒之年,糧食不夠時,先將糧食給男人吃,因為他們是勞動力;其次是女人,因為她們也可以勞動,還要繁衍下一代;然後是孩子,因為他們是未來的希望。

    年邁的老人則被視為最毫無用處的……所以有些日本村莊規定男人一到了70歲,女人一到了60歲,就由他們的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任其自生自滅……

    滅絕人性,和陝西埋母兒如出一轍。

    孝,就是好好侍奉父母,若不合人性,便是不孝。

    然而在“孝”裡也有反人性的事,比如二十四孝故事裡的“郭巨埋兒”。

    郭巨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挖一罈黃金。夫妻倆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

    魯迅先生當年讀到這故事時評論:“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天下自然沒有這樣的好事。

    事實是,郭巨真的埋了自己的兒子!

    郭巨其實不叫郭巨,他叫郭世道(或郭世通),只因他埋兒養母,被稱“巨孝”,世人便叫他“郭巨”——等於是一個外號。

    《宋書·孝義傳》記載:“郭世道,會稽永興人也。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後母,孝道淳備。年十四,又喪父,居喪過禮,殆不勝喪。家貧無產業,傭力以養繼母。婦生一男,夫妻共議曰:‘勤身供養,力猶不足,若養此兒,則所費者大。’乃垂泣瘞(埋)之。”

    後來呢?沒有後來!

    不是吧?說好的金子呢?

    誰告訴你劇情裡一定要有金子了?一毛錢都沒有!幾杴下去,再踩實土,孩子連哭都來不及,就沒氣了!

    面對老母和兒子,作為家庭的頂樑柱,郭巨面臨著考驗人性的兩難——棄母和養兒。最終郭巨選對了,成為“巨孝”!

    但這也太泯滅人性了,惹來後世一片罵聲——“賊德”“賊人”“大罪也”“心無惻隱,非人也!”

    孝,就是好好侍奉親人。若不合人情事理,就是天天大魚大肉,也是不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始終保持臉色和悅比較難。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是給父母吃穿住,有病看病;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對父母始終和顏悅色。

  • 5 # 南瓜燈先生

    作為95後大學生,父母如今都已50有餘,再看看自己的年齡和事業,有些力不從心,之前沒有讓他們工作勞累幾十年後的今天得到放鬆,也沒有讓他們的生活得到改觀,反而在這一階段面臨的壓力讓他們不知所措。

    何為“孝”又何為“道”,你可以去翻閱古今的字典,都可以找到它們的相關解釋,名詞本身也是由來已久,“孝”和“道”古代上至治理國家,現在似乎也沒有失去它的地位,只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這個東西被規範化了,比如愚孝,是被人們不能接受的;不過近年來有奇怪的事,有人想去顛覆這一點,陝西某男子活埋母親,這是與孝背道而馳的,順帶著也是違背了倫理和正常邏輯的。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這句話有多重意思可以理解:其一、父親還在的時候,去觀察他的志向,可謂孝,也就是父親的願望作為子女的我能做什麼,父沒了,看看他是怎麼做的,遵照他的品行做事,無疑是一種孝,久而久之成為了風尚,就是“孝道”;其二、重點看看“觀其行”,這個有意思,父母都是普通人,他們的行為無非就是踏踏實實過日子,踏踏實實幹苦力,爸時常講:“我們都是磨骨頭養腸子,只希望你以後能有機會吃上官飯。”不管父親處於何種人生階段,他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如他所說,而且養的還有他們的子女,那我們能怎麼做,那便是努力改變生活現狀。

    媒體上大多數傳播爸那一代人的精神和事蹟,確實沒有錯。但是現在講到孝道,我就不得不去想一想他們的精神和事蹟是依靠什麼體現出來的,那就是用血肉,學習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沒錯,但是別理解為和爸那一代人那種生活方式,那是特定時代下那一代人那一層級的人所必須選擇的,如果讓我現在選擇,我選擇一種輕鬆一點的方式去愛。因此什麼算孝,實際一點普通一點,自己努力去“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此外,必須強調一點,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很多城裡人想去農村,講農村都好多好,確實,不可否認一點,空氣、綠化都好,還很復古,這就符合了社會上不同身份的人的喜好。這一點不能作為我認為孝的標準,所以還是得看你自身所處階段去評價孝是什麼。2001年總書記和母親通話,講到好好工作就是對她最大的孝心,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我想每個父母應該都想要子女好好工作,不管以什麼樣的目的,治國或者是持家。

    實際上,可能很多人認為我這樣的想法太物質,其實不對,我想改變家庭生活的想法和國家渴望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一樣,是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並不是特別巨集偉的目標。

    對於孝,我也想要童年,但我更向往未來,即使未來的爸媽八九十歲或是不再,我也渴望他們能早一點放下手中的活。

  • 6 # 靜善居士16688

    個人觀點認為,中國有一句話叫“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為百善之首;還有一個意思,孝開了百善都開了。

    我們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你看這個“孝”字的組成,上頭是個“老”,下邊是個“子”,看到這個“孝”字就想到老與子是一體,為人子女,永遠揹負著父母,前無始,後無終,一輩還有一輩,輩輩承傳。因此老要教子,子要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我們為人子女,要能夠善體父母一生的辛勞,感受父母對我們的關懷,升起對父母的那份恭敬孝順心來。

    孝順父母從四個角度來盡心盡力做,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養父母之身

    對父母身體健康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古書中記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們當成小孩來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獨,寂寞,而身體也比較虛弱,我們應常常體恤父母身體狀況。每年帶老人去體檢,在季節交替時,叮囑老人適時的換衣服,吃東西要注意衛生,如果是不住在一起,經常打電話,這就是盡了一份孝心。

    養父母之心

    要時常關注父母想念我們的心情,常主動陪父母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

    養父母之志

    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與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養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獻社會,贏得人們的讚譽。這是父母最自豪最欣慰的事。弟子規中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要為父母增光,而不去做為父母蒙羞的事。

    養父母之慧

    人生有三戒,第一“少者戒之色”,第二“壯者戒之鬥”,第三“老者戒之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說的明白點就是貪心。有些老人常常會跟別人攀比,比如,別人有孫子,為什麼我沒有;別人住上別墅,我為什麼住平房;別人銀行有多少存款……。所以想不開就經常生悶氣。常常處在不滿足,不快樂的心境中。

    為人子女,我們不應該態度生硬的批評指責他們,而要耐心婉言悅語地開導:“錢夠花就可以了,家財萬貫每天能吃多少?還不是一日三餐;房子再大還不是睡一張六尺床;人生要知足常樂,關鍵是要過清淨自在的晚年生活,養老就是養心。心要淨,心要寬,心要真誠,心要平等,心要包容,心要慈悲,這樣整天沒憂愁煩惱,這才是幸福晚年”這樣我們的孝才算做得圓滿。

  • 7 # 桃桃的桃核手作小館

    孔子曾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國傳統文化及教育中的地位。

    孝是中國傳統教育、社會教化得以產生的根源、起點和基本內容。孝的教育在中國綿延幾千年,《尚書·康誥》中已有周公重視“孝”“友”記載,他認為人之罪惡莫大“不孝不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也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碼的做人資格。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孝文化已經深入每個中中國人的內心,每個人對它都有自己的內化與理解,那其他國家對孝道是如何理解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澀澤榮一在《論語與算盤》中的描述。

    真正的孝道

    自德川幕府中葉開始,神道、儒教和佛教三教精神得到了統一,通俗易懂的語言也得以廣泛推行。舉一個極其淺近而且又通俗的例子來說明:在大力提倡實踐道德方面,有—種“心學”,這是在八代將軍吉宗時,由石田梅巖首先倡導的,著名的《鳩翁道話》等也出於這一派之手,梅巖門下還出了手島堵庵、中澤道二位名士,由於他們兩人的努力,心學得到了普及。

    我曾經讀過兩人中中澤道二翁所著的《道二翁道話》一書,書中記載有關關近江和信濃兩地孝子的故事,至今尚未忘記,非常有趣,我還記得其題目是《孝子修行》。

    他們的名字叫什麼,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內容大慨是,近江是一個有名的孝子,領會“夫孝天下之大本也,百善所依而生”,日夜唯恐不及,他聽說信濃也是有名的孝子,就抱著試圖問清怎樣才能向父母盡最好的孝這一問題,往信濃會見這位孝子。他千里迢迢,翻山越嶺,特意從近江出發,要到夏天也仍然涼爽的信濃去修行孝道。

    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信濃孝子的家,進家門時已過了中午,當時家裡只有老母一人在,顯得非常孤寂。他問了問:“令郎在哪?”老母回答說:“上山幹活去了。”近江的這位孝子詳詳細細的把來意告訴了留在家中的老母,於是,老母就勸他說:“他傍晚一定回來,請到屋裡等一下吧!”他也就不客氣,到屋裡坐了下來,到了傍晚,被高度讚譽為信濃孝子的這位兒子,揹著在山上砍來的一捆柴回來了。這時近江的孝子想為了能仿效,就上一個能看得清的地方,他從裡屋往外窺視,只見信濃的孝子揹著柴在廊下的一個地方坐了下來,柴很重,他一個人沒法卸下來,於是他說,幫忙卸—下吧,於是老母就去幫了他,這使近江的孝子感到有些意外,不知不覺就忘了,再去窺視,接著又聽到說,腳被泥弄髒了,端點淨水來,給我洗洗等等,隨意地讓老母去幹,老母則顯得非常高興,笑嘻嘻地按照信濃孝子說的那樣,無微不至地照料她的兒子,使近江的孝子又驚奇又感到不可思議。就在這時候,信濃孝子的腳被洗淨,坐到了爐子邊,看情況不知還將幹什麼,只見他伸出了腳。大概是累了,又讓老母給他揉,老母一點都沒有不樂意的樣子,就給他揉了起來;一面揉,一面告訴她兒子說,有位從遙遠的近江來的客人,正坐在裡屋。聽到這個信濃的孝子就說那就去見見吧,離開了座位,滿不在乎地來到近江的孝子正在等待的那間屋子。

    近江的孝子施禮之後,詳細地把來意告訴了信濃的孝子,說完全是為了學習他的孝道而來。交談之中,早已到了晚飯時間,信濃的孝子就讓老母準備晚飯,招待客人,在料理晚飯的時候,信濃的孝子―點也沒有要去幫助母親的樣子。飯菜端上之後,也仍坦然地讓母親侍候吃飯,並說:哎呀,湯鹹了,真糟糕,飯怎麼樣呀?—味地責怪老母。這樣,近江的孝子再也看不下去了,大喝一聲,正顏厲色地責問說:“我因為聽說您是天下有名的孝子,為了學習, 特意從遙遠的近江前來求教,但從剛才所看到的情形,實在感到萬分意外,您不僅沒有絲毫愛護老母的樣子,而且還訓斥老母,這成何體統,像您這樣的孝子,真是大不孝。”對此,信濃孝子的答辯非常有趣。

    他說:“孝行、孝行,百善孝當先。這些話是不錯的,但是,有意做出來的孝不能說是真實的孝行,而無意做出的舉動才是真實的孝行。我讓年邁的老母做各種事,甚至讓她給揉腳,對她做的湯飯都加責備的原因是,老母親看到兒子從山上幹活回來,想到一定是累了,就關心,體貼地說:一定累了吧?為了使她知道我理解這種關心,我就伸出腳,讓她給我揉。在招待客人的時候,老母親一定會想到有什麼不周到之處而叫兒子不滿意的,也是為了讓她知道我感謝這種關心,我對她做的飯和湯說三道四,這一切都是任其自然,都是按母親所想的而做的,也許這正是社會上讚美我是孝子的原因。”聽了信濃孝子的回答,近江的孝子幡然悔悟,認識到孝的根本在於什麼事都不勉強,一切任其自然,而為了孝行而去盡孝的,的確還有許多不及之處。這就是《道二翁道話》中有關學習孝道的教誨。

    自發的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又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乎以別乎?’” (《論語•為政》)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說法。

    關於孝道,孔子屢有說明。但是,如果父母而強行讓子女們行孝道的話反而會使他們成為不孝之子。我也有幾個不肖的子女,將來會怎樣,我並不知道。對於他們,我只是時而向他們講解 “父母唯其疾之憂”而已,並不要求他們盡孝,或者是強使他們盡孝。父母們只根據自己的想法而判斷,那麼既有可能使子女成為孝子,也有可能使之成為不孝之子。如果把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而辦事的子女都看成不孝,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都只按能不能供養父母這一點而論,那麼,即使是犬、馬這樣的獸類,也都能很好地做到這―點。但子女的孝道,決不這樣簡單。不按父母的想法去做,不經常在父母身邊供養父母的子女,並不—定都是不孝之子。

    這樣看來,就像是在自吹自擂,實在有些慚愧,不過有例項,所以我才敢大膽地說。大概在我23歲時,父親對我這樣說:“從你18歲左右的情況看,的確同我有所不同。你書讀得好,做什麼也都很利索。依我的想法是永遠想把你留在身邊,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這反而會使你成為不孝之子,所以以後我不會讓你按我的話去做,由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正如父親所說,此時,從文字能力來看,我雖不肖,但也許已超過了父親,另外,在其他方面,我也在不少地方比父親高明。這時假若父親強迫我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認為這樣做就是孝道而強使我去盡孝的話,那麼,我可能會與之希望相反,而去反抗他,成為不孝之子。值得慶幸的是,父親沒有這樣做。即使我做得不夠好,但也沒有成為不孝之子。這完全是父親不強使我盡孝,依寬巨集的精神對待我,使我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發展的結果,孝行並不是在父母指出之後,子女才去做的,這樣的話,並不是子女盡孝,而是父母讓子女去盡孝。

    由於父親以這樣的思想對待我,我自然受到了他的感化,所以,我也以與父親相同的態度對待我的子女。我這樣說,多少有些不謙虛。但是,不管如何,由於多少比父親有點長處,所以在行動上完全不同於父親,與父親有所差別,沒有像父親那樣。我的子女們將來會如何呢?我非神,雖不能斷言,但按現在的情況看,他們和我是有所不同的,在這—點上,正與我和父親的不同恰好相反,要說的話,就是不夠好。有人責備我不應如此,而認為我應照我所想好的,讓子女們照著做。可是我認為,強制子女們按照我所想的去做,是我的不對。我即使強制他們去幹,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我所想象的子女的;即使再加勉強,讓子女們一切都按我所想的去做,其結果仍會是子女們無法合乎我所想象的,最終不得不成為不孝之子。也就是說,我所想的即無法達到,而子女們卻成了不孝之子,這實在是無法容忍的事。

    所以我不勉強子女們去盡孝,父母用應該盡孝的這種根本思想要求子女們們,而子女們卻不能完全合乎他們所要求時,也不能因之而視為不孝。

  • 8 # 王有傑

    關於孝道,從古至今歷來受到推崇,封建社會裡,不管是朝代更迭、王權霸業,治理天下時都把仁、孝二字放在首位,可見孝字在中國歷史上有多麼的重要。

    對於平民百姓眼中真正的孝道,我覺得首先要順從父母心意。孝與順歷來相輔相成,沒有順何來的孝,所以在我的眼中,能夠揣摩父母的心意,順父母的心意,我覺得就是孝道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中國的父母只懂得付出,為了子女做什麼事都心甘情願,中國有句話“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多少子女把父母的付出當成了受之無愧、理所應當,對父母毫無感恩之心,特別是社會上不贍養父母的人,你們也有為人父母之時,到時箇中滋味自己慢慢體會吧。

    一定要贍養父母。不管到什麼時候,都要贍養、善待自己的父母,特別是生在舊社會時期的他們,為了養育兒女,吃盡了苦頭,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歌曲的MV,什麼歌忘記了,母親讓孩子們吃飽以後,送孩子上學走後,自己偷偷的坐在灶臺前舔孩子們吃過飯的飯碗,瞬間我的眼淚就掉了下來,無論到什麼時候,就算有些父母自身有些錯誤,但畢竟生養我們一場,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所以,我們要贍養自己的父母。

  • 9 # 後期譚老師

    自古以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對孝的認識和理解各種各樣,甚至存在不小的偏差,導致一些錯誤的行為。要做一個孝順的人,必須對孝有充分的認識。我們不妨來看看名人如何看待孝的問題。

    錢文忠:如果連孝道都不懂,就像決堤的洪水一樣

    錢文忠教授曾多次做關於孝道的公益演講。他說:“為人子女,只要懂得孝,基本上他就有了道德底線。如果連孝道都不懂,就像決堤的洪水一樣,他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去做。孝道分了三個層次,最高標準是移孝做忠,把對父母的孝順,發展成對老師、尊長、國家的忠心;中間標準是顯姓揚名,光大門楣,在某一個行業做出成就;最低要求,就是《弟子規》中所講的“勿踐閾 勿跛倚”。深層次的意思是,萬一摔一跤,碰傷了,這就是不孝。因為身體髮膚,授之父母,所以我們要善待自己,愛護自己,你的生命不僅僅是屬於自己的。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指望孩子考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將來當很大的官,但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讓自己餓著、凍著、傷著。當父母想看到你的時候,生病時需要你守在床前的時候,遇到問題需要你挑擔子的時候,你卻不在父母身邊。父母沒指望你帶幾萬塊錢,開豪華轎車回家,只是希望你們的身體處於自由、健康的狀態。

    錢文忠認為孝順決定道德底線,定義了孝順在為人處世中的作用,使人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正應了那句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沒有孝心,什麼樣的壞事都可能做出來,猶如絕提的洪水。而後指出孝順的三個層次,讓人對孝順有了充分的認識,也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明確的評價,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

    于丹:什麼叫順者為孝?就是我們去照顧老人的經驗系統

    于丹也多次談到孝。有一次,她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說:孝是什麼呢?順者為孝。有些孩子一回到父母家,拉開冰箱叨嘮的是什麼事,“這剩半碗湯還沒倒,你不知道過夜飯菜裡的亞硝酸鹽能致癌嗎?”一看門後頭都是爛水果,“你不吃新鮮的東西,怎麼吃這些爛水果,你不知道對身體有害嗎?”一邊叨嘮一邊扔。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什麼叫順者為孝?就是我們去照顧老人的經驗系統。比如說一個老人他可能從北方農村出來的,他吃的最香的是手捧一大碗麵條蹲著吃,你不能說“老爸,你吃一輩子這個,我一定要讓你嚐嚐五成熟的牛排”。你把餐巾紙鋪好了,告訴他必須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吃牛排,一份牛排夠買20份麵條呢。你看他很受罪吃完牛排回去還得吃碗麵條。所以,什麼叫孝?孝就是在此刻看到你父母所有生命中的經驗組合去接受他。

    在娛樂圈有名的孝子魏積安說:“孝順是以順為前提,孝是有一定基礎的。不要嘗試去改變父母的想法和思維習慣,要學會適應父母,順從父母。”于丹所談的孝道也是如此。她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來揭示人們對父母的不理解,總認為自己覺得是對的、是對父母好的事情,就強加於父母。說話做事缺乏了對父母起碼的尊重,表現出子女的自私和自以為是。要孝先順,尊重父母的選擇、照顧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人生經驗,才是真正的孝順。于丹從司空見慣的生活小事講起,更能觸動人心,引起共鳴,也能喚起子女們的反省。

    王大千:不論是以孝治家還是以孝治國,只要你孝順,就能成事

    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王大千:人與動物的差別很細微,而孝恰恰就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動物界中父母的對幼子親近愛護是動物原始的本能,是談不上感情的,小動物對父母是不會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和子女對父母的孝敬是基於一種親情的感情。儒家學說講求“尊尊親親”,這是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的倫理學說。同時,孝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講求眾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國文化中,孝是一種長幼有序、尊親敬老的道德規範。“孝”是老與子的關係,“教”是老、子和文的關係,不孝就背離了老與子的關係,不教就脫離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鏈條當中的一部分,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說某個人不孝順,就基本否定了這個人。不論是以孝治家還是以孝治國,只要你孝順,就能成事。

    王大千先生通過人與動物的對比,揭示了人與動物的區別,那就是孝順。同時,通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比,揭示了孝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卻讓人意識到了孝的重要性,表達了孝對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作用。兩相對比,簡單而直觀地講清楚孝的道理,清晰易懂。

    孝順的人,才能幹大事,才能成事,這不是泛泛而談的空洞道理,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存要訣。以上名人對孝的剖析,讓我們深刻領會了孝的重要含義。

    假如時間允許帶上愛人和孩子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好的孝。無須給很多錢,因為他們已經過了花錢的年齡。只想看到他生命的延續……!g

  • 10 # 問道聞道得道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首先想到的是,在這世界上,孝道,有真假!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喪失了孝道的人,縱有再多長處,也會為世人所詬病。因此,即使是心裡並沒有孝道的人,也會處處顯得講究孝道。所以,孝道的真和假,就值得好好辨析一下了。

    什麼是真正的孝道?在《論語》中,有很多孔子的學生向老師問孝,孔子解答的章句,就是對於孝道最完整,最經典的解讀。

    真正的孝,必須承擔起作為兒女的責任。孔子是講究因人施教的。不同的人問孝,孔子就根據對方的心智,不同的理解能力做不同層次的解答。孟懿子問孝,孔子只用“無違”兩字答覆。也就是要聽話的意思。可是出來上了馬車,跟駕車的學生樊遲說起這個話題來,他的話就多了。他說,剛才孟孫來問什麼是孝,我說“無違”。樊遲趕緊問老師含義,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樣就完整地講明瞭孝道的的基本含義:不能跟父母頂著來,以儒家文化的“禮”對待長輩,盡到自己作為兒女的責任。

    二、

    真正的孝,必須有發自內心的尊敬。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深切的感激之情。父母對於後代的慈愛,是一種無私的崇高情誼。兒女感恩的心,不應該受到父母的貧賤富貴,地位高低,身體情況的影響。有人以為只要履行了贍養的義務,或者能夠按時足額交與老人的贍養費用,就可以說是盡了孝道了,這是一個誤區。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只是名義上盡所謂的贍養義務,但沒有一顆對他們的恭敬之心,這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分別呢?何況如今世人普遍對寵物貓狗之類都親近有加,在不懂孝道的人心裡,年邁體弱的父母,還真是比不上犬馬!

    真正的孝,心裡必須有父母的位置。如果你詢問人們,父母在你心裡佔的位置很重要嗎?大概沒有誰會說不重要的,可是,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是不夠的。我有一次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嗎?表情迷惘的還真不佔少數。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把父母時刻裝在心裡,看著他們年齡漸老但仍健在而欣慰,又為總有一天會失去他們而擔心害怕,有了這樣的真情實感,才算是孝道啊! 所以,當孟武伯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就說了這樣一句最容易讓人有真實感受的話:“父母,唯其疾之憂”。怎麼算是孝心呢? 想想你小時候生了病,你父母的那種焦急和憂慮吧!你現在見父母日益老邁,疾病纏身,也是這樣的心情嗎?如果是,那就是真正的孝道!

    因此,真的孝道,能按照上面這幾個方面去做就足夠了。具備了這些,就可以肯定地說,你有一顆溫柔的,虔誠的孝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戴頭盔不安全,強制戴,吸菸有害健康,為什麼不關閉菸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