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城亮仔
-
2 # 鄰家小明同學
回答之前,我們給呂后簡單地做個私人簡歷。
姓名:呂雉(女)
性格:行動果斷,生性剛毅
學歷:加里敦(家裡蹲)
求職意向:變得貴不可言
個人部分經歷:
虎犬之風,敢做敢為。嫁給劉邦,和父親一起欺騙劉邦,鼓動劉邦造反。奔走戰場,虎女之容。跟隨劉邦打天下,風雨多年,刀山火海,未曾退縮。心狠手辣,實屬虎狼。設計殺死韓信,三族被殺,血染長安。表裡不一,坑害彭越。爭權奪利,無所不用。為保劉盈太子之為,請出商山四皓,倒逼劉邦。暴政天下,誅殺老臣,清洗阻礙。暫且掩蓋劉邦死訊,呂后亂政。母強兒弱,實屬大忌。攬權在身,肆意妄為。殺死趙王,分解戚姬。劉盈罷工,問政蕭何。鐵幕之下,豈敢掌權。呂雉獨權,掌控漢朝。公主出嫁和親,鞏固勝利成果打造呂氏政權,建立呂氏之王。看了呂雉的簡歷,是不是很驚訝?
那呂雉為何會有如此“豐富”的簡歷呢?
呂雉和劉邦只不過是一場未來投資,驗證一下呂公和呂雉的眼光如何而已。
其實,呂雉和劉邦一直在鬥,夫妻感情也不是那麼好。純粹是女強男弱,劉邦不得不退讓。畢竟,他還是呂公投資的。在這種婚姻下,怎麼可能有美好的生活?夫妻又怎能和睦,自然是鬥智鬥勇。
劉邦死後,呂雉就開始亂政了。劉盈還小,呂雉又是對權利極其渴望的一個人。所以 為了權利,呂雉暴政朝廷,殺害老臣,打壓異己,破壞劉氏家族,整個劉氏家族被她玩弄在手中。一直盡力打造屬於呂氏的政權,使呂氏稱為漢朝之王。
為什麼會有“篡權奪位”之說呢?
還是要回歸到最初,呂雉和劉邦相結之時。劉邦最初只是個小混混,是呂公看到了劉邦的未來,並且給劉邦投了資,把呂雉嫁給了他。
但是,劉邦卻不喜歡呂雉。雖然,劉邦是個小混混,但劉邦不傻。他知道這裡的門道。可是,劉邦不得不接受。呂雉,也是隨了呂公,敢做敢為,說嫁就嫁。
呂雉和劉邦,就是一場未來的投資,不管未來如何?首先,我呂氏家族要最大的利益,誰擋了我呂氏家族的路,當然也要死。因此,呂雉許多行為都是為了政權牢牢掌握在呂氏家族手中。
-
3 # 簫落木
先是為了權力不惜逼死自己親兒子,後來也是因為權力又殺了一個皇帝,除此之外還大肆屠殺劉氏宗親,違背劉邦“非劉姓不封王”之遺訓,大封呂氏宗親,培植外戚集團,一切的跡象都表明呂后有奪權意圖
-
4 # 像晚風吶
應該算不上篡權奪位。呂后這個人,性格剛毅,做事雷厲風行心狠手辣;劉邦還在世的時候,狠不下心來清除諸侯王,也是她設計剷除了韓信彭越,為鞏固大漢帝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劉邦去世後,呂后開始掌握實權,包括像‘‘人彘’’這樣的殘忍行徑也是出自她手,同時她大舉提攜自己的宗親做官,呂氏宗親紛紛加官進爵,權傾朝野。
-
5 # 如今不受嗟來食
呂雉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本有機會成為一代賢明之後,可是在劉邦去世之後,卻逐漸迷失在權利的慾望中,最終走上了專權之路。為什麼說呂后是篡權奪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名不正言不順。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以及後面的少帝劉恭和劉弘,雖然無有實權但仍然是名義上的皇帝。呂后雖然擁有實權,卻只能隱居幕後來把控朝政。這樣的掌權方式自然也上不了檯面,也必將不會被史學家所承認。
第二,呂后專政期間,大肆屠殺劉氏宗親權貴,還打破了劉邦遺訓,大封呂氏宗親,大有將劉氏王朝取而代之之意。所以後世史學家才會認為呂后有篡權奪位之心。
第三,呂后死後,呂氏家族迅速覆滅,呂后專政時期所冊封的功勳權貴,以及所實行的暴政也悉數廢除。劉氏重新掌權,漢室再次得以復興。
回覆列表
功過是非呂后的一生非常複雜,她有許多穢政,比如說殺功臣、誅皇子、虐殺戚姬等。但是,她還有一些德政,就是她也為當時漢代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做了一些好事。那麼,這麼1個非常複雜的多面人物,我們該怎樣評價她?該怎樣認識她?我覺得這裡邊應當注意到的就是,在呂后和漢惠帝執政的這十五年間,社會政局比較穩定;鬥爭的激烈性,主要是表現在上層權力集團的爭奪,而整個社會還是穩定的。在呂后掌權的十五年時間內,她對功臣大開殺戒,對劉姓皇族大開殺戒;又從私慾出發大封諸呂為王,整個宮廷的政治鬥爭呈現出一片血雨腥風。而一般情況下,封建社會的宮廷政治和江山社稷的穩定總是聯絡在一起的。那麼,為什麼在呂后掌權期間,雖然上層鬥爭激烈,但整個社會卻表現得相當平穩呢?這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第1個問題。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在平定黥布之亂以後,病情是日漸嚴重。在他最後拒絕醫生為他看病之際,呂后開始詢問他身後事了。劉邦一生中間,我們在史書上見到的兩次重傷都是箭傷,一次是滎陽會戰,一次是平定黥布,特別是他平黥布回來以後,已經到了他生命的最後時間了。這一天,呂后請醫生給他看病,醫生問了病情,劉邦問能不能治?醫生說可以治。劉邦這個時候就把醫生給罵了一頓,高祖罵曰:我提三尺劍起義,有了今天,這是天命;我今天的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天命。然後,給了看病錢,打發醫生走了,最後拒絕吃藥,不再治了。他傷得那麼重,病得那麼重,拒絕治療,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從來沒有過的。呂后已經有預感了,在劉邦最後彌留的時候,她就向劉邦問了幾個問題,說陛下萬歲之後,蕭相國(簫何)如果去世了,誰可以繼任?劉邦回答,曹參可以。呂后又問,如果曹相國去世了,誰可以繼任?劉邦說,王陵可以,但是王陵這個人有一點耿直,認死理,可以讓陳平輔佐他;陳平這個人智謀有餘,但是不能獨擋全面。還有1個人是周勃,這個人厚重少文,雖然不善於言辭,但是他很忠誠,安劉氏者必勃也,最後能夠安定劉姓江山的,一定是這個周勃。這個話讀起來,總覺得有點後人追記的意思,劉邦臨死之際怎麼能想到會出現危機,周勃最後能夠安劉氏呢?所以,史書上說的東西,我認為有的時候也不可全信。呂后又問了,再往後呢?意思是王陵、陳平、周勃之後呢?劉邦說,再往後也用不著你管了。那意思是再往後,你也不在了。這個故事說明在劉邦彌留的時候,呂后最關心的是什麼?是相國的人選。漢代的相國權力非常大,我們在前面講了《大封諸呂》,呂后想封諸呂為王,她問王陵,王陵就以白馬盟約為理由拒絕她。呂后就沒有辦法,儘管她那麼大的權力,她想封,王陵1個宰相不同意,她就封不了。最後呂后是把王陵的官升了一下,去做後少帝的太傅,這樣騰出位置來,才補了1個丞相,這才完事。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來,漢代的相權非常重要,因為皇帝有的時候有一些具體事情都是由相國來處理的。而這個相國的人選是劉邦在遺言中留下來的,正像前面講的顧命制一樣,這幾個顧命大臣是劉邦的遺言留下來的。這說明,呂后這個時候考慮的問題,是整個相權的平穩交接,而相權的平穩交接,又意味著政治的連續性,政策的連續性,意味著社會的穩定。所以說,在這十五年間,儘管上層鬥爭十分激烈,但是,整個社會卻是穩定的。同時也說明,呂后這個時候並沒有野心,至少說她還沒有篡奪劉姓江山的野心。客觀地說,呂后這個人有私心而無野心;她有私心,而且有的時候私心很重,特別是在漢惠帝去世以後,她覺得孤立無援了,恨不得把姓呂的都給拎上來,做她的左右臂膀。但是,她沒有篡奪劉氏江山的想法,她對漢初的政治穩定還是起了作用的。劉邦這個遺言呂后是執行了,劉邦死以後,簫何任相國;簫何死了以後,曹參任相國;曹參死了以後,王陵是右丞相,陳平是左丞相,周勃是太尉。一直到惠帝死了以後,呂后要封諸呂為王,王陵是堅決抵制,這個時候她才把王陵調開。在這之前,她完全是按照劉邦的遺言去做的,應當說,這對當時政局的穩定是1個很重要的保障。而呂后在劉邦彌留的時候,別的都不問,只問相中國人選,也說明她確有政治家的頭腦,眼看著這老頭子就要死了,此時她首先想到的是相國由誰來繼任,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呂后這個人政治眼光是有的,她對穩定漢初的政局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我們應當肯定的。[畫外音]通過王立群先生的講述我們知道,呂后不僅僅是1個心狠手辣、只有私慾的女主,她還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氣度。在劉邦死後,雖然她誅功臣、殺皇子,但卻亂家不亂政,在政治上她穩定了漢初的政局,促進了漢朝的發展。那麼,除了穩定漢初的政局以外,呂后在她掌權的十五年時間裡,還有哪些對社會發展有作用的政令呢?我們前面講的都是她乾的那些壞事,這裡邊我們還是要客觀地講一下。廢除苛法。秦朝的滅亡對漢初人的震動非常之大,秦王朝那麼強大,就陳勝領著幾百個庶卒振臂一呼,天下人一響應,三年時間就亡了。所以,從劉邦建國一直到呂后時代,很多政治家,特別是一些具有政治頭腦的文人,都在思考1個問題,秦為什麼會亡,漢為什麼興,這到底是為什麼?後來人們達成1個共識,普遍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一是暴政,二是苛法,秦朝的法律太苛刻了。我們看劉邦打到關中以後,他最得人心的一件事就是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他要把秦朝所有的法律都廢除。當然,這個約法三章在當時是個臨(]時性的措施,秦朝的法律是有很詳細的法典記載的,1個約法三章根本解決不了很多問題,當時的做法就是為了取得民心,爭取關中父老的支援。劉邦的約法三章,就是針對著秦朝的苛法來的,因此這個舉措是大得民心。但是,劉邦太倉促了,他沒有來得及把所有的秦朝苛法都廢除掉,結果,從劉邦稱漢王開始,一直到劉邦高祖十二年去世,這十二年間很多法律都是沿用秦朝的,秦法一直沿用到漢初。其中最著名的1個法律,就是我們在上一集提到過的誅滅三族。這個罪,在秦代歷史上的刑法中叫夷三族,或者叫族誅,就是把這一族,或者若干個族滅掉。族誅是在當時刑法中最殘酷的1種,它一殺就是多少族人。劉邦在世之際,韓信、彭越都是夷三族,夷三族不光是殺人多,而且執行刑罰是非常殘忍的,不是把人一刀殺了就了事,它的過程是這樣的:第1步,先在額頭和麵部刺字,這叫黥;第二步,劓,把鼻子割掉;第3步,把左右手和腳的趾頭剁掉;第4步,笞殺之,就是用亂棍打死;第5步,削其首,人死了以後把頭砍掉;第6步,已經到這個程度了,還要把死者的屍體製成肉醬。我們講過彭越死之際,把他的肉醬分給諸侯們吃,那不是臨時想出來的,而是秦朝的法典記載的。夷三族就是這樣1步1步把人弄死,所以,這個法律是極其殘酷的。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族誅商代就有了,秦朝就是夷三族。韓信和彭越受夷三族罪是很讓人同情的,韓信的死並不是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騎,那個說法不準確,他就是按照這麼1步1步被殺死的。那麼這個夷三族的範圍到底有多大呢?三族都包括什麼?這個歷史上說法不一。比較早的有1種說法,比如像《周禮》,《周禮》是漢代人鄭玄做的注,講的是父子孫三代,就是爸爸這一代、自身這一代、兒子這一代,指的是這三族人;第二種說法是《大戴禮記》的記載,這個說法很普遍,叫父族、母族、妻族,是這三族,這個範圍就很大了,和爸爸有關係的、和媽媽有關係的、和妻子有關係的這三族全要滅族;第3種說法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其中記載了三國時期有1個叫張晏的人作的註釋,他說這個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產。什麼叫同產呢?同產就是同一母生下來的兄弟。他這裡說的有父母,有妻子,這個妻子是包括妻和子,還有兄弟。這第3種說法範圍就小了一點。後來,發展到三族殺得不過癮,加到五族;五族不過癮,七族;七族還不夠,九族,最後發展到明成祖殺方孝孺,殺了多少?滅十族。這個明成祖真可謂登峰造極。明成祖朱棣本來不該他繼位,朱元璋死了以後,朱棣是燕王,他就起兵造反,四年時間打到南京,佔了南京以後,建文帝朱允文不知下落了。當時方孝孺在南京政府中是1個威望很高的人。燕王朱棣就要降服方孝孺,他叫方孝孺為他服務寫1個詔書,方孝孺就寫了4個字:燕賊篡位,就是指的燕王朱棣篡位。朱棣叫他改他不改,然後朱棣就火了,說你不怕死嗎?方孝孺說我不怕。朱棣又說,你不怕滅九族嗎?方孝孺說,別說滅九族,滅十族我也不怕。朱棣一氣之下,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他的學生,他的門生,合起一下子滅了十族,殺了83七個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滅十族的來歷。在古代社會,刑罰是沒有文明進步可言的,在1個家庭中,只要丈夫犯了罪被殺,妻子一定得跟著受誅連,隨意濫殺無辜形成慣例,這是毫無道理可講的。呂后能夠在她主政期間做到廢除苛法滅三族罪,應當說是她的德政。她廢除的不光是滅三族罪,還有妖言令。這個妖言令也是秦始皇興的,什麼叫妖言?就是你的話說得不合適,我聽得不順耳,就是妖言。這個妖言令也是很厲害的,它等於是用透明膠把你的嘴巴封起來,鉗制你的言論,任何人也不能隨便講話,否則就是妖言惑眾,這個也要殺。呂后她廢除秦朝的苛法,目的是為了緩和當時統治階級和老百姓的矛盾,客觀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另外,她還廢除了對商人的很多限制。劉邦在世之際,對商人有很多的限制,商人不能穿絲綢衣服,商人不能乘車,呂后都給它廢除了。中國古代社會歷來對商人壓制得很厲害,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於國於民都沒有好處,呂后廢除對商人的限制也是她德政的表現。
在呂后掌握權力的十五年時間裡,她實行的一些政治措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這是她的德政。雖然她也有很多令人髮指的殘忍行為,但她掌權期間的德政與穢政是並存的。但為什麼在人們的印象中,人們只記得呂后在戚夫人身上製造的人彘事件,在功臣韓信、彭越身上製造了滅三族事件,以及呂后對劉姓皇族毫不留情的殺戮事件呢?呂后在人們記憶中的形象如此惡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但是這個歷史上非常奇怪的一點,就是呂后的德政,我發現老百姓都沒有記住,呂后的穢政人們都記得可清楚了,這個歷史的記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在讀《史記》之際,總有1種感覺,呂后這個人儘管確實很壞,但是她還是做過一些好事,只是她做的好事沒有被人記住而已。如果今天不在這兒替她說兩句,我覺得對她有點冤枉了,當我站在這兒評價呂后之際,其實心裡也很矛盾。呂后要作為1個人來說,她簡直就不是個人,但是她確實也做過一些好事,這樣的人,該如何評價她?一提起呂后,大家都會想到1個詞---人彘,為什麼會出現這麼1個現象呢?我們對待歷史人物,歷來都是有2種評價,1種是歷史評價,1種叫民間評價;歷史評價,是對1個人一生的功過是非都要說到,不能只是片面地說這個人是如何的壞,同時還要顧及到她在歷史上的一些功勞。民間評價就不一樣了,民間評價看重的是人和人性,特別重視人性,而呂后的民間形象非常惡劣,這就導致了人們疾惡如仇的心理,記不住她有過的德政了。呂后的民間評價如此惡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覺得這裡面有三點:第一,牝雞司晨。牝雞就是母雞,司就是管事,司晨就是那個雞早上管打鳴,牝雞司晨翻譯過來,就是母雞報曉。這是有性別歧視的,它專門諷刺的是女性主政,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是傳統的男權社會,呂后是中國歷史上第1個女性的稱制者,所以她的行為特別受人關注。比如說,劉邦有8個兒子,那麼他至少有8個妻子,其實遠不止如此。但是,呂后呢?她有1個寵幸的臣子叫審食其,這個審食其據說是中國10大男寵之首,我們曾經講過這個問題。劉邦有那麼多妻妾,大家覺得很正常;呂后要有1個男寵,就覺得這不得了,這個就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特別容易受到人們的詬病、批評;作為1個女性的領導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人們的關注。第二點,人性缺失。民間評價最看重的是人性,而呂后做事她最大的失誤,就是缺少人性。我們可以分析她的三件事,比如說殺功臣,在這件事情上,她剛好和民間的評價相背離。民間評價有1個重要的原則,叫知恩報恩,韓信是呂后的恩公,同時也是漢朝的恩公,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王朝。當時韓信在齊國統領三十萬大軍之際,假如他幫助項羽,劉邦就滅了;結果他幫助劉邦,項羽也就滅了,他是漢朝最大的功臣,但是呂后把他殺了。民間還流傳1個說法,說呂后把韓信用1個布袋兜起來懸著,上不見天,下不見地,然後用竹籤字一點一點地把他刺死,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歷史記載,純屬民間文學。但是,民間文學的創作是有來頭的,它的來源是源於對呂后殘忍的認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杜撰出來的。如果呂后是1個很賢惠的人,你杜撰這個沒有人相信。這個三不見流傳很廣,很多人甚至以為這就是正史的記載,其實這是子虛烏有的事。但這事恰恰說明了呂后的民間形象惡劣,她知恩不但不圖報,反而是以怨報德,怎麼能夠得到民間老百姓的善評呢?我們再看她殺戚夫人,戚夫人確有取死之道,我們前面講過,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誤,就是她不應當仰仗著劉邦的寵愛,挑戰呂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這個失誤罪不當誅,不至於死,而且她的死是人彘事件。這個事件發生以後,呂后還讓她的兒子漢惠帝去看人彘,漢惠帝實在看不下去,竟然說了一句話:此非人所為,這就不是人辦的事。連呂后親生的兒子都這樣看,更何談老百姓會怎麼看待她這件事情?呂后把戚夫人殺了不說還要製成人彘,還要向她的兒子來炫耀,這在她所有的事情中間,數這個人彘事件是她最大的敗筆,這在她的人生中間,是最殘忍、最黑暗的一幕,也是最不為後人所齒的。民間老百姓有1個很強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她的取死之道,但她在挑戰失敗以後,已經是弱者了,對待1個弱者,怎麼能這樣殘酷地虐殺她?呂后這樣做當然得不到民間的善評。從這一點上說,她已經不是人性缺失了,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人性,喪盡天良。呂后不光是這樣殘酷地對待戚姬1個人,而且是極不人道地對待很多人,用我們今天的反人類罪給她戴上,那也是不為過的。呂后做的第三件錯誤事情就是封諸呂,這個封諸呂也得不到民間的善評。因為人們在民間評價中間,除了我剛才說的同情弱者,以德報德,知恩報恩以外,民間評價還有1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民間評價非常強調的是正統觀念。漢朝的江山姓什麼?天下人公認姓劉,你姓呂的去拿,姓劉的人就不答應,天下的百姓不認可,後世的人也不認可。如果你呂姓的人立了功被封侯,或者是劉姓的人封王,大家無可厚非。可是你呂姓沒有立功,非要佔那個王,民間就不認可。從這一點上說,呂后違反了民間評價的重要原則,就是正統的思想觀念,她的做法是和正統觀念背道而馳的。講到這裡,我倒是真想為呂后提個建議。呂后她最大的願望就是想讓呂姓富貴,並且能夠世代富貴。但是,就這富貴二字,呂后選擇有誤,她可以給呂姓錢,給呂姓地,不一定非要呂姓的人去做王。特別是不能殺1個姓劉的,安排1個姓呂的,再殺1個姓劉的,再安排1個姓呂的,這樣做就不得人心了。即使給了呂姓錢,封了呂姓侯,只要不給他們封王,哪怕是封一群侯,也不會引起天下大亂。因為你讓他們富,遏制住了他們貴,只有這樣呂姓的人才可能平平安安,世代延續下去。一旦封王就是既富且貴,這就犯了大忌,既富且貴這叫逆勢而行,這是不可能辦到的。當然,呂后她是聽不到我這個富而不貴的建議了。最後我還要再談一點呂后民間形象惡劣的原因。呂后是有一些德政,也有一些穢政,她的德政是面對全國老百姓的,不是對哪1個人的,所以不容易被人們記住;而她的穢政是面對著1個個具體的人,如戚姬、韓信、彭越、劉如意等人,而且又有很生動的故事,所以很容易被人們記住。假若你給很多的人每人一百塊錢,可能誰也記不住;但是你要給1個人一百萬,大家馬上就記住了。當你做最高君王惠及天下之際,有的時候人們記不住你;但是你對某1個人違反常規,特別破格,人們就記住了,這應當也是1個重要的原因。所以,在這一點上說,呂后確實也有點冤枉。以上我們對呂后做了1個比較全面的,就是我認為的所謂全面的1個評價。這個人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1個臨朝的女主,她為穩定漢初的社會,推動漢初經濟的發展,廢除秦朝的苛法做了不少事情,這些事情應當得到肯定。但是這個人也做了許多喪盡天良、人性缺失的事情。但是歷史非常奇怪,歷史只記住了她的穢政,卻很少想到她的德政,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今天深思的。 謝謝閱讀請加關注和點贊